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坐敬亭山》教學反思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獨坐敬亭山教學反思3篇
《獨坐敬亭山》一詩是李白于天寶十二年秋游安徽時所作。獨坐敬亭山教學反思怎么寫?下面yjbys小編整理收集了一些范文,希望對大家有用!
《獨坐敬亭山》教學反思
《獨坐敬亭山》一詩是李白于天寶十二年秋游安徽時所作。當年,詩人被迫離開長安已整整十年,長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飽嘗了世態炎涼,孤寂之感倍生。詩人通過對敬亭山景象的描寫,抒發了因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獨寂寞之情。也正因如此,把握這首詩的感情基調,體會詩中的思想內涵,是本課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上課伊始,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幅李白坐在敬亭山上、與山相對而望的的畫,帶領學生從圖畫入手,結合咀嚼語言,使學生很快進入到詩歌的意境當中。但由于我的點撥不夠到位、深入,學生品味詩歌意境略顯得不夠深,造成后面學生體會李白的孤獨之感時味不濃;再到后面體會“相看兩不厭”這句詩的意蘊時,由于我引領學生體會過深,學生很難接受。
這節課讓自己滿意的是讓學生作畫,讓學生自畫自悟,去體會“去”和“盡”的意味;通過聯系生活感受為何“兩不厭”。
課后,老教師的點評,一下子讓我對這一課的教學又有了新的認識。許老師為我指出這樣一條道,那就是要從這首詩找出一個詩眼來。抓住“獨”這個詩眼,先從題目感受“獨”,再從前兩句深入體會李白的孤獨。而后兩句要帶領學生去細細品味李白的不孤獨,在一般的教學中,學生能停留在“因為和山成為知己,所以李白不孤獨”的理解層次上,但怎么往深里挖掘,感受李白的不孤獨,這就要引導學生在語文知識當中做文章了。讓學生理解“厭”意思上的古今差異,并讓學生用現代語言來解釋,由此把“不厭”講深、講透;再通過我們現如今在不斷地吟誦著李白流傳千古的詩文,一代又一代的人都認識了李白,李白有何孤獨。這樣層層深入,對“從獨到不獨”的理解一下子就上升了一個新的境界。
這次公開課的備課、上課、到課后反思,讓我收獲頗多,尤其是老教師的點評,使我受益匪淺。點評使我對教學有了更深的認識,那就是無論怎樣教,首先要做到不斷地用知識充實自己的頭腦,更新自己的頭腦,豐厚自己的文化底蘊;其次教學要不斷地聯系生活,教會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
讓我們能真正做到智慧地教語文,而學生能智慧地學語文吧!
《獨坐敬亭山》教學反思
《獨坐敬亭山》這首詩歌,是一首簡單易懂的詩歌。詩人通過對敬亭山景象的描寫,抒發因懷才不遇而產生孤獨寂寞的感情
今天第一次正式給四年級的孩子上課,由于以前我沒有教過四年級。再加上我是新來的老師,所以我對這些孩子比較陌生。所以這一節課我只上了第一課《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課前我利用了一節課的時間給學生做了《課堂作業》。我沒有上過課就把《課堂作業》發下去給學生做,我有兩點用意。一,我想了解這些學生能不能自己預習課文,并做一些簡單的題目。第二點是這些學生在遇到難題的時候會不會自己想辦法解決,(盡管不一定對)讓我很高興的是,這些學生做題的時候都很認真。盡管遇到難題仍然能保持安靜并想辦法解決。整個班的紀律很好,這跟以往老師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有了一節課的預習了之后,我就開始上課了,我以提問的方式開始導入新課“李白在寫《獨坐敬亭山》時的心情是怎么樣的呢?”有的學生說是寂寞,有些說是高興。我先不急著回答,讓學生自己朗讀詩歌,并找出答案。讀過一次課文了之后,學生都能體會到李白的心情是悲傷的了,F在想來我犯了一個錯誤,因為我讓學生找出可以表現出作者孤獨的心情的詞語。課后我一直在反思,這個問題我是不是提錯了呢?或者是多余了。因為從題目中的“獨”就很容易看出來了。提問題真是一門很大的藝術。
在翻譯詩歌的意思的時候,我采取了讓學生自己組織語言的方法。在解釋完重點詞語了之后,我讓學生組成四個小組或三人小組進行翻譯。小組討論的方法在以前我教二年級的時候非常有效。學生都很喜歡討論學習效果較好。但當我讓這個班的學生討論的時候,他們中有大部分的人卻拿出了筆和紙,自己一個人埋頭想。想好了就把自己的寫下來。我馬上鼓勵他們“這個方法非常好,等一會兒,哪個同學寫好了,讀出來給大家聽聽,我們評價看看,對不對,好不好”我檢查了一部分學生寫的,覺得他們寫的大致相同。但意思與原文的解釋還是有些出入。課上我也猶豫過到底應不應該把標準的答案寫下來,讓大家抄下來?但我此時一個詞語——“原創”在我腦海中閃過。我知道如果我把標準答案寫出來,學生肯定會把自己的剛剛寫的檫掉,把我的標準答案寫下來。這對他們的自信心會有一些打擊這樣好嗎?我一直在反思。我鼓勵自己和學生。“屬于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學生掌握的情況如何呢?我想我會通過《課堂作業》和《》進行檢查。并且進行知識點的查漏補缺。
通過這一節課我發現自己還是有很多不足。第一說話聲音太小。第二沒有突出課文的知識點。這些不足我一定會通過以后的努力慢慢改正。
《獨坐敬亭山》教學反思
《獨坐敬亭山》這首詩歌,詩人通過對敬亭山景象的描寫,抒發因懷才不遇而產生孤獨寂寞的感情。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怎么樣幫助學生拉近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又為下面的教學服務,這無疑是值得探究的課堂教學智慧。所以,在開課之初,我沒有過多的語言渲染,繁瑣的導入設計,師生間的對話一直緊緊地圍繞著“李白”。
一、激情導入
1、我們以前學過哪些李白的詩句,誰來背一背?
2、介紹本詩的寫作背景:李白少年時就博覽群書,以才聞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寫這首詩時正被權貴迫害,被迫離開長安整整十年,長期流落他鄉,讓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世態的炎涼。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寫下了這首詩。
3、板書課題,指導“亭”的寫法:下面是丁,不是子。
4、指名讀題,說說從這個題目,你了解了什么?
過渡:詩人獨自一人坐在敬亭山上到底看到了什么呢?
二、明確學習目標
三、活動方案:
活動一:初讀詩歌,感知孤獨
助學提示:自由讀這首詩,讀準生字詞,讀通順讀流利,用“/”畫出詩的節奏。
活動二:探究詩意,理解孤獨
1、復習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
借助書下注釋,理解詩意。
2、觀察圖片,體會心境
(1)“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盡:沒有了,完。 閑:悠閑。
詩句中意思相近的詞是:孤——獨
詩句中意思相反的詞是:眾——孤
連起來解釋整句話:仰望天空,只見眾多的鳥兒向遠處飛去,直到看不見蹤影;連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駐片刻,獨自遠遠地飄走了,四周一片寂靜。
這句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盡、孤、獨、閑”表現了詩人的孤獨和寂寞)
(2)“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厭:滿足。
詩意: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著,好像在相互交流,彼此總是看不夠。
這句詩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擬人)
“相看兩不厭”表達了詩人什么感情呢?(表達了詩人與敬亭山之間互為知己的感情,“只有”突出了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
活動三:展開想象
1.假如你是李白,就這么久久地坐著,靜靜地看著敬亭山,此時你會對敬亭山說些什么?面對孤獨的李白,假如你是敬亭山,你又會對李白說什么呢?
2.生練筆,把想說的話寫在書上留白處。
當堂達標: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背誦全詩。
教學反思:
1、“七分詩三分讀”, 朗讀是小學古詩教學的靈魂。本節課朗讀著力于體現學生的朗讀發展。學生在經歷初讀、理解感受、想象繪畫的基礎上,再指導朗讀技巧,通過對停頓、重音、蘊含感情的指導,讓學生在一節課內的朗讀有層次地發展。
2、圖文并茂,觀察書上插圖,為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學生想象、理解的基礎上給以直觀感受,學生通過對環境描寫的認知,進而體會詩人情感更深刻。
3、預設課堂中的缺失;灸馨丛O計思路進行,但還有細節的缺失。比如:學生讀古詩之后,說說畫中有什么?為什么這樣畫?從畫面中感受到的李白的心境如何?這首詩的前兩句和后兩句通過圖畫表現,應該是一幅環境漸變的圖畫,在圖畫渲染的環境中,提煉李白的情感,回歸詩題詩眼“獨”所表達的中心思想。
【獨坐敬亭山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獨坐敬亭山》教學反思08-08
獨坐敬亭山教學設計08-28
獨坐敬亭山教案(通用10篇)06-08
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獨坐敬亭山教學設計06-04
敬亭山游玩攻略06-30
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獨坐敬亭山教案設計(通用10篇)06-08
白敬亭經典語錄05-08
《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08-08
《醉翁亭記》教學反思07-28
共工怒觸不周山教學設計與反思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