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所說的魔方,其國際標準稱呼是魯比克魔方,由匈牙利布達佩斯應用藝術學院的建筑學教授魯比克·艾爾內于1974年發明。關于魯比克發明魔方的初衷,流傳甚廣的一個說法是為了發明一種教具,以幫助學生理解、認識立體空間的構造。魯比克一開始并沒有意識到他發明了一個極其具有挑戰性的益智玩具,當他第一次將自己發明的魔方打亂,才發現了這個后來被無數人反復證明的事實:復原狀態的魔方一旦被打亂,想要將其復原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有報道說,一個智力正常的英國人從1983年接觸魔方開始,花了26年時間才依靠自己的力量將魔方復原。
1980年初,一家玩具公司將魔方帶至在巴黎、倫敦和美國的國際玩具博覽會上展出,此后不久,隨著魔方制造技術的改進,魔方迅速風靡全球,到1982年,短短的3年間魔方在全球就售出了200多萬只,而到今天,全世界售出了數億只魔方,魔方已經成為全球最為流行的玩具之一。
魔方發明以后,就開始有大量的人絞盡腦汁思索如今將其復原,并且更進一步設法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將其復原。隨著魔方的流行,相關的比賽開始舉辦,也建立起相關組織,1981年3月13日,第一場魔方比賽舉辦,一位慕尼黑人以38秒的復原時間贏得冠軍。1982年6月5日,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舉辦了第一次國際性的魔方比賽,最短復原時間縮短到了23秒。2003年開始,世界魔方協會開始定期舉辦魔方比賽,比賽規則、項目都得到發展與完善,并為了減少單次復原時間的偶然性,將冠軍改由多次復原的平均時間來決定。在魔方復原方面的競爭異常激烈,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驚人記錄,2011年初,一個澳大利亞人創造了單次6.65秒,平均7.87秒的新紀錄。
隨著魔方的流行,其他類型的魔方也逐漸被發明。通常所說的魔方指的是三階魔方,也即魔方每條棱上包含三個小方塊。最早的二階魔方于1970年被發明,而魯比克在發明三階魔方后不久重新開發了二階魔方,以及高于三階的魔方。迄今為止,高于七階的魔方已經被發明出來,而從二階到七階魔方,都有相關的比賽舉辦。
在我國,魔方在上世紀80年曾是兒童最為搶手的玩具,但90年代,魔方逐漸被冷遇。近年來,在國內一些魔方高手的努力下,魔方開始重新流行起來,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并且,魔方不再被認為僅僅是一種兒童手中的玩具,更是一種休閑放松的方式和體育競技形式,而且極具刺激性與挑戰性。國內高手的最短復原時間也逐漸接近國際最好成績,2010年,陰目侖創造了8.33秒的國內最短單次復原記錄,而平均時間的最短記錄由李開隆創造,為9.8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