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概括和間接反映,數學思維就是數學地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形式。
思維與數學思維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概括和間接反映,是人腦的基本活動形式,是人的一種高級的心理活動形式。
數學思維就是數學地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形式,也就是人們通常所指的數學思維能力,即能夠用數學的觀點去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轉化與劃歸,從一般到特殊、特殊到一般,函數/映射的思想,等等。一般來說數學能力強的人,基本體現在兩種能力上,一是聯想力,二是數字敏感度。前者能夠把兩個看似不相關的問題聯系在一起,這其中又以構造能力最讓人折服;后者便是大多數曝光的所謂geek,比如什么Nash之類的。當然也有兩種能力的結合體。
我國初、高中數學教學課程標準中都明確指出,思維能力主要是指:會觀察、實驗、比較、猜想、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會用歸納、演繹和類比進行推理;會合乎邏輯地、準確地闡述自己的思想和觀點;能運用數學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數學關系,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數學思維教學,是數學教師在數學教學活動過程中,引導學生根據數學素材進行具體化的數學構思,進行數學運算,形成數學感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數感”,是一種動態的數學學習活動。例如,原來有8只小鳥,又飛來4只,這是數學素材;根據這些素材形成數學構思就是數學思維。例如,原來有8只小鳥,又飛來4只,一共有幾只?原來有8只小鳥,又飛來4只,飛來的比原來的少幾只?原來有8只小鳥,又飛來4只,原來的是飛來的幾倍?
有位老師在教學二年級《小樹有多少棵》的看圖題時,能引導學生觀察文本,描述圖意。在老師精心啟發下,學生也能準確地說出圖上相關的物體、事件和數量,老師表揚學生觀察仔細,描述清楚?赐陥D后老師追問:“你們還看到了什么?”一個學生自告奮勇地回答:“我還看到了小明和小華都想去種樹。”老師聽后讓同學們送給他三記響亮的掌聲,還獎給她一顆聰明星,以鼓勵其創造性思維。表面上,老師引導到位,表揚得體,學生觀察細致,描述生動,似是無懈可擊,但用有效教學的眼光去衡量,實為教學的一個大誤區。因為“想去種樹”只是(思想)主觀動向問題,不是數學問題。就是說老師的引導只是停留在數學素材上,沒有引導學生把數學素材形成數學運算思維。這樣的引導,只是隔靴搔癢,未能真正深入實質,即便那位領了星星的學生把“想去種樹”描述得再生動,也僅僅是文本想象,缺少“數感”構思,仍然不是數學運算思維,實效性不強。假如老師換句話問:“你能根據這些條件提出一個數學運算問題嗎?”方向就對了,效果也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