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黃帝內經》讀書心得感想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啟發時,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一起來學習心得體會是如何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黃帝內經》讀書心得感想,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黃帝內經》讀書心得感想1
讀書妙處無窮,書香熏染人生。正如莎士比亞所說:“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弊x書可以滋潤心靈,開啟心智,由瑣碎雜亂的現實提升到一個較為超然的境界,一切日常引為大事的焦慮、煩憂、氣惱、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牽扯在內的擾攘紛爭,瞬間云消霧散。最近,開始讀《黃帝內徑》這本書,主要是關注身體的健康,而真正讀進去后,才發現這本是不僅僅是對身體有意義,在一些生活方式和精神層面,又兼容了傳統文化的一些“中和之氣”,達到養身修心的目的。
《黃帝內經》這本書家喻戶曉,它作為一部國學經典不僅僅是醫學生應該好好研究,它在養生方面也給我們很多啟示,它指導我們如何才能順應自然,以達到健康和諧的狀態!饵S帝內經》給我印象最深啟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幾篇,如《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大論》《生氣通天論》這幾篇論述都在養生的原則和總綱上做了精當的論述,其中一些理念極具現實意義,如“法于陰陽,和于術數”,夫陰陽者,天地之常道,術數者,保生之大論,故修養必謹先之。這句話雖然只有短短的八個字,但其中蘊含的養生之道確實可以讓人受益無窮的。
很早就聽過“天人合一”的理論,原來覺著很飄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虛,在讀過《黃帝內經》之后發現,人體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只有真的.做到“法于陰陽,和于術數”才能“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
首先我覺得自己的作息習慣不僅沒有類天地之道,相反,還有悖天地之道,既然要“法于陰陽”那一定得做到日出我起,日落我息。但實際情況是晚上熬夜熬到好久才睡,上午很晚才起床,這樣時間久了就會發現氣虛無力。我個人身體一向還是很好的,體質不錯,因此我一向不注重這些,認為這些離我還很遠,老了再養生也不遲。在讀完此書后我發現養生要從現在做起,我們的一舉一動都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大到情志,小到作息習慣,更要注重自己情緒的調節。
另外現在正值春季,平時也沒注意什么,在看過內經的《四氣調神大論》后,知道春天氣機是生發、條達、舒暢的,因此內心也應該是這樣的?v觀《黃帝內經》,它不是一時一家之作,融合了幾代人的心血,它是中醫學理論的奠基之作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同時它也作為一部國學經典流傳于世,其中一些理念值得踐行。
讀書可以增長知識,去除無知;提高素養,除去愚昧;充實生活,豐富精神;滋潤心靈,減少空虛;淡定從容,明辨是非。讀書能使人時時閃爍著生命的光輝,讓人欣賞到不同的生命風景,從而使自己靈魂歡暢,精神飽滿而豐盈。靜下心來,從讀《黃帝內經》開始吧!
《黃帝內經》讀書心得感想2
《黃帝內經》作為我國最早、地位最高的中醫巨著、中醫養生學之源的國學瑰寶,自古至今,引起了無數人對它的崇拜、深思,但《皇帝內經》是我們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經典,其思想博大精深,泛泛而讀,往往只能似是而非。最近,通過對《黃帝內經》的學習,對于其養生思想頗有一些體會。
現在,人們生活空氣污染、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狀態里以及不良的生活習慣,很多人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進而引發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現代疾病”,而且年輕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因此養生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何為養生,就是以自我調攝為主要手段,以推遲衰老、延年益壽、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的多種保健方法的綜合。 《黃帝內經》被公認為中醫養生學之源,可見受推崇程度非同一般,其提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思想,《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就是說上等的醫生不是去治療已經得了的病,而要在沒有得病之前,就讓它不得病。對于未病先防,《素問·上古天真論》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也就是說對外要適應自然環境,避免受到六淫之邪的`侵襲;對內要調養精神志意,避免精神刺激、情志變化,充分的體現了《黃帝內經》 “天人相應”和“形神合一”兩個基本的觀點,也就是整體觀。
“天人相應”是說人來源于自然,生長于自然,不管人類文明如何發展,科技是如何的進步,人類終究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須得要遵循自然界陰陽四時的規律。《內經》提出:“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人與自然具有相通、相應的關系,不論四時氣候,晝夜晨昏,還是日月運行,地理環境,各種變化都會對人體產生影響。順應四時氣候變化規律,是養生保健的重要環節!鹅`樞·本神》指出:“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僻邪不至,長生久視”,也就是說人體必須“順其自然”四時氣候的變化,適應周圍外界環境,使機體與自然環境相協調,以增進人體的健康。所以在這個自然界的大系統中要想求得自身平衡,首先是遵循自然界正常的變化規律,其次是慎防異常自然變化的影響。但順應自然規律并不是被動的適應,而是采取積極主動的態度掌握自然變化的規律,以期更快更好的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
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的物質存在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所以人體所需的飲食也應與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相適應。正如生活在潮濕環境中的人群適量地多吃一些辛辣食物,對驅除寒濕有益;而辛辣食物并不適于生活在干燥環境中的人群,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形成了各個地方特色的飲食。一年四季不同時期的飲食也要同當時的氣候條件相適應。冬季常吃紅炯羊肉、肥牛火鍋、涮羊肉等,有增強機體御寒能力的作用;而在夏季常飲用烏梅湯、綠豆湯等,有消暑解熱的作用,這些都是天人相應在飲食養生中的體現。
“形神合一”是說人體的精神活動和身體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中醫學認為有形體才有生命,有生命才能產生精神活動和具有生理功能,形體是本,神是生命活動及功用。所以《素問·八正神明論》曰“血氣者,人之神”,《 靈樞·平人絕谷》曰“神者,水谷之精氣也”。無形則神無以附,無神則形不可活,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分離。 形體是人生命存在的基礎,有形才有生命并產生精神活動和生理功能。形乃神之宅,養形為養生之首要。生命在于運動,通過運動強其形,可以使人體筋骨強健,氣血經脈通暢,臟腑經氣充實,功能旺盛,氣血調達,通過“外煉筋骨皮”,由外至內,促使體內陰陽平衡,身體盛壯,但養形不能過度,過度了就會積勞成疾。《黃帝內經》曰:“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黃帝內經》告訴我們無論還是年老是年少,都是要養護我們的身體,保養我們的心靈,都應動則養形,靜則養神,順應自然,真正做到人與自然相統一,形與神相統一,這樣才能夠達到養生之目的—健康長壽。
《黃帝內經》讀書心得感想3
《黃帝內經》這本書一開始就道出了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的問題,并提出了養生的原則和方法: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又常,不妄作勞……可謂是一針見血,但這不是它最厲害的,最難得的就是找到了生命與自然的聯系,并用非常通俗卻又變化無窮的陰陽反映其規律。古人以陰陽論道,可敬可嘆。
我認為,黃帝內經的偉大不在于理論,而在于提出理論前長期的觀察探究。比如,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的闡述就是對人體生長發育成熟衰老的概括,還有四季虛邪與臟器的對應,無不體現了黃帝內經非常扎實的觀察驗證基礎。這種發現問題,觀察矛盾,尋找規律的探究精神正是每個醫者所需要繼承的。
很多外行人認為黃帝內經太老了,已經跟不上新時代要求了。但黃帝內經的思想偏偏是超前的,其中提出的養生之道還被到處引用,被奉為圭臬。而且黃帝內經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的治療思想不知又比西方預防觀念早提出了多少年,而且至今仍具有寶貴的借鑒價值。之所以我們常稱其為經典,正是其中的很多話都是不刊之論。 黃帝內經之所以是中醫學,甚至是所有醫學的必讀書,并不是說它囊括了所有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法,而且它也做不到,真正值得借鑒的就是其中對人體五臟六腑、經絡等做出了基礎論述,正所謂名不正嘖言不順,要論治,就要辨證,要辨證,就要審癥求因。有因才有果,正是黃帝內經給出了因,才會有中華醫學這個果。在五臟生成篇、五臟別論篇等篇里,黃帝內經記述了五臟六腑的基本特點;在三部九候篇、玉機真臟論篇等篇中,黃帝內經論述了切脈的部位與方法,脈象隨季節的變化規律等等;更讓我驚喜的是,在黃帝內經的寶命全形篇、八正神明篇等篇中找到了當初學習刺法灸法學時的原: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臟已定,九侯已備,後乃存針……這些熟悉的字句讓我對黃帝內經更加親切了。另外,黃帝內經中在臟腑氣血的基礎上,提出了以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為中心的邪正盛衰理論,合并經絡,闡述熱病、咳、痹、痿、厥等疾病的病因病機,治則治法,以減輕百姓遭受病厄之苦。
要說黃帝內經的特點,我第一個想到的詞就是變化,舉個例子,在咳論篇中的一個問題:肺之令人咳何也?而回答是: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從中,我認識到即使是一個癥,也是無窮變化的,更何況治療方法呢?黃帝內經的`思想很博大,能包容,在異法方宜論篇中說到,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勢使然也。東方之砭石,西方之毒藥,北方之灸焫,南方之九針,中央之導引按蹻,雑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
黃帝內經之靈樞,別名針經,大多是針灸經脈腧穴的理論,在經絡腧穴學的程的學習過程中多有背誦,其中的內容讓我對人體又有了新的理解,而不僅僅停留在解剖的層面上,也從中更加深刻理解了臟腑之間的聯系,啟發我產生了很多新的思路:例如,講手太陰肺經運行時,一句還循胃口便提示了治療肺病時兼顧胃的調理以增強療效的可行性。
讀此書收益頗豐,待細細咂摸,摸清其中文理。
是: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從中,我認識到即使是一個癥,也是無窮變化的,更何況治療方法呢?黃帝內經的思想很博大,能包容,在異法方宜論篇中說到,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勢使然也。東方之砭石,西方之毒藥,北方之灸焫,南方之九針,中央之導引按蹻,雑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
黃帝內經之靈樞,別名針經,大多是針灸經脈腧穴的理論,在經絡腧穴學的程的學習過程中多有背誦,其中的內容讓我對人體又有了新的理解,而不僅僅停留在解剖的層面上,也從中更加深刻理解了臟腑之間的聯系,啟發我產生了很多新的思路:例如,講手太陰肺經運行時,一句還循胃口便提示了治療肺病時兼顧胃的調理以增強療效的可行性。
讀此書收益頗豐,待細細咂摸,摸清其中文理。
《黃帝內經》讀書心得感想4
閱讀,是個自我沉淀、自我提升的過程。讀書月活動中,我有幸讀到《黃帝內經》一書,讓我在紛繁世界中得到了片刻寧靜,有了些許人生體會。
《黃帝內經》是一本生命之書,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黃帝內經》分為《素問》和《靈樞》兩部分!端貑枴分攸c論述了臟腑、經絡、病因、病機、病證、診法、治療原則以及針灸等內容!鹅`樞》是《素問》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內容與之大體相同。除了論述臟腑功能、病因、病機之外,還重點闡述了經絡腧穴,針具、刺法及治療原則等。
《黃帝內經》把人的形體和精神看作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認為人的形體病變可以影響精神,精神的狀況又可以影響形體的病變,同時人體又是與外界環境(自然、社會)緊密相連的。人體必須與外界環境取得平衡,按照自然界的變化來調節飲食起居和精神活動,前者為“形神合一”觀,后者則為“天人相應”觀,二者充分反映了《黃帝內經》中的“整體恒動觀”,是其所主張的兩個基本觀點。
《黃帝內經》是一部經典、深奧的中醫藥學著作,它不同于西醫書籍那樣將人體進行解剖、生理、病理等學科性細化,而是通過陰陽五行學說和天人合一理論構建了完整的中醫藥學體系。要說《黃帝內經》的特點,我第一個想到的'詞就是“變化”。舉個例子,在《咳論篇》中的一個問題:肺之令人咳何也?而回答是: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從中,我認識到即使是一個癥,也是無窮變化的,更何況治療方法呢?黃帝內經的思想很博大,能包容。在《異法方宜論篇》中說到,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勢使然也。東方之砭石,西方之毒藥,北方之灸焫,南方之九針,中央之導引按蹻,雑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
我只是愚笨初學者,尚能有所感悟,對于圣賢前人,當然更不在話下。仲師之傷寒,金元四大家之寒涼攻邪補土滋陰,明清之溫病,都或多或少地借鑒了內經。一部經典,竟成就了一部部新的經典,真是蔚為壯觀。
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開卷必有益,多讀書,讀有用書才能提高自己。希望大家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把書作為人生益友,始終走在學習的路上,樂此不疲。
《黃帝內經》讀書心得感想5
想學習傳統文化,一定要先了解一下黃帝;想健康長壽,一定要先看看《黃帝內經》。
黃帝誕生于四千多年前,是部落聯盟的首領,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始祖,華夏文化的初祖。《黃帝內經》記載:“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秉S帝一生下來就聰慧靈氣,小時候就善于言談,悟性超強,稍大后就無所不通,敦厚敏捷,成年后便登上天子之位。后來黃帝統一天下,奠定中華文明的基礎,被后人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因他發明了軒冕,故又稱之為軒轅黃帝。
書歸正傳,《黃帝內經》是我們最早的醫學典籍,可以說是中醫的始祖。至于成書年代,一直很有爭議,有人認為是先秦黃帝所作;有人認為是戰國時期后人所作;也有人認為是在兩漢時期成書,這些問題先不去討論,咱們還是開始分享末學學習經典的一點心得。
《黃帝內經》采用的一問一答的形式,一般是黃帝問,岐伯答,岐伯是上古時代最著名的醫學家,創建了中醫學的基本理論,被后人尊為中醫始祖。在《黃帝內經》中,被黃帝尊為天師。在《黃帝內經》開篇“素問。上古天真論”中,第一段話就是:“(黃帝)乃問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這個是黃帝提出的第一個問題,為什么上古時代的人都能夠長壽,活到一百多歲,行動還沒有衰老現象,而現在的人,到五六十歲,就已經開始衰老了呢?下面就是岐伯精彩的回答了,大家有緣可以看看原文,末學在這里只是簡單總結一下岐伯回答的兩個要點:
一,要懂得養生之道。上古之人,都比較了解養生的學問,能夠效法陰陽之道,并采用各種養生方法來保養自己的身體,飲食有節,作息有常,懂得順應自然規律去生活,才使身體不容易受到病邪的傷害,活到人類應有的年齡,一百多歲還行動自如,沒有衰退的跡象,也就不足為怪了。而現在的人則不同。貪圖享受,紙醉金迷,耗竭精氣,元氣消散,再加上飲食無度,作息顛倒,工作緊張,壓力巨大,生活全無規律,導致現在人五六十歲就開始衰老,甚至有的人,還活不到五六十歲就猝發疾病死亡了。
二,好的心態是關鍵。上古的圣人經常教導百姓:要不貪不求,在思想上安閑清凈,無憂無懼,體內真氣和順,精神內守,又時常教導人們一些躲避四季病邪入侵的常理。
所以,那時候的人,心態平定,人心樸實,雖然參加體力勞動,但不知疲倦,因為心態特別好,吃什么飯都香,穿什么衣服都很舒服,在什么環境下都能夠安然自得,也不會因地位的尊卑而產生嫉妒羨慕心理,更不會因身外之物而干擾內心的清凈,這正符合自然無為的`養生之道,所以他們的身心都不會受到外界的傷害,才能頤養天年。
再看我們現代的人,正好和養生之道相反,我們每日為物欲所累,人心浮躁,一心只向外求,想著賺錢,吃喝玩樂,喜歡攀比、虛榮,追求名聞利養,追求物質享受,內心很難安定下來,多欲多憂,寢食難安,精神外泄,病邪就會伺機入侵,所以現在的人就很難活到一百歲以上了。
最后總結:真正的養生是養心,一切順其自然,無為而無不為,甚至于連“養生”這個概念,都不能執著,F在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養生非常流行,養生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門,各種各樣。但是過猶不及,有的人越養生,反而越不健康,就是因為太執著這個身體,把身體的健康看的太重了,俗話說“怕什么來什么”,你越是擔心健康出問題,有時候它就越容易出問題。
《黃帝內經》讀書心得感想6
進入中醫藥大學兩年多了,學習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基礎,之後還讀過與專業相關的玉龍賦、標幽賦等,但就是不曾正式拜讀過黃帝內經,卻又總能在講學中獲知一言半語,且這些引用對所對應的病癥總是描述得恰到好處,這就撓的我心癢癢的。不禁想:黃帝內經會是怎樣的奇書呢?
懷著這樣的心理,我翻開了黃帝內經素問。簡單看過注家對黃帝內經的介紹,就開始進入正篇。
素問不愧是經典言論,一開始就道出了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的問題,并提出了養生的原則和方法: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又常,不妄作勞……可謂是一針見血,但這不是它最厲害的,最難得的就是找到了生命與自然的聯系,并用非常通俗卻又變化無窮的陰陽反映其規律。古人以陰陽論道,可敬可嘆。
我認為,黃帝內經的偉大不在于理論,而在于提出理論前長期的觀察探究。比如,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的闡述就是對人體生長發育成熟衰老的概括,還有四季虛邪與臟器的對應,等等,無不體現了黃帝內經非常扎實的觀察驗證基礎。這種發現問題,觀察矛盾,尋找規律的探究精神正是每個醫者所需要繼承的.。
很多外行人認為黃帝內經太老了,已經跟不上新時代要求了。但黃帝內經的思想偏偏是超前的,其中提出的養生之道還被到處引用,被奉為圭臬。而且黃帝內經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的治療思想不知又比西方預防觀念早提出了多少年,而且至今仍具有寶貴的借鑒價值。之所以我們常稱其為經典,正是其中的很多話都是不刊之論。
黃帝內經之所以是中醫學,甚至是所有醫學的必讀書,并不是說它囊括了所有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法,而且它也做不到,真正值得借鑒的就是其中對人體五臟六腑、經絡等做出了基礎論述,正所謂名不正嘖言不順,要論治,就要辨證,要辨證,就要審癥求因。有因才有果,正是黃帝內經給出了因,才會有中華醫學這個果。在五臟生成篇、五臟別論篇等篇里,黃帝內經記述了五臟六腑的基本特點;在三部九候篇、玉機真臟論篇等篇中,黃帝內經論述了切脈的部位與方法,脈象隨季節的變化規律等等;更讓我驚喜的是,在黃帝內經的寶命全形篇、八正神明篇等篇中找到了當初學習刺法灸法學時的原: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臟已定,九侯已備,後乃存針……這些熟悉的字句讓我對黃帝內經更加親切了。另外,黃帝內經中在臟腑氣血的基礎上,提出了以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為中心的邪正盛衰理論,合并經絡,闡述熱病、咳、痹、痿、厥等疾病的病因病機,治則治法,以減輕百姓遭受病厄之苦。
要說黃帝內經的特點,我第一個想到的詞就是變化,舉個例子,在咳論篇中的一個問題:肺之令人咳何也?而回答是: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從中,我認識到即使是一個癥,也是無窮變化的,更何況治療方法呢?黃帝內經的思想很博大,能包容,在異法方宜論篇中說到,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勢使然也。東方之砭石,西方之毒藥,北方之灸焫,南方之九針,中央之導引按蹻,雑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
而黃帝內經之靈樞,別名針經,大多是針灸經脈腧穴的理論,在經絡腧穴學的程的學習過程中多有背誦,其中的內容讓我對人體又有了新的理解,而不僅僅停留在解剖的層面上,也從中更加深刻理解了臟腑之間的聯系,啟發我產生了很多新的思路:例如,講手太陰肺經運行時,一句還循胃口便提示了治療肺病時兼顧胃的調理以增強療效的可行性。
我只是愚笨初學者,尚能有所感悟,對于圣賢前人,當然更不在話下:仲師之傷寒,金元四大家之寒涼攻邪補土滋陰,明清之溫病,都或多或少地借鑒了內經。一部經典,竟成就了一部部新的經典,真是蔚為壯觀。
《黃帝內經》讀書心得感想7
《黃帝內經》一書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上有著不可估量的地位,當然其在中醫學領域的經典地位更是家喻戶曉的了。它作為一部國學經典不僅僅是醫學生應該好好研讀的,它在養生方面也給我們很多啟示,它指導我們如何才能順應自然以達到健康和諧的狀態。
《黃帝內經》給我印象最深啟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幾篇,如《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大論》《生氣通天論》這幾篇論述都在養生的原則和總綱上做了精當的論述,其中一些理念極具現實意義,如“法于陰陽,和于術數”,夫陰陽者,天地之常道,術數者,保生之大倫,故修養必謹先之。這句話雖然只有短短的八個字,但其中蘊含的養生之道確實可以讓人受益無窮的。很早就聽過“天人合一”的理論,原來覺著很飄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虛,在讀過《黃帝內經》之后發現,人體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因此,只有真的只有做到“法于陰陽,和于術數”才能“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
在讀過《黃帝內經》后,我結合自己的身體和生活狀況綜合分析了一下,發現自己沒能做到《黃帝內經》所提及到的理念。首先我覺得自己的作息習慣不僅沒有類天地之道,相反,還有悖天地之道,既然要“法于陰陽”那一定得做到日出我起,日落我息,但實際情況是晚上熬夜熬到好久才睡,上午很晚才起床,這樣時間久了就會發現氣虛無力。我個人身體一向還是很好的,體質不錯,因此我一向不注重這些,認為這些離我還很遠,老了在養生也不遲,在讀完此書后我發現養生要從現在做起,我們的一舉一動都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大到情志,小到作息習慣在生活中我以前不注重自己情緒調節的,當然也很少注意自己的作息習慣,現在普遍大家都睡得很晚,殊不知這些都是背離陰陽之道的,而且平時也不注意情緒和精神的調節,在讀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時才發現對精神的調節以及對情緒的控制對健康有著十分重大的影響,看來這些謹小慎微的地方如果不注意真的'會出現很嚴重的狀況。另外現在正值春季,平時也沒注意什么,在看過內經的《四氣調神大論》后,知道春天氣機是生發,條達,舒暢的,因此內心也應該是這樣的。“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這些也就提醒我們應該內心恬淡,而且應該到外面出去走走,這才符合養生的大道。
另外,縱觀《黃帝內經》,它不是一時一家之作,融合了幾代人的心血,它是中醫學理論的奠基之作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同時它也作為一部國學經典流傳于世,該書巧妙運用以岐伯和黃帝等人的對話形式,使一些理念深入淺出,很精當的闡述了陰陽五行,四時氣候,五運六氣一些理念!饵S帝內經》讀后,我的感受雖然沒有很深,但確實得到一些體會,我想這就是收獲吧,希望自己以后可以按照這些感受去生活,雖不能達到上古之人境界,但還是大有裨益的。因為《黃帝內經》篇幅較多也沒能全部看完,而且后面一些理論性較強的也不能讀懂,因此僅有這些膚淺的感想來完成這次作業。今當臨文嗟悼,不知所言。
【《黃帝內經》讀書心得感想】相關文章:
暑假讀書感想心得11-15
有關讀書的心得感想06-26
雙面獵犬讀書感想與心得11-20
黃帝內經經典句子09-15
黃帝內經原文10-11
《黃帝內經》讀后感04-25
《黃帝內經》的讀書筆記范文(精選25篇)09-11
白鵝的讀書心得感想05-24
《黃帝內經》文化翻譯策略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