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學習心理與小學數學教學》讀后感(精選4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兒童學習心理與小學數學教學》讀后感(精選4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兒童學習心理與小學數學教學》讀后感1
暑假讀了張興華老師的《兒童學習心理與小學數學教學》一書,這本書貼近我們教師的教學實際,讓我受到不小的啟發,對自己的教學工作有不小的幫助。
張老師認為:教學要能順應兒童的心理特點才能成功。了解兒童的心理特點與認知規律,本身并不是眉的。只有在準確解讀和把握兒童學習心理的基礎上,努力調適數學教學,使其盡可能地順應兒童的學習心理,才能真正創造出最適合兒童的數學教學,并發揮數學教學的最大效益。實際上,好的數學教學須指向兒童的學習,并建立在兒童的學習心理之上。所以,教師對教學內容和方法的設計,必須適合兒童的心理特點,以利他們能動地進行“新舊知識的相互作用”,獲得新知意義。
兒童思維偏重感性,抽象思維并不發達,但能憑借具體材料進行邏輯推理。于是我提出,教師要為兒童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讓他們經歷“選擇性知覺——短時記憶——編碼——長時記憶”的認知過程,獲得數學知識和方法,并建構起相應的數學理解。此外,兒童的概括思維比較弱,學習抽象的數學概念,需要熟悉廣泛、眾多的具體材料。教師除了提供一般的具體材料,還要注意提供變式材料,提高概念的概括程度;提供反例材料,以反激正,提高辨別程度。兒童具有好玩、好動、好勝、好奇等心理品質,那我們的數學教學就要努力創造生動活潑的數學活動,用喜聞樂見的小游戲讓學生“玩”起來,用豐富多樣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動”起來,用充滿激勵的小比賽讓學生“比”起來,用多姿多彩的小故事、小懸念、小謎語等讓他們“好奇”起來。而一旦學生的這些個性心理傾向在數學教學中獲得極大滿足,他們對于數學本身便建立起了良好的學習興趣與愿望,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便由此得以確立。
張老師認為:符合兒童心理特點的數學教學必然是精致的。
教學是一項極富創造性的活動,其所表現出的主觀能動性與獨特個性不亞于其他任何的藝術門類。然而,這種主觀能動性與獨特個性卻又不是教師個人教學藝術與見解的無限度自由發揮。因為,我們的教學對象,兒童,他們的心理特點與認知規律,恰是我們展開數學教學所必須要遵循的。由此,教學的這種外在約束便也成就了其內在規定性,并最終在教學語境下展現出其精致而細膩的一面,符合兒童心理特點的數學教學必然是靈動的。順應不只表現為對兒童學習心理的遷就,更重要的是,它要求我們的數學教學能夠與兒童內在的學習心理之間實現無縫對接。從而,教師外在的教與兒童內在的學在教學的現實語境中達成一種和諧共振的最佳狀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思維和著學生的學習思維,教師教學活動的外部節奏與學生內部的精神生命節奏之間達成一種動態的平衡。這樣的教學活動,無論是教師抑或學生,其思維與精神世界無疑是靈動的,并處于一種積極互動的關系之中。
當然,具體來說,精致與靈動的教學首先表現在教學語言上。語言是教學活動的重要媒介。符合兒童心理特點的數學教學,其語言必然會呈現出精致與靈動的風貌。這種語言應該是清晰、準確的,能夠有效傳遞豐富的數學信息,表達教師對數學的準確理解與把握。這種語言應該是活潑、靈動的,機智與幽默是其重要的外部特征。這種語言還應該是極富感染力的,輕重緩急之下、抑揚頓挫之間、疏密虛實之外,展現出的是教師對數學內容的精確理解,更是對兒童思維的精致引導。
其次,精致與靈動的教學表現在教學活動中。教學過程是由一個個數學活動連綴而成的。基于兒童學習心理的數學教學,每一個活動的設計都應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與認知規律。要想符合,數學活動首先應是精致的。活動的設計意圖應精準指向童的思維興趣與數學理解,活動的具體展開必然處處考慮兒童的實際感受與可能水平,活動的最終效果也必須以兒童的內部發展為評判。一句話,我們不能為活動而活動;所有活動都應最終符合兒童的實際需求,并最終促進兒童的思維發展。要想符合,數學活動還應是靈動的;顒討畲笙薅鹊卣{動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他們在問題的驅動下主動地觀察、體驗、思考,從而在生動活潑的活動過程中發展起自身的數學思維。
書中在講到建立表象和提取表象這個問題中,張老師講的教例就很有啟發性。表象是客觀事物經過主體感知以后再頭腦中留下的形象。表象具有直觀性和抽象概括性雙重特點,利用這個特點,我覺得我們在教學一些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時都可以用到。比如我在教學認識厘米的時候,讓學生先看直尺上1厘米的長度,然后閉上眼睛,腦子里想一下1厘米的長度,然后睜開眼睛用兩個手來比劃下1厘米的長度。這里的教學就是充分應用了這個特點,先讓學生初步感知1厘米,閉上眼睛想象一下,這是幫助學生形成表象。接著讓學生用手比劃,不僅深化表象,而且還將剛建立的表象提取和外化出來,借此還可以檢驗學生腦中的長度單位的表象是否正確,做出了及時的評價。同樣,這為后面的根據不同事物填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喚起和提取表象中,張老師講到了一個一年級的問題:小朋友排隊,從前數起或者從后數起,小明都排在第6位,這隊小朋友共有多少人?這里老師用代表小明,用代表○排在小明前面的小朋友,同樣也用這樣的方法排一排小明后面的小朋友,學生都可以順利的排出○○○○○○○○○○,這樣就可以列出5+1+5=11的解答。通過這個例子,我想到了教學上車下車列式的問題,還有小鴨子過河的問題都可以用這個辦法來解決。題目是這樣的:鴨媽媽和15指小鴨過河,第一次只過去了8只,還有幾只小鴨在岸邊?這里就可以用不同的符號表示鴨媽媽和小鴨,一共就是16只鴨子,過去了8只,應該還有8只在岸邊,這樣孩子就不會遺漏掉。再比如小鳥飛走的問題,這些都是可以讓學生先畫張圖來看看,喚起腦中既有的表象,使之外化成具體的形象,幫助解決數學抽象問題。
《兒童學習心理與小學數學教學》讀后感2
心理學對于我來說是一個熟悉又陌生的詞語。說它熟悉,因為在上學時就已經接觸過這門學科,而且感覺在工作中也一直用著它。說它陌生,雖然一直在用,但又覺得掌握的不透徹。暑假中再次重溫了《兒童學習心理與小學數學教學》,讓我再次體會到特級教師張新華的教學魅力。張興華,著名特級教師。他長期從事小學教學實踐,并在實踐中進行數學教學心理研究,逐步形成了基于兒童學習心理的數學教學流派。
曾經,有人認為,小學的數學嘛,應該沒有什么高深的理論,也沒有多大的科學道理可依,真正進行了數學教學之后我才發現,數學教學并不如他人想象中那么簡單,而真正要教好數學更是需要付出一番努力。閱讀了張老師的《兒童學習心理學與小學數學教學》,現在我真正地感到“小學數學教學”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學科,其中有太多的專業知識值得我們學習、鉆研,有時覺得很簡單的事物越是值得我們去研究!
這本書張老師從《知識的形成和習慣》、《知識的鞏固和深化》、《技能的形成與培養》、《智能的發展》、《解決問題》、《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激發和培養》六個方面進行闡述,每一章節張老師都結合了具體生動的課堂教學案例,細致分析了小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并對如何改進教學和提高教學效率,給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讀后收獲良多。
劉墉先生在《中國學生的通病》一文里面提到:中國學生“好奇但不愛發問”“有問題往往拿去問同學,卻不去問老師,因為他們怕自己的問題幼稚,惹得同學笑話;又怕問的東西簡單,顯得自己淺;還怕問得太多,讓人覺得愛表現”。想想說得還很有道理,學生比較喜歡“老師發問他思考”。在高年級,甚至有個別學生喜歡“別人發問,別人思考,別人回答,我聽聽”的情況。那這些學生沒有主動思考的習慣,喜歡被別人牽著走。在《兒童學習心理與小學數學教學》中,張老師說“發現問題更重要”。因為對“開發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的思維,推動實施實施教育起著積極的作用”。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問題的提出是求知者調動自己原有的知識儲蓄,主動地、新穎的'、獨特的、個性感知的展示。美國衡量教育標準之一:把“沒有問題”的學生教的“有問題”。若把老師問住就算成功。布魯納認為:“學習者不應是新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知識獲取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睈垡蛩固挂舱J為: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此,教師應該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學生從會發現問題到發現有質量的問題是一個逐步前行的過程,是需要進行長期指導,反復訓練的。
1、提供發現問題的示范。
學生是從模仿開始的,如果教師善于提認知水平高的問題,學生會以教師為榜樣,發現的問題質量也較高。因此,教師要言傳身教,不僅要鼓勵學生發現問題,還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為學生的發現問題做出示范。長此以往,在教師的熏陶下,學生潛移默化,發現的問題自然不會表面化、膚淺化。
2、要發現得有價值。
問題的發現要“準”、要“精”。對認真思考能解決的問題就不需要提問,要鼓勵學生對一些查閱資料也未能解決的問題進行多提問。在學生發現了有價值的問題時,教師不僅要及時的表揚,還要讓學生將發現問題的過程與其他同學分享,讓更多是學生能發現有價值的問題。
3、教師要起到好的指導作用。
學生發現的問題可能在表述上不夠準確,在把握上可能也不夠精準。此時,教師要進行適時地點撥,指導學生把握關鍵。在學生閃爍思維火花,卻是“霧里看花”時,教師的啟發會帶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課堂中,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思維中閃亮的火花,積極引導,把這些有價值的問題應用于課堂教學,為促進課堂更精彩的生成服務。
書好似讀完、看完,但我仍有意猶未盡的感覺。書中談到的每一個知識點都值得我們再次回味,再次思考。惟有反復不斷的閱讀,細細體會,用理論聯系實際,用理論指導實踐,才能更多地理解兒童,走近兒童,走進兒童的心理。
《兒童學習心理與小學數學教學》讀后感3
暑假里認真研讀了“朱玉如工作室”推薦并贈送給大家的著名特級教師張興華的著作《兒童學習心理與小學數學教學》一書。記得剛讀師范的時候,張興華老師編的這本書就作為選修教材,那時就感嘆教學的每一個成功的教學環節都與枯燥的心理學理論相契合。工作后,數學教學心理學卻淡出人們的視線,不少教師由于缺失數學教學心理常識,出現誤讀誤用心理學概念等現象,重申了數學教學心理的重要性。張老師認為,課程標準要求”課程設計要充分考慮學生數學學習的特點,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特點究竟怎樣?學生的認知規律是怎樣的?兒童的心理特點有哪些?怎樣按照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來組織教學?……這些正是小學數學教學心理所要回答的問題。許多優秀教師的教學之所以富有成效,多半是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了心理學的原理、規律與實踐的結果;經典的、引人注目的教學設計,在其背后往往都能找到數學教學心理學的內核。因此,深刻理解并正確利用數學學習心理顯得十分必要。
張老師還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對“表象、變式與反例、遷移、建構”等常見的心理學概念及教學策略作了精彩的闡述,使我充實了教學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又有鮮活的案例幫助內化理解,深刻體會了“讀懂學生”的重要性,感受到教學有效性需要建立在充分的學生學習心理的研究上。深入淺出的分析,生動貼切的舉例,隨手拈來、舉重若輕,使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變得鮮活貼切,使原本混淆不清的心理學概念變得清晰明朗。同時也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兒童數學學習世界的窗口,引領我們走近兒童心理、探究兒童數學學習的密碼。
《兒童學習心理與小學數學教學》讀后感4
書到用時方恨少,是非經過不知難。如今,做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學方面得到一些切實具體的幫助。寒假閱讀了數學特級教師張興華老師主編的《兒童學習心理與小學數學教學》,使我懂得一名好的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有創新思維,教師自己也要有創新思維,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式方法,讓自己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它的文章可讀性強,內容實在,在推動教學改革、傳遞教學信息方面都有獨到之處。
《兒童學習心理與小學數學教學》全書包括“教學實例——心理分析——教學運用”三部曲。既獨立成章努力呈現著小學數學教學心理學的理論框架,又把教學心理學的理論與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結合起來。每一章節張老師都結合了具體生動的課堂教學案例,細致分析了小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并對如何改進教學和提高教學效率,給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讀后收獲良多。因此,每當我竭盡所能地傳授知識給學生卻看到學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時,我都能從《兒童學習心理與小學數學教學》中再次找尋到信心的起點。每當遇到教學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識時,《兒童學習心理與小學數學教學》為我解決了燃眉之急。每當我想在教學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時,都是《兒童學習心理與小學數學教學》為我導航,讓我有所創想,尋找到教學的“亮點”。閑暇時翻看一下里面的內容,書中談到的每一個知識點都值得我們再次回味,再次思考。
讀過此書,感覺書中的每一處,都值得我結合實際教學進行深深反思。
精彩一:本書中教學實錄引發的思考。
1、我邊讀中思考投射最多的是實錄中教師那精彩的語言以及老師評價性語言。精彩的即時評價比比皆是,一句語言,不僅評價了學生,而且,站在了解學生學習心理的角度,走進學生學習習慣中,給予指導,為學生主動探究提供了方法保障。讓我體會到教師的語言,是鏈接學生心理的一條絲帶。因為就我而言,反觀平時的教學,發現就有太多的隨意性、盲目性,有些做法只從自身出發,沒有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激勵語言太少。
2、教教材還是教學生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常常拘于課本教材,備教材常常放在備學生之前。讀了張老師的書,終于不再糾結。對于年青教師可能是想著怎么教好教材,對于有一定教齡的教師應想著給學生教什么,教什么才能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教材。不能以教材上有沒有,視為可不可以教學的標準。張老師的闡述讓我明白——“教什么和怎么教”的最佳位置的人應該是教師,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一種工作的常態,只有這樣,教師才不只是教材的執行者,而是課程內容的建設者與研究者。那怎樣教好學生呢?書中不是理論的堆砌鋪陳,而是以一個個話題和一個個經典案例來作最好的解說。
精彩二:心理專業知識的闡述剖析
張興華老師用他專業知識,幫助我們剖析學生的心理。在這本書中,最讓我嘆為觀止的是關于心理學的那么多專業知識。書中對于心理學術語等深入淺出的解釋,讓我們一線老師真正搞清楚了一些術語的本來意義,明白了心理學理論與我們實踐息息相關的方方面面。
比如,關于“變式”這一術語,不少人會用錯這些概念的,關鍵源于對概念理解的偏差。所謂變式,就是變換肯定例證的非本質屬性,使學生在事物的各種表現形式和事物所在的不同情境中認識事物的本質屬性,從而對概念的理解更深刻、更概括、更易于遷移。在概念教學中,說到變式,常常還要說到“反例”。什么是反例呢?反例就是故意變換事物的本質特征,使之質變為與之形似的他事物,在比較與思辨中反襯和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從而更準確地認識概念,在教學中反例常常和變式一并提供。
通過學習讓我區分了:變式是多方面地從正面強化概念的本質屬性的話,而反例恰恰是從反面來反襯和激生對概念的本質屬性的認識。學習中引用變式,能夠讓學生全面的把握問題本質,從而抽象出事物的本質屬性。
有了這些認識,在平時設計練習時,如果引入一組變式題,會給課堂增色不少,就會發現問題的本質所在。
本書中還有不少地方值得我學習深思,這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反復閱讀的好書。讀書使我明白了許多新道理:教學不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移植的過程,應當是學習主體和教育主體。面對知識更新周期日益縮短的時代,教師必須徹底改變過去那種把教師知識的儲藏和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比為“一桶水”與“一杯水”的陳舊觀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腦知識儲量成為一條生生不息的河流,篩濾舊有,活化新知,積淀學養。一個教師,不在于他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年書,而在于他用心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書。張老師的《兒童學習心理與小學數學教學》在兩個學科的交叉處進行研究與實踐,豐富和發展了小學數學教學心理學的理論。
正如張興華老師一直所講的那樣,教學應該懂點心理學,才能更好地理解數學教學、駕馭數學教學。我會將書本中的方法運用到教學當中,讓它成為我下學期教學的目標,為培養創新型學生而努力。
【《兒童學習心理與小學數學教學》讀后感(精選4篇)】相關文章:
《兒童學習心理與小學數學教學》讀后感范文02-03
《兒童學習心理與小學數學教學》讀后感范文(精選3篇)07-04
《兒童學習心理學與小學數學教育》讀后感07-17
小學留守兒童學習心理狀況分析報告09-14
兒童的心理與性格10-16
學習技巧與考試心理11-04
兒童學習英語的心理奧妙10-13
兒童厭食與心理的關系09-04
淺談中學生數學學習心理研究與對策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