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印歐語系相比,普通話語音有鮮明的特點:
1.音節結構簡單,聲音響亮。普通話中,一個音節最多只有4個音素,其中,發音響亮的元音占優勢,是一般音節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一個音節內可以連續出現幾個元音(最多三個),如huai(壞),而且普通話音節中沒有復輔音,即沒有像英語lightning(閃電)。俄語Встреча(遇見)那樣幾個輔音連在一起的現象。
2.音節界限分明,節律感強。漢語的音節一般都是由聲母、韻母、聲調三部分組成,聲母在前,韻母緊隨其后,再帶一個貫穿整個音節的聲調,便有了鮮明的音節界限。從音素分析的角度觀察,輔音和元音互相間隔而有規律地出現,給人周而復始的感覺,因而極便于切分音節。
3.聲調抑揚頓挫,富有表達性。普通話聲調變化高低分明,高、揚、轉、降區分明顯,能夠較強的表達一個人的情感。
現代標準漢語的發音基本沿襲了北京話的語音系統,但各地標準略有差異。對漢語而言,單音節(單字)發音可分為聲母、介音(韻頭)、韻腹、韻尾、聲調五個要素,而韻頭、韻腹、韻尾又被合成稱為“韻母”;超音節(詞句)發音還存在連續變調等要素。直音和反切都是古代給漢字注音的方法。至一九二六年,產生了由錢玄同、黎錦熙、趙元任等制訂的“國語羅馬字”,曾由當時南京的大學院于一九二八年正式公布。接著,一九三一年產生了由瞿秋白、吳玉章等制訂的“拉丁化新文字”。拉丁化新文字和國語羅馬字是拉丁字母式漢語拼音方案中比較完善的兩個方案,大大超越了它們之前的各種方案。
依據注音符號的標音系統,其聲韻系統共有21個聲母、3個介母、13個韻母及不含輕聲的四個聲調。
依據漢語拼音的標音系統,其聲韻系統共有23個聲母(計入y、w兩個半元音)、39個韻母(略同于注音符號中所有獨用與結合韻母)和不含輕聲的4個聲調。
普通話歇后語
聾子的耳朵——擺設
盧溝橋上的獅子——數不清
魯智深出家——一無牽掛
貓哭耗子——假慈悲
門縫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
騎驢看唱本——走著瞧
砌墻的磚頭——后來居上
千里送鵝毛——禮輕情誼重
生姜——老的辣
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四兩棉花——免談(彈)
寺里起火——妙(廟)哉(災)
孫大圣聽了緊箍咒——頭疼
天文臺上的望遠鏡——好高騖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