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別扼殺孩子的創造力
中國孩子的創造力往往會比外國孩子的創造力要低,這與中國的家庭教育有一定的關系,所以請別扼殺孩子的創造力!
研究發現,只有少數的天才兒童最后能成為改變世界的人,絕大多最后都趨于平庸。一些觀點以為是這些天才兒童們缺乏在社會中發展的社交和感情技能所致。其實不然,真正制約他們的,是原創能力的缺乏。“練習可以產生完美,但產生不了新的東西”。這也向我們重新提出了一個老生長談的問題:如何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孩子?
他們2歲學習閱讀,4歲彈奏巴赫,6歲輕松搞定微積分,8歲能流利地說多門外語。他們的同學聞風喪膽,他們的父母中了彩票似的歡喜。但是,拿T.S.艾略特的話來說,他們往往雷聲大雨點小。
美國發給那些具有科學天賦的高中生的最有名的獎項,是美國總統稱為科學類的超級大賽的“西屋科學天才搜尋”項目。從1942年開始到1994年間,該項目找到了2000多個早慧的青年作為決賽選手。但其中只有1%入選美國國家科學院,而且只有8人獲得諾貝爾獎。與麗莎·藍道爾這種在理論物理學領域引起變革的人相對應的,是更多遠遠未能發揮其潛力的天才兒童。(西屋獎現在就是英特爾科學人才搜索項目,麗莎·藍道爾在18歲贏得1980年西屋獎的第一名。)
只有少數天才兒童能成為改變世界的人
天才兒童很少成為改變世界的天才成年人。我們曾以為他們一定是缺乏在社會中發展的社交和感情技能,然而,當你看研究得出的證據的時,就知道這種解釋并不充分:只有不到4分之1的天才兒童遇到社交和感情問題。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能很好的適應環境——比如在雞尾酒會中獲勝,或者贏得拼字比賽。
羈絆他們的是他們未能變得有原創能力。他們努力贏得父母的肯定還有老師的贊賞。但當他們在卡內基音樂廳演奏音樂,或者贏得國際象棋冠軍的時候,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發生了:練習可以產生完美,但產生不了新東西。
這些天才兒童學著演奏莫扎特的優美旋律,但是很少創作自己的曲子。他們把自己的精力都消耗在吸收現有的科學知識上面,而非產生新的洞見。他們順從于現有的規則,而非創造自己的規則。研究顯示,那些最有創造力的兒童最不可能成為老師的寵兒,于是作為對應,他們學著把自己原創性的主意留給了自己。用批評家William Deresiewicz的話說就是,他們變成了優秀的綿羊。
成年后,許多天才兒童成為了自己領域里的專家或者所在組織中的領導者。然而,“僅有一小部分天才兒童最終成為具有革命性的成年創造者,”心理學家EllenWinner惋惜道。“那些成功的天才一定經過了一個痛苦的轉變”,“最終變成了重塑一個領域的成年人”。
大多數天才兒童永遠也沒有完成這個跳躍。他們憑借出色的能力在自己的工作中閃閃發光,但從未掀起過波浪。他們變成了給病人治病的醫生卻從不試圖為修復崩潰的醫療體系而斗爭,他們變成了為自己遭受不公正控告的客戶出手的律師,卻從不試圖轉變法律本身。
培養有創新力孩子的前提
那么,培養一個具有創新能力的孩子需要些什么條件呢?一項研究對那些在學校中被評為最有創新能力的5%的學生、和那些并非很有創新能力的學生的家庭進行了對比,結果發現:那些普通孩子的父母給自己的孩子平均制訂了6條準則,比如特定的完成家庭作業的流程還有上床睡覺的時間,而那些特別具有創新能力的孩子僅有不足1項規則。
創新能力也許很難培育出來,但卻很容易被扼殺。通過少設置一些規則,父母實質上就是鼓勵孩子去為自己思考。這些父母傾向于“強調道德價值觀念,而非特定的準則”,哈佛大學心理學家TeresaAmabile指出。
即使如此,這些父母也不是向這些孩子灌輸自己的價值理念。心理學家比較了美國最具有創新能力的一些建筑師們和一組技能特別高超但并無原創精神的同行之后,發現,前者的父母有一點非常與眾不同:“這些父母的教育重點放在了發展孩子自己的道德規范上面。”
當然,這些父母也鼓勵自己的孩子追求卓越和成功——但是他們也鼓勵他們發現“工作中的樂趣”。這些孩子可以自由地理清自己的價值取向,并發現他們自己的興趣。這些讓他們成長為具有創新能力的成年人。
心理學家Benjamin Bloom對世界級音樂家、藝術家、運動員、科學界的早期成長環境進行研究后發現,這些人的父母并沒有夢想著把自己的孩子撫養稱為超級巨星。他們并沒有像訓練官或者奴隸主那樣對待孩子。他們遵從自己孩子內在的動機。當他們的孩子在某種技能上展現出興趣或激情的時候,這些父母支持他們。
頂尖的音樂會鋼琴家并非在剛會走路的時候就擁有精英老師陪護,他們最早的功課來自碰巧住在附近的指導者,這些指導者能讓學習變得有趣。莫扎特在學習之前就對音樂表現出興趣,而非通過其他的途徑;Mary Lou Williams自己練習彈鋼琴;Itzhak Perlman在被音樂學校拒之門外之后自己學小提琴。
即使是最出色的運動員也沒有一開始就比自己的同行出色。Bloom博士的研究團隊采訪了全球排名前十的網球運動員之后發現,就像Jerry Seinfeld說的,他們并非從胎兒時候就開始練習俯臥撐了。他們中很少有人像Andre Agassi那樣面臨著要把這項運動練到完美的巨大壓力。
有證據顯示,創造性的貢獻來自我們知識和經驗的寬度而非深度。在時尚界,最具原創性的作品來自于那些在其工作領域之外花費時間最多的導演。在科學界,得諾貝爾獎的,與其說是那些一門心思的天才,還不如說是那些對許多事情都感興趣的人。相比之下,諾貝爾獎獲得者比普通科學家更可能充當演員、舞者或者魔術師的可能性是后者22倍,更可能寫詩、戲劇、小說的可能性是后者的12倍,更可能涉獵藝術或者工藝的可能性是后者的7倍,更可能玩樂器或者作曲的可能性是后者的2倍。
沒人強迫這些杰出的科學家來從事藝術愛好,這只是他們好奇心的反映。有時,這種好奇心就會給他們帶來靈感。“我產生相對論這個想法是出于直覺,而音樂是這種直覺的背后推動力。”愛因斯坦反思道。他的母親讓他從5歲開始就上小提琴課,但他對此不感興趣。他對音樂的愛好只是到了少年時期才萌發的,是在他停止了音樂課,并碰巧發現莫扎特的奏鳴曲之后。“愛好是比責任感更好的老師”,他說。
聽過虎媽和隆巴迪爸嗎?你不能像編程序一樣(循規蹈矩)讓一個孩子變得有創造性。如果嘗試設置一定種類的成功為目標,那么你最多就是得到一臺志向宏大的機器人。如果你想讓你的孩子為這個世界帶來一些具有原創性的思想,你需要讓你的孩子追尋他們自己的,而非你的激情。
【別扼殺孩子的創造力】相關文章:
別擋住創造力的陽光08-24
父母不要扼殺孩子的善心08-13
職場辦公室里的旁觀者正在扼殺團隊的創造力10-26
父母10宗罪將“扼殺”孩子10-02
扼殺孩子繪畫興趣的5句話10-13
別讓物質刺激扼殺孩子競爭意識10-27
離婚,別傷了孩子06-20
可激發孩子創造力的有益游戲10-13
別剪掉孩子想象的翅膀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