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即現代標準漢語,又稱國語、華語,指通行于中國大陸和香港、澳門、臺灣、海外華人的共通語文,為現代漢語共通的交際口語與書面語。普通話基于現代北方漢語的語法和北京話語音,并作為官方、教學、媒體等標準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及臺灣地區的官方語言,是新加坡共和國四種官方語言之一!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立了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非官方語言)的法定地位。
普通話即為現代標準漢語。現代標準漢語的稱呼與定義因地而異,中國大陸稱為“普通話”,在臺灣地區稱為“國語”,東南亞稱為“華語”,均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而相對于非漢語的語言又常被稱為“中文”或“華語”。普通話、國語、華語,三者在語音、詞匯、語法上有著一定的區別。
漢語標準語的歷史悠久,有雅言、通言等概念。但現代漢語標準語則繼承于始于北宋、形成于元明的“官話”體系。滿清入主中原,雖然定滿語為國語,但全國通行的實為漢語,漢官多操明代官話,所以清朝官場上的官方語言,實際上是滿漢雙語制。滿族人進入北京后學說漢語北京官話,又把自己的滿語音韻和發音習慣、特色文化詞匯帶入自己的滿式漢語,于清末形成滿漢語言成分融合的京腔旗人話,使其成為現代標準北京語音的前身。北平音系的聲調,為陰平、陽平、上、去之四聲,而沒有入聲。
“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指的是以北京話的語音系統為標準,并不是把北京話一切讀法全部照搬,普通話并不等于北京話。北京話有許多土音,比如:老北京人把連詞“和(hé)”說成“hàn”,把“蝴蝶(húdié)”說成“húdiěr”,把“告訴(gàosu)”說成“gàosong”,這些土音,使其他方言區的人難以接受。另外,北京話里還有異讀音現象,例如“侵略”一詞,有人念“qīn lüè”、也有人念成 “qǐn lüè”;“附近”一詞,有人念“fùjìn”,也有人念成“fǔjìn”,這也給普通話的推廣帶來許多麻煩。從1956年開始,國家對北京土話的字音進行了多次審訂,制定了普通話的標準讀音。因此,普通話的語音標準,當前應該以1985年公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以及1996年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為規范。
就詞匯標準來看,普通話“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指的是以廣大北方話地區普遍通行的說法為準,同時也要從其他方言吸取所需要的詞語。北方話詞語中也有許多北方各地的土語,例如北京人把“傍晚”說成“晚半晌”,把“斥責”說成“呲兒”,把“吝嗇”說成“摳門兒”;北方不少地區將“玉米”稱為“棒子”,將“肥皂”稱為“胰子”,將“饅頭”稱為“饃饃”。所以,不能把所有北方話的詞匯都作為普通話的詞匯,要有一個選擇。有的非北方話地區的方言詞有特殊的意義和表達力,北方話里沒有相應的同義詞,這樣的詞語可以吸收到普通話詞匯中來。例如“搞”、“垃圾”、“尷尬”、“噱頭”等詞已經在書面語中經常出現,早已加入了普通話詞匯行列。普通話所選擇的詞匯,一般都是流行較廣而且早就用于書面上的詞語。近年來,國家語委正在組織人力編寫《現代漢語規范詞典》,將對普通話詞匯進一步作出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