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美麗的大腳》有感
《美麗的大腳》中的張美麗無疑是最美麗的代表,是城市女性的強烈對比。本文特意為大家收集整理了觀《美麗的大腳》有感,僅供參考!
觀《美麗的大腳》有感一
我有一句屬于自己的人生格言“人生永不完美,但永遠追求完美。”觀看了這部鄉村影視劇<美麗的大腳>后,我對不完美人生又有了新的理解。俗話說:人無完人,沒有人是完美的,但我認為這只是在他人眼中,你總有不完美之處,可是在自己的眼中,我們就應該努力去成就屬于自己的完美人生。
這部影片,豐滿的塑造了主人公張美麗這一形象。張美麗一生坎坷,丈夫因無知犯法而被qiāng斃,孩子因病無醫而夭折,一切的一切使她這個西部鄉村婦女遭受著一次次沉重的打擊,在面臨這樣的人生苦難后,她悟出了屬于她的人生道理,將自己全部的愛奉獻給鄉村里那些孩子們,讓那些缺少愛的孩子們在美麗的呵護下感受到了人間的溫情。雖然她知識稀少、音色拙劣,可卻用她認真的態度、唯美的關懷教育那些生活在漫天黃土地下的孩子們,她深知無知的可怕,可是自己能力有限,然而她卻用她純樸的品質、坦然的人生態度、真誠的心迎來了一個下鄉支教的北京志愿者—夏雨,從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夏雨逐漸被這些‘黃土人’所感動、震撼,在遇到丈夫與鄉村孩子們這樣的人生選擇時,夏雨最終選擇了這群生活在渾濁的泥土氣息下樸素真誠的人。最終,夏雨圓滿的完成了改變自己人生觀的志愿活動,改變了從前打牌、遛狗、上網那樣無聊的生活,她不僅用自己的知識教育了那群天真的孩子們,同時這群孩子也用他們內心 深處真實的情感教化了這位耐不住寂寞的城市人,讓她得到了人生中一次徹底的洗禮。
本片的結尾,張美麗在一次偶然的事故中,生命垂危,但她像平靜的接受人生一樣接受死亡,而她微笑地說:“人哭著來到這個世界,但一定要笑著離開。”張美麗用她自己全部的愛去關懷這群生活在這群黃土地上的孩子們,她用自己淳樸的真情感化了一位生活在迷茫中的城市青年,她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什么是不完美人生卻活出完美方式。這個長相并不美麗的張美麗用自己的人生告訴我們何為美麗,這里的美麗遠遠超出了外表,是一種真情的釋放所體現出的美麗。<美麗的大腳>潛藏對象其實正是在寫張美麗的心,那才是這部影片最動人心弦的一處閃耀的光斑。張美麗的人生在他人看來是悲慘的、不完美的,可我認為在她自己的眼中她活出完美,她將自己的熱血灑向這片黃土地,她就是這樣一個生活在西部黃土坡上最普普通通的婦女,卻做出了自己認為成功的事,去教育這群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孩子,愿他們有知識有能力有愛心的面對美好的未來。夏雨這個在城市中內心寂寞、孤獨的人同樣認為寡然無味的不完美人生需要自己改變,帶著這樣的心境來到了這片黃土地,收獲了人生中最有價值的精神寄托,最終詮釋了自己完美人生價值的內在觀念。
觀看完本部影片,讓我更加堅定我的人生格言,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完美,但是要有完美的、真切的心,以完美的'生活方式、生活原則去實現屬于自己的完美人生。
觀《美麗的大腳》有感二
影片講述了大西北一個普通的農村女教師與一群孩子和一個北京青年志愿者的故事。張美麗的文盲丈夫因無知而犯了罪被槍斃,她唯一的孩子也在幾年后不幸夭折。面對人生的苦難,西部少婦張美麗悟出了一些道理,為了村里的孩子們不再愚昧下去,她辦了一所鄉村學校,把所有的情感都投注在上面。夏雨是一名青年志愿者,為了逃避婚姻出現的問題來到了這個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她的到來讓這個原本平靜的小山村變得躁動起來。山村以外的世界讓孩子們包括張美麗感到困惑和茫然。山村貧窮而乏味的生活讓夏雨感到辛酸與難熬。在夏雨因小山村生活的過于艱難而即將選擇離去的時候,山里人淳樸的性格感動了她。在一年志愿服務期滿時,夏雨帶著從未走出山里的張美麗和孩子們來到了北京,為上小山村爭取到了一個收購土豆的定單。最后張美麗在裝土豆的拖拉機上被火車撞死,夏雨在與丈夫離婚后回到了小山村,繼續張美麗未完成的夢想------
一、 關于影片的主題
影片通過山村女教師張美麗這個人物形象謳歌了人性之美,倡導愛心和奉獻精神。這是對這部電影主題的普遍評價。的確,張美麗是這部影片的靈魂,她的樸實善良、她那如黃土高坡一樣淳樸的性情和寬厚的胸襟,她對教育事業的無比熱情和無私奉獻精神,她用生命譜寫的一曲曲感人至深的故事,是這部影片深深打動人心的最大武器。這也是創作者要達到的目的之一。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思考,從更深層次來看,我認為這部電影表現了農村與城市的沖突、碰撞和交融,同時也不妨把它看作一部關于西部開發的宣傳片,2000年1月,黨中央對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提出了明確要求,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拉開了序幕。
農村與城市,是社會構成的兩大特征。一直以來,農村和城市就處在一種對立沖突的關系中,格格不入。農村物質和精神(這里主要指文化)的雙層貧瘠,人才的不斷流失,使它長期處于落后的狀態。面對農村的落后,城市總是帶著一種優越感。城市里極其普通的一盆水,對風沙彌漫、嚴重缺水的黃土高坡上的人們來說卻極其珍貴,影片通過小男孩王大河的造句:“ 夏雨老師來到我們學校我們很久沒洗臉了,我們用夏老師的洗臉水洗了臉,我們非常高興,驢喝了我們的洗臉水,驢也非常高興。”這樣一個細節,展示了這個山村自然貧瘠的程度和黃土高坡生活的艱辛,在詼諧的同時,更讓人感到心酸。面對這樣的生活,養尊處優的城市人是無法想象和理解的。
影片的最后,張美麗在車禍中死去,夏雨回到了小山村,從表面看來,這似乎是值得安慰的結局,起碼讓觀眾看到了希望。但是反過來想想,影片為什么要讓張美麗死去?難道僅僅是為了賺取觀眾更多的眼淚嗎?如果張美麗不死,如果夏雨的丈夫劉志鵬不跟她離婚,夏雨是否還會回到這個貧瘠落后的小山村呢?這是這部影片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我認為,張美麗的死,是農村對城市的一種無奈的妥協。
在城市人的眼里,農村只是他們感情的避難所,只有在住他們身心疲憊和心靈、情感受到創傷的時候,他們才會想到鄉村和它的落后,他們來到鄉村,但他們并沒有在內心深處真正接受農村的貧瘠和落后,他們也不可能真正把自己完全奉獻給那塊貧瘠的土地。他們的到來只是暫時的,如南飛的侯鳥,當春天一來臨,他們心靈的創傷一平復,他們就會離去。農村的淳樸感動了城市人,卻留不住他們的腳步。
在謳歌人性之美的同時,這部影片也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城市與農村的融合。農村的發展,離不開城市的參與,然而更重要的還是農村必須在精神、文化上與城市融合。
二、 影片的人物形象
張美麗是這部影片著力刻畫的人物,也是這部影片的靈魂,在她身上,最大限度地體現了人性的光輝。她的外表極其平凡,用她自己的話說“有兩個不成功”一是“腳太大了(穿43碼的鞋)”,二是“長得不好看,又叫個美麗”,但是沒有人能否認她內心的美和人生的成功。她淳樸善良,自然真誠,熱情達觀,有著和黃土高坡一樣寬厚的胸襟、堅忍和承受力。她文化不高,卻是個好老師,她身上的母性光輝像黃土高坡上的黃土一樣厚實寬廣,這體現在她對學生們發自內心的愛,完全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她稱學生們為“我的娃”,她最大的愿望是“希望我的娃將來都是成功的。”不由讓人想起蘇聯著名影片<<鄉村女教師>>,從張美麗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那個桃李滿天下的女教師的影子。她用她那帶著濃厚地方音的普通話教孩子們識字、造句;用她那跑了調的嗓子、笨拙的姿勢領孩子們唱歌跳舞做游戲;她用她的寸寸柔腸感動了都市麗人夏雨;為了讓孩子們和夏雨能有一臺電腦,滴酒不沾的她在大款楊面粉母親陰壽的筵席上居然一口氣喝完了一瓶高濃度的白酒;當夏雨當面糾正她對“千里迢迢”的錯誤讀音時,她不怕當著孩子們的面承認錯誤,說“以后都聽夏老師的,夏老師讀的都是對的”,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她對知識的追求和理解,她的勇氣更是讓我們敬佩。
當然,導演并沒有把張美麗吹捧成一個高大全的完美形象,她也有七情六欲,和有妻有子的放映員王樹偷偷幽會。這些人性化的情節,不但沒有破壞張美麗的形象,反而使人覺得更加真實自然。
夏雨是影片著重塑造的另一形象。如果說張美麗是山鄉文化的象征,那么夏雨無疑是都市文化的符號載體,兩人之間的情感碰撞體現了兩種文化的沖突和碰撞,在面對感情和孩子這兩件事上,表現得淋漓盡致。張美麗對她和王樹的感情絲毫不敢有結合的奢望,雖然王樹與他妻子的關系已是名存實亡,但她仍然感到心虛和理虧,夏雨不一樣,她極力主張張美麗應該和王樹挑明關系,提出一個女人應有的正當要求;做掉孩子,對張美麗來說是一件不可想象和極其殘忍的事,但對都市人夏雨來說,則是一件平常的事,是為了避免婚姻的不幸造成孩子將來的不幸的理性行為。夏雨的身上,體現了當代都市女性獨立自主形象。
但這只是夏雨性格的一個方面,影片對她性格塑造是通過片末夏雨從黃土坡上跳了下去,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表示了對張美麗高尚品格的致敬和對這片土地最親近的接觸來完成的。
影片中兩個生活經歷完全不同的女性身上,閃耀著相同的人性光芒,她們情感的最終融合,完成了影片的主題升華。
三、影片的對照手法
這部影片最突出的一個特點便是對照手法的運用。
城市與鄉村的對照。故事的主要場景是一個西北的 窮鄉僻壤,夏雨的到來把這個小山村與北京聯系了起來,把它放在大都市的背影里,也更彰顯了它的貧瘠。影片中有很多細節,體現了這種巨大的差異。一盆洗臉水被三次重復利用、一聲驚雷,坐在課室的學生全體飛奔出門,拿著盆盆罐罐擺放在空地上等雨,卻等來陰云轉晴的絕望。生活的貧瘠帶來精神的貧瘠人,山村人們平常最大的精神享受是看電影,露天電影,古老的片子,不時斷掉的聲音------這些場景,對于今天生活在都市里的人們是難以想象的,它沖擊著都市人們那顆被物化了的心。都市的高樓大廈、霓虹閃爍和美食娛樂,對山村人來說也是難以想象的。
美麗與粗糙的對照。何為美麗?光鮮的外表?高雅的服飾?還是至純的心靈?從色彩的對照上,夏雨的美麗與張美麗的粗糙,鮮明地表現在她們的衣著和面容上。張美麗常說自己不成功,一是“腳大心大”,二是長相。她和村里的任何一個女人一樣,衣著灰暗,面容粗糙,當都市麗人夏雨跟她站在一起時,她顯得如此的寒傖。而影片要探討的正是“美麗”這兩個字,從形象來看,張美麗無疑是名不符實的, 但作者的用意正在此,即把美麗放在外形缺失的背影下去展現,目的是為了提示更為深刻的美的主題,那就是張美麗的至純至真的高貴的心靈。影片要告訴我們的是,外在的美,不過是一種“小美”,內在的美,才是真正的“大美”。通過這種外在的“小美”與內在的“大美”的對照,有力地突出了主題。
平凡與超越的對照。影片中的張美麗,是極其平凡的,要長相沒長相,要財富沒財富,要知識沒什么知識,甚至要家庭也沒家庭,她唯一有的就是對學生的滿腔的愛和對教育滿 熱情,當然,有人會說她還有王樹的愛情,可是這是一種不能結果的苦澀的愛。然而張美麗的偉大之處就在這里,她沒有像別人一樣甘于平凡的生活,她選擇了超越――用自己微弱的力量改變山村愚昧落后的生存狀態。在她簡單的想法里,就是要讓孩子們能夠好好讀書,將來做個有出息的人。她是個堅定的理想實踐著,她并不高大,卻義不容辭地肩負起教育后輩的責任,用母性去愛孩子們,這固然與她丈夫無知犯罪被斃與孩子的夭折有關,但更多的,我相信是出自于內心對知識的那份渴求和執著,才使她能夠在那樣艱難的狀況下一直堅持下去。俗話說:“做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 張美麗用母性之光,完成了她對平凡的超越。
觀《美麗的大腳》有感三
一位生活在充滿貧窮與黃沙的平凡女人,在失去了丈夫與孩子后,面對人生的巨大苦難,她認識到了愚昧無知的可怕。她選擇了在如此落后的環境中當一位教師,教導孩子們要有理想、有骨氣。在她身上無處不體現著美麗,她的名字就叫“張美麗”。
張美麗,一個穿43碼鞋子,帶有濃重地方口音的老師。她并不算是一個合格的老師,她把“千里迢迢”讀成了“千里召召”,她不認識abcd。但她十分虛心地接受了來自北京的志愿者夏雨的意見,像夏雨學習英語。她的一舉一動無處不讓人感到老師的偉大。她為了能讓孩子們有更好的學習條件,她痛苦地喝下了一整瓶白酒,但是她笑了,因為她湊夠了錢為孩子們買一臺電腦。
但是,這樣一為純樸的老師,在往城里送土豆時,被火車撞傷了。她躺在病床上,說:“人是哭著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所以我要笑著離開。”最后,她走了,她笑著離開了。但是她卻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她的精神、她的美麗將會陪伴著我們。
我們現在生活的條件遠比生活在貧困山區的孩子好上百倍、千倍,如果我們不懂得去珍惜這一切,不懂得滿足,又豈能做到問心無愧?
美麗的大腳、美麗的老師、美麗的故事……為我們上了一節美麗的課!
【觀《美麗的大腳》有感】相關文章:
觀《快樂大腳》有感12-31
美麗的大腳觀后感14篇12-28
美麗的大腳觀后感11篇12-26
觀《林則徐》有感12-13
觀《袁隆平》有感12-13
觀《暖情》有感01-05
觀心曲有感01-04
觀《飛虎隊》有感12-31
觀長征有感12-31
觀《綻放》有感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