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關于憂郁癥起源研究
憂郁癥起源研究
憂郁癥可能與人在多大程度上愿意放棄其追求的目標相關聯
臨床憂郁癥是一種嚴重的疾病,不過,幾乎每個人都會有時感到情緒輕微消沉。 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心理學家、進化醫學研究員Randolph Nesse把輕微憂郁癥與臨床憂郁癥間的關系比作普通疼痛與慢性疼痛間的關系。 他把疼痛和情緒低落都視為警告機制,并認為,就像想了解慢性疼痛意味著要首先了解普通疼痛一樣,想了解臨床憂郁癥就意味著要了解輕微憂郁癥。
Nesse博士的假設是,如同疼痛會阻止你做傷害身體的事情一樣,情緒低落會阻止你做傷害心理的事情-特別是追求遙不可及的目標。 追求這類目標是對精力和資源的一種浪費。 因此,他主張,很可能有一種進化了的機制可以確定哪些目標難以實現,并抑制人追逐這些目標-他相信,情緒低落至少是該機制的一部分。
這是一個純粹的假設,可它是否正確呢? 發表于本月這期《性格與社會心理學雜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的一份報告暗示,這一假設也許正確。 蒙特利爾康哥迪亞大學(Concordia University)的Carsten Wrosch和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Gregory Miller研究了十幾歲少女的憂郁癥。 在19個月的時間里,他們對97名15-19歲的少女的“目標調節能力”進行了測量。 他們就擺脫難以實現目標并重新投入新目標的能力向參與者提問。 他們也問及一系列與憂郁癥相關的癥狀,還跟蹤整個研究過程中這些癥狀的變化情況。
他們的結論是,經歷過輕微郁悶癥狀的人,確實能更容易擺脫遙不可及的`目標。 這支持Nesse博士的假設。 不過,新報告也發現了一個明顯的推論: 從長期來看,能夠擺脫難以實現的目標的女人,證實患上較嚴重憂郁癥的可能性更小。
輕微郁悶癥狀可能因此被視為成年早期應對失敗的自然反應。 這些癥狀在目標被確定為遙不可及時出現,進而使得追求目標的動力減退。 在動力減退期間,精力得到保留,還可能發現新的目標。 如果這一機制不能正常運作,那么,其結果可能是患上嚴重的憂郁癥。
Wrosch博士已經證明了放棄不恰當目標的重要性。 兩年前,他和同事發表的一份報告顯示,在放棄不恰當目標上做得較好的孩子們的C反應蛋白濃度較低。C反應蛋白是一種發炎時生成的物質,與較高的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風險相關。 Wrosch博士因此推論,放棄過于雄心勃勃的目標有利于健康。 堅持不懈盡管對于取得成功必不可少,也被許多人視為一種美德,可它對健康也有負面的影響。
Nesse博士相信,美國臨床憂郁癥發病水平超乎尋常(美國憂郁癥發病率為全球最高)的原因之一就是人們信奉堅持不懈。 他表示:“堅持不懈是美國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這里的人們經常奮力追求過于雄心勃勃的目標,這就有可能導致憂郁癥的發生! 他承認,這仍是一個未被證實的假設,不過,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假設。 憂郁癥也許是生活在生機勃勃社會中所要付出的一種不可避免的代價。
【最新關于憂郁癥起源研究】相關文章:
憂郁癥有什么特征08-19
最新汽車保險起源與發展11-02
心理測試憂郁癥測試題07-04
關于街舞的起源09-30
關于薊姓的起源07-17
關于父親節起源12-03
最新關于自媒體研究的論文提綱10-11
最新關于金融研究的論文格式09-30
關于重陽節起源傳說10-09
關于咖啡的起源與發展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