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從童言稚語看幼兒心理

        時間:2024-09-26 05:55:38 成長心理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從童言稚語看幼兒心理

          身為家長,你知道應該在什么方面看幼兒的心理嗎?下面從童言稚語看幼兒心理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從童言稚語看幼兒心理

          【案例1】“是不是舅舅的姥爺就叫舅姥爺?”

          舅舅和我生活在一個城市,中秋節前夕,我對剛上幼兒園不久的兒子說:“今天咱到舅姥爺家串親戚去。”兒子一聽串親戚,很高興。突然兒子來了句:“舅姥爺是誰?是不是舅舅的姥爺就叫舅姥爺?

          【案例2】“我們不是沙子呀!”

          一日下午接兒子從幼兒園回家,途中兒子不解地問:“老師為什么說我們不要像沙子?我們(本來就)不是沙子呀!”第二天經詢問我才知道,原來老師上了一節課“粘土和沙子”,結束時,老師說了句:“我們小朋友要像粘土一樣團結一致,不要像一盤散沙。”

          【分析與建議】

          從上面的兩個案例來看,兒子對“舅老爺”、“散沙”的理解具有表面化、簡單化的特點,他只是從字面上理解詞義,而不能理解詞的內在含義。我們知道,幼兒對事物的理解,取決于他們的生活經驗和思維水平。兒子剛上幼兒園小班,他的生活經驗不豐富,思維具體形象,理解常與知覺過程混在一起,屬于直接理解水平。

          因此,要促進幼兒(尤其是小班幼兒)理解水平的發展。首先要為幼兒提供大量可以直接感知的活動材料與機會,豐富幼兒的感性知識。

          同時,要注意加強語言指導,鼓勵幼兒積極思考,幫助幼兒理解事物的本質屬性及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相信在正確的引導教育下,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知識經驗的不斷積累和使用語言文字能力的不斷發展,孩子的理解水平將會不斷提高、發展。

          從“童言稚語”看幼兒概念的掌握

          【案例3】“奶奶變成媽媽了”

          一日,皓皓的奶奶和姑姑一起從老家來看孩子。招呼她們坐下,我就忙著給她們倒水。這時聽姑姑說:“媽,把買的那些好吃的給皓皓拿出來吧。”奇怪的是,兒子這次聽到“吃的”沒什么反應,而是吃驚地看著姑姑和奶奶,愣了一會兒,兒子突然大笑起來:“哈哈……,姑姑喊奶奶媽媽呢,奶奶變成媽媽了,姑姑變成孩子了。”

          【案例4】“黑色的小白兔”

          一日,回到老家,兒子看到姥爺養的兔子很高興。他興奮地一個一個兔窩挨著看,突然好像發現了新大陸似的激動地喊:“媽媽,媽媽,快來看,這有好多黑色的小白兔呢。”我一聽這“黑色的小白兔”忍不住笑了:“到底是黑色的還是白色的呢?”兒子頭也不回,繼續看著那些可愛的兔子依然固執地答道:“黑色的小白兔呀!”“黑的就是黑的,白的就是白的,怎么能又是黑的又是白的呢?”聽我再次這么一說,孩子似乎有點明白了,用手指了指:“哦,是黑色的小兔子,那邊有白色的兔子。”

          【分析與建議】

          案例3中,兒子使用了“奶奶、媽媽、孩子”等詞,但并不等于他真正掌握了這些詞所代表的概念本身。如在孩子腦中,“媽媽”就是和自己的媽媽年齡相仿的女性;“孩子”就是和自己年齡相仿的小朋友。而如今,頭發已經花白的奶奶突然變成了媽媽;幾乎和媽媽一樣大的姑姑突然變成了孩子。這和孩子頭腦里已有的概念發生了沖突,因此孩子既吃驚又費解。但這也正說明了孩子掌握的這些概念,只是對“奶奶、媽媽、孩子”等事物形象外部的、非本質特征的概括,所概括的概念內涵很不精確,而且外延也大大縮小了。

          案例4中,孩子為什么會脫口說出“黑色的小白兔”呢?難道孩子黑白都分辨不清楚嗎?顯然不是。因為過去孩子只是在電視上、圖畫書上見到過兔子,而且見到的多是紅眼睛的小白兔形象。另外有首名為“小白兔”的兒歌進一步強化了孩子對小白兔的認識,一說“兔子”,在孩子們的腦海里浮現出來的就是“小白兔”的形象。也正因為如此,孩子脫口而出“黑色的小白兔”也就不足為奇了。這不僅進一步說明幼兒掌握的概念內涵不夠精確、外延不夠適當,而且說明幼兒對概念的掌握和他們的生活經驗密切相關。為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為孩子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通過變式和比較,引導幼兒對事物有個清晰完整的認識,幫助幼兒逐漸形成較為準確的、科學的概念。

          從“童言稚語”看幼兒的自我意識水平

          【案例5】“媽媽,推推‘你’吧!”

          兒子一歲半多時,經常推著他在嬰兒時坐的童車玩。有一天,不知是好奇,還是想重新體驗坐車的感覺,兒子扶著墻壁、借助小凳子終于自己坐進小車了。然而,此時的兒子并不知道坐在車里的自己是推不了自己的,只見他使勁地用雙手推著車的兩側,可是無論他怎么努力,車子依然停在原地不動。兒子急得面紅耳赤,最后終于忍不住大哭起來,而且還一邊哭一邊朝站在不遠處靜靜觀望的我喊著:“媽媽,推推‘你’吧!媽媽,推推‘你’吧!”

          【分析與建議】

          案例5中,孩子所謂的“媽媽,推推‘你’吧”,其實際想表達是“媽媽,推推‘我’吧”。為什么一歲半的兒子“你、我”不分呢?這和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水平有關。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發現,嬰兒期的孩子往往會像玩其他物體一樣玩弄自己的手指、腳,甚至啃自己的腳趾、扯自己的頭發、咬自己的手指、抓自己的臉等。孩子為什么要“虐待”自己呢?其實,這是因為這一時期的孩子還沒有自我意識,他們還不能把自己和周圍世界區分開來,因此,常把自己的身體和周圍的東西看作是同樣的物體來玩弄。到近一歲時,孩子開始把自己身體的各部分和周圍的“物”區分開來。

          一歲以后,隨著孩子動作的發展,孩子的活動空間和交往范圍逐漸增大,在和周圍人們的交往中,孩子開始把自己和“別人”區分開來,于是開始了自我意識的發展。但剛開始,孩子在提到自己時,往往用自己的名字或父母等成人對他的稱呼來談論自己。如我們經常聽到這一時期的孩子說“寶寶要喝水”、“寶寶不哭”等,而這里的“寶寶”正是他自己。案例5中兒子用別人和他交流時的人稱“你”來稱呼自己,也正說明孩子的自我意識剛剛開始發展。此后,在成人的指導下,孩子才逐漸會使用第一人稱“我”來表達自己的意愿,如“我要睡覺”、“我要喝水”等,明確把自己和別人區分開來。心理學上把正確使用第一人稱代詞“我”,作為兒童自我意識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

         


        【從童言稚語看幼兒心理】相關文章:

        童言無忌的幽默笑話12-09

        童言無忌的語錄30句01-18

        童言無忌爆笑笑話04-03

        真是童言無忌啊笑話08-17

        童言無忌的語錄38條03-12

        童言無忌的語錄(精選110句)04-27

        最新童言趣事爆笑笑話04-06

        童言無忌的語錄30條11-28

        《左看右看心理學》04-05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