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赴美留學的人數逐年激增,申請名校的競爭日益激烈,美國大學的選才標準,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在本文專家來解讀美國名校招生的“潛規則”。
美國大學招生原則:注重學生多樣性
各個學校表述都不一樣。以筆者曾經從事過招生工作的哈佛大學為例,對新生的素質有15項要求,包括求知欲、創造力、領導力等。但總體上,哈佛的標準為每個學校所效仿,一流學校的標準都可以歸結為三項:學術能力、領導潛質和思維模式。以這三項為基石,招辦要確保新生整體能夠形成一個最佳的背景組合和結構組合,使每一個人在這四年里都能夠達到最佳的互相學習效果和人生收獲。這一點其實是很多學校“多樣性”原則的本質目的。
這三項基石在招生官的圈子里是很好懂的,但在國內,因為文化的差異、溝通的障礙和體制的差別,總是被誤解。
1、學術能力
是包括平時成績、標準考試成績(SAT、G、托福等)、高級課程等在內的綜合展示,能夠看出學生夠不夠聰明、夠不夠勤奮。國內的家長和學生習慣性地把學術能力當成了考分,把所有心思都花在考高的SAT、G、托福等分數上,忽略了招辦在學術能力這一項上關注的其他因素。舉一個例子,這個月我們剛剛和各個常青藤學校及頂級文理學院的招生官進行了聚會、談話,其中很多人都是我們以前的同事、朋友,包括哈佛、達特茅斯、布朗、威廉姆斯等在內的6所學校的招生官明確說,他們對申請人的審核是從在校成績單開始的。
2、領導潛質
是學生能承擔多大責任的展示,也是學生從進入學校一直到畢業后能夠做出多大貢獻的預測器。學生和家長容易產生兩個誤區:1)用“課外活動”來思考和替代領導潛質;2)習慣用中國觀念的“領導”二字去理解,做出一大堆讓人啼笑皆非的“課外活動”。
3、思維模式
是讓招辦了解這個學生個體獨特性的渠道,并沒有一定標準,重要的是展示學生本人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經常有人問每個國家的比例和名額問題,其實任何具體的數字都是有一定誤導性的,因為招辦的核心出發點是“多樣性”,來保證每年的新生有足夠豐富的背景來互補和互相學習,展現出來的結果仿佛是一個比例或者數字。其實核心還是“多樣性”,或者更直白地說,錄取你進來后能夠給這個新生班級帶來什么別人無法替代的貢獻和視角?
招生政策變化:招英語不合格學生現象常見
很多高校招英語不合格中國學生
據報道,美國高校招收英語程度不合格中國學生的情況并不少見。舊金山大學招收太多中國學生,很多中國學生英語程度太差,連新生訓練都要戴耳機聽翻譯。化學系香港學生顏晉熙說,去年入學時,全校中國學生600余人,其它國家留學生最多只有30多人,他也聽說管理學院很多中國學生上課都不敢開口。
管理學院華裔副教授鄺鐵誠指出,舊金山大學中國學生還不算多,中國學生在南加大有7,000多人,伊利諾大學有4,600人,愛荷華大學有 2,600人。舊金山大學過去的中國學生來美后在“英語為第二語言”課程平均花三個月,即可轉到本科上課。但現在不少中國學生往往在‘英語為第二語言’念了一年,程度還不足以轉到本科上課。寫作不成問題,但聽力與口語都跟不上。
一流大學招生策略未變
受到政策和經濟形勢影響而在招生上發生明顯變化的主要是二三流大學和公立大學,也是見諸報端比較多的,所以可能造成一種錯覺,覺得美國大學都怎么怎么樣了。其實除了個別明確有中國戰略的學校,一流學校的招生政策并沒有因大形勢的影響發生什么變化。實際上,他們的招生理念、規模等在過去二、三十年間都沒有太大的變化。
背景報道中的學校據我們所知,并非著名的大學,應該是在經費上受到困擾,所以招收大量繳納全額學費的中國學生。但其實美國一流的大學即使在現在的經濟形勢下也并沒有在財政上遇到巨大困難,他們精英式的招生政策一時半會兒還不會讓他們放下身段屈從于經濟壓力。
中國學生帶來新問題,美國大學愛恨交加
面臨問題:中國學生帶來新挑戰
擴招的學校肯定面對大量中國留學生帶來的新問題。比如課堂討論。在美國,課堂里的討論是學習的重要一環,學生提問、教授回答、甚至學生之間的辯論、學生與教授間的討論,都是學習的重要環節。所以美國的孩子和家長在選擇學校時很重視一個指標——師生比。這個比例越高越好,說明學生可以受到的關注更多、班級更小、討論更加充分。學校在招生季節也會一個勁地賣自己的高師生比。由于學習習慣和語言問題,中國留學生在課堂上傾向于被動地聽,所以一個課堂如果有三分之一以上中國學生,課堂氣氛對美國學生來說就會變得比較壓抑,對教授也構成巨大的挑戰。
再比如小組學習,美國學生喜歡邊想邊說,中國學生則完全不習慣小組學習,寧肯自己一口氣做完,溝通就很尷尬。還有一個常被忽略但很大的問題就是體育運動。中國學生的運動精神和文化相比美國學生要弱,可以整天不運動光學習、做飯。而高強度運動是美國學生骨子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些都會影響到教學、管理和學生對四年教育的體驗,構成很大挑戰。
一般學校都會以設立語言中心、雙錄取、配備學生顧問的方式協助解決,但歸根結底,還是要留學生自己努力適應和融入才行。
美國大學:對中國留學生愛恨交織
還是要分開看。對于一流學校,前面說了,招生政策沒有太大變化。對他們來說,最大的挑戰在于從一大堆高分中甄別真正優秀的學生,在一份份包裝的材料中選出真正是由學生自己完成的真品。不過招生官們閱人無數,看出別人代勞的材料還是比較容易的。
而對于因急需資金而擴招的學校來說,對中國留學生則是“愛恨交織”。一方面,中國留學生帶來大量學費收入,很多還都不需要獎學金;另一方面,中國留學生在學習生活習慣、社交等方面又帶來以上述幾點為例的重大挑戰,降低非中國學生尤其是美國本土學生的學習滿意度,這個讓他們非常頭疼。當然,最讓他們尷尬的還是普遍存在的申請上的與事實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