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初中歷史說課稿(通用5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北師大版初中歷史說課稿(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初中歷史說課稿1
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五課面臨挑戰的中國第四框題──來自海上的挑戰。
教材分析:
本課描述了向工業文明邁進的中國,在經濟、民族關系、政治制度及對外關系方面的表現。前三個框題是從我國內部體現明清時期的繁榮及繁榮背后的危機,而來自海上的挑戰是從外部揭示古老中國所面臨的挑戰。來自海上的挑戰即承接前面內容是我國內部矛盾的一個體現,也是外部矛盾的一個切入點,所以本課在本單元乃至本冊書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課程標準:
4-5 綜合多種因素,認識中國與世界社會變遷中的若干重大轉折時期。
6-4 綜合多種因素,說出中華文明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下逐漸落伍的原因。
教學目標:
結合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及初中學生的心智特點,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通過對鄭和下西洋、傳教士與殖民者東來等史實的分析,知道這一時期中國政府對海外探索的態度。
2.過程與方法:學習用歷史的、辯證的眼光看待傳教士東來給中國帶來的影響。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感受明清時中國所面臨的挑戰,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及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重點與難點:
根據教材內容、課標要求、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水平,我確定本課的重點是:通過對鄭和下西洋、傳教士來華、馬戛爾尼來華等事件的分析,理解同一時代中外統治者在海外拓展上的不同態度。
難點是:
如何理解古老的中國在明清時已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正值青春期,活潑、好動、精力充沛、好奇心強、有一定的想象力、創造力,具備一定的綜合分析能力,有較高的學習熱情和探索精神。他們對本節課中歷史人物及事件有初步的了解,但還缺乏對歷史事件縱觀的評價能力和橫向的比較能力。
教法與學法:
根據本節課的特點,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考慮學生的因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實現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我采用了互動式、討論式、體驗式及談話法等。為了充分挖掘學生的稟賦和潛能,我引導學生采用以下的學習方法:
1.讀圖分析法,即聯系圖片資料以及已有的知識分析問題,為探究性學習奠定基礎。
2.合作學習法,即以小組為單位,圍繞某一個問題開展學習,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智能。
3.討論法,通過小組討論、群體討論,使問題得到拓展和延伸。
4.情景模擬法,學生通過再現歷史情境,培養表演能力,也為深入的探究做好準備。
師生準備:為使本節課高效率、大容量、有效的完成教學目標,教師收集文字、圖片、視頻等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同時,指導學生查閱報刊、雜志、圖書、網絡等資料,了解鄭和、乾隆等歷史人物以及鄭和下西洋、臺灣、澳門等事件的一些情況。
教學環節:為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圍繞上述構想我將本課設計為以下四大環節:
1.展示探究主題,形成學習氛圍。課前播放歌曲《中國心》及探究主題激發學生興趣并快速地進入學習狀態,為本節課順利進行做好鋪墊。
2.圖片竟猜,導入新課。展示一組圖片讓學生猜其中的人物和事件。生說,師配合說其意義。圖片的選擇是西方在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目的是回顧明清時期西方發生的變化,進而承轉到這一時期中國仍在原有軌道繼續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導入新課課題。這樣不僅使學生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同時也引導學生將中國放到世界大背景中去了解、探討。
3.師生互動,驗證歷史。新課內容的四大案例我是按三大板塊來處理的。
(1)海外探索的嘗試。鄭和下西洋的內容首先讓學生看段視頻,感受鄭和當年航海的壯觀場面,隨即讀鄭和下西洋航海圖,讓學生模擬旅行,重溫鄭和當年的航海歷程,師課件演示,學生說時間、到達的地方。這樣,師生互動、學生樂于參與體現了新課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接著,通過史料分析,了解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意義、結果及被禁止的原因。然后,讓學生小組討論:評價這一史實對我國今天改革開放的意義。通過與當今實際相聯系實現了《歷史與社會》“以史為鑒”的目的。
(2)文明與野蠻交織。新航路開辟后,中國同其他亞、非、拉國家一樣也處于文明與野蠻交織的情況。讓學生分兩組探討傳教士與殖民者的東來對中國兩方面的影響。先向學生展示利瑪竇、郎世寧的地圖、繪畫、圓明園設計圖讓學生感受西方先進的文明。隨著《七子之歌》的播放,讓學生講述澳門被侵占的過程、臺灣被侵略及收復等事實。這樣,學生在形成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教師列出表格,指導學生列舉史實,分析、總結新航路開辟后給中國科技、經濟等領域帶來的挑戰。本環節內容設計意在讓學生通過對圖文資料中史實的分析,學會論從史出,以史導論的方法,從而掌握本節課的重點。
(3)逃避挑戰,逐漸落伍。馬戛爾尼訪華的內容是讓學生通過表演小品及三個問題的探究來感受清統治者和外來侵略者的不同態度。本環節學生從身臨其境的表演體會統治者政策制定的原因,為下一步的深入探究做好準備。
4.鞏固總結,拓展延伸。通過板書小結,突出本節課的重點,使學生能一目了然地看出四個案例對中國的影響。兩個問題的探究,是本節課的拓展,一是以師生對話的方式將中西方發生的變化進行對比,分析中國落后的原因,幫助學生突破本節課的難點。二是讓學生展開想象,為明清統治者出謀劃策,培養創新思維。“歷史的啟示”是幫助學生學會“以史為鏡”,要有危機意識、要有開放兼容的思想、還要把握住歷史的機遇……最后讓學生做簡短的演說,“21世紀未來社會的主人我們能為祖國現代化建設做什么”,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升華本節課的主題。
總之,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積極創設學習情境,以實現教學目標為前提,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中心,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本,以培養學生分析、歸納、評價能力及正確的歷史觀為目的,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為理論依據和指導思想,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讓學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活動中體驗,在情境中升華,在交流中感悟,培養多種能力,使他們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的競爭和挑戰。
初中歷史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課主要講述了黨中央和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即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1)他在國共十年對峙的歷史進程中具有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特殊地位。(長征為后人留下的長征精神,直到現在仍具有很強的時代意義,因此,)
(2)本課也是我們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素材。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紅軍長征的路線、遵義會議及其偉大意義。通過引導學生探究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和紅軍取得長征勝利的原因,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結合閱讀長征示意圖,培養學生讀圖,填圖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示意圖的學習和運用,了解地圖所示語言;利用多媒體資料,創設情境,培養學生將課外知識與課內知識有機結合的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學習紅軍戰勝艱難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義,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感情,發揚長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八年級的學生對紅軍的長征應該說有一定的了解,但大多同學對長征的了解是通過文學作品而缺乏對長征艱苦歷程的完整學習,根據學生這一情況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為:
1)教學重點:中央紅軍的長征,遵義會議極其偉大意義。
2)教學難點:遵義會議的意義
二、教法學法
1、教法(有三)
1)、問題導學法——我使用這一教法的目的是力求使課堂教學實現由重“講”到重“學”的轉變;
2)、探究討論法——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放在過程中)
3)、講授法、多媒體演示法——(目的是)突破重難點。
2、學法(有二)
(1)聯系比較法通過前后知識的聯系,分析比較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小組討論法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三、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我從4方面來說明,導入新課,學習新課,思維拓展,鞏固練習。
情景導入(大約3分鐘)
1、導入新課,我采用情景導入法,播放《我的長征》電影片斷,(播放)播放中提出一個簡單的問題:這一電影片斷展現了我國歷哪一重大歷史事件?學生回答后,教師設問:紅軍為什么要進行長征?紅軍長征過程中經歷了哪些艱難險阻?為什么能取得長征的勝利?從而導入新課。設計意圖是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2、學習新課
我設計了兩個環節:
(1)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首先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進入此環節后出示導學提綱,導學提綱的運用起到了有的放矢的效果。這些問題的提出是教師完成本節課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目標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設計引導學生解決這些問題就顯得非常重要,我對這些問題的解決分為三個步驟:
A閱讀課文——自主學習、以學為主
要求學生帶著問題,結合地圖自學教材。邊掌握教材,邊列出長征的路線,教師做隨堂指導。
B提出問題——獨立思考、發現問題
要求學生在初步掌握了長征概況后,針對閱讀中遇到的無法解決的疑問,提出問題,以紙條的形式,送遞老師。
C探究討論——合作探究、競爭意識
教師將學生中具有代表性的普遍問題交由學生,組內合作交流,探究解決,小組再以成果的形式連同導學問題向全班展示。這一步驟的設計是為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發現問題的能力。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是以問題為主線,以學生自學為主設計活動,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2)、整體感知、建構體系
在學生自學的基礎,教師和學生一起做一個知識性的總結,并進一步幫助學生突破重點和難點:
A、讀圖添圖——突破重點
對中央紅軍長征這一重點的解決,我采用讀圖填圖的方法,出示長征動態路線圖,使抽象的內容直觀化,進一步幫助學生建立直觀、立體、動態的概念并培養學生讀圖填圖的能力。
B、比較分析——突破難點
對遵義會議這一難點的'處理,我選用了對比分析和出示材料的方法,首先讓學生對比遵義會議前后,中央紅軍遭遇的結局的不同,得出結論。然后出示材料,從另一個角度進行分析,從而使學生能夠深入分析正確評價遵義會議,理解遵義會議的意義。
3、教學過程的第三個環節,思維拓展。
出示紀念長征的圖片,提出問題,我設計的意圖是貼近學生生活,點名紀念長征的現實意義,從而進一步完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目標。
4、鞏固練習
練習題我節選了影視資料《長征七律》。選擇這一材料有三點好處(1)渲染氣氛,升華感情,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2)這段材料的歌詞既是鞏固練習的材料,真實材料的應用,可以使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加以鞏固,培養靈活運用的能力;(3)可以作為本節課的結束語。
總之,我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教改精神;明確教師的職責和學生的任務,師生互動,教學相長。所有問題都力爭在課堂上解決,達到“教得輕松”,“學得愉快”的教學效果。
四、板書設計
板書形式的設計,清晰明了,重點突出,對紛繁復雜的知識體系作了整理概括,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條理的理解這段歷史。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初中歷史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大變革時期。本課上承《第6課春秋戰國的紛爭》,下啟《第8-9課中華文化的勃興》和《第10課秦王掃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確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課。教材已經在第6課介紹了春秋戰國時期在政治、軍事等方面的變動,但是,經濟是基礎,只有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變革才是最根本的變革,也才會導致春秋戰國時期中華文化出現生機勃勃的繽紛局面,也為秦國最后統一六國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教材首先簡要介紹了社會性質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包括鐵器、牛耕的推廣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產力的發展使大量荒地被開墾為私田,私田主人改變了剝削方式,封建剝削方式出現;新興地主階級產生,他們為爭取政治、經濟利益,先后在各國掀起變法運動,特別是以商鞅變法為代表的變法運動使各國封建制度得到確立。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和牛耕的廣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況,掌握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通過分析戰國時期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培養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初步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理論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通過故事講解、分析比較和小組討論,讓學生掌握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和意義,使學生認識到變法是新興地主階級為鞏固自身利益而進行的政治改革,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評價變革及歷史人物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課前布置學生搜集和整理相關歷史圖片、視頻,或者指導學生制作簡單的flash動畫、課件的展示,使學生直觀感受到鐵器、牛耕的推廣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對農業發展的重要性(特別是鐵器的廣泛應用的意義);通過“立木為信”、“舌戰群臣”等角色扮演,和“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最后自己卻被秦國以‘謀反罪’車裂而死,他為變法獻身值不值?”進行課堂辯論等教學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資料的查找、篩選、歸類和分析、討論、比較等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及合作學習的精神。
(3)情感態度價值觀:
生產工具的改進、農業技術和農業科學的地位、聞名世界的都江堰,說明我國古代經濟、技術都處于世界先進行列,也說明我國勞動人民有著高度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感,從而也加深對當前我國改革開放事業推動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生活方面的認識。
通過對都江堰防洪灌溉工程的學習,倡導科學利用自然資源的觀念。強調只要利用得當,就可以化害為利,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節約用水、科學用水等環保意識。
通過學習商鞅變法,激勵學生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勇于實踐,并理解改革是需要勇氣和毅力的,并不都是一帆風順的。
3.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各國的變法運動,是春秋戰國以來,封建制代替奴隸制的社會變革的最集中反映。變法運動的歷史作用,在于促進了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最顯著,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本課的難點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一個新的社會制度的產生,是一個復雜的演變過程,它是社會本質的變化。初中學生對這樣的歷史轉變感到很抽象,理解有些困難。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階級的統治代替了奴隸主貴族的統治,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封建社會形成了。
二、學生情況分析:
1.有利因素:
本課面對的是七年級
1.有利因素:
本課面對的是七年級學生。這個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樂于表現、求知欲望強烈,對事物充滿了好奇,有主動學習的愿望。這樣便于老師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及知識結構出發,通過較多圖片、小故事、小常識等資料入手,抽絲撥繭,逐層深入,使學生在學習和探究過程中有所收獲。而且,廈門市區的中學生普遍能夠熟練使用網絡來搜集和整理資料,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這樣便于老師提前布置課前預習。
2.不利因素:
七年級學生經過只有一個月的中學歷史課程學習,還沒有形成比較規范、有效的歷史學習能力和方法。而且知識積累有限,對理性的知識較難領會,但同時又存在著看問題重表象、輕本質等特點。
三、教學設計思想:
在歷史教學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應該“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進而使學生學會辨證地觀察、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加深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世界的了解,從歷史中吸取智慧,養成現代公民應該具備的人文素養!
學生歷史知識積累較少,要掌握較抽象的歷史概念,就必須運用淺化機制,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教學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逐漸培養起他們的學習歷史的興趣。
四、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
通過指導學生回憶上一節課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及兼并戰爭的基本情況(出示戰國時代幾次主要戰爭發生地的示意圖),請學生簡單講述三次戰爭(特別是長平之戰)的交戰雙方及結果。然后設疑:為什么秦國由西部一個不起眼的小國卻能成為大的國家,乃至打敗東方六國,最后統一全國?
秦國能夠抓住時代跳動的脈搏,在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中注重發展社會生產力,并進行政治變革,達到了“國富兵強”的目的。從而我導入了新課:
初中歷史說課稿4
一、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板書】
首先,通過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廣泛使用使學生感受生產力發展的兩個具體表現。為了便于學生理解,需要使用圖片展示、分析、比較、數據說明等形式來說明鐵器相對木器、石器、骨器、青銅器等來說進步許多,而牛耕相對與人力來說學生容易理解的多,通過課后小男孩掌握牛的脾氣這個故事來說明那時候人類已經可以支配牛為自己服務了。
講述了生產力的發展這個時代變革的決定因素以后,再重點講述秦國發展強大的兩個關鍵因素:經濟上興修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政治上任用商鞅進行大刀闊斧的變法。
二、的都江堰【板書】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人類水利過程的不朽杰作,至今還在造福人類。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它的構造原理,可以通過錄像展播或者圖片展示等形式直觀而形象的進行輔助教學,以此來說明都江堰的修建為秦國的強大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后盾。同時,通過李冰父子修堰的感人事跡和后人對他們的敬仰來對學生進行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導和教育。
三、商鞅變法【板書】
在講述“商鞅變法”這個內容的時候,我通過“生產力的提高——大量荒地被開墾——私田出現——出現封建剝削方式——勞動者交出大部分產品,保留一部分產品——封建地主和封建農民產生”這樣的過程講解,來說明新興的地主階級為了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先后在各國掀起了變法運動。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效果最為顯著。商鞅變法的三個主要內容需要教師通過圖片展示、分析講解等方式來說明這次變法使秦國實現了“國富兵強”的目的,從而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封建制度,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鞏固小結
東周(春秋戰國)是奴隸社會的瓦解和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先進生產工具(鐵器、耕牛)的廣泛使用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促使土地私有化的出現,各國爭相變法以實現向封建社會的過渡,誰的變法最徹底,誰就可以成為的國家。
秦國通過較為徹底的商鞅變法,發展生產,加強軍隊戰斗力和中央集權,迅速進入封建社會并強大起來,為后世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四、思維拓展
讓學生思考“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起來,可是,他后來死與自己親自制訂的酷刑,他的死到底值不值?有什么啟發?”教師從“對國家”和“對個人”兩個方面的影響對學生進行啟發和誘導,教育學生要正確認識個人與集體的關系,犧牲或者挫折有時候很難避免。一場變革的成功或失敗,不在于實施變法的人的生與死,而在于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變革是曲折的,充滿阻力的,但歷史要向前發展就必須變革。青年一代必須從小就樹立勇于變革、積極實踐的精神,才能與時俱進,順應這個變革的時代,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五、教學設計反思:
1.設計中要注意前后聯系,指導學生把“春秋戰國時期”和“大變革的時代”聯系起來進行分析,認識到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2.引導學生對李冰、商鞅等歷史人物進行評價的時候,應結合他們各自的活動和時代的需要來評價他們的功與過。特別是通過對商鞅變法的內容和變法作用的分析,讓學生認識到:改革求發展,改革求進步,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時代進步的需要,甚至有時候還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
初中歷史說課稿5
一、說教材
。ㄒ唬┙滩姆治
本課作為本單元的第三課時,是由秦王朝的學習轉到漢朝的學習的過渡課,屬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學生梳理了漢朝興衰的基本脈絡。西漢的漢武帝的時期,不僅是西漢強盛的一個頂點,也是中國封建的時期的第一個鼎盛局面。它對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課的內容在中國古代史的學習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
課標要求:
內容標準: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主要史實,評價漢武帝。
活動建議:組織討論,比較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歷史作用。
那么根據教材內容和課標要求,我的教學三維目標制定為如下內容:
。ǘ┙虒W目標
1、 了解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掌握“文景之治”并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基本史實。
2、 學會一分為二地全面評價歷史人物;
3、通過談話法實現師生互動;借助表格歸納法記憶基本史實;利用歷史短劇將學習難點簡單化。
4、 體會統一、安定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維護統一的歷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這些目標,則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ㄈ┙虒W重難點
1、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確立依據:首先,這個重點的設置符合課標要求;其次,本課主要是從政治角度講述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時間跨度較大,涉及的史實較多。所以我根據教材內容,本課的教學重點的范圍縮小在西漢的興盛,而漢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則成就了這一興盛,所以,將漢武帝的大一統作為教學重點是比較恰當的。
2、難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確立依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武帝在思想上加強中央集權,促成大一統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難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對這一內容的闡述較為簡單,不利于學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認識,因而這一內容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至于如何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我會在后面的說教學過程中具體說明。
二、說教法、學法
(一)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初一學生
優勢:本課的授課對象是初一第一學期的學生,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思維較活躍,具有較強的表現欲,會比較積極地與老師進行互動學習。
不足:剛剛接觸歷史不久,還沒有積累一定的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所以需要老師進行正確的引導。
根據學生的學情,我運用了下列的教法、學法
。ǘ┙谭ê蛯W法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談話法和講解法,對于重點內容將采用表格歸納法、由學生表演歷史短劇的方式,加上多媒體的輔助,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歷史思維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1課時)
。ㄒ唬⿲胄抡n (3分鐘)
因為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大一統”這個名詞,所以我會在進入新課的學習之前向學生解釋清楚“大一統”這個名詞的概念,讓學生對本課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明確學習方向。然后我會用語言過渡到新課的學習:那么,漢朝是如何實現大一統的呢?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本課尋找答案。
這樣的導入簡單直接,可以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集中注意力,并且帶著疑問有目的地展開新課的學習。
。ǘ┲v授新課(34分鐘)
1、文景之治(10分鐘)
這一子目的內容比較簡單,首先我會讓學生閱讀教材,歸納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漢初的社會環境。然后利用這樣一個表格,與學生一同完成對第一子目的學習。這個表格是秦王朝和漢初文景的時期統治政策的對比。我將引導學生回憶前面所學內容并利用本課教材內容完成這一表格。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復習鞏固前兩課的內容,還可以在對比中加深對文景之治的認識。另外,表格內容條理清晰,有助于學生記憶。
在完成這個表格歸納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內容后,我會讓學生試著用一句話定義“文景之治”,讓學生提高歸納概括能力的同時對“文景之治”形成明確的概念。
接著我會用這樣一句話過渡到第二子目的學習:漢初文景的時期休養生息帶來的經濟繁榮,為西漢進入強盛的時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也為漢武帝得以實現大一統提供了客觀條件。
2、漢武帝的大一統(17分鐘)
這一子目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首先我會讓學生閱讀小字部分,回答這一個問題:漢武帝完成大一統的主觀因素是什么?――漢武帝年輕有為,善于用人。
然后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3分鐘分別討論總結出漢武帝在政治思想兩大方面所采取的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至于經濟方面的措施,將在后面一課獨立單獨學習,這一點我會向學生說明。在小組討論總結出答案后,我會給出我的答案。然后對學生較難理解的推恩令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進行進一步講解。
這樣做的好處在于,老師在學生小組討論后給出答案,可以讓學生在已經思考總結過的前提下發現自己認識的不足之處,加深理解
老師也可以根據學生討論得出的答案有針對性地進行糾正點撥。
那么,對于推恩令的講解我將用這樣一幅圖表,直觀清晰,方便學生理解認識。
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內容,我會讓學生表演課前準備好的歷史短劇,即由四個學生分別扮演漢武帝,法家、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別說明自己的主張,由漢武帝選擇采用,扮演漢武帝的學生要說明為什么這么選擇。
然后我會進行小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為法定的封建正統思想,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
利用歷史短劇不僅可以重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將教學難點簡單化,加上教師的進一步總結,讓學生較輕松地進行理解學習。
【初中歷史說課稿】相關文章:
初中歷史說課稿04-29
初中歷史說課稿范文03-24
初中歷史說課稿范例11-29
初中歷史優秀說課稿12-07
初中歷史說課稿7篇04-25
初中歷史說課稿四篇04-03
初中歷史說課稿4篇03-31
初中歷史說課稿三篇04-11
初中歷史說課稿模板范文12-07
初中歷史說課稿六篇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