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集錦15篇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
估算是指在不需要精確計算的情況下,進行的一種簡便的、粗略的計算!稊祵W課程標準》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
存在問題:學生估算意識淡薄。學生的生活經驗匱乏,尤其缺乏估算的機會,所以普遍覺得估算沒什么作用,所以他們也不知道什么時候、什么場合下要用估算。為此,只有明確要求估算時,他們才進行估算,沒要求時一律精算,他們覺得精算更可靠,更有安全感!簡言之,就是因為缺乏在具體情境中的估算體驗,所以造成估算意識的淡薄,當然估算意識的培養非一時而蹙的,需要有長期的體驗,才能逐漸培養起學生的估算意識。
1.從生活實際導入,創設了問題情景,突出估算教學的重點。
2.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給學生創設思考與交流的空間。
新課標提出“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加強估算,鼓勵算法多樣化”。創設情景,感受估算的簡便,引導學生親歷多位數乘一位數估算方法的探索,并能解決實際問題。
出示題目:激流勇進票價6元,我們全班(56人)玩,大約付多少錢?選擇并說明理由:
學生在嘗試中發現A.6×56,56看成60,6×56≈360(元);而6看成10,6×56≈560(元),多看了4個56,估算得太大不合理。
學生通過認真的思考與合作交流漸漸得出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的估算方法,在探索估算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體會了計算的用處,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課堂中上不足之處:對那些內向不喜歡發言的同學關注不夠,在合作交流中,參與的深度就遠遠不及活潑開朗的孩子,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學當中不斷地總結經驗,改進方法,真正做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小學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2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是第三單元的教學內容,這部分內容主要是引導學生探索和應用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針對教參要求,我對這節課定出教學的基本環節是:復習舊知,產生猜想——舉例驗證,歸納方法——推廣應用”的教學過程。
《課標》指出: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數學活動只是手段,不是最終目的,教師的作用是借助活動的載體引導學生去發現。在探索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我讓學生先估一估三個長方形的面積,接著用1㎝2的小正方形擺一擺并把結果填一填,再議一議自己的發現,然后說一說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寬的關系,推出公式。因為是學生自己發現的,所以在感覺上格外親切,使學生的活動積極性更加強烈,學生的思維逐步抽象與概括,他們在觀察、分析中,逐步悟出了規律,對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也就水到渠成。這種知識的建構,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大量感性經驗支撐的,學生獲得的不僅是公式的推導,空間觀念的拓展,還有一種自主發現的快樂感。
當然也存在著不足:1、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有的在長方形的表面擺滿1平方厘米的方格;有的是沿著長、寬各擺一行;有的是用尺子量出每個長方形的長和寬然后畫1平方厘米的格子。這些方法在學生的合作中都有體現,如果能讓不同方法的學生利用投影儀分別演示一遍更有利于學生理解公式的'推導過程。2、在教學時為了避免學生把面積和周長的概念混淆,課上強調周長和面積的關系。反而造成了學生的一個誤區,學生在探索正方形面積的公式時,有的學生把求正方形的周長公式=邊長x4與正方形面積公式=邊長x邊長混淆了,導致部分學生對求正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還是模棱兩可。
總而言之,這節課上學生對概念的掌握還是較清楚,并能夠根據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解決一些基本的問題,達到了預想的教學目的。
小學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3
《24時計時法》這節課,是學生在學完時分秒后學習的,因為時間方面的知識比較抽象,是“時間”這部分知識的一個難點!24時計時法”,是一個比較接近實際生活而又有趣的教材。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對于普通的計時法比較熟練,而“24時計時法”是交通,運輸等部門通用的時間。教學的起點是培養學生以數學眼光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增強應用意識。
1.利用生活情境,讓數學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上課開始我讓學生“猜猜昨天老師7:00在做什么?”由此引出爭議,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先引出普通計時法,然后用學生非常感興趣的電視節目預告表,引導學生說出在生活中還會用到另一種計時方法,即24時計時法。與生活的聯系及形象的展示使得學生初步對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記時法的互換有了很好的掌握。
2.注重直觀教學,突破教學難點。
24時計時法作為記時法,學生在生活中已有所了解,但出現在課程的教學內容中還是第一次。對學生來說,時間的知識概念比較抽象,學習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比如:一天中時針在鐘面上轉兩圈,一晝夜共有24個小時,初步感知24時計時法;然后在演示過程中一半學生說普通計時法,一半學生數24時計時法,直觀的演示加深了對24時時時法的理解,也降低了對兩種記時法互換上的難度,變得更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充分體驗“一日有24小時”。
在學生了解了24時計時法后,為了讓學生更充分地理解24時,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24時的過程:讓我們一起來度過這一天吧。0時,夜靜悄悄的,同學們這時都早已經進入了甜蜜的夢鄉。(時針繼續移動)天漸漸的亮了,這時我們也該起床上學了。……這樣邊演示邊講解,不僅讓學生了解了24時(一天)的過程,而且讓學生更深的理解了什么是24時計時法。
4.走進生活,讓孩子感受成功與喜悅。
在練習上我采用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如:火車票上的時間,銀行門上的營業時間,公路上小汽車的禁止通行時間等,讓學生知道數學無處不在,處處要用到數學。。
5.不足之處:
練習太少,有些練習沒有當堂完成,反饋不及時。今后教學時,要調控好時間,當堂及時反饋。
小學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4
商的中間和末尾有零的除法這節課是三位數除以一位數這一部分中的重點也是難點,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本節課教學所有知識都是學生在操作探究的過程中,自己發現并親身體驗出來的,在這里我真正起到了一個引導者、組織者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培養了他們在學習中的觀察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這節課中我首先引導學生根據情境自己去發現問題,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合作、探索來解決問題,在教824除以4時,我先讓學生估算商是幾位數?然后讓他們利用以前學的方法自己解決,學生們在做的過程中我發現:百位上的'8除以4商2,十位上2除以4不夠商,他們就直接在個位上商6,這樣商就變成了兩位數,聰明的孩子們一看就知道做錯了,商應該是三位數,他們就開始思索該怎么做呢?這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動腦思考的過程,激發了他們解決問題的欲望,使學生在一種愉悅的氛圍中不知不覺的汲取數學養分,親身經歷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再一次真切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激發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
2.在教學中要抓好每一個課時。
在教學中我們有重點、非重點之分,并不是說每個知識點都難得,但數學知識是有一個連續的過程,前面學習掌握得不牢就會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說抓好每一節課是重中之重。有一部分學生在做521除以4時,個位上1除以4不夠商,孩子們一看直接余1,個位上空著不商,這說明前面的知識學得不扎實,這就告訴我們在教學中要抓好每一個課時?傊,教學無小事,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我會多反思多總結,爭取把每節課都上好。
小學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5
準備這節課時,自己總覺得不知道該把教材挖多深,老教材中的這節課有小數的讀法和寫法的介紹及小數意義的介紹,而新教材中卻把讀法和寫法給“模糊”教學了,難度降低了許多,只要求學生能口頭會讀,也沒特別地指導寫法,還要求小數的意義不能脫離現實背景(主要以價格和長度單位)抽象地去學小數。所以在設計本節課時差不多按照教學書中的過程來進行教學,也沒有多少創意。
課上完后感覺在教學小數的讀寫、找生活中的小數(課外資料)、小數在價格表示中的含義,這幾個環節,學生學得還比較扎實。但在教學長度單位中的小數含義時,設計比較牽強,學生對分數與小數的關系理解也不夠透徹,以至于在找一位小數與分數的關系及后來的兩位小數與分數的關系時,學生不容易講出。課后想想,是否可以這樣設計:把元角分和長度融合在一起,在價格中就安排分數與小數的關系教學,然后針對發現的`規律,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在長度單位中可以這樣或者為什么應該這樣?引起學生的思考,通過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其利用以前學過的分數知識幫助解釋,到達認識十分之幾可以用一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可以用兩位小數表示的目的。
在設計時,還針對分數與小數的關系還安排了相對應的練習,如果這個練習做過后,我想對本節課難點的突出,肯定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可時間不夠,沒來得及做。
另外本節課讓我覺得可以設計兩張表格,在孩子們自學好以后填表,把整分米、整厘米的數先寫成分數,在寫成小數。然后讓孩子觀察表格中的小數,它們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怎樣的分數可以寫成一位小數,怎樣的分數可寫成兩位小數,通過表格的對比,孩子們可能馬上就能回答出來。我覺得為了讓孩子知道十分之幾的分數可寫成一位小數,百分之幾的分數可寫成兩位小數,表格設計會更利于讓孩子們比較、體會。
小學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6
本課立足于新的理念,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橋梁,共同探索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中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激發學習興趣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我們要引導學生探索真實世界的數學問題。滲透算法多樣化數學思想。在計算0.8+0.6有的是口算時,而有的列豎式。多種算法的`展示,不僅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通過學習,使學生感受到從多角度解決同一問題的數學思想。
此外,本節課還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板書的目的性不強,使重點不夠突出。課堂上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較少,使得評價方式單一。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不斷努力,爭取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
小學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7
面積和面積單位的初步認識,主要是要求學生知道面積的含義,認識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概念。學生對于長度、面積、體積三種單位極易混淆,而且學生的思維能力也相當薄弱。糾其原因,學生沒有形成準確鮮明的表象可能是根源之一,有些是教師直接告訴學生定義,公式。讓學生背熟也是原因之一。其實這遠遠不夠,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一、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面積
學生學習了1平方厘米的形狀和大小,并能度量較小的平面,圖形的面積后,我有意讓學生用1平方厘米去量課桌的表面的面積,學生在實踐中發現了1平方厘米這個單位太小,這時我安排了學生看書自學平方分米,學過了一平方分米并用1平方分米量了相應的表面積之后,我讓學生用1平方分米量干墻面的面積,學生又發現1平方分米不適合量墻面,我再次讓學生看書學習平方米。
二、創造單位,猜想獲新
在學習平方米時,我明顯感受到學生看書的積極性不像學習平方分米時積極主動,回憶教學過程,我已第二次使用自學看書的方法,學生的熱情自然不會很高,那么這一環節可不可以進行改進呢? 經過和同事的探討,他們認為猜想的效果好。 因為學生具備的舊知識通過努力是可以達到新知的彼岸的,學生已學過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這兩個單位,老師再次用看書自學的.方法讓學生學習平方米,學生當然覺得索然無味,采用猜想創造就不一樣了。教師可以說:“平方分米不適合量墻面,那個適合量墻面的面積單位可能是什么呢?猜一猜?” 這樣,有意撩撥一定會點燃學生求知的欲望,學生也會在推斷中獲得數學猜想的成功與快樂。
三、思想滲透
思想教育應滲透到各個學科之中,相對于語文來說,數學可能離思想遠一些,但我認為這并不影響我們對學生的教育,如這節課中,我的話雖不多,遵守紀律和刻苦學習的精神和集體主義思想卻悄悄地潛入到了學生幼小的心里。這比空洞的說教,牽強的附會的效果要好得多。 思想滲透一定要把握好時機,以數學教學過程為載體,結合教學內容,符合學生年齡的特征。
小學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8
1、引導學生進行分工合作,學會交流
在實踐活動中除了讓學生學習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還要學會合作與交流。在小組制作年歷的活動中,教師注意對各個小組進行指導,引導他們根據自己的特長進行分工合作,如教材上展示的“誰設計花邊”“誰寫每一月份的日期”“誰標重要節”等。另外,在制作活動完成之后還進行了制作成果的展示與交流,在展示中,學生既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又可以欣賞、借鑒別人的優點,培養了承認他人、向他人學習的意識。
2、注意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體驗了年歷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通過教師的提問“你們的年歷還能做什么”,引起學生的討論與思考。
小學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9
小學三年級,正是過渡時節。必須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優良的學習氛圍。但是,要想讓學生一堂課40分鐘全神貫注的聽講確實不易,就算是好同學也很難做到。老師講課的時候必須讓他們把焦點放在老師身上。一個學期很快過去了,回顧一下自己的課堂教學,有許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現就自己面對幾種現實反思如下:
1.對學生厭學現象的反思
任小學低年級數學,最撓頭的是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這里的原因是多樣的,也是復雜的,除了學生自身的原因,數學學科特殊性之外,教師授課方式、水平、內容安排等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教學一些課時,用不同的方法就取得了不同的效果。本學期在設計一些課時,我拋開了書中的例課,為學生創設了一些現實的情境,學生們頓時興趣盎然。這樣處理的好處不僅解決了課的重點而且節約了教學時間。大家又一次進入了學習的高潮之中。盡管要通過多個情境解決幾個知識點,這么大的容量,由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熟悉和感興趣,往往能達到非常好的效果。這些讓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學中,創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教學,圍繞書本講書本,圍繞例題解例題,所以缺乏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長此以往,學生感到厭煩在所難免,厭學的癥結所在。
2.對學生的兩極化現象的反思
新課改的理念中倡導突出教學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而在學生的實際是隨著年級的增高,兩極分化現象日益嚴重。面對這種現象,我采取以下措施:對于優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維必須給他留有懸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還得不要讓他處在勝利之中;對于中等生,他們不擾亂課堂紀律。有時你把他叫起來。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講哪兒。對他們來說心不在焉。要不斷提醒他們注意聽,多組織課堂教學;而對于后進生,首先給他們訂的目標就不要太高讓他們跳一跳夠得著。這樣讓他們自己覺得有希望,嘗到成功的喜悅。只要他們取得一點點成績就要適時的表揚。讓他們覺得老師并沒有放棄他們,覺得自己還是很有希望提高的。除了這些之外,作為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說話要和聲細語。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講課時不管你多生氣,多著急,在給學生講課時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講解。永遠記。簺]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要做一名學生喜歡的老師。他喜歡你才會愿意學這門學科。
在教學中,我細心觀察了學習吃力、成績始終不能有較大進步的學生,我發現他們沒有真正意識到學習是一個努力、嘗試、多次失敗的過程;诖耍诮虒W中我試著運用了失敗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這一問題。學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了的培養、提高。只要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心理訓練,養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煩、不怕失敗、敢于挑戰,定能使學生學有所成。在今后教學中,我一定要真正讓學生在主體積極參與、操作、交流、動腦、動口的探究性學習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應用概念。實踐證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煥發師生生命的活力,讓課堂更精彩。
總之,我覺得,教學活動是一個最具創造性和靈活性的活動,只有從實際出發,才會收到實效,避免誤區。
小學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0
一直以來,“計算”就是教師布置給學生的任務,學生不知道為什么要去計算,計算課是“枯燥乏味”、“機械重復”的代名詞。而計算在小學數學教材中占的比重又相當大,這就要促使我們改革計算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在計...
一直以來,“計算”就是教師布置給學生的任務,學生不知道為什么要去計算,計算課是“枯燥乏味”、“機械重復”的代名詞。而計算在小學數學教材中占的比重又相當大,這就要促使我們改革計算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在計算教學中為學生提供具體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現實背景下感受和體驗數學,探索數學模型應當成為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計算教學的功能發生了轉變,計算不僅僅是計算法則的掌握,計算技能的訓練,同時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手段。
一、創設真實生活情境,以用引算。
教學情境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環境,是教師為了支持學生的學習,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創設的教學環境!稊祵W課程標準》中強調的“要提供豐富的現實背景”,就是要通過現實生活的情境使學生體驗、感受和理解數與運算的意義,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自己開動腦筋進行學習,掌握數學知識,再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進而引到計算方法上,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地將所學的計算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聯系在一起,從而明確了所學知識的.現實意義。
二、解決實際生活問題,以用促算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既然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實際,那么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來設計練習,讓自己所學的知識能運用到實踐中去,使學生感到數學不再是空洞的理論,而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
“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計算的問題嗎?”使學生處于問題情境中,通過學生的問題分別列出不同的算式,這些算式都需要用計算來解決,進而引出了口算方法的教學。在口算方法的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展示不同的算理并出示算法。學生理解了算理和算法,就可以用之解決問題了。這樣不僅讓學生經歷了口算知識的形成過程,也讓學生經歷了應用口算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學生在這種有目的的學習中主動建構知識,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能,同時也獲得用數學的成功體驗。算用結合,以用促算,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當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三、加強計算應用能力,以算激用
美國數學家波利亞曾說:“數學教師的首要責任是盡一切可能來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笨梢姡瑢W知識是為了用知識。其實在生活中處處有計算問題,如生活中的乘車、乘船、買東西等等都要用到計算,讓生活問題數學化,使學生廣泛地有意識地接觸到現實生活,更細致地觀察現實生活,培養他們運用數學的意識,增強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中的聯系,即數學來自生活實際,數學又應用于生活,服務于生活。計算教學已經不再是單純為了計算而計算,而要把它和課程標準中所倡導的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避免計算的單一性、枯燥性,從而逐步形成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數學應用的意識,增強實踐應用的能力。
由此可見,有效地進行“算用”結合教學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思維、能力、技能共同發展,使學生學得輕松,練習得扎實,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良好的數感,體驗到學習計算的重要性,促進課堂教學師生和諧發展并收到扎實的效果。
小學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1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乘法的含義、兩位數乘兩位數、能初步用乘法解決簡單生活問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其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從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尋找方法及解決問題,逐步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我繼續嘗試用導學案教學。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復習兩道有聯系的一步解決的乘法問題,不僅喚起學生對乘法意義的記憶,更為后面的兩步解題做好準備。
在探究新知時,我設計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研究新知,鼓勵他們開動腦筋、認真思考、找出不同解題方法。學生們在交流碰撞中很快就找出了三種不同的`解題方法。即:
方法一:先求出每個方陣的人數,再求出3個方陣的人數。
算式:10×8=80(人)80×3=240(人)或10×8×3=240(人)
方法二:先求出3個方陣一行的人數,再求出3個方陣8行的人數。
算式:3×10=30(人) 30×8=240(人)或 3×10×8=240(人)
方法三:先求出3個方陣一列的人數,再求出3個方陣10列的人數。
算式:3×8=24(人) 24×10=240(人) 或 3×8×10=240(人)
在學生重點匯報完幾種不同方法以后,我并沒有急于結束此題的教學,而是讓學生思考:通過剛才的研究,你有什么新發現?問題一出,原本熱鬧的教室立刻變得安靜下來,學生們都在思索。很快就有學生發現:同樣是一道題目,由于我們開始選擇的信息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解答方法。這對于以后用多種方法解題是多大的一個啟示。
從課題效果看,我發現多數學生在敘述完解題思路后的答題更清楚、正確。
小學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2
《面積和面積單位》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在空間形式上經歷“從線到面”的一個飛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學生對于本節課的內容先前知識是抽象的、陌生的。教學本課后,一些學生對面積的意義、面積的單位有了粗淺的認識。
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是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在教學中我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實踐,組織了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猜一猜、想一想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動。本節課我認為對于“面積”這個概念的揭示還是比較成功,學生在一系列用手摸身邊熟悉物體的表面及體驗封閉圖形(與不封閉圖形的對比)的活動中,已經建立了“面積”的表象。在教學面積單位定義為何種形狀、尺寸的圖形時,我依據教材提示的思路,一步一步展開。但是在提出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任務后,沒有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嘗試采用各種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在面積單位的教學中,為了給學生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表象,我讓學生找找自己身邊哪個物體的面積是1平方厘米,身體哪個部位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哪個部位又是1平方分米,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顯而易見。但是學生的反饋熱情并沒有我預計的那么高漲,這也許是和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足有關。在教學中我應盡量把“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聯系生活實際,通過直觀形象的實物表面的大小的認識,增加學生的`形象記憶,使學生對各個面積單位形成表象認識。同時也可讓學生估算一下生活中物體的面積的大小,這樣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對面積單位的理解。但是我在我在教學中沒有體現這一環節,沒有使得學生在腦海里建立了面積單位的表象,鞏固了面積的概念。
總而言之,這節課還是有許多不足的。在課堂教學中,我還是不夠大膽的放手給學生發現問題和探究解決問題。希望能在今后的教學中注意改進。
小學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3
在人教版三年級下冊《面積和面積單位》的整個教學過程,我在教學中主要是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到數學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激情、智慧與個性的大舞臺,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獲得多方面發展。主要體現在:
。ㄒ唬I造寬松環境,給學生學習的“安全感”。
教學過程是師生相互交流的雙邊活動過程。師生以什么樣的心境進入教學過程,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并取得教學效果的前提。在課前導入中,我就以拍手游戲告訴學生:拍手需要左手和右手的合作,課堂也需要合作,有相互間的合作才能有成功。民主、和諧、寬松、自由的教學氛圍,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一種“安全感”,限度的發揮了他們的主體性。
。ǘ﹦撛O情景,舉例生活化,感悟知識。
新課標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造作的機會”。而這節課是學生從線過渡到面,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過渡,是認識上的一個飛躍。因此在教學中我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數學書的封面、文具盒蓋面、課桌面、操場的面等出發,引導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體的表面,感知“物體的表面”隨處可見,初步建立面的表象,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面積這一概念。在面積單位的教學中,為了給學生建立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我讓學生找找自己。
身邊哪個物體的面積是1平方分米,身體哪個部位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顯而易見,學生的反饋熱情空前高漲,學習、探索知識主動積極,答案層出不窮。學生不僅在腦海里建立了面積單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鞏固了面積的概念。
。ㄈ┤蝿镇寗,激活思維,培養主動探索的意識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認知過程,又是一個探究的過程。任務驅動的設置,可以使學生迅速的'由抑制到興奮,而且還會使學生把知識的學習當作一種自我需要,引發學生內部認知矛盾的沖突,使學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斷激起學生的興趣。在學習面積單位時,我把兩張紙藏起來,告訴孩子們一張有4個格,一張有8個格,讓他們猜哪個面積大?學生的回答不一:有的說4個格的大,有的說8個格的大,還有的孩子認為格子一樣大的話,有8個格的面積就大。如果格子不一樣的話,哪一張大就不一定了。怎么辦?我引導學生分析矛盾,主動探索解決矛盾,從而認識到規定統一標準進行的必要性。
。ㄋ模┲夭僮鳎瑥娀瘜W生感知。
“面積”含義的理解,“面積單位”的認識,都應通過學生觀察實物、操作測量,在具體感知的基礎上實現。我圍繞學生的學習目標,組織學生:摸一摸物體的表面,比比物體的面積,找一找1平方厘米,剪一剪1平方分米、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量一量黑板面。通過這些操作活動,不僅強化了學生對面積、面積單位的感知,而且讓學生學會了選擇身邊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們的操作技能。
小學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4
本學期復習對于學生我從以下三方面作要求:
1、幫助每個學生達到基本要求,為進一步學習和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好基礎。
2、結合每一知識板塊(領域)的具體目標,引發學生進行知識回顧,總結與反思,形成自己的認知結構。
3、復習教學中進一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于自己的要求:
1、引導學生對于所學習知識的再現,針對存在問題查漏補缺,以達到理解與運用的提升和知識技能的鞏固。
2、引導學生整理(概括、歸納、找內在聯系)以完成學生的認知構建。
3、充分發揮學生積極性,關注后進生的.進步,讓他們漸漸感覺到數學是很容易學好的。
成功之處:
1、促進學生已有知識與經驗的系統化與合理化,為進入綜合應用知識的復習打基礎,這是復習階段的第一項任務。
2、依據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突出基礎知識和主干知識,結合班級學生實際分領域進行知識與方法的梳理,如:小數的認識,小數的加減是以十分數為基礎的。緊密結合分數的認識加強算理的理解。
3、加強知識之間的聯系和融匯貫通,如:復習長方形、正方形面積時,結合周長的計算編制一些解決問題的綜合題;復習面積單位時,進行進率的歸納與整理,與長度單位進行比較加強復習效果。
4、復習練習題注重“先做后說”的形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與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了復習的爭對性,提高效率。為學生提供更多反思性學習的機會,鼓勵學生自己的錯誤自己來糾正。
5、總復習教學過程繼續關注和促進學生數學思考與解決問題能力的進步與發展。
6、有效地做好后進生輔導工作的安排。
不足之處:
因為復習時間短,對前面的兩個單元復習的并不是很透徹。
改進措施:
在新授課時,就讓學生形成穩固的基礎,最后不至于手忙腳亂。
但是總的來講,回顧復習的效果。感覺我們只有培養好了學生良好的復習習慣,才能在復習教育教學工作中充分發揮作用。學生有了良好的復習習慣在復習過程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率。
小學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5
筆算除法是在口算除法和除法豎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教學一位數除多位數的算理、基本的運算思路和豎式寫法。要解決這節課的問題有幾個關鍵:一是口訣的問題;二是豎式的書寫問題;三是還有試商的問題。
學生雖然在二年級時已經學過了口訣,但學生經常想不起來乘法口訣,這就導致筆算的速度減慢或者錯誤。在課前我做了些復習,但在教學中效果不是太明顯,不是練一道題兩道題就能解決的問題。這是一種計算能力要在慢慢的練習中習得。除數是一位數的筆算除法盡管教材中沒有概括出計算法則,但學生應形成一個基本的筆算除法的學習策略,知道在做筆算除法時,一般應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應有一個合理的演算順序。因此,教學時,很有必要通過直觀操作與筆算豎式相結合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筆算除法的`算理,這也是本節課的難點。
筆算除法過程中最嚴重的問題是豎式的書寫問題列豎式步驟的問題。如:很多學生對42÷2口算就能算出結果,也有一些學生在假期學了一點豎式除法,也會列豎式解決,但是由于不理解算理,豎式書寫的格式不正確,十位和個位的數一起除,不落下來,商的位置不會寫。有的干脆寫完除號把口算算出的商再寫出來就算完了。針對這種現象,我主要讓學生理解算理,除法中的每個數表示什么意思,要讓學生說清楚,如2寫在了哪一位上?為什么要寫在十位上?4又是從哪得來的,它表示什么?使學生理解十位上的4除以2商是2個十所以寫在十位上,2個20是40所以4也寫在了十位上末尾的0可以省略。十位上的數除完再除個位,不能放在一起。
這堂課,我覺得以下四方面自己做的還是比較好的。
一、比較合理的使用多媒體課件。
二、比較合理的處理教材。教材給我們呈現的情境圖是3月12日植樹節,把情境圖用呈現給學生,并請學生發表意見。之后,再讓學生經歷試商的過程,完成豎式計算,初步體驗試商的方法。最后出示兩題練習鞏固試商方法。第二個問題要解決的是調商。學生據題意列式,接著讓學生自主嘗試,然后讓學生解說計算的過程,老師板演,通過匯報交流,認識到為什么要調商,怎樣調商,突出對算理的理解。
三、在練習的處理上,把課后的練習進行整合,有層次,有側重點的進行練習設計,從而使學生掌握本節課的知識。訓練、提高學生的試商速度;根據試商情況,很快說出準確的商,訓練學生的調商方法;課后練習第
一、二題,商是幾?比一比誰試商的速度快?綜合強化學生試商和調商的方法;第三題,解決問題,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在學習中感覺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四、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去探索除數一位數的筆算除法的試商和調商的方法。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思維完全暴露了出來,思維的積極性相當的高,達到了原先設計的效果。
通過課后作業反應,大部分學生掌握了豎式除法的算理,能用正確的格式來書寫。
但也存在不足:
1、在課堂的把握能力上,我雖然有些進步,但和有經驗的老師比起來還有很大差距。學生說跑偏了,我不能給予及時的糾正。
2、上課說話不夠嚴謹,隨意性大。
3、思想上知道要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但沒有做到。分析原因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該怎么說才能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
4、重點強調不到位,有些地方很重要,老師只說了一遍,學生聽了,但沒有記住。
5、對學生的引導不到位,在講豎式除法時,需一步一步用規范的語言幫助學生理解,老師設計的梯度不合理,不能有效幫助學生理解。
總之,這節課我付出了許多,學生收獲了很多。有付出才有回報。
【小學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學反思08-18
小學數學下冊《近似數》教學反思10-22
小學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03-19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04-19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2-17
北師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學反思11-13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精】03-09
【精】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03-09
【熱】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03-09
【熱門】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