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觀摩課心得體會范文
小學數學觀摩課心得體會范文1
20xx年12月14~16日,我有幸參加了在海口海職院舉辦的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會。在短短的三天時間里,我一共現場觀摩了五節數學優質課,五位名師的精彩課堂,令我們耳目一新。他們每一位老師所執教的課堪稱優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每位老師所設計的教學環節都很新穎、恰當、合理、平實,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和老師優美幽默的語言,更是給課堂增添了活力,并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在老師的不斷引導和激勵中,學生通過自主探索、不斷獲得新的知識,培養了各種能力,從而也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并且每位老師在引領學生探究知識的同時,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下面我來談一些自己的粗淺的體會。
一、重視課前師生互動交流
注意課前與學生的溝通,采取玩游戲、聊天等各種形式的師生互動。消除了學生的緊張情緒,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減輕課堂學習的枯燥感。從中我發現,有效的課前熱身是調動孩子積極性的必備條件。
二、合理地創造性使用與處理教材
劉德武老師的講座《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讓我們深深認識到:要想創造性地使用好新教材,首先必須遵循的一個原則就是:“腦中有課標、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學生”----要以課標為依據,以新教材的內容為憑借,選擇適應學生發展需求的內容。我們要力求做到要精讀課標、深鉆教材、細研學生,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教材內容和要求,適當擴充和刪減教學內容,嘗試多種構思。教師要成為教材的積極促進者、發展者,挖掘教材,超越教材,發展教材,讓教材在促進學生發展的過程中真正發揮作用。當然,準確理解教材是創造性使用教材的基礎。教材是主要的教學資源,是教與學的重要憑借。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須以準確理解教材為基礎。
三、想清楚我們課堂教學究竟應該講些什么
教師在課堂中究竟起什么作用,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這樣說“愚蠢的教師是教給真理,聰明的教師是教學生發現真理”。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是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在具體課堂教學操作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克服“教師話語霸權”的慣性,敢于并善于把課堂、班級“還給”學生。教師需要把握好教材,做到“三講,三不講”,三講是:講重點、講難點、講易錯易混知識點;三不講是:不講學生已經會的、不講學生通過自學也能會的、不講老師講了學生也不會的。在教學中,扎實落實“三講”“三不講”實際上是為了更好的落實精講多練的原則和自學性原則,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訓練,同時教師也才有更多的機會對學生進行練習反饋和強化矯正,只有這樣才能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聽了劉松老師執教的《乘法分配律》一課及專題報告后,體會到我們在教學中往往認為《乘法分配律》容易出錯的地方是在分配時因數只和前一項相乘,而忘記和第二項相乘,但是通過知識前測,發現學生的易錯易混點還有像:70×50+50×90=70×(50+90),50×(3×4)=50×3+50×4此類錯誤,如果教學中只是注重抓第一個易錯點時,學生掌握的情況就會不理想。劉松老師在教學時,首先是通過舉例說學習委員小陳是我的朋友,班長小鄭是我的朋友,讓學生合成一句話,(小陳和小鄭都是我的朋友)再把這一句話分開成兩句話來說,從而引出要學的內容,接下來,劉老師用他搞怪的方言、獨特的跺腳記憶讓孩子們深刻地理解了乘法分配律及讀算式的順序。來引導學生分別發現3×(5+1)=3 ×5+3×1然后通過模仿創造、自我檢驗;意義建模、內在提升;體驗無窮、揭示規律;重點剖析、深刻理解,分別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難點和易錯、易混點,學生掌握的情況很好。
錢守旺教師的講座“我的二十個課堂教學主張”也有許多觀點值得回味。如:教學口號“敢想、敢說、敢問、敢辯、敢錯”他認為孩子不犯錯誤長不大,教室就是出錯的地方,人人都會出錯,出錯并不可怕。只給學生講明白的教師不是好教師,會引導學生想明白的才是好教師。
通過聽課,我覺得在教育教學方面收獲很多。雖然各個老師的教學風格各異,但每一節課都有很多值得我學習借鑒的地方。這次課堂觀摩活動,讓我再次開闊了眼界,明白了今后教學努力的方向。另外,我對自己也提出了許多思考的問題:怎樣讓自己的語言更優美?怎樣讓我們的教學回歸本真?怎樣培養孩子的能力等等。這些問題都是我們教師所要考慮的。希望今后還能有更多的機會與名師零距離接觸。
小學數學觀摩課心得體會范文2
我有幸參加了市優質課,15節課中包含了統計、空間與圖形、概念、解決問題等課型的教學?梢哉f,在新課程標準下如何上好數學課,幾位老師給我們做了示范,加上深入細致地剖析、點評,我收獲很大,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充分的備課
在這之前,我參加了全縣數學提高班培訓,本來我不是組長,但自己的表現讓大家記住了我,我和幾名優秀的學員和李老師一起參加了北京市新鴻儒教材教法培訓,回來參加了縣優質課評選,又有幸參加了縣暑假提高班培訓,通過市優質課初賽,我有幸得到了去市里講課的機會,這些機會都得經過自己不斷的努力和爭取,也謝謝李老師和鄭老師的賞識。一步一步扎扎實實的走過來,讓我從一個懵懵懂懂的小老師,成長為一名獲得縣市優質課老師。
二、準確的數學語言和充分的教材分析靈活使用
參加數學教學工作才兩三年,我感覺對于教材教法的學習還不是很深入到位。這讓我在講優質課前的摩課中可吃透了苦頭。
看到《統計》課題后,首先是教材和學情分析,我翻遍了教研室所有的資料,查遍了網上優秀的課例和教學反思,覺得自己經準備的很充分了,我就把教學設計發給李老師看,但李老師說“再看看吧!”這一話讓我感到我下的功夫還不夠!
周一我又把我的教學設計拿給我們學校的領導看,袁校長說“得要詳案!”回到家后我又把課堂實錄寫了一遍,又拿給袁校長和秦主任看,他們告訴我“數學語言要規范!數學語言要簡煉!每一句話都要去琢磨去推敲!”
一句句話真得很重要!不僅體現上下內容的銜接,而且每一句話都代表一種思想!比如開始上課的第一句就是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六單元統計,起承上啟下的作用!“為了使統計表中的數據更直觀形象我們可以制成統計圖”說的是數據的作用還可以制成統計圖,“除了用統計表之外,還可以用什么方式形象直觀的表示這些信息呢?”體現根據已知數據可以用兩種方式表現出來!
三、注重學生的合作學習
“智慧的火花是在思維碰撞中產生的”,在學生合作學習過程中,通過討論,交流各自的想法,逐步修正自己的想法,這時學生得到的知識是深刻的。他會有種成功感,愉悅感。學生小組成員間討論,通過學生的對話進一步加深了對這幾種幾何形體的認識。
結合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學工作,我深深感到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一定要加倍努力,找出教育教學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學習,教壇無邊,學海無涯,在以后的教學中,以更加昂揚的斗志,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
小學數學觀摩課心得體會范文3
我有幸參加了觀摩活動,我抓住這次難得的學習機會,認真聽,詳細記,用心去體會……以下是一點點感受,有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為期一天的觀摩課活動我們一共聽取了來自市內各個學校5位教師的課,給我感受最深的是這些參評評老師在課堂教學設計上各有所長,形式多樣,有的將知識點用一個故事情節串起來,有的將知道點分散到闖關的要求中,有的將知識點融入到游戲里……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積極投入學習
新課程實驗教材注重了兒童心理學,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對任何事物的興趣不能具有持久性,注意力易于分散。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生動的情境,讓學生從直觀形象的情境中去發現新的數學知識與方法,不知不覺地進入數學學習世界。比如劉艷杰老師的《三角形三條邊的關系》就創設一個學生非常熟悉的“小沈陽”引入教學內容,這個生動有趣的情境,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認識時分的活動,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中自主地、能動地探索、發現新的知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重創設情境,依托情境,在情境中讓學生學習數學、發展數學、體驗數學的價值。
二、學習內容生活化,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充滿著許多數學知識,在教學時融入生活中的數學,使他們感到生活與數學密切相關的道理,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發現數學的熱望。借助于學生的'生活經驗,把數學課題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于他們實際生活的素材來取代,如:學習《找規律》時,呂金穎老師利用超市、商店開業時門口懸掛的彩旗入手,引導學生去找規律,這樣使學生對學習不陌生,又不枯燥,體現了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學的實效性。
三、學習方式活動化,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活動是學生所喜歡的學習形式。創設學生喜歡的活動,使其在自由、寬松、活躍的學習氛圍中積極主動地感知、探索、發現數學問題、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新教材在學生探究知識的過程中重視了以下活動:
1、重視操作活動。動是兒童的天性,將學生置于"學玩"結合的活動中,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如劉子躍老師執教的《體積和體積單位》一課,學習單位體積的問題時,他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讓學生說,再讓學生用燒杯去量水,用手感知硬幣的大小等等,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明白方法,能夠感知物體的體積。再如慈老師的《認識平行四邊形》中也安排大量的動手操作的時間,讓學生在折一折、畫一畫、擺一擺中認識感知平行四邊形的形狀。
2、重視游戲活動。愛做游戲是兒童的天性。特別是小學生通過游戲能激發學習興趣,如果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變苦學為樂學,就會產生強烈的欲望,積極主動地學習。如呂金穎老師的《找規律》一課中,就讓學生通過小組比賽擺圓柱、正方體、長方體等活動,讓學生從游戲中去體驗,去感受規律,從而享有玩中學的樂趣。
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讓學生在現實的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理解和發展,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創設鮮明的問題情境作為學習素材,吸引他們展開學習活動,并從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的意義。教學中,遇到一些簡單的問題,盡量讓學生通過自己動口,動手,動腦去解決.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嘗試,主動去探索問題,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與思考和發表意見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 。
總之,通過這次學習,令我的眼界大開,領略了許多優秀老師的教學風采,為我的課堂教學增加了大量的寶貴經驗。希望今后類似的活動還能有機會參加,我會將學到的經驗運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小學數學觀摩課心得體會范文4
5月22日---23日,我有幸在婺源參加了教育新視野第一屆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觀摩活動,在這2天的時間里,觀摩了來自北京第二實驗小學華應龍老師、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余穎、江蘇的周衛東老師、江西南昌的葉青老師、江西省萬年縣第三中學李國瑛老師等6位數學教師的觀摩課,并聽了周衛東教授,華應龍教授、專家報告,及有教研員的精彩點評,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生活化、藝術化。課堂教學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大家對教材的鉆研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通過這次聽課,讓我受益匪淺。下面我就結合實際來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注重與學生溝通,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感
課前教師同學生交流,讓學生的身心愉悅,以飽滿的熱情,亢奮的斗志投入新授學習這一點值得學習。每位教師上課前都與學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話題,比如:你知道老師叫什么,你了解老師多少等話題,以示緩解學生的緊張感,為學生在課堂上正常的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搭好橋、鋪好路。
二、結合教材,創設有效的情境,真正為教學服務
每一位上課的老師都能根據小學生的特點為學生創設充滿趣味的學習情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教學模式,讓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三、學習方式生活化、藝術化,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充滿著許多數學知識,在教學時融入生活中的數學,使他們感到生活與數學密切相關的道理,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發現數學的愿望。借助于學生的生活經驗,把數學課題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于他們實際生活的素材來取代,如:學習《三角形三邊關系》時,《游戲公平》利用學生喜歡的操作入手,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對學習不在陌生,不在枯燥,體現了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學的實效性。
四、學習方式活動化,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活動是學生所喜歡的學習形式。創設學生喜歡的活動,使其在自由、放松、活躍的學習氛圍中積極主動地感知、探究、發現數學問題、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有的教師把學生分成幾組,以便于學生交流討論,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這些觀摩課當中,我看到的是老師與學生真實的交流,不再是單純的教師教、學生學,而是一個統一體。每一位老師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教學中,遇到一些簡單的問題,就讓學生自己通過動口、動手、動腦去解決,為學生提供了自由發揮,處理問題的空間,并且老師不斷鼓勵學生積極嘗試,主動去探索問題,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思考和發表意見的機會,讓每位學生都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對于學生一時想不出來的問題,每一位教師都很有耐性的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充分體現“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教學理念。
五、堅定了自己的幾個認識。
。1)合理使用教材,大膽選取學生身邊的素材充實課堂,能更好的體現數學的生活化。如用從出發地到目的地所經的路線,感知“倒推”策略。
。2)信息窗信息的收集與問題提出的操作策略。以前我就提倡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信息窗收集信息,提出問題。除了科學引導,適時激勵外教師要重視板書的作用。要把信息窗中的主信息、主問題板書在黑板上,形成一個完整的傳統樣的文字應用題模式,引導學時理解圖意。這次聽課找到了這樣的佐證,且效果很好。
。3)題組訓練不過時。數學技能的形成要有一定量的訓練,通過訓練學生才能像背乘法口訣一樣達到自動化的效果。本著低起點、密臺階、小坡度、大容量的原則編制系列練習卡,對學生的當堂訓練很有幫助,這一點從周玉仁教授的報告中體會到。
。4)探究與滲透的關系怎樣更合理?數學課需要探究,但絕不是最原始的經歷,這種探究需要教師適時的鋪墊引導。如果坎過大,溝過深,教師就要幫學生找一梯子,放一小船,引導學生思考的方向,從而達到成功的彼岸。從外省老師的講課中體會較深。
華應龍教授、周衛東教授、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師者若水和基于兒童立場的數學教學,可謂高屋建瓴,為我們今后的教學指明了方向。
總之,通過這次學習,令我大開眼界,領略了優秀老師的課堂教學風采和專家的精彩報告,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提供了大量的寶貴經驗。
小學數學觀摩課心得體會范文5
12月2-3日本人和我的同事有幸被學校派往南昌參加由《小學教育研究》雜志社舉辦的小學數學名師經典觀摩課活動。本次活動邀請到全國各地名師數人,如北京市特級教師劉德武老師、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鄭毓信教授,還有浙江省特級教師杭州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朱樂平教授,江蘇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特級教師賁友林教師等12位。參加活動的幾百名老師來自各個省市地區,雖然活動時間安排緊密,但名師們的教學和講座都非常精彩,給我們來學習的老師帶來的精神大餐讓我們記憶深刻。
活動開始由劉德武老師帶來兩節找規律一節是六年級《斐波那契數列》,他在引導學生思考合作學習,采用嘗試方法,有步驟、多角度的學習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中語言風趣幽默,以及豐厚的知識底蘊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還有一節是一年級的《找規律》他根據一年級小朋友的特點從初步認識規律、到找規律、再到用規律最后是感受規律教師的行序漸進收放自如,使學生們更加喜歡數學,并進一步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和神奇。鄭毓信教授的講座《立足專業成長,關注基本問題》也是值得我們廣大教師是深思。 鄭毓信教授在分析了多年課改所存在的“鐘擺現象”之后,明確指出,一線教師只有“以不變應萬變”,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才能做一個真正的好教師。因此,立足專業成長,關注基本問題,才是教師成長的正確路徑。
特別是賁老師講座《十年反思的力量》主題,賁老師的講座,言簡意潔,幽默風趣,他用自己切身的經歷介紹了兩個十年的反思歷程,就什么叫反思、為何用文字反思、反思寫什么、怎么用文字記錄四個問題進行了闡述。賁老師是個堅持的人,他認為反思就是反反復復的思考、反思是正過來反過去換個角度思考、反思就是回顧;賁老師也是個執著、平靜的人,他期望能在辛苦中尋求工作的快樂,雖然工作辛苦,但不心苦;賁老師還是個充滿智慧的人,他認為反思可以寫亮點、敗筆,還可以是意外;反思可以用最直白的紀實加上自己的思考,也可以是隨筆。反思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意識。
一個多小時,一個個精彩真實的案例,讓我們感受到反思能給日漸貧瘠的心靈以豐富溫暖的慰藉,反思能給平淡無奇的日子以清新亮麗的感動。
一個多小時,我們感受到了反思的力量,也看到了反思對教師職業成長的巨大作用。
通過這次的學習,本人更深切體會到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以學生發展為本,指導學生合理選擇課程、制定學習計劃;幫助學生打好基礎,提高對數學的整體認識,發展學生的能力和應用意識,注重數學知識與實際的聯系,注重數學的文化價值,促進學生的科學觀的形成。在日常教學中,更新理念,改進教學方法,做一名真正的好數學教師 。
【小學數學觀摩課心得體會范文】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觀摩課學習總結(通用6篇)03-11
小學數學教學培訓心得體會范文12-19
小學數學遠程研修心得體會范文(通用5篇)12-25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范文12-02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范文12-03
小學數學日記格式范文11-15
學習《小學數學新課標》心得體會01-13
小學數學《數學廣角推理》教學反思范文06-16
小學數學課堂應用題教學心得體會范文12-06
新課標小學數學研修日志范文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