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規劃的理論與實踐參考
關于“工作”有三條普適原理:第一我們得工作,第二工作得自己找,第三,得有自己的方式。這三條原理告訴我們,每個成年人都必須要工作,工作既是自身安身立命的工具,又是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必要途徑。當前社會上部分年輕人依賴父母的思想很嚴重,而部分父母也在自愿或不自愿在驕縱孩子的這種不良習慣。除此之外,工作必須自己去尋找,只有自己根據自身的性格特點、職業興趣和能力尋找來的工作才是適合自己的。有的家長從小孩選擇專業到找工作完全包辦,實際上這是對小孩不負責任的行為,也不利于孩子獨立性的培養。
按照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學說,每個人都有五層次的需求,從低到高,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這些需求體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就成為我們的價值觀。它們具有強大的驅動力。結合工作來說,每個職業人都可以審視自身工作是否能達到后面三個中高階段的需求。
1908年,美國律師弗蘭克·帕森斯通過職業咨詢等一系列實踐活動,首次提出了“職業指導”這一概念,帕森斯第一個形成了系統的職業指導思想,指導著人們進行職業選擇,使人們認識到職業指導的重要性,按照職業規律和個體特點選擇職業,規劃人生,被認為是職業指導之父 。弗蘭克·帕森斯最核心的觀點就是在認識自我、理解工作基礎上的“人職匹配”。
中國傳統生涯觀的特點:第一,為官為成功之本。大一統國家的需要;使得其它行業低賤;第二,考試為晉身之階。封建朝代攏獲人才;考試為終極目標;第三,職業生涯刻板認識。傳統觀念的力量非常強大;第四,服從權威、循例重俗。缺乏個人判斷,家族利益至上、道德斷裂。
西方主要的生涯理論有生涯發展理論、職業錨理論、認知信息加工理論等。其核心是生涯決策,而決策過程中西方差異很大。不適應的典型表現為興趣與價值觀的沖突。西方的理論是基于個體嚴格執行的假設基礎上,事實上在中國,外在的干擾是巨大的。
通常來說,職業規劃包括自我認知、職業認知、目標確立、計劃實施和反饋修正五個步驟。自我認知包括職業興趣、職業能力、職業人格和職業價值觀。相關的職業規劃測定工具有生涯彩虹圖、生涯島、了解人格的霍蘭德六角型等,大家可以通過相關書籍進一步學習和理解。
職業生涯規劃的意義在于讓人們不斷產生希望,使人產生連續的刺激,是一種持久的沖動,是人生道路的大智慧,會產生積極的效果,對大部分人而言,是自我實現的價值要求。
【職業規劃的理論與實踐參考】相關文章:
翻譯實踐與理論11-13
無效信托行為的理論與實踐10-05
理論與實踐工商管理論文11-10
檔案館理論與實踐新探10-06
學校綠色管理理論與實踐09-28
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脫節與融合10-22
《分析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推薦08-24
管理學的實踐與理論困境論文12-12
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性探討的論文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