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職業與教師職業道德
第一節 職業與教師職業
一、職業
所謂職業:就是人們在社會活動中,由于社會分工和生產內部的勞動分工對社會所承擔的、長期從事的具有專門業務的特定職責,并以此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社會活動。
(一)職業是一種社會組織形式
職業生活是人類“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借以實現的一種普遍的基本形式,是人類社會生活得以發展的社會組織形式。
(二)職業是社會對人的角色安排
對于任何一個社會成員來說,他總是在其特定的社會位置上工作,以這個位置作為自己的社會地位并與處在其他社會地位上的社會成員進行交往,這種狀況稱為職業角色。
1、通過自己的職業生活創造價值和財富,服務于社會。
2、接受其他“職業角色群”的服務,以作為自身需求的滿足和補充。
(三)職業是人自我實現的途徑
1、職業是滿足自我生存的重要途徑,是人們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社會活動。
2、職業生活有促使人們對生活產生更高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激發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動機,促使人們更加注重職業生活的內在價值。
二、教師職業
(一)教師職業是一種富有個性角色特征的職業
1、教師角色具有自主性
教師從事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時,在遵循社會總體要求的前提下,自主選擇達到目標的方式和途徑,創造性地完成教學任務。
2、教師角色具有多樣性和發展性
由于教師角色的多樣性和發展性,教師角色發生了三個方面的變化:
、佟⒔巧D型;
、诮巧臄U充;
、劢處熃巧膹娀。
3、教師角色具有個性創造性
、、根據個性發展的需求與水平,實行因材施教和個性化教學;
、、教學成績的提高與自身的發展主要靠個體的活動來實現,工作中表現出一定的個性。
4、教師角色具有人格化特征
5、教師角色具有彌散性和模糊性
由于學生的惡興趣、行為、態度和價值觀等的改變很難斷定是哪個教師勞動的直接結果,從而使教師角色的責任表現出一定的彌散性和模糊性。
(二)教師職業是一種具有特殊社會作用的職業
1、教師職業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貢獻是其他職業不可取代的,教師職業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創新有著獨特的貢獻。
2、教師職業對社會物質文明的建設也有著獨特的貢獻。
勞動者的素質日益成為決定生產效率的重要因素,教師職業對社會物質生產的間接貢獻開始得到人們高度肯定。
3、教師職業對人的成長發展也起著獨特的`惡作用
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發展,在情感、意志、能力、興趣等各種心理特征上都得到均衡、協調、全面的發展。
(三)教師職業是一種正在邁向專業化的職業
21世紀的教師必須是接受過專業訓練,有著較高專業素養的教育專業工作者。
第二節 教師職業道德的本質與特殊性
一、教師職業道德的本質
(一)道德與職業道德
道德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精神現象。
職業道德是與人的職業角色和職業行為相聯系的一種高度社會化的角色道德,以責任權利和利益為基礎,是在工作中協調個體、群體與社會的職業行為準則和規范系統。
(二)教師職業道德的本質
教師職業道德簡稱師德,是教師在從事教育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道德觀念、行為準則和道德品質的總和。
二、教師職業道德的特征
(一)教師職業道德的內用更具全面性、先進性
1、堅定的信念,認識教育的戰略地位。
2、發揚合作精神。
3、協調與家長、社會的人際關系。
4、對學生進行先進分子道德建設的教育。
(二)教師職業道德的影響空間更具廣泛性
教師職業道德不僅影響學生、還影響周圍的社會,甚至擴散到更大的范圍乃至整個社會。
(三)教師職業道德的影響深度和時間更具深遠性。 (四)教師職業道德的行為結果不產生直接的功利效益。
(五)教師職業道德的行為條件對勞動者心理品質有更高的要求。 教師心理品質的好壞關系到教師職業道德行為的最終結果。
第三節 教師職業道德的功能
一、教師職業道德的一般功能
(一)認識功能:是指幫助教師正確認識自己在教育活動過程中對他人、 對集體、對社會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定的道德觀念和道德判斷能力。
(二)實踐功能
1、教育功能
、俳處熖赜械牡赖缕焚|和行為的總和構成了教師的人格。
、诮處煶绺叩赖缕焚|為核心的教師人格體系具有更廣泛、更持久、更內在的潛在教育價值,幫助學生構建真善美為核心的人格體系。
③教師人格魅力對學生具有激勵價值、陶冶價值、示范價值。
2、調節功能
、俳處熉殬I道德對教育過程具有調節作用。
、诮處熉殬I道德對教師來說具有自我調節作用。
3、促進功能
、偻ㄟ^培養學生,對社會產生廣泛而深遠的惡影響。
②通過教師自身來影響社會。
4、行業保護功能
【教師職業與教師職業道德】相關文章:
教師職業道德的現狀與問題11-27
教師職業道德的現狀與問題「職業道德論文」01-16
淺談教師職業道德與幸福感12-21
淺論教師職業道德與法律責任08-09
微笑與歡樂,感動與幸福教師職業道德演講01-19
教師職業道德檢測01-16
教師職業道德特點12-14
論教師職業道德12-27
教師幸福感與教師職業道德的共生關系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