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時間:2023-02-11 15:09:15 小學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集錦15篇)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集錦15篇)

        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

          運算順序學生以前接觸過,簡單的脫式計算也涉及到,但運算順序仍然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雖然拿到一個算式,你問他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他都知道,但在實際操作中問題卻很大,有相當多的孩子寫完算式接著就開始按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甚至遇到不夠減的時候還把被減數和減數顛倒位置。這說明了看似簡單的運算順序并不象想象的那么簡單,只要記住運算順序就能計算,在識記和運用上還存在著脫節問題。

          學生在學習上還存在著一些困難,對脫式計算的格式的書寫問題也很多,主要是把先算的部分寫在等號后面,不計算的把它扔在一邊,什么時候需要了再寫出來,出現了上下算式不相等的情況;還有的把先算的部分寫前面,任意顛倒數字以及運算符號的順序,導致計算結果出錯。面對學生學習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我陷入了思考。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很多,比如受低年級學習的影響,在先算的部分下面劃線,誤以為先算的.要寫下來,而不是把計算的結果寫下來。如何解決這些難題呢?

          第一,解決問題,引導學生理解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從而明確運算順序。

          第二,熟記運算順序,達到張口就來的水平,這樣在計算時就形成條件反射,看到算式接著就知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運算順序的熟記,為學生計算的步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一關解決了學生頭腦中的一個難題。

          第三,在書寫格式上要做好示范工作,邊講邊寫,告訴學生這一步算的什么,寫的數是哪個算式的結果,從而讓學生明白沒有參與計算的要原搬照抄,參與計算的是寫計算結果。

          第四,練習時要讓學生說計算的運算順序,利用同桌或左右鄰的關系進行互幫互助,達到生生之間的合作交流。

          第五,在解答解決問題時,提倡學生列綜合算式,在糾正錯誤中讓孩子理解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和正確的書寫要求,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計算能力。雖然單元結束時學生掌握了運算順序和脫式計算的要求,但在教學中還是走了一些彎路。

        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2

          一.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課程標準(20xx版)》指出:過去教育界說得比較多的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今年來增加了提出問題的能力。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這是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考慮的。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別人提出的問題固然重要,但是能夠發現新問題,提出新的問題更加重要。因為創新往往始于問題。

          1、 引導學生從情境圖中發現信息、篩選有用信息

          生1:這是在觀看環城自行車賽

          生2:比賽總共進行了5天,26日第1賽段,行程39.5千米,

          生3:總里程是483.4千米

          生4:已經進行了2天比賽

          2、 引導學生從信息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生1:第一賽段和第二賽段運動員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生2:第二賽段比第一賽段多行多少千米?

          (以上兩個問題都是淺層的一步小數加減問題)

          生3:今天第2賽段結束,完成比賽,自行車運動員還要騎多少千米?

          (課本中呈現的問題,兩步小數加減問題)

          生4:第3賽段結束,完成比賽,自行車運動員還要騎多少千米?

         。ㄔ谡n本提問的基礎上,進行變式提問)

          方法一:165+80.7+99.4 (直接求出余下3天未完成的路程)

          方法二:483.4 -(39.5+98.8)

          方法三:483.4 -39.5-98.8

         。ǖ诙⑷N方法是滲透轉換思想,采取間接求:用總路程減去前兩天行的`路程,這種思想方法的培養,對今后解決求多邊形陰影部分面積很有幫助)

          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前滲透減法的性質

          方法二:483.4 -(39.5+98.8)

          方法三:483.4 -39.5-98.8

          483.4 -(39.5+98.8)=483.4 -39.5-98.8 模型:a-(b+c)=a-b-c

          對比方法二和方法三,可以看出這符合減法的性質,適時對知識進行正遷移,讓學生發現整數的運算定律也可以擴展到小數計算中。

          三.存在的問題

          過于關注解決問題的多樣性,導致后面學生練習時間相對少了。所以在后面需安排一課時進行練習。

        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3

          《三角形的分類》是小學四年級學生在對三角形有了初步認識之后進行的教學活動。分類是一種數學思想,它是根據一定標準對事物進行有序的劃分和組合的過程,三角形的分類在于給學生一種數學模型,為學生今后更好地應用三角形,進一步認識和研究三角形奠定知識基礎。

          開課伊始,我抓住給三角形分類這樣一個有價值的活動,引導學生對用三角形拼成的小船進行分類,讓學生動手操作,探究分類方法。教學中,如何避免學生按多種不同的標準對三角形進行分類,將學生引入到按照三角形邊給三角形分類的層面上?我改變了知識的呈現方式,使其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把兩種標準下的三角形放在一起進行分類,把重點放在按角分上,讓學生發現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的特點,以角的標準,將三角形分為了這三類。然后讓學生借助手中的工具看一看還有什么新發現,從而使學生發現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進而讓學生感受到根據三角形邊的特點,還可以按邊的長度不同,分為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不等邊三角形,并能進一步認識到它們之間的包含關系。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經歷了自主探究的過程,從而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但是在教學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交流的時間不充分,忽略未成功的學生及弱勢群體學生按邊分時,交流的時間少,特別是等邊三角形為什么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沒能讓學生透徹的理解。從這節的教學中,我覺得作為教師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不同層次,這是在今后教學中要注意的。

        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4

          《三角形三邊的關系》是四年級下冊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三角形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深化理解三角形的組成特征,即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加深對三角形的認識。在探索三角形邊的關系過程中,讓學生體驗通過對實驗數據收集、整理、分析,從中發現和歸納結論的方法。學生都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圍成,但是對于“任意的三條線段不一定都能圍成三角形”這一知識卻似懂非懂。另外,“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的結論,對于學生來說理解并不是非常困難,此內容的教學價值更多的`在于過程和方法。因此,在教學中應盡量地為學生提供探索的空間,引導學生圍繞問題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等數學探究活動,讓學生自主地“做”和“悟”,從而得出結論。再次,學生的操作材料(吸管和小棒)都有一定的粗細,在實踐操作時難免產生誤差,此時,可恰當地運用多媒體動態演示,能有效地突破教學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重點在于探究的過程與方法。通過動手用三根吸管圍三角形(有的能圍成,有的圍不成),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等數學探究活動,初步感悟到:“當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時,能圍成三角形”的規律。本節課,我設計了一連串的問題:“為什么這三根吸管圍不成三角形?”、“怎樣的三根吸管能圍成三角形?”、“第三根小棒的長度應在哪個取值范圍內?”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并對他人的觀點發表自己的意見,進行質疑。這樣,學生能通過一個個問題的解決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完善結論,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提升,認知產生飛躍。最后通過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果。三角形邊的關系比較抽象,而且在動手操作時,很容易產生誤差。課件應用,能動態呈現出來,為突破本節課的難點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在驗證“當較短的兩根小棒長度之和等于第三根”能否圍成三角形的猜想時,學生意見不一,因為小棒是圓形的有一定的粗細,所以在圍三角形時很容易產生誤差,誤導學生。利用課件引導學生明白當較短的兩根小棒的端點搭在一起時,就與第三條線段完全重合了,圍不成三角形,直觀形象地突破了難點。

        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5

          學生對三角形早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認知,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先從發現生活中的三角形開始,并提問為什么要在這些地方用到三角形?從而激發了學生探討三角形的興趣,然后放手讓學生動手實驗探討。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注意收集學生資源并互動升華推進教學促進生成。在對三角形穩定性研究中讓學生先猜想為什么要在那些地方用三角形,再通過學生動手實驗與四邊形的`比較從而讓學生自己發現三角形的穩定性這一特性。在課后練習中,通過對椅子腿的加固路邊的小樹固定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三角形穩定性的認識。提高了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并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當然在課堂中也有很多地方自己覺得不足,值得反思。對三角形的高的認識應從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形成一定的感性認知后再抽象到三角形中來,這樣效果勢必會更好。在教學中生生互動做得也不到位。在互動升華的過程中點撥回應還不夠有力。

        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6

          教學目標:結合實際情境,發現小數點位置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并應用這一規律計算有關的乘除法。

          教學重點難點:發現小數點位置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并應用這一規律計算有關的乘除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呈現三種商品的單價,通過比較三個小數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引導學生發現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的大小就不同。從而展開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如何變化的研究。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小組討論: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的大小如何變化?

          2、匯報:鼓勵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

          如:把三個小數都轉化為以分為單位的數進行比較;也可以把三個小數寫在數位表內,通過數字“8”在不同的數位上,發現它們之間的關系。從而得出結論。

          3、遷移推理。

          根據前面小數點向右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由學生來推測小數點向左移動,小數的大小如何變化,并通過實例加以驗證。

          三、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1、小組討論: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的大小如何變化?

          2、匯報:鼓勵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

          如:把三個小數都轉化為以分為單位的數進行比較;也可以把三個小數寫在數位表內,通過數字“8”在不同的數位上,發現它們之間的關系。從而得出結論。

          1、說一說:應用發現的小數點向左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來比較它們的大小。

          2、算一算:應用發現的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計算除數是10,100,1000的小數除法。

          四、練一練:

          第1題:綜合運用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計算有關的小數乘除法。

          第2題:運用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解決生活中有關的實際問題。

          板書設計:

          有趣的小數點(一)

          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兩位,三位….這個數將擴大到原來的------倍。

          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兩位,三位….這個數將縮小到原來的------ 倍。

          教學反思:

          本課內容應放手,讓學生在充分思考、探索的基礎上得出結論,教師只需恰當地點撥即可。

        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7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整數加法運算定律和減法的性質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中仍然選取體育方面的'背景引入加法運算定律在小數加法中的應用,顯得十分自然。

          成功之處:學生由于在上節課中對于小數的加減混合運算,知道整數加減法的運算順序對于小數同樣適用。因此,在本節課中學生在計算中都很自覺地采用了簡便計算,學生學習上不存在什么困難,新知的學習非常順利,練習的鞏固也很順暢。

          不足之處:應用加法的運算定律進行小數的簡便計算,學生出錯較少,但是在應用減法的性質上學生出錯較多。例如:7.3-4.8+1.2和12.89-(6.89+2.3)再教設計:在新知的教學上多設計應用減法性質的練習題及變式練習,讓學生靈活解決問題。

        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8

          新課標把三角形的內角和作為四年級下冊中三角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學生學習三角形內角關系和其它多邊形內角和的基礎。即使在以前沒有這部分內容,大部分教師在課后也會告訴學生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學生容易記住。因此讓學生經歷研究的過程成了本節課的重點。既讓學生經歷“再創造”——自己去發現、研究并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不是把現成的東西灌輸給學生,而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的工作,最大限度調動其積極性并發揮學生能動作用,從而完成對新知識的構建和創造。本節課我基本達到了要求,具體表現在以下2個方面。

          1、為學生營造了探究的情境。學習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通過學生自己發現的知識,學生理解的最深刻,最容易掌握。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提供給學生一種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創造、自我表現和自我實現的實踐機會,使學生最大限度的投入到觀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動中。上述教學中,我在引出課題后,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理解內角與內角和的概念。在學生猜測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通過探究活動來驗證自己的觀點是否正確。當學生有困難時,教師也參與學生的研究,適當進行點撥。并充分進行交流反饋。給學生創造了一個寬松和諧的探究氛圍。

          2、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動手操作,享受數學學習的快樂。在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的過程當中,大部份同學都是用度量的方法,此時,我引導學生:180度是什么角?我們能否把三個內角轉化一下呢?經過這么一提示,出現了很多種方法,有的是把三個角剪下來拼成一個平角。有的用兩個大小相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個正方形,還有的是用折紙的方法,極大地調動了大腦,就連平時對數學不感興趣的學生也置身其中。充分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享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9

          教學《四則運算》,一般是直奔主題,告訴學生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讓學生進行模仿,機械訓練,使學生達到計算的準確、熟練。但練習中忘記運算順序的情況常會出現。單純的機械訓練,學生只會覺得數學枯燥無趣,感受不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在本單元第一節課的教學中,我嘗試給學生提供探索的機會,讓學生經歷創造的過程,從中體會運算順序的合理性和小括號的`意義。在探索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是自主的,學生的選擇是開放的,學生的表述也是多樣的。

          反思本單元的教學過程,我認為教學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幾方面:

          1.注重學生的自主活動,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

          2.給予學生發展思維的空間,交給學生思考的主動權。

          3.計算教學因解決問題而精彩,幫助學生逐步掌握解決問題的步驟和策略。

          例1、例2是在學生已會計算的基礎上總結概括運算的順序,運用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問題情景,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解決問題。再讓學生說說為什么這樣列式,進一步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讓學生在充分感悟、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效果好,但作業中,發現有同學沒有仔細讀題,發生不該有的錯誤,還有的計算錯誤,應引起足夠的重視。絕大部分的同學能從例題中理解為什么先算乘除,后算加減,然后運用正確的運算順序計算。但個別孩子運算順序弄不清,格式有錯誤,需個別輔導。

          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運算順序,總結運算順序,學生探索出了多樣化的解決策略,并能在運用中創新,教學效果不錯。出現的問題:個別學生弄不清運算順序,需個別輔導,個別學生第一步算好后忘了把剩下的部分按原來的位置照抄下來,有的同學計算正確率不高,需要找出其中的原因,對癥下藥。

          關于0的運算,加、減、乘學生很容易理解并能夠掌握,但除法中0的運算,還是有困難,特別是0為什么不能作除數,學生不太容易理解,應該多舉例,加深印象。

          應用題中季度的理解學生還有一定難度,應該重點講解,同時復習好平均分的意義。

        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0

          本單元教材圍繞以下幾個知識點展開:會用字母表示數、常用的運算規律、公式和簡單的數量關系;根據簡單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列出方程;會解簡單的方程,會利用方程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通過猜數游戲等活動,探索用等式性質解“ax+b=c”這樣較復雜的方程。讓學生初步接觸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步驟和思路,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用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方程的意義,同時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

          在單元前3個課時中,學生初步感知了用字母表示數,并學習了用“加減、乘除等式性質”解類似“ax=b”和“x+a=b”的簡單方程。通過猜數游戲活動,讓學生在自主找出等量關系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對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步驟有新的了解:設未知數。并自主根據等量關系列出方程。進而發現方程并非已學的簡單方程。在教師引導下,先運用加減等式性質求出“ax=c”,再運用乘除等式性質求出未知數。對學生而言,重要的是找到2種等式性質的綜合運用方法。

          整堂課目標設定合理,基本完成了教學目標。學生能運用2種等式性質解“ax+b=c”這樣較復雜的方程,能在教師的示范下簡化解方程的'步驟,基本建立起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步驟的概念。

          1、在對教材的把握上,應該由教師給予的知識性問題,如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步驟和簡化解方程的過程,是由教師直接教給學生的,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自己又對單元教材進行了系列化的研究,有助于對教材的進一步理解。

          2、同時,課中給學生提供了主動探索的時間、空間。比如,在探索如何解教復雜的方程時,在“2X”的處理上給予了足夠的觀察思考的空間,拓展了學生研究角的空間。這里揭示出隱藏在數學教材背后的數學概念,有助于學生對以后知識的自然溝通。

          3、在處理“2X”的問題時,通過學生觀察課件,去感悟“2X”作為一個未知數,同時又是一個加數的雙重身份,實現了學生運用兩種等式性質解方程的一個蛻變。這也是新基礎教育數學教學中所一直倡導的。

          這節課還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1、在讓學生用兩種等式性質解方程時,對“幾X”在等式中的角色強調過多,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如果淡化角色的強調,學生更能接受。2、缺少對學生回答的一種判斷、強化、比較、組合。對課堂中學生所產生的一些資源捕捉能力不夠。3、教師問題的提出不清楚,影響學生的思維。主要表現在教師把的太牢,問題提得太小,太細,使學生的思維空間變的很小,學生思維空間小了,思維的差異性呈現不夠,資源生成也變得很少。其中也表現出我的數學語言的準確性還不夠。教師是憑借語言傳遞信息來進行教學活動的,所以要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就必須提高信息載體——語言的功率。提高數學教師自身的語言修養,使用標準的數學語言就顯得尤為重要。

        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1

          乘法分配律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交換律、結合律和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并能初步應用這些定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本單元內容的難點,因為乘法分配律不是單一的乘法運算,還涉及到加法的運算,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因此本節課不僅使學生學會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讓學生經歷探索規律的過程,進而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維能力。

          上課時,我以輕松愉快的閑聊方式出示我們身邊最熟悉的教學資源,以教室地面引出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兩種方法解決問題,得出算式:(8+6)×2=8×2+6×2,從上面的觀察與分析中,你能發現什么規律?通過觀察算式,尋找規律。讓學生在討論中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并作出一種猜測:是不是所有符合這種形式的兩個算式都是相等的?此時,我不是急于告訴學生答案,而是讓學生自己通過舉例加以驗證。學生興趣濃厚,這里既培養了學生的猜測能力,又培養了學生驗證猜測的能力。

          這堂課由具體到抽象,大多需要學生體驗得來,上下來感覺很好,學生很投入,似乎都掌握了,可在練習時還是發現了一些問題。如:學生在學習時知道“分別”的意思,也提醒大家注意,但在實際運用中,還是出現了漏乘的現象。針對這一現象我認為在練習課時要加以改進。注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把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在不斷的感悟和體驗中學習知識。乘法分配律在乘法的運算定律中是一個比較難理解的定律,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大致規律能理解,也能靈活運用,但是要求用語言來歸納或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的.規律,有部分學生就感到很為難了。感覺他們只能意會不能言傳。課本中關于乘法分配律只有一個求跳繩根數的例題,但是練習中有關乘法分配律的運用卻靈活而多變,學生們應用起來有些不知所措,針對這種現狀,我把乘法分配律的運用進行了歸類,分別取個名字,讓學生能針對不同的題目能靈活應用。

          乘法分配律大致上有這樣三類:

          一、平均分配法。如:(125+50)*8=125*8+50*8.即125和50要進行平均分配,都要和8相乘。不能只把其中一個數字與8相乘,這樣不公平,稱不上是平均分配法,學生印象很深刻,開始還有部分學生只選擇一個數與8相乘,歸納方法后學生都能正確應用了。

          二、提取公因數法。如:25*40+25*60=25*(40+60)解題關鍵:找準兩個乘法式子中公有的因數,提取出公因數后,剩下的另一個數字該相加還是該相減,看符號就能確定了。

          三、拆分法。如:102*45=(100+2)*45=100*45+2*45這類題的關鍵在于觀察那個數字最接近整百數,將它拆分成整百數加一個數或者整百數減去一個數,再應用乘法的分配率進行簡算。有了歸類,學生再見到題目就能依據數字或運算符號的特征熟練進行乘法分配律的簡算了。

        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2

          一、變“書本中學數學”為“生活中學數學”。小學生學習的數學應是生活中的數學,是學生“自己的數學”。數學來自于生活,又須回于生活。數學只有在生活中富有活力與靈性!耙环昼姟边@個概念確實是比較抽象的,本單元把生活緊密聯系在數學的教與學中,讓學生在現實中體驗,同時也是“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佐證。二、創設學生喜愛的情境,激活了學生的內在需求。

          單元反思本單元中的《量體重》、《購物小票》、《歌手大賽》等都是學生熟悉的情境,它們與數學學習巧妙結合起來,引領孩子們進入數學的園地,是件十分有趣的事。這樣,學生愛學、樂學,把學生的內在需求激活了。

          三、學生在學習與活動的空間中獲得了發展。課程標準提出,課堂應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與體驗提供充分的空間。本節課,老師創設了多次的活動空間,讓學生在原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中,在從事的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中,先前經驗得到了重新組織、改造,掌握了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同時獲得了廣泛的活動經驗。

          四、教學應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從這課上,我們可以深刻地體會到:教學不等同于發展。只有那些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需要與興趣的教學,只有那些教學內容上能夠切入并豐富學生經驗系統的教學,只有那能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的機會的教學,也只有那能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的教學,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從而創建一種開放的、浸潤的.、積極的課堂文化。

          以上的教學環節,結合平時自己的課堂教學,我思考了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小學數學到底要教給學生什么?僅是;一些基礎知識?當然基礎知識是我們小學教育必須完成的任務。在教學中我深刻地領悟到了,小學數學中,知識是能從老師這邊學到的,但作為21世紀的建設者,在需要這些的同時,更需要的是學生自己來自體驗并獲得感悟,也是學生要親身體驗到自身課堂上前后的知識經驗的對比和變化歷程,心靈上要產生深刻的震動,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變化并轉換、內化為自己確確實實的收獲。因此,平時的課堂活動中,我覺得應多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斷,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學習,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經驗去發現……君不見,學生獲得發展時,那茅塞頓開、豁然開朗、怦然心動、悠然學會的神情是多么地生動和迷人。

        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3

          在這節課中,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將數學知識鑲嵌于現實的、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中,而且體會到了數學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真諦。通過本節課的教學,留給我以下思考:

          1、“教”還原教材的生活本色。學習內容是溝通數學與生活的橋梁,學生的生活經驗是數學內容的基礎。教師要有主動駕馭教材的意識,要把兒童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尊重兒童,挖掘“童心”、“童趣”的課程價值,及時收集和整理與學生密切相關的`材料,讓學生在模擬的生活空間結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學數學、用數學。

          2、“學”用現實的方法體驗數學。在“購物小票”的教學中,我始終把搜集數學信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的聯系起來。

          在上新課之前,我安排學生到超市去購物,這樣,學生就熟悉了購物的情境和過程,再通過教材,借助現實的有意義的數學材料幫助學生從身邊的事情中發現數學,學習數學。再精心設計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數學問題,使學生把學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生活化,生活世界數學化的過程。學生從熟悉的情境中發現問題,并調動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理解新知識,最終讓生活中的經驗提升為數學知識。

        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4

          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反映的是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代表一組數據的平均水平,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也是很廣泛的。

          例如,跟學生息息相關的一項就是平均分問題。而四年級學生已經有了許多機會接觸到數與計算,統計初步知識,應用問題等較為豐富的數學內容,已經具備了初步分析推理和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與能力。因而在本學段的教學中應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注重情感體驗,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主動參與中學會數學思考,在獲取基本數學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及解決數學問題等方面得到充分發展。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首先給學生創設一個問題情境:四(1)班有30人,數學月測試總分是2496,四(4)班有35人,數學月測試總分2687。問通過以上信息哪個班成績好?為什么?結合教師提出的問題情境,學生在比較的過程中發現、經歷、感悟到了求平均數的重要性,在交流、合作中認識到了平均數的本質意義,這一點我深感欣慰,孩子們在自學的'應用數學解決問題。比起以前單純地教給孩子們解題方法,更讓孩子們體會到了數學的價值。

          其次,這節課與以往教學平均數的呈現方式不同。在這節課上我注重了讓孩子們在數學活動中學習,首先讓孩子們產生對平均數的強烈需求,在經歷了平均數產生的過程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平均數的本質意義,學會了求平均數的方法,然后再去解決問題。 再次,關注了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改提出:數學要體現生活性學有用的數學。本節課我在設計練習時設計了小河游泳:一條小河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身高150厘米,他下河游泳會不會有危險?使孩子們在討論中加深了對平均水深的理解,從中體會到了應用數學知識要靈活。 本節課的遺憾:課堂上未能對每個學生舉出的平均數實例進行探索、拓展應用,課結束時學生回顧整個學習過程時只是泛談體會和收獲。 學有價值的數學,培養孩子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會更深入地投入。

        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5

          本節課的教學,是要學生理解和掌握“小數的性質”。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我力爭做到“學生會的不教,學生能探討的不引,學生能發現的不導”。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學習,學生能根據教師的`引導,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真正還課堂于學生。基本實現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在教學時,我利用米尺圖和正方形圖,讓學生根據前面學習過的相關知識自行得出相應的數,然后全班交流這些數的關系。由于學生在匯報時說的都非常明白,所以我沒有再去做重復的工作,就只做了相應板書。為了讓學生把小數的性質用文字概括出來,我引導學生從左向右觀察三個小數的變化,概括出小數末尾添上0小數大小不變規律,接著再從右向左觀察,概括出小數性質的后半部分:小數末尾去掉0小數大小不變,老師并做相應板書。

          為了讓學生能更快地把自己總結出來的規律記住,我讓學生讀一遍,然后不看黑板試著說一遍,加強孩子的記憶。為了讓他們更好的理解小數的性質,我又設計了一個問題,讓學生進行辨析:把小數點后的零去掉,不改變小數的大小。通過這個問題,學生能更好的理解小數末尾的含義,為后面的小數性質的應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總體上說,本堂課教學思路比較清晰,但在教學過程中,我的語言還欠精練,有些語言還是過于啰嗦,在以后的教學中這方面我要努力改正,爭取在備課時把自己的語言組織精練,讓每一句話都有用,讓每一個字都最精彩。

        【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1-22

        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02-11

        小學下冊教學反思01-14

        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運算》教學反思12-12

        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07-22

        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運算》07-25

        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精選15篇)06-13

        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精選23篇)02-13

        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5篇)11-22

        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5篇02-11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