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民工心理健康如何調適
根據報刊、網絡的信息,其不利于員工身心健康的因素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三點:
1、長時間高強度的工作壓力,工人被異化為生產流水線上的 “零件”。
2、隔離的工作環境,使得員工之間缺乏機會互相交流,同宿舍的人甚至不知道彼此的姓名。
3、追求盈利的企業文化下,員工的人權得不到起碼的尊重。也許,這些年輕生命的隕落,是積累的負性情緒得不到有效排解后的爆發,是一種集體抗議,是捍衛自己生命尊嚴的決然行動。
提高心理健康六個途徑
對于奮斗在城市的農民工們,以及招用農民工的企業,如何從中吸取教訓,提高農民工的心理健康水平呢?我們建議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明確并接受自己的身份定位。第二代農民工渴望市民化,但因為社會、經濟、城鄉文化差異等各方面的原因,這個渴望在短時間內是難以實現的,即便是在社會形式上實現了,內心的 “邊緣人”的感覺依然會長時間相伴。這其實也不是某種文化下的特定現象,到國外的第一代移民基本上也要接受這樣的一種生存狀態。能夠認識并接受這樣一種狀態,反而會消除很多在城市中感受到的迷茫、孤獨、疏離。
2、制定清晰、較容易實現的'職業目標。眼高手低、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異永遠給人帶來張力。與本土市民相比,總的來說,第二代農民工在教育水平和職業技能上有一定差距。第二代農民工在立足于現實的基礎上,可以在工作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能,并通過參加繼續教育、進一步的職業培訓等提高自己的職業競爭力,在不斷實現自己的職業目標中取得成就感,獲得更加美好的將來。
3、勞逸結合,平衡自己的身心健康。
人畢竟不是工作的機器,而是有情感和生命的主體。努力工作、加班加點,是為了多掙錢,為了更好的職業提升,但是這一切最終是為了更美好的生活。很難想像如果工作把自己都榨干了,生活還有什么樂趣可言。農民工們要學習拒絕加班的誘惑,企業在標準化高效率生產和人性化管理上要取得平衡。
4、與同事、親朋、家人之間多交流、多溝通。人是社會性、情感性動物,如果長期得不到人際滋養的話,心靈必然萎縮,抗壓能力也隨之下降。人需要在交流溝通中分擔痛苦煩惱、分享喜悅,互相支持、互相幫助。
5、尊重自己和自己的勞動,社會也應給予農民工們更多的尊重。農民工們在城市經濟建設、給城市提供便利服務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他們所獲得的尊重、社會福利、社會保障等方面的確有待提高。尊重,是每個人的根本需求,既是他人給的,也是自己所賦予的。如果能更好地尊重自己,那么碰到不公平待遇的時候,可能就不那么容易受到傷害,甚至采取過激行為來進行反抗。
6、了解自己的情緒狀態,學習一些情緒調節的方法,有問題及時就醫。人食五谷雜糧,哪能不生病,包括心理疾病。緊張、擔心、悲傷、憤怒、無助等是每個人在生活的某一階段都會體會的情緒狀態,要學習及時識別,并通過傾訴、放松、轉移注意力、發泄等方式加以調節。如果持續時間過長,并影響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這可能就需要專業的干預了,可以去尋求心理咨詢,必要的時候服用相應的藥物進行干預。
【新生代民工心理健康如何調適】相關文章:
如何調適閉鎖心理09-07
教師遇到心理問題應該如何自我調適08-19
農民工工傷如何索賠12-09
關于農民工子女心理健康分析09-15
跳槽經理人如何盡快調適企業文化08-18
關于新生代農民工心理現狀的調研實踐報告08-03
關于如何領農民工失業保險01-22
關于農民工回鄉如何農村創業12-05
疫情如何保持心理健康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