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羞的孩子更容易患焦慮癥
你家的孩子容易害羞嗎?其實你知道嗎,害羞的孩子更容易患焦慮癥哦!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只要父母關心孩子,孩子害羞不是什么大事。
與外向的孩子相比,害羞的嬰幼兒在長大后患焦慮癥的風險更大。然而,新研究表明,好的教養有助于孩子避免這種風險。
2014年12月18日刊登在Child Development期刊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害羞和畏懼新環境而引發的焦慮,實際上是由于嬰幼兒時期對看護者缺乏安全依戀關系(secure attachment)。安全依戀關系是一種溫馨的養育關系,在這種關系影響下,當父母在身邊時,孩子會勇于探索;當孩子沮喪時,能在父母的安撫下變得心情舒暢。
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兒童發展研究助理研究員Erin Lewis-Morrarty說:“對于那些多年表現出行為抑制的孩子來說,擁有安全依戀關系才能真正起到保護作用。”
Erin Lewis-Morrarty說,父母可以通過教育和安撫孩子的傷痛來培養安全依戀關系。
害羞的孩子
大約15%-20%孩子都具有研究人員所稱的“行為抑制性”(behavioral inhibition)。操場上,他們可能在其他孩子面前畏縮不前。嬰兒時期,他們就對新的刺激缺乏興趣。之前的研究表明,七歲之前,具有行為抑制性的孩子患焦慮癥的風險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增加。
然而,多數行為抑制的孩子并沒有患焦慮癥,而且一些患有焦慮癥的青少年和成年人在孩童時期并沒有表現出行為抑制性。很明顯,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
Lewis-Morrarty說:“我們對哪些孩子最易患焦慮癥十分感興趣。”
研究發現,孩子是否易患焦慮癥與父母的養育有關。研究中,童年時期(14個月到7歲)具有行為抑制性而與看護者又沒有安全依戀關系的孩子,比其他孩子在14歲到17歲時患上焦慮癥的可能性更大。相反,有行為抑制性但與看護者(在實驗中通常是母親)有安全依戀關系的.孩子,長大后患焦慮癥的風險小得多。
行為抑制性和焦慮
研究者對165名14歲到17歲的青少年進行調查,這些孩子曾經在孩童時期參與性格實驗。研究者們把這些一到兩歲的幼兒置于新環境中或讓他們與新事物(比如機器人)互動,來觀察他們的反應。除此之外,這些孩子需要暫時與其父母分開,這樣研究者才能判斷出他們的親子依戀關系。
例如,當父母離開房間后,有安全依戀關系的孩子可能會感到沮喪,但是當父母回來之后,這些孩子會回到父母身邊并得到安慰。沒有安全依戀關系的孩子在與看護者分開之后沒有反應,或者氣憤沮喪地要找到他們。有時即使在父母回來后,沒有安全依戀關系的孩子仍表現出恐懼和焦慮。
大多數孩子是有安全依戀關系的。之前的研究表明,世界范圍內65%的孩子與其看護者建立了安全依戀關系。Lewis-Morrarty表示,當前研究并未關注父母的養育方式,但是早期的研究表明,熱情的響應育兒方式(responsive parenting)可以培養孩子的安全依戀關系。
當年的被調查者長大后填寫了關于自身焦慮癥狀的調查問卷。通過問卷發現,那些孩童時期就有不安全感和抵觸情緒的害羞孩子(即在得到父母安撫后還無法平靜下來的孩子)在長大后最易患焦慮癥。Lewis-Morrarty說:“與害羞的女孩相比,害羞的男孩患焦慮癥的風險更大,這可能是由于社會對男孩的害羞容忍度低于女孩。”
Lewis-Morrarty說:“研究結果強調了牢固的親子關系所起到的保護性作用,這可以用來判斷哪些孩子易患焦慮癥,也可以教授父母如何培養愛的紐帶。”
【害羞的孩子更容易患焦慮癥】相關文章:
常喝飲料的人更容易患抑郁癥的分析10-04
高二的孩子為何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08-07
高二孩子為何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08-13
父親患抑郁癥導致孩子容易出現情感問題09-01
關于高二孩子為何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09-05
容易患產后抑郁癥的原因10-17
測你是個容易害羞的人嗎05-11
左撇子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07-25
什么樣的員工更容易加薪12-05
簡歷怎么才更容易有回復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