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家長、孩子心理焦慮該如何解壓?
隨著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老師家長以及孩子的心理也越來越焦慮。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老師、家長、孩子心理焦慮該如何解壓?
案例
年近40歲的趙老師是一所重點中學的骨干教師。作為一名女教師,她帶班嚴謹,教學認真,曾多次被評為先進教師。但是,因工作緊張度過高,她在高考前的一天,在課前出現反應失常。此后,趙老師每次上課前,都會感到緊張,最讓她困擾的是頻尿,每到該上課前總想跑廁所。這一天,不堪困擾的趙老師預約來訪:我知道我心理有病了,感到身體也不行了,對自己越來越沒有信心了。我對工作總是感到力不從心,最近不得以臨時辭去了班主任工作。醫生讓我先按焦慮癥吃了一陣子藥,結果我只是睡覺好了一些,心里還是焦慮不安,F在,我心里老是想著焦慮癥這件事,越想越焦慮,感覺問題越來越嚴重,擔心自己總是這個樣子,怕是連課都上不了了!現在學校里就要開始評職稱了。去年我希望滿滿的高級職稱,最終卻沒有到手。再這樣下去,我的職稱還有什么希望?
心理解析:正確認識焦慮反應
趙老師的焦慮不安屬于焦慮癥嗎?
焦慮癥是一種并非由焦慮刺激引起的、或不能用焦慮刺激解釋的、以焦慮情緒體驗為主、同時伴有明顯植物性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的神經癥。
擔心職稱評定再次無望是趙老師焦慮反應的根源所在。就是說,生活中有一個引起她焦慮的現實問題,其焦慮反應由焦慮刺激引起,可以由焦慮刺激合理解釋。因此,這種焦慮并非焦慮癥。
焦慮癥與正常焦慮反應的區別在于是否有現實刺激的原因。焦慮癥的特點是,并不存在引起焦慮的現實刺激,焦慮沒有確定對象和固定內容;正常的焦慮反應,則存在引起焦慮的現實刺激,這種焦慮反應具有確定對象和固定內容。很明顯,趙老師的焦慮有現實刺激。據此,可以判斷趙老師的癥狀并非焦慮癥,而是一種焦慮反應。如果說她的焦慮反應有點不正常,只是這種焦慮反應過度了。擔心職稱評定無望,成了她心理上一種災難性的期待,并影響了工作和生活的質量。
趙老師這種情況有一定的普遍性。調查發現,經常有焦慮反應的教師占52.9%。這告訴我們的確有不少教師會經常出現焦慮反應。不過,這些焦慮反應都不好輕率戴上焦慮癥的帽子。即教師的焦慮反應大多都有現實的焦慮刺激。
那么,誘發教師焦慮反應的原因有哪些呢?
首先是外部的客觀原因。就全國情況看,教師的工作環境、工資水平、職稱待遇等都還不是很樂觀,有些地區教師的收入還很低。但是教師的工作量并不小,很多教師的工作量超負荷。單就工作時間而言,調查發現我國教師的日平均工作時間為9.67小時,與我國施行的8小時工作制相比要高出1.67小時,許多隱形的勞動付出還沒有計算在內,尤其是班主任,在校時間會超過10小時。與此相關聯的是,教師還承受著很大的工作壓力。這些壓力,有來自教育系統內部的升學競爭壓力,有來自家庭和社會的過高期待壓力,有來自學生難教難管的管理壓力。此外,還有近來不斷發生的教師遭受學生和家長人身攻擊的惡性事件,這都會誘發教師的焦慮反應。
其次是內部的主觀原因。為什么教師面臨同樣的工作環境,卻未必有同樣的焦慮反應?性格較平和、自我實現期望值適中、心理承受力較強、對焦慮刺激不太敏感、自我心理調節能力較好的教師,面對同樣的工作環境,往往焦慮反應就比較輕,或者沒有焦慮反應。前面案例中,趙老師的焦慮反應除了客觀原因外,也不能排除個人的主觀原因。
心理對策:多種方法化解焦慮
改善教師工作生活的外部客觀條件,有助于化解教師的焦慮反應。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這里側重從內部心理調節角度來談教師焦慮反應的化解。
就一般的焦慮癥狀說,心理調節有很多方法,主要有認知療法、行為療法。美國心理學家貝克認為,有焦慮傾向的人容易過高估計危險性,有一種夸大的災難性期待,也就容易產生焦慮。所以,很多情況焦慮癥狀的調節,都需要從認知療法入手,通過認知調節來化解焦慮癥狀。
基于這樣認識,我決定采取認知療法,就如何看待職稱評定與趙老師進行了詳盡的咨詢會話。幫助其變消極的思維方式為積極的思維方式,通過改變認知來進行心理調節,勇敢地正視所謂的災難,看到最壞的結局其實并沒有什么可怕。趙老師逐漸感到如釋重負:與職稱相比健康的生活更重要。一旦連最壞的結局都不怕了,心中的焦慮也就徹底粉碎了。
教師應該提高自我心理素養,增強自我心理調節能力,從而更好地預防和化解焦慮反應,提高自我心理健康水平。
一是認知調節,即趙老師那樣,改變對生活事件的看法,適當調低自我期望值,學會用平常心面對壓力。二是自我放松,感到焦慮不安時,利用課余時間,先讓自己坐下來,緊握拳頭,繃緊胳膊,體驗上肢的緊張感覺,然后忽然把拳放開,體會手臂的放松。反復做幾次,身體的放松會帶動心理的放松。三是體育運動,容易焦慮的教師,課余多參加慢跑等活動可以化解焦慮,穩定情緒。四是變換環境,多參加一些戶外活動,親近大自然,培養愛好,聽舒緩的音樂,可以幫助緩解焦慮。五是為所當為,堅持做應當做的事,不要因心情不好而逃避。六是主動肩負:必要的時候,也可以暫時減少工作量。
當然,如果焦慮反應很重,就需及時進行專業求助,在專業人士幫助下,通過系統脫敏療法和滿灌療法等行為療法,來逐漸化解焦慮了。如果確實已經患了焦慮癥,還需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藥物治療。
最后,必須說明的是,如果哪天你也焦慮了,千萬不要忘了:一般焦慮反應不可怕,適當焦慮對人還有積極意義。
父母、老師、孩子如何共同減壓?
隨著新學期的到來,緊張的學習生活又要開始了。面對新學期,不僅孩子們心理會出現波動,很多家長甚至教師也開始感到有些焦慮。事實上,很多家長和老師眼下在面對孩子的各種成長問題時都表現出了不同程度的焦慮,同時也影響了孩子的心態和成長。
焦慮癥,是以焦慮為主要特征的神經癥,表現為沒有事實根據也無明確客觀對象和具體觀念內容的提心吊膽和恐懼不安的心情,還有植物神經癥狀和肌肉緊張,以及運動性不安。據親子教育專家、育兒暢銷書作家、北京育英學校課程研究員劉勇赫介紹,學生如果出現焦慮癥,經常會出現心神不安、情緒化、緊張煩躁、抑郁和失眠盜汗等癥狀,在行為方式上也會在作息安排等方面出現一些變化,不愿意和別人交流,降低自己的社會功能。
兒童在接觸社會的過程中,需要一個學習能力的逐步培養過程。中小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對較低,而父母和老師對他們的期望和要求卻普遍較高。劉勇赫向記者介紹,“當外界對他的要求,超出了孩子自身的能力,那孩子就容易產生一些焦慮心理”。
每個孩子都承載著父母的期望,多數家長會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甚至會互相攀比,不斷地用自己的孩子和周圍的孩子進行比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壓力。“由于外界對他的要求 超出了自身的能力,孩子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家長的用心,但這種用心仍然會對孩子形成一種巨大的壓力,最終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此外,學校中甚至出現了老師在開學后,直接在參加過假期補習班學生的.基礎上繼續教學的不良現象。這讓沒有報班的學生成為小眾群體,在課堂上無所適從,這也助長了讓孩子們假期參加各種補習班的現象。一些老師甚至會自己開辦補習班,強迫孩子們利用假期時間繼續補課。
當今社會,除了父母和老師以外,孩子們還承受著來自整個社會的壓力。“別人家的孩子”是很多兒童壓力的一大來源。“別的孩子”都在學習,都在上補習班,會使得兒童產生一種緊迫感,而“別的家長”“別的親戚”也都在關注著孩子學習成績,無形中又為孩子增添了不少壓力。
社會心理學認為,人的緊張來源于自身和目標之間一種不平衡的狀態。當父母對孩子產生期望,付出心血時,孩子們也會對自己有所有要求。一旦孩子們有了自己的目標,在達到目標之前,都會處于一種緊張的狀態,只有達到目的才會真正放松。而在他們緊張的同時,還在承受著來自各方的壓力,由于兒童心里承受能力較低,又無法實現家長對他們的期望,常常不知道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產生一種角色緊張,甚至發展成為焦慮癥。
從親子關系的角度來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會把他們當作一個楷模,否則孩子只會把他們當做普通的監護人。老師雖然在孩子們的學習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并不是完全有能力去承擔孩子們的教育工作。
從意識層面來看,兒童面對課外補習班所產生的焦慮現象,來源于對參加補習班這一行為的不認同。劉勇赫建議,如果孩子的確需要參加補習班,家長需要和孩子進行充分的溝通,讓他明白其中的意義,也可以讓孩子自己參與到選課中來,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根據孩子自己的學習興趣、習慣等,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避免強迫式學習。
兒童并不擅長梳理,當壓力從四面八方涌來時就會感到無所適從,甚至出現焦慮現象。劉勇赫表示:“家長可以輔助孩子進行人生規劃,緩解孩子的焦慮現象。通過對孩子的學業進行分析,理清孩子的興趣愛好以及文理科發展是否均衡等實際情況,找到自己的優勢,明確自己的不足,再進一步查漏補缺,各個擊破,從而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科有著不同的提升策略,家長可以幫助孩子采取自學的方式或者一對一等多元化的方式提高孩子的弱科。
“生活處處是學習,人生到處是真諦。親子互動也是一種學習。”劉勇赫建議家長們把生活看作一種學習資料的積累,以健康的心態去面對孩子的學習和各種補習班,增強孩子的生活體驗,讓孩子以輕松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學習,把功夫下在平常才能厚積薄發。如果孩子已經有了嚴重的焦慮現象,應該及時介入心理咨詢。
【老師、家長、孩子心理焦慮該如何解壓?】相關文章:
心理焦慮如何消除10-19
如何克服考試焦慮心理10-28
如何淡化孩子的分離焦慮10-20
得了春節焦慮癥該如何緩解10-13
家長該如何應對青春期階段的孩子09-27
秘書如何克服焦慮心理障礙10-09
孩子的心理問題攀升引發社會焦慮08-07
教師該如何面對心理問題08-22
有考試焦慮癥的我們該如何調節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