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澳洲,是不是感覺在美劇英劇里看多了西方社會就不會迷惑了?非也,澳洲雖然是一個完全的西方國家,但是在某些基本的文化差異上,還是有一些與英國稍有不同的。
1、所有的1樓都叫Ground Floor,Level表示樓層,而非Floor
所有的1樓都叫Ground Floor,電梯上如果要去1樓,就按G,而不是1。所有標地址的地方,表示樓層時都用:level**,用level表示樓層的意思,而不是像在其他國家一樣,用floor**表示樓層。
在一些大點的場地一般會標有樓層示意圖,上面會用以下的縮寫表示所在樓層,如:LG=Lower Level 一般為地下一層;G=一層;Level 1=2樓;Level 2=3樓,以此類推。
這和美國及國內的用法均不同,需要注意下,否則剛到澳洲的同學經常會與找錯樓層的事情出現。
2、洗手間統稱Toilet,無wash room等含蓄表達
在澳洲,洗手間統稱:“toilet”,而不像在英美,較多使用:wash room啊,rest room啊,lady’s room啊等較為含蓄的詞語表達。
澳洲英語有些英式英語的口音,又有改良,有一種獨特的澳洲口音,在某些單詞的發音上有較長的尾音,但是基本還是和英式英語更相近,和美語差別較大。
Thanks God我的母語不是英語,所以每到一個新地方,我可以馬上入鄉隨俗,變成當地口音,來這里沒兩天,由于說話太多,我的口音也跟著周圍人變成了“澳洲腔”。
這一下不要緊,在悉尼大學,幾個新生跑來問我某圖書館怎么走,我只好坦白自己也是new comer,幾個姑娘笑著說找錯人了,跑去找別人打聽了。
3、See you 代替Bye bye
澳洲人說再見時不太常說:Good bye或者 bye bye,而是常說See you,或See ya。請別人幫忙之后道謝,澳洲人不像美國或英國人,常說:you are welcome,而是常常說:no worries,也有不客氣的意思。
其實是各個國家在一些常用語使用方面的差異,說到這里,倒想插一句題外話,我在悉尼歌劇院前坐輪渡時,對面有一個老太太,一個人拿著相機拍照,我就主動問她需不需要我幫忙,她馬上表示感謝,拍完后,和她聊起來,她問我是哪里來的,我說:China, Beijing,于是老太太一路說起來。
她是德國人,女兒女婿移民到這里快十年了,她來短期住一段時間,早上送孫子去了幼兒園,她自己沒事干,就出來自己逛逛。
說到中國的時候,我問她去沒去過中國,她說沒有,還表達了對中國的很復雜的一種感情,說不敢去。
我于是馬上義不容辭的又充當起“文化大使”的責任,什么千年文化了,傳統美德了,現代城市了等等,加上給她拍的照片她很滿意,我還把自己修過攝影課程的“歷史”抖摟出來,說的老太太非常高興。
并一再表示,她今天遇到我,從我身上感受到中國現在的變化,因此讓她徹底改變了對中國的印象,她一定會找時間到中國旅游。
4,不少老外對Beijing的拼寫沒概念,要說Peking
半小時的談話很快要結束了,快下船時,老太太掏出一個記事本,請我把我所在的城市名字給她寫到本子上,我寫了:Beijing,看她沒反應,又寫了:Peking。
這下子,老太太忽然恍然大悟,大聲說:“哦,原來你是從北京來啊,我還一直想我怎么沒聽說過你講的那個大城市Beijing啊!”。
嗨,看看,還好我多解釋了一句,否則半天的文化大使白做了,估計老太太回去會和女兒女婿說,在輪渡上遇到一個中國某個大城市來的女士,給她拍了照等等。
近幾年我每次出國,說起Beijing來,大多數人會馬上附和說一些他們對北京的認識,雖然認識有深有淺,但是通常都是知道北京的。
加上奧運會期間,所有的宣傳出現的都是Beijing這個單詞,所以我自認Beijing的認知度已經得到世界范圍的普及了。
但實際是還是有一些老外,如那天碰上的這個德國老太太,就對Beijing這個稱呼毫無概念,我也因此學了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