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范文八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我們該怎么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說課稿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本課選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第三章第一節,是在學習過人口、城市之后關于生產活動的第一部分內容,之后是學習工業地域類型,這一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本節內容又是本章第二、三節進一步分析世界典型農業地域類型所必備的基礎知識,具有鋪墊的作用。另外農業的生產和布局在高考中出現的頻率較高,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重點和學生學習的難點,具有很強的實際和應用價值。了解學生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二、說學情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一年級下學期的學生,雖然學生在七年級已經學習了“土地資源和農業”一節,但大部分學生對農業的基本知識幾乎沒有了解,加上本節課理論性又較強,所以課堂上應給予學生時間預習課本,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動口、動手、動腦,從而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會采用目標導學法、實例導思法、引議釋疑法、點撥破難法,力求實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的教學理念。基于對教材的分析和學生的了解,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從地理位置、自然和社會因素等方面,理解農業區位的含義;理解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因素及其發展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2、培養案例分析及讀圖的能力,理解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并學會運用這一理論知識合理進行農業區位選擇;通過具體案例理解農業區位因素對農業地區發展的影響,學會分析區域農業發展條件的分析和發展方向的選擇。
3、通過對農業區位知識的學習,理解在發展農業生產因地制宜的思想,培養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的思想。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這也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為:
重點:影響農業選擇的區位因素;農業區位因素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難點:運用所學原理合理地進行農業區位選擇。
五、說教法方法
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诖,我將引導學生采用以下的教學法:活動探究法、多媒體教學法、講授法。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我將采用圖片導入法。播放“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與澳大利亞牧場”的圖片,引導學生回憶農業的概念,接著說:“農業在這兩個區位的不同選擇,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就是農業區位因素,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農業區位因素的選擇”,進而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圖片法利于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回顧之前的知識,能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一個基礎,也與本節課聯系緊密。
環節二:新課講授
在新課講授環節主要包含“農業區位、農業區位因素、如何進行農業區位選擇、農業區位的變化”四個知識點。
1、農業區位
農業區位的含義比較簡單,學生通過看書自學后可以知道農業區位有兩層含義:一是指農業生產所選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農業與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聯系,這些因素就是農業的區位因素。
我會順勢提問:那么有哪些因素在影響著農業的布局呢?引導學生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
2、農業區位因素
我會通過具體例子提問,分析影響農業布局的農業區位因素:
。1)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練夂颉
(2)三江平原與青藏高原都比較冷,卻出現了不同的農業類型!镜匦巍
(3)杭州的“明前龍井”引到日本,種植效果不佳。【土壤】
。4)天津漢沽區近年出現大面積葡萄園,幾年前卻很少!臼袌觥
。5)福建的平和琯溪蜜柚幾年前銷量不佳,現在遠銷海外。【交通】
學生結合生活實例回答完后,我會與他們一起總結出:自然因素包括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社會因素包括市場、交通、政策、科技。
【設計意圖】通過生活中的例子來總結農業區位因素,學生易于理解,體現了地理教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也解決了本節課的重點知識。
3、農業區位的選擇
【活動探究法】全班學生分為三大活動小組,分別完成課本43頁的三個活動題,討論完成后請各小組代表進行發言。(教師巡視指導給學生提供相應的補充資料)
【學生代表回答】教師給予點評,并與他們一起總結歸納:
。1)水稻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而不包括地中海氣候區的原因是,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滿足水稻好暖喜濕的條件,而地中海氣候熱量充足,但高溫期降水少。
。2)千煙洲的立體農業模式是受地形條件限制。
。3)水稻田—甘蔗地—花卉棚的農業景觀變遷受市場、價格、需求及政策的影響。
【設計意圖】通過活動探究,可以提高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也提高了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
環節三:鞏固提高
【展示案例】蔬菜大棚(反季蔬菜、水果),梯田(丘陵地區),噴灌(以色列滴灌技術),在市郊形成以蔬菜、花卉、肉類生產為主的城郊農業帶,美國東北部成為專門的乳畜帶,發達的交通和保鮮技術使荷蘭成為著名的鮮花供應國。提問學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農業區位選擇發生了變化?
【學生回答后總結】由于人為改變了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使農業區位選擇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從而解決了本課的第四個知識點。
【設計意圖】農業區位的變化屬于一個較為綜合的知識點,放在鞏固提高環節,既可以檢驗學生對于前面知識的學習,也是對本節課的一個總結和升華。
環節四:小結作業
最后我會將課本44頁活動題“地中海地區的農業變遷”作為作業,學生完成后下節課進行分析討論。
【設計意圖】有助于鞏固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提高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七、說板書設計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知識與技能:理解環境承載力與環境人口容量的含義、兩者的關系以及環境人口容量的影響因素;
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含義,影響因素并掌握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做法;
結合中國國情提出適合中國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過程與方法:通過問題探究及案例分析理解環境承載力與環境人口容量的關系及影響因素;
通過問題探討掌握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樹立并強化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觀念,科學發展觀。
激發學生愛國情感更多地關注國家國情,樹立主人翁意識保護地球強大祖國。
環境人口容量的內涵以及影響因素
人口合理容量的影響因素以及措施
環境人口容量的內涵以及影響因素
人口合理容量的影響因素以及措施
二、說教法
案例分析、問題探究、歸納總結
有關環境人口的材料
多媒體
三、說學法
1通過有趣故事導入,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好奇心求知欲;
2.通過活動探究,提高學生合作能力及分析創造性思維能力;
3.通過對比總結,提高學生分析總結歸納能力,抓住事物本質特征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學習
同學們我們先來看一則小故事:“復活節島的悲劇”,從該案例你意識到了哪些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有趣故事引起學生興趣,引出問題,激發學習欲望,更好地吸引注意力投入到本節課中。
2、.問題設計
提問:進一步對比環境人口容量與環境承載力的概念,不難發現環境人口容量是在環境承載力的概念上加上了一些附加條件。而這些附加條件往往就決定了環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也就是說環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哪些因素又是關鍵性因素呢?
該問題自然過渡,同時通過補充案例及讀圖思考的形式呈現出來,便于學生解答但又要求學生主動探究,發散思維。
◆ 設計意圖:依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發現學習理論,利用提問,創設思考問題。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參與性,引導學生聯系知識,積極思考,大膽聯想,發散思維,主動探究。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和綜合歸納能力。
3、活動設計
在環境人口容量的估計中,假定條件不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統計結果,結合一下三種觀點你同意哪種,為什么,談談你對未來人口發展以與環境人口容量的看法。
樂觀派 悲觀派 中間派
著眼于尚未被人類開發和利用的資源,以及未探知和未發現的領域,認為未來世界人口,不會達到地球環境人口容量的極限?萍歼M步使人類有足夠的力量制止環境退化現今世界的人口已經大大超過了地球的環境容量。目前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不能解決人口過多帶來的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問題,人口進一步增長,后果不堪設想。 多數學者認為未來全球環境人口容量在100億左右。1972年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公布的報告認為,將全球人口穩定在110億或略多一些,可以使地球上的人維持合理健康的生活。
◆ 設計意圖:通過該活動引發學生對前面知識的應用理解,同時結合自己對社會的看法,自己的大膽想象思考事件的結構,表達自己的理由,這些是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測驗,讓學生在鍛煉中提高自己。
4、作業設計
課后探究:中國到底能不能依靠本身的資源養活自己呢? 請同學們結合本節課所學內容思考思考。
◆ 設計意圖:利用所學知識活學活用,對知識進行理解強化能夠應用,同時激發學生愛國情感更多地關注國家國情,樹立主人翁意識保護地球強大祖國。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教材簡析:內容選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第二節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課標要求: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形成條件。
本節課標解讀:
1.說明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條件及特點;
2.說出商品谷物農業的分布范圍,說明商品谷物農業的形成條件及特點。
內容地位與作用:
農業是受自然環境影響最大的產業。農業是發展歷史最悠久的產業,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社會環境對農業的影響越來越大。以季風水田農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主要體現自然環境對農業地域形成的影響;商品谷物農業則體現了社會環境對農業地域形成的影響。本節內容包括兩部分內容,一個是季風水田農業,主要分布在亞洲季風區;一個是商品谷物農業,主要分布在發達國家。
教材文字內容不多,配備了大量的地圖和景觀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組織學生查閱地圖,挖掘地理信息,培養分析能力。分析農業區位因素時,必須從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兩個方面去分析,找出優勢區位因素來。
。ㄒ唬┲R與技能
1.理解季風水田農業的分布、生產特點和區位優勢。
2.了解商品谷物農業的地區分布、生產特點和美國商品谷物農業的區位優勢。
(二)過程與方法
閱讀“亞洲季風水田農業的形成與分布”圖,認識亞洲季風水田農業的地區分布和區位特點;分析案例“美國的商品谷物農業”,理解商品谷物農業的形成條件和主要特征。
。ㄈ┣楦袘B度和價值觀
樹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觀念,關注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和趨勢;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
重點:
分析季風水田農業形成的區位因素。
難點:
對比季風水田農業與商品谷物農業的形成條件和特點。
二.說教法:
設問教學、案例探究和對比歸納
多媒體電腦,教學地圖
2課時
三.說學法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利用已學知識,分析農業區位因素,進而認識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通過讀《亞洲地形圖》《亞洲氣候類型分布圖》,分析季風水田農業的分布范圍、形成的區位因素,學習商品谷物農業的分布和區位因素,并將兩者進行對比,鞏固對兩種農業類型的認識和理解。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通過對已學知識的回顧,用已學的農業區位因素來引出對季風水田農業的分析。
2.新課講授:第一課時,首先通過設問,引出對季風水田農業的初步認識,然后通過讀《亞洲地形圖》《亞洲氣候類型分布圖》,認識季風水田農業形成的區位因素,并由教師進行總結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接著要求學生閱讀教材,學習水稻種植業的特點,通過讀我國水稻種植景觀,認識我國水稻種植存在的問題;最后,要求學生閱讀49頁閱讀材料:袁隆平的水稻科學研究;了解我國的水稻種植業現狀。
第二課時,要求學生自學為主,閱讀教材,提出問題,掌握商品谷物農業的分布、經營方式、生產特點以及形成的區位因素;然后通過案例教學,指導學生閱讀案例“美國的商品谷物農業”和“我國南方水稻種植”,比較存在的差異,進一步鞏固對商品谷物農業形成的區位因素的認識。
3.小結本節課內容,布置適當作業,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第二節 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一、季風水田農業
1.分布:亞洲季風區
2.區位條件:氣候、地形、土壤、水源、人口、人均耕地、習慣
3.特點:
1. 小農經營;
2. 單位面積產量高,但商品率低;
3.機械化和科技水平較低;
4.水利工程量大
二、商品谷物農業
1.分布: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等
2.區位條件:地廣人稀、市場、交通、自然條件、機械化水平、農業科學技術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教材簡析:內容選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第一節農業的區位選擇。
課標要求:
1、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2、結合所學知識同,判斷本地農業地域類型,并分析其形成條件
內容地位與作用:
本節教材以兩種不同的農業景觀圖引入,提高了學生想了解為什么會這樣,進而要求獲取相關知識的興趣。教材以文字的形式講述了區位概念的兩層含義,便于學生科學地理解概念。進而以圖片的形式向學生展示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清晰明了,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這一部分,教師應該給學生進一步講解這些因素分別是如何影響農業生產的。通過P43的活動1和2,可以培養學生學會分析具體某一農業生產的主要影響因素有哪些,它們是如何影響的。通過活動3則很自然地引入到了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知識的講解,案例1的設置,使學生了解環地中海地區農業因素的變化而帶來的農業變遷,使學生掌握農業區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這一知識點。接著通過文字講述讓學生知道什么是農業地域的概念,知道世界上有多種農業地域類型,通過案例2讓學生學會分析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區位因素及其生產特點,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知識與技能:
(1)、農業區位的含義;
。2)、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
。3)、農業地域的概念、類型。
2.過程與方法:
。1)、根據景觀圖分析區域差異,得出農業區位的影響因素;
。2)、嘗試從本地農業生產實際出發,發現問題、分析情況。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重點:
1、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2、結合所學知識,判斷本地農業地域類型,并分析其形成條件。
難點:結合所學知識,判斷一地農業地域類型,并分析其形成條件。
二.說教法:
講授法、討論法、案例分析法
多媒體電腦
一課時
三.說學法
1.利用圖文信息,提出知識性和能力性強的思考問題(新課導入)。
2.通過師生共同探究,掌握地理知識、原理與規律(導學探索、新課講授)。
3.運用綜合歸納的方法,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總結反饋)。
四、說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用視頻以及圖片展示導入新課, 設計提問,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農業生產方式?
◆設計意圖:直觀地引入農業生產的區位差異,提高學生想了解為什么會這樣,進而要求獲取相關知識的興趣。
2.新課講授
A.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了解農業區位的含義
區位的含義不作為重點內容講授,只要讓學生知道區位的兩層含義就可以了。
◆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閱讀,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獲得知識的能力。
B.讀圖分析,了解并鞏固應用農業區位因素
要求學生分析教材圖3.3,從而初步了解影響農業生產的因素都有哪些。在學生初步認識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因素之后,展示圖片:思考分別是什么因素起了主要作用:
◆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讀圖思考的能力;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學以致用,分析各個地區發展農業的影響因素;通過圖片分析,幫助學生鞏固對農業區位因素的理解。
C.通過活動,引出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并通過讀圖以及案例《環地中海地區農業的變遷》分析鞏固
通過課堂活動:P43活動3題,啟示:除了自然因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之外,還有哪些因素的影響。(社會經濟因素)
并分析圖片分別體現哪些社會經濟因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最后通過案例分析鞏固。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能力。分別說明市場、交通、勞動力、機械和政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讓學生切實地考慮,拓展學生思路。教師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動機、引導學生、幫助學生自主發現、探索知識,達到鞏固所學知識,檢驗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D.分析教材,識別圖片,理解農業地域
閱讀、分析教材,看圖識別,研究案例《澳大利亞地混合農業生產》、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圖片展示能清楚直觀地說明問題,通過案例分析,了解澳大利亞的混合農業生產,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開拓學生思路。
3.課堂小結: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回顧課堂、鞏固所學知識。
4. 反饋練習:
◆設計意圖:知識與能力強化訓練,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課程標準:舉例說明產業轉移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本課包含兩部分內容:
一是介紹產業轉移的概念及分類;
二是分析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產業轉移的概念、分類。
2、運用實例分析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學會與他人合作,分析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產業轉移案例的學習,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
3、重點、難點
重點: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難點: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工業區位、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相關知識,有了區域聯系及產業結構升級的知識儲備,又對區域分析、區域發展規劃的一般方法有所了解,這都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學生對產業轉移現象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因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讓學生想思考,敢探究,進而使學生學會用地理的思維方式進行分析和表達。
三、教學方法及學法指導
更好體現“學習有用的地理”理念根據案例教學的特點主要采用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參與式探究教學法讓學生通過“會學”達到“學會”的目的。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圖片引入(四季沐歌太陽能熱水器生產基地的轉移引入)
(二)新課學習
1、實例分析 明確概念
實例分析:
1.日本汽車產業向中國的轉移————技術,市場
2.服裝,制鞋企業的轉移————勞動力
學生結合教材,解釋產業轉移的概念
2、比較分析 區分類型
生結合教材分清類型:國際產業轉移和區域產業轉移
3、分析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主要因素:勞動力、內部交易成本、市場
其他因素:國際經濟形式變化、原生產地用地緊張、環境污染等
4、課堂活動
(三)課堂小結:
歸納總結,并強調:不同區域由于區位條件、資源狀況、自然條件、社會經濟等情況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在產業轉移中所處的環節、地位、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等方面必然存在差異,因而在分析不同的案例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和地理環境關系的學科。地理環境有氣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構成。水是地理環境中最活躍的因素之一!蛾懙厮c水循環》這節內容通過對陸地水體類型的介紹,水體類型轉化規律的分析和水循環原理的剖析,使學生能對地球淡水資源有比較全面的.了解。本節教材的特點之一,是從幫助學生認識地理環境的角度出發,注重闡明地理過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本節內容是第三單元的重點。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陸地水體的各種類型以及不同類型水體之間相互轉化規律,理解水資源的性質,使學生明白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水資源數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環的類型、主要環節和海陸間循環的意義。理解人類是如何水循環規律來化害為利,造福人類的。
能力目標
1、通過水體類型及其轉化等圖表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利用圖表和數據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過水循環等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學會運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評價地理問題。
2、利用水循環過程的學習,學會繪制地理示意圖。
德育目標
通過陸地水體有關知識的學習,增強學生的憂患意識,樹立科學的環境觀和資源觀,使學生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陸地水體相互轉化及其規律。
2、海陸間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
因為這些知識是學習河流水文特征的基礎,也是學生正確理解水資源性質的前提。更能使學生對我國的“三峽水利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有更深層次的了解。
教學難點
1、河流水的補給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轉化規律。
2、海陸間水循環的意義。
這些內容和各地的氣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關系密切,而目前學生對各區域的特征了解不多,就給學習帶來了難度。
四、說教學方法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本節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式:
1、構建問題情景,引導探究性學習
在教學中,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創設思考問題的空間,激勵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探究,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
2、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導合作學習
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圍繞一個或幾個問題相互交流信息,從而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在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培養合作的態度。這種方式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增強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五、說學生學法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教是手段,會學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于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主要使用自主學習的方法,組織和指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合作教學和探究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養。
六、說教學過程
整個教學過程準備圍繞“地球為什么鬧水慌”著一主題來組織教學。通過構建五大問題情景、四大圖表系統、兩次合作討論來完成。
導入:通過多媒體播放地球有關水的資料,創設第一個問題情景:“地球是水的行星”,為什么地球上很多地方還鬧“水慌”?
新課教學:展示“陸地水體類型以及儲量百分比圖”,引導學生讀圖,完成兩個知識點的學習:陸地水體按空間分布分為地下水和地表水;陸地淡水的儲量很少,只有0.3%。這是地球鬧“水慌”的原因之一。
結合生活實際,創設第二個問題情景:人類使用的淡水資源為什么主要依賴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
展示水資源循環周期表,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得出結論: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更新周期較短,利用后在較短時期內可恢復。而其他水體更新周期很長,冰川更新需要1600年,相當于是不可再生的水資源。這是地球鬧“水慌”的原因之二。
承轉到下個知識點,也本節重點和難點:陸地水體的相互轉化的學習。需要化大約15分鐘時間。展示“河流徑流與降水量的關系圖”、“冰川補給的河流流量與氣溫的關系圖”和“河流與潛水相互補給示意圖”。詳細分析圖表,提高學生讀圖能力,突破難點,使學生掌握陸地水體補給的規律。同時理解陸地水體補給的時空分布不均,雨季鬧水災、干季鬧旱災,是造成“水慌”的又一原因。
結合現實問題,創設
第三問題:為什么全球鬧“水慌”現象越來越嚴重?是地球淡水資源在減少嗎?引入水循環內容的學習。這也是本節的重點知識,這部分知識的教學,要讓學生學會繪制水循環的示意圖,來突出重點知識的學習。學習水循環知識后學生已經明白地球淡水資源在不斷循環,是一個常量,地球“水慌”加劇是人造成的,包括過量使用水資源、污染、浪費等。
提供華北地區的一些生產、生活情況資料,創設第四個問題情景:華北地區處在半濕潤氣候區,為什么缺水現象越來越嚴重?怎么解決?
組織一次合作討論,讓學生學會表達和傾聽。相互交鋒、相互融合、相互補充。共同提高。
引出“南水北調”、“三峽”工程,提供資料。組織第二次合作討論:“南水北調”、“三峽”工程的背景以及現實意義。
本節內容盡管屬于自然地理的范疇,但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體現人文精神,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發展觀、資源觀和環境觀。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內容選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一章問題研究《如何看待農民工現象》。課文按照“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深刻的探究了我國現階段的農民工問題,本節課作為本章知識的總結與升華,具有概括性、綜合性等特點,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地理知識的理想材料。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根據教材資料,看到存在的農民工現象,認識該支隊伍對常熟經濟發展的影響,了解該現象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的辦法。
能力目標: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培養采取開展實地調查、獲取第一手資料、研究問題、匯報總結、撰寫調查分析報告的能力。
德育目標:增加學生對農民工現象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關心現實社會中的問題,增強社會責任感,學以致用。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綜合分析農民工現象對遷出地以及遷入地經濟的影響,提出解決的方案。
教學難點:運用教材案例,對農民工現象提出合理的建議。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講述法、討論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電腦
【課時安排】1課時
三、說學法
本節課作為問題研究的內容,是在學習了整章知識之后,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驗,主要考查其對本章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地理要素的積累程度。首先,學生可以在課前做好適當的調查工作,用實際的案例來說明我國現階段的農民工問題;其次,在課上,學生要發揚合作精神,進行合作學習,分組討論,得到真知;最后,在課后,可以在教師的知道下,完成調查學習的報告,以此來鞏固自己的認識。
四、說教學過程
1.通過視頻:農民工大量涌入大城市和東南沿海地區,引出對農民工現象的探究。
2.學習新課:
a.通過對資料一的分析,來認識農民工這一現象——發現問題。該過程要求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討論發炎為主,讓學生發現問題。
b.基于對農民工現象的認識以及資料2 的分析,請同學辨證的分析出這一現象的利弊——分析問題,當然,這一部分內容還是要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為主,但教師要給予一定的引導。
c.最后,請同學討論,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應該怎樣解決農民工所面臨的問題——解決問題。這一部分要求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不局限于書本,發揮自身的創造性思維。
3.課堂小結:本節課作為問題研究課程,探討了我國現階段的農民工現象,了解了農民工生存的環境,以及體會了解決農民工問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通過合作探討,得出了一些列解決的方案。著重培養大家對于問題的綜合分析能力。增加大家對農民工現象的感性認識,希望大家運用所學知識關心現實社會中的問題,增強社會責任感,學以致用。
五.說板書設計
問題探究 如何看待農民工問題
1.現狀
2.影響
a.對農村:
b.對城市建設:
3.解決措施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8
在上課前,我們先來看一組圖片,這些水果都是我們平時耳熟能詳的,但是在大家很津津有味的品嘗時候,有沒有想過,它們為什么會種植在不同的地方?另外,我們也學習過一篇語文課文《晏子使楚》——晏子其中有言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以上所說的種種,都和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農業區位的選擇有關。學習完今天的知識,我們或許就有更深的了解了。
好,在上課前,大家都有讀過了課文,那么現在想請位同學告訴我一下,什么是農業?
好,請坐下,那么,由于生物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密切,因而農業是受自然環境影響最大的產業。
下面大家請看這兩幅圖——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和澳大利亞牧場,從圖片上看,兩地的農業生產有何不同之處?
——(學生答)泰國湄南河平原是一片水田,從事水稻種植;而澳大利亞則是一個牧場,從事牧羊業。
那現在我又有疑問了,為什么這兩地會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農業景觀?是不是和這兩個地方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有關??
究竟有哪些因素影響了農業在這兩個地方的不同選擇?要知道以上的問題,我們首先要學習農業區位的概念。
下面請同學們找到課本里有關農業區位的兩個含義并且一起讀出來:一是指農業生產所選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農業與地理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各因素的相互聯系。
大家看起來是不是很抽象,那下面我們再以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為例來解說一下這兩個含義:
一是水稻這一農業生產所選定的地理位置——湄南河平原;
二是湄南河平原種植水稻是與當地所處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的,是環境中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那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我們再次以湄南河平原的例子來說,這個是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首先,我們知道泰國是位于中南半島上,而這個地方的氣候類型是熱帶季風氣候,我們看一下這個圖片,圖片上的紅色曲線代表了氣溫的分布,而綠色的柱形圖則代表了降水量。在這個圖上,我們可以知道,這種氣候類型是全年高溫,而柱形圖表示降水,我們也可以看到中間部分,也就是夏季時候,是降水較多的,而冬春季是很少的,有明顯的干濕季,資料《高中地理說課稿《農業的區位選擇》》。這是和水稻生長十分相符,而平原地區地形平坦。這些條件都有利于水稻種植。我們再來看剛才的那個湄南河平原水稻種植圖,在這一個圖上,我們有沒有看到有機械的生產啊?(沒有),嗯,是不是只有人力耕種,這也說明了這個地方的勞動力是——很豐富的。當然,它的機械化生產水平也就很低。而在這個圖上,我們也可以瞥見右上角的那些矮小的房子,由此我們也可以知道,這個地方的經濟水平也是比較低的。
好,以上信息告訴我們,氣候包括:熱量和水分、地形、勞動力和機械以及經濟基礎等這些方面都是可以影響一個地方的農業生產活動的。
現在我們來看課本上圖3.3——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就有以上這么多,那哪些是屬于自然環境因素,哪些又屬于社會環境因素呢??下面請位同學給我們總結一下。
(請同學回答,課件顯示兩個總結)——板書:農業區位因素:自然和社會,然后把學生說的寫出來。
好,現在大家花一分鐘的時間把這個 圖3.3 上的各種因素背下來。因為在以后考試的試題中,無非就是要考這些因素的應用。
好,接下來到了我們的分組活動時間,在這里,我們就來當一次農場主,假如你今天中了頭獎,拿到了一大筆的錢,興高采烈地去白云山腳下買了下面這塊漂亮的地皮,你準備如何去經營它?你要進行什么樣的農業活動?還有,你是如何考慮的?可以結合圖3.3來進行思考。
好,現在大家就開始規劃。討論3分鐘后,每個小組派位代表來講講你們的意見是怎樣。
(根據學生講的,在板書上指出來)-可以在副板書的地方把學生的想法寫下來。
嗯,看來各位同學都很有經濟頭腦。看來以后每個同學都可以成為大老板拉^_^
好,學習了這些知識后,我們來看看活動題部分。(直接在下面邊說邊分析)
首先,看第一題
第二題:先板圖,然后分層來說明綜合利用土地——地形的合理利用。
我國江西省的千煙洲,是個典型的中亞熱帶紅壤丘陵地區,位于我國的南方,這里氣候資源優越,光熱充足,屬濕潤地區,降水量大,水資源豐富,
但是存在著地形地貌復雜,平原面積狹小,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等問題。
丘陵山區耕作易導致水土流失,宜發展林牧業;緩坡和谷地不易發生水土流失,可發展耕作業;洼地積水易澇,適合發展魚塘養魚業。
按照農林作物的生態適應性因地制宜安排相應品種,不僅有利于充分發揮丘陵山地的土地生產潛力,減輕對有限耕地的壓力,把大量閑置勞動力轉移到丘陵山地的綜合開發中去,促進林業、畜牧業和多種經營的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還有利于改善環境,建立良性生態循環。
【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范文八篇】相關文章:
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范文合集10篇07-07
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7篇07-05
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4篇06-22
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范文集錦五篇07-08
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范文匯總五篇07-07
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范文匯編8篇07-06
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范文集錦八篇07-06
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范文集錦9篇06-23
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范文集錦六篇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