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高中生物說課稿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么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中生物說課稿5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
1、學習主題的位置分析:
本課的內容來自人教版《生物》第3冊第5章“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第3節“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本課題的參考課時為2課時。(包括實驗的組織和準備0.5課時)
教材第5章是以生態系統為框架,主要講述了生態系統的結構,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信息傳遞及穩定性等知識,主要體現宏觀的生態學的內容。本節課內容是第5章的一個重點,是銜接生態系統穩定性與能量流動的重要環節,并為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實現提供了一個平臺,埋下了一個伏筆。
該節內容與必修1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細胞的能量利用和供應有聯系。
2、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已學習了生態系統結構和能量流動的知識,對這部分的內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學生對于生態系統功能的認識容易停留在簡單識記水平,難以建立起結構功能間的聯系,通過本節學習,可以深入理解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關系,形成結構和功能相適應觀點。通過做實驗,引起學生對一些問題的思考,激發學生深入探究。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中從有機物到無機物的過程。根據學生已有知識和認知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對這部分內容進行探究基本上是可行的。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以碳循環為例,分析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的基本規律。
2、說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關系。
能力目標:
1、進行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嘗試探究。
2、研究生態系統的規律,明確每一環節由哪些生物占據并完成相應的功能。當系統運行發生障礙時,找出問題可能發生在哪一環節,使自己的耐心細致的觀察能力和識圖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目標:
1、通過帶領學生做探究微生物分解作用實驗,學生能遵循生態學原理去對待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同時培養一定的團隊意識。通過做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實驗,加深對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理解,使學生感受到探究問題的樂趣。
2、通過學習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可知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是相適應的,生態系統是一個生物與環境組成的統一整體,生物與環境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從而樹立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3、關注碳循環平衡失調與溫室效應的關系。認識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分析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
教學難點:
說明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的關系。
三.教學設想:
本節課從“問題探討”導入,既與上一節內容相聯系,又從生態系統中的物質運行規律與能量流動規律的差異入手,便于激發學生興趣。隨后再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關注碳的來源和去向。然后以碳循環為例闡述物質循環。在該部分引導學生畫出碳循環過程圖, 明確碳循環的主要環節及主要形式!皽厥倚边@部分內容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來解決。引導學生關注環境問題。通過對探究實驗的準備分析理解物質循環中生物的作用及物質循環的形式;同時對實驗設計的等量對照原則再次鞏固。
關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關系的內容,通過討論和列表比較,引導學生將這兩部分主要功能綜合起來理解。
四.理論依據:
依據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究者。教師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教師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中幫助學生形成豐富的想象,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學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驅使,對探究未知的結果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是生態系統主要功能之一,因此只有全面理解并掌握了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才能對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有一個全面深入的理解;才能從宏觀的角度去理解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才能理論聯系實際,把本章的前后知識串成線、聯成網,為進一步的學習和解題打下基礎。
五.教學過程設計
1、導入
不少學生會認為與消耗能量一樣,生物也在不斷地消耗著物質,針對這種情況,提出“問題探討――生態系統依靠太陽不斷地提供能量,而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卻都是由地球提供的。為什么維持生態系統所需的大量物質,如氧、水、氮、碳和許多其它物質,億萬年來卻沒有被生命活動所耗盡?”,引起學生認知沖突,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本節內容的興趣。在討論中,學生可能會提出“石油等資源難道不能被耗盡嗎?”等問題。教師引導學生解決:
。1)煤、石油等是人類從事工業活動的物質資源,而非生態系統中生命活動所需的物質資源;
(2)煤、石油等資源是有限的,這些資源的形成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而消耗它們所需的時間卻要短得多。
2、新課
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聯系自己的身體,關注體內碳氧這兩種元素的來源和去向以及碳氧的來去形式。關于碳循環的過程,指導學生識圖,讓學生運用前面學過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識進行討論,進而深入理解參與碳循環的生物類群和各生物類群的具體功能。啟發學生歸納出碳循環的形式和范圍及特點。概述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不同之處:在物質循環中,無機環境中的物質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復利用;能量流動則不同,能量在流經生態系統各營養級時,是逐級遞減的,而且是單方向的流動,而不是循環流動。引導學生畫出碳循環過程簡圖,搞清楚兩個問題:
(1)碳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的循環形式:
(2)碳在生物群落內部的循環形式
關于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概念,主要講清楚以下要點:這里所說的“生態系統”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生物圈,也就是要讓學生明確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范圍;這是所說的“物質”主要是指組成生物體的基本化學元素,而不是指由這些元素組成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等生物體內所特有的物質;這里所說的“循環”是指組成生物體的基本化學元素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之間的往返運動,其中伴隨著復雜的物質變化和能量轉化,并不是物質的單純移動;生態系統物質循環離不開能量的驅動。
聯系生態環境的實際,如濫伐森林、化石燃料的燃燒等對碳循環的影響,引出溫室效應這個話題。 “溫室效應”是近年來日常生活中頻繁出現的詞匯,學生并不陌生,而且切身感受到溫室效應的存在。對這部分內容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來解決(包括溫室效應的成因、危害、對策)。引導學生關注環境問題。
通過對探究實驗的準備分析理解物質循環中生物的作用及物質循環的形式;尤其是物質循環中從有機物到無機物的過程。另一方面,在此探究中可以復習前面的物質鑒定知識,進一步深入理解實驗設計的控制單一變量原則、等量對照原則等。
關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關系的內容,通過討論和列表比較,引導學生將這兩部分主要功能綜合起來理解。
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關系:
。1)區別:
能量流動物質循環
形式
特點
范圍
。2)聯系
兩者是______進行的,彼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都離不開物質的_____和 _____ 過程。
物質作為能量的_____,使能量沿著______________流動;能量作為_______,使物質能夠不斷的在________和_________之間__________。
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組成成分,正是通過___________和________,才能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3、課堂作業p104練習
4、小結:本課重點是以碳循環為例掌握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
六.板書設計:
第3節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一.碳循環
1.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的概念
2.碳循環的形式
3.碳循環的范圍和特點
4.碳循環的過程
5.溫室效應的成因、危害及對策
二、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三、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關系
1.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
2.兩者的區別和聯系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傳授"對照實驗"的思想方法,理解酶的特性、酶促反應及影響酶促反應的因素
2、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體驗"實踐—理論— 實踐"的一般認知規律;培養學生實驗探索的能力,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展示生物學的魅力,激發學生物學的興趣;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態度、實驗探究能力與創新意識。
二、教學內容
。ㄒ唬┑匚弧⒆饔煤鸵饬x
本節課要學習的是酶與酶促反應,是學習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其他生理活動的必備知識。
在學生學習了細胞的化學組成、()細胞的結構與功能以及ATP的知識后,學習酶在新陳代謝中的作用,進一步密切了前后知識的內在聯系,理解酶和ATP是新陳代謝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質,對于學生認識新陳代謝的本質有重要意義。
(二)重點與難點
重點:
體會對照實驗的基本思想
利用實驗探索的直觀性,借助實驗現象,理解酶的化學本質、特性、影響酶促反應、酶的應用等多個領域的問題。
難點:
酶的特性的實驗探究
學會分析各因素對酶促反應的影響
。ㄈ┚幣盘攸c
1、簡潔明了
"酶與酶促反應"知識介紹精干,便于閱讀;
"邊做邊學""課題研究""放眼社會""評價指南""拓展視野"目的清楚
2、注重探究
知識與動手結合
知識與動腦結合
3、圖群豐富
實驗圖示、知識圖示、實物圖示結合
三、教學對象
。ㄒ唬┲R與經驗
1、學生具備一定的生物學常識,有化學實驗的基礎。
2、前面學習了細胞的化學成分、細胞的結構與功能,進行了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鑒定等生物學實驗。
。ǘ⿲W法與技巧
1、學生具備用閱讀、協作學習、實驗探究等學習方法
2、學生具備實驗探究的基本常識
。ㄈ┌l展與提高
1、培養動手能力,提高實驗設計技能
2、培養分析能力,提高知識應用能力
四、教學策略
(一)設計思想
1、思想方法: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
知識呈現、情景創設、自主協作、知識建構
2、過程方法:體現學生主體意識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課題引入、學生閱讀、方案討論、學生探究、實驗分析
3、認知方法:體現認知規律
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
設計思想綜述: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通過圖示引入、學生對教材閱讀、提出問題實現知識的呈現和情景創設;探究方案的討論在進一步創設情景的同時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進而引發學生對問題的自主協作式的探究學習;對實驗現象的記錄、分析探討及事例的分析等活動,達到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學生在整個學活動中實現知識的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引導的設問、實驗方案的討論、探究結果的分析和事例分析,體現了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主導作用。
。ǘ┓椒ㄅc手段
1、教學方法:啟發式講解、互動式討論、實驗探索、分析與歸納
2、媒體的選擇與運用:實驗法、多媒體輔助教學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一節《減數分裂與受精作用》第一部分減數分裂第一課時精子形成過程。接下來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說這一節課。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減數分裂》這一部分內容不僅是第二章的重點內容,也是整本書的重點內容之一。它以必修一學過的細胞學知識、染色體知識、有絲分裂知識和初中生殖種類知識為基礎。通過學習,使學生全面認識細胞分裂的種類、實質和意義,為后面學習遺傳和變異,生物的進化奠定細胞學基礎。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減數分裂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過程;理解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義。
。2)能力目標:通過觀察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培養學生識圖、繪圖能力以及比較分析和歸納總結的能力。(3)德育目標:通過學習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義,加深對事物自身變化規律性的認識,培養對立統一和發展變化的觀點。3、教學重點、難點以及確定的依據
。1)教學重點:減數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過程。
。2)教學難點:模擬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比較精子和卵細胞形成過程的異同。觀察蝗蟲精母細胞的減數分裂。4、教材處理
根據教材的重難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內容我安排兩個課時。第一課時學習減數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過程,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義。第二課時學習卵細胞的開成過程,減數分裂和有絲分裂異同點的比較。這里主要說明第一課時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
二、說學法
由于本節知識的抽象難懂,教師應通過閱讀,思考,觀察,討論相結合的方法展開學習活動,注意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尤其應指導學生學會閱讀課本,學會正確讀圖、析圖,進而會繪圖,指導學生運用對比法、聯系實際法等加以理解、鞏固。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認識過程統一為一個整體。
三、說教法
在課堂教學中,應適宜的誘導,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自己的學習來掌握知識,做到導中學,學中學,導與學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教學效率。(一)課前預習:導讀(二)課堂引入:導思,啟發學(三)課堂教學:導法、導議(四)形成性測試:導練
四、說具體的教學過程
整個教學過程大體可分為二部分第一部分:減數分裂概念以及受精作用
首先創設情境,引發認知矛盾,激發學習動機。先請學生根據本節題圖,比較果蠅體細胞與配子細胞染色體組成及數目的不同。引導學生根據此圖提出能聯想到的問題。
設問:“圖中的配子是通過有絲分裂產生的嗎?”“有絲分裂的特征是什么?”等引導學生復習細胞有絲分裂并猜想配子是經過何種分裂形成的?
介紹減數分裂發展史,激發學生學習減數分裂的興趣。
假設:配子是通過有絲分裂產生的;那么以人為例,人的染色體則會一代一代成倍地增加,照這樣推算,同學們體細胞的染色體就應該是你爺爺的3倍,可事實并不是這樣,你們的體細胞的染色體仍是46條,為什么?”通過這一矛盾的設疑,激起了學生急于想了解此情況的求知欲,牢牢地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之后,演示卵式生殖過程即受精作用,提醒學生注意受精卵中的染色體組成,為進一步觀察受精卵中染色體的特點,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精卵的結合過程。這樣,學生從畫面上能清楚看出,受精卵中的染色體一半來自精子,一半來自卵細胞,并且每兩條染色體大小、形態相似,由此引出同源染色體概念。為進一步說明同源染色體特點,插人類體細胞的染色體圖,最后得出完整概念。同源染色體是本課題的關鍵點和切入點,在教學安排上,將第二部分的受精作用和同源染色體概念提前講述,為的是分散難點,為后面講述聯會和四分體奠定基礎。既然精子、卵細胞的染色體都只有受精卵即體細胞一半,自然引出問題精子和卵細胞怎樣產生?先請學生討論,之后引出減數分裂概念。并展示學習這一概念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包括:減數分裂自然想了解減數分裂的具體發生過程,進入第二部分,以精子的形成過程為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過程。
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過程
首先以指導讀書法,讓學生帶著幾個思考題進行讀書學習。思考內容包括:“精子在哪里形成?精子形成過程中各階段細胞名稱是什么?什么是聯會、四分體?減數發生在什么時期?”為講述方便,也為了后面能說明染色體分離的隨機性,細胞中的染色體以4條表示、同時,為防止學生眼花繚亂,分散了注意力,整個分裂過程要通過多媒體課件逐圖出現。
講述精原細胞時,除指出它來自精巢,還應點明它的染色體數就是體細胞的染色體數,精原細胞形成初級精母細胞時,強調染色體在這一時期復制,也就是要說明聯會時期每條染色體已含有兩條染色單體,只是由于這一時期染色體呈染色質狀態,所以看不出來,這樣可以避免學生錯誤以為復制是在四分體時期進行。四分體時期,除強調概念處,為避免個別學生錯誤地將整個細胞中的4條染色體當作一個四分體,先提問:圖中有幾個四分體?再將其中一個四分體作閃爍處理以加深印象最后還要對四分體作個總結,指出:四分體個數就是同源染色體對數。這樣處理,較好地突破了“四分體”這一教學難點。分裂后期,先顯示一種同源染色體分離情況,形成兩個子細胞,接著讓學生討論同源染色體能否有另一種的分離情況?討論之后在后期又出現另一種分離圖,由此說明:染色體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同源染色體移向哪一極是隨機的即不同對染色體之間可能自由組合。減數第二次分裂過程與有絲分裂相似,學生容易掌握,但也要強調兩點:“分裂”和“等數”。“分裂”即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等數”即染色體數目不再減半。至于減數第二次分裂的過程,尤其突出有絲分裂后期與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圖的比較,使學生通過畫面,清楚地看出二者的不同,即“是否含有同源染色體”的問題,進一步說明了減數分裂的本質。接著,全屏展示減數分裂的全過程,目的有兩個,一是總結減數分裂的實質,二是利用板書復習各分裂時期細胞的名稱。在上面學習的基礎上,為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染色體行為變化,播放精子形成的的連續動畫過程。最后,總結減數分裂的過程。先讓學生討論,教師再作補充,這樣既使學生理解其意義,而且培養了歸納總結的能力。最后設計了兩道課堂練習題,第一道題考查學生對染色體數目變化規律性的掌握情況,第二道題考查學生對同源染色體、四分體概念的掌握情況,通過兩道練習題,及時反饋教學效果。
五、結束語:
生殖細胞除精子外還有卵細胞,卵細胞的形成也經過減數分裂,它的形成過程與精子的形成有和不同?我們下一節介紹,請同學們預習。
六、板書設計(教學課件)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細胞呼吸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生命活動。教材首先簡要概括地介紹了細胞呼吸的概念,然后重點講述了細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無氧呼吸和細胞呼吸原理的應用四大部分內容,為我們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動的過程奠定了基礎;它與第三章所學的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第四章的主動運輸和本章第二節細胞的能量“通貨”——ATP、第四節的光合作用等內容有密切的聯系,也為今后學習其他生命活動及規律奠定了基礎,因此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改中高中生物課程的指導思想和新課程標準的“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的四個基本理念,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①說出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
②理解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概念、總反應式、過程和圖解
、壅莆沼醒鹾粑形镔|及能量變化的特點
、芰私饧毎粑母拍、類型以及在工農業生產、生活實踐上的運用
2、能力目標
、偻ㄟ^引導分析有氧呼吸的過程,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
、谕ㄟ^學生自主閱讀,培養自學和主動理解新知識的技能技巧
、蹖W會用化學反應式表達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過程,領會細胞呼吸的實質。
④通過討論對比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區別與聯系,培養自我構建知識體系的能力和對相關知識進行分析比較的思考能力
⑤適當擴展認知面,培養聯系生活與工農業生產實踐的能力
3、情感目標
①在教學中,通過聯系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等實際,激發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培養關心生物科學技術的發展,關心社會生活的意識和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谠诮虒W中,通過分析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關系,滲透生命活動不斷發展變化以及適應的特性,逐步學會自覺地用發展的、變化的觀點來認識生命的奧秘。
(三)教學重點、難點(有氧呼吸部分)
1、教學重點及突破策略
有氧呼吸過程的知識是學生理解其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并產生ATP的本質的基礎。
教學重點:有氧呼吸的過程、
突破策略:1、通過自主閱讀、提問、思考、理解反應式及圖解、課堂練習來突破。
2、通過簡表列出有氧呼吸三階段的比較欄目,簡明地抓住要點
2、教學難點及突破策略
學生的化學知識功底不深,尤其是有機化學知識還未學習。在有氧呼吸的過程中,葡萄糖的徹底分解,需經過一系列的氧化還原反應,這些反應所伴隨的能量變化,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度。
教學難點:有氧呼吸三階段中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
突破策略:1、利用多媒體形象地說明有氧呼吸過程的三個階段和兩個場所,通過引導、思考,學會寫相關反應式,使學生清楚須有“能量”欄才能表達其完整性和科學性。
2、利用化學反應式理解有氧呼吸的實質
二.教法與學法分析
在教學中,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體,但“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課堂應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堂活動中也須起主導、引導作用。所以本課利用直觀教學手段,采用以下幾種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閱讀能力。
(一)自主閱讀:自主閱讀有氧呼吸三階段內容,明確有氧呼吸的場所、反應物、生成物和釋放的能量狀況等內容。
(二)直觀教學: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和啟發性。.
(三)比較法:學生參與完成有氧呼吸三階段區別的表格,進行教學反饋;比較有氧呼吸和有機物體外燃燒的不同,進一步認清有氧呼吸的特點。
(四)歸納法:歸納有氧呼吸的概念。
三.教學過程分析
步驟一:導入新課
通過問題探討導入本節內容
第三節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
步驟二:聯系生活(酵母菌可用于發面和釀酒)介紹細胞呼吸概念
一、細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無氧呼吸
步驟三:回顧第三章細胞器的知識,學習
二、(一)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線粒體的結構
步驟四:用下表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培養自學能力:
步驟五:講授二、(二)有氧呼吸的過程
主要學習三個階段的化學反應式和過程圖解(略)
通過學習三個階段的化學反應式和過程,理解和掌握有氧呼吸三階段的物質變化、能量釋放特征和進行場所。
步驟六:比較有氧呼吸三階段:場所、反應物、產物、釋能等方面的內容。
步驟七:歸納(三)有氧呼吸的概念——通過對有氧呼吸概念的歸納,鍛煉學生聚合思維力。
步驟八:分析(四)有氧呼吸的特點。通過和有機物在體外燃燒做比較的方法,了解有氧呼吸過程反應的條件溫和性、能量逐步釋放的特征和能量的部分貯存特征。
步驟九:有氧呼吸小結:場所、能量去向、總反應式、概念。
步驟十:練習鞏固(略)
板書設計(略)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5
內容如下:
課程介紹:
各位老師,各位領導,上午好。我叫趙艷,來自于鎮江市第四中學。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生物的分類》。生物分類涉及的知識面很廣,特別是對形態學知識要求很高,歷來是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新課標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對該部分要求“嘗試根據一定的特征對生物進行分類”,意在讓學生體驗分類的方法,而不是對生物進行屬或種水平上的鑒定。如何讓教學重點從掌握生物分類的具體知識和技能,改變為讓學生自主的掌握分類的思想方法,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所以,我選擇了它作為今天我說課的內容。希望能得到各位專家的指導。
對于生物的分類,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程序、綜述”這樣7個方面進行剖析。
㈠教材分析
1、 本節內容的地位
生物的分類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七年級下冊中第13章“生物大家庭的分類”的第2節,是本章的重要內容,也是整本書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既是對各類生物特征的復習,也是對生物類群的整理和歸納。學好本節內容,可以讓學生對整個生物界的全貌有概括性的了解,并學習到科學的分類方法。
2、 重點、難點的確定
在本節課中,各類生物的特征在前面都已經學習過,學生應能很(比較)好的理解和應用。而且新課標將具體內容標準定為“嘗試根據一定的特征對生物進行分類”,所以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是如何讓學生自主的掌握分類的思想方法。
3、 課時的安排
由于本節課涉及的知識面很廣,學生又是初次嘗試分類的基本方法,所以本節內容將分成3課時進行。第1課時為嘗試分類和科學的分類,第2課時為給動物分類,第3課時為給植物分類。本節課我主要講的是第2課時。
㈡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具體內容,結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擬定了下列幾個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 知道動物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
、 知道脊椎動物分成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以及各類的主要特征。
2、 能力目標:
、 嘗試根據動物的特征進行分類。
、 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動物的情感。
4、如何達到:
a、利用學生前面學過的動物知識為基礎,以及書87頁的表格練習,讓學生知道動物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又分成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以及各類的主要特征。再通過拖動動物圖片,強化學生的認識。
b、通過有無脊柱這個簡單的特征,使學生初步嘗試根據動物的特征進行分類。通過填寫表格和拖動圖片,并且講出脊椎動物的分類依據,使學生進一步學會根據動物的特征進行分類。通過為生物標本室的脊椎動物歸類,使學生親身體驗根據動物的特征進行分類。
c、通過分組對脊椎動物標本分類,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d、通過對生物標本室里各種動物標本的觀察,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動物的情感。(與b點結合介紹:同時~~;并~~)
㈢教學的重點、難點
在本節課中,使學生自主的掌握分類的思想方法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本節課的難點。如何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積極參與,從而真正學會分類的思想方法呢?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2個活動,第一個是借助多媒體的動畫功能,讓學生拖動動物圖片,為動物進行分類,活動很有趣,但是要求學生講出拖動的理由(也就是主要特征);第二個是走出課堂,讓學生參觀標本室,參觀很精彩,但是要將脊椎動物歸類(同樣是根據主要特征)。這樣的2個活動,學生很樂于參與,而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學生就主動的學會了分類的思想方法。
㈣教學方法
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本著“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的思想,我大膽的改變了課堂教學模式,采用了“課堂——標本室——課堂”的新型模式。我以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為手段,充分利用學,F有的標本資源,采用了觀察法、演示法、討論法、實踐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積極探索設計一個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去主動探求知識的場所。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主動探究式教學理念。
㈤學習方法
“受人與魚,莫過于授人與漁”,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不是僅僅為了“學會”知識,更是為了“會學”知識。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培養。在本節課中,學生將通過多種途徑,如:觀察、閱讀、思考、分析、討論、實踐等等,來開展學生之間的。
【有關高中生物說課稿5篇】相關文章:
有關高中生物說課稿三篇06-20
有關高中生物說課稿六篇06-19
有關高中生物說課稿匯編五篇07-18
有關高中生物說課稿合集八篇07-15
有關高中生物說課稿范文六篇07-15
有關高中生物說課稿范文合集7篇07-26
有關高中生物說課稿錦集6篇07-25
有關高中生物說課稿錦集7篇07-21
有關高中生物說課稿錦集8篇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