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三對歷史材料的識讀和理解方法
部分高考生在解答材料解析題時,存在著提取有效信息不全面和不準確等缺陷。下面由yjbys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歷史材料的識讀和理解方法,歡迎大家閱讀與借鑒!
【高三對歷史材料的識讀和理解方法一】
“從歷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分析問題,提煉觀點,或從中選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觀點。”這是高考考試能力的基本要求。根據上述要求,近年來在全國高考各種模式試卷的歷史試題中,考查考生信息提取能力的試題頻繁出現。如:2003年全國高考文科綜合卷第36題就是典型的一例。該題第二則材料引用了4幅《嘉峪關地區魏晉墓磚壁畫》,該題第2問直接提出了信息提取能力的要求:“嘉峪關魏晉墓磚壁畫生動地反映了當時河西地區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風貌,透過材料二你獲得了什么重要歷史信息?”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有針對性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使學生更好地解答歷史材料解析題。
一、缺陷剖析
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求在高考歷史試題中頻繁出現,但如何提高此種能力卻沒有引起學生足夠的重視,且在學習和復習時此種能力要求往往被納入審題的范疇。正因為如此,我們的學生在這一方面存在著不少的缺陷。
1.提取信息不全面
淺嘗輒止,一葉障目。由于年齡的緣故,中學生普遍具有淺嘗輒止、一葉障目的毛病,看到一段材料、一則試題,往往得到一點信息就以為全面理解了。2003年全國高考上海歷史卷第3題與1998年全國高考歷史試卷第7題就用幾乎相同的圖片內容命題:“圖中犁耕方式開始于何時?”部分學生不仔細觀察就選擇了A項(春秋戰國),因為牛耕最早出現于春秋時期。但是圖片反映的是一種比較先進的牛耕方式二牛一人犁耕法,這種方法卻是西漢時期農業生產技術進步的主要表現。
2.提取信息不準確
不能排除無效信息。在部分材料尤其是表格材料中,有的信息起到一種迷惑作用。2003年全國高考文科綜合卷第41題第2小題引用了4幅餅狀圖表,要求從中概括出2001年我國跨省流動人口的主要流向,圖表中的“其他”事實上就是起到干擾作用的無效信息。中國有34個省級行政機構,表中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6省占流出人口的59.3%,而其他28個省級行政機構合計流出人口才占40.7%,這足以說明流動人口以前述6省為主,而這6個省處于中國內地,相對東部沿海地區而言屬經濟欠發達地區,至此結論已經可以得出。另一組圖即“流動人口城鄉結構”同樣屬無效信息,對解答該題不起決定性作用,因為這一組能提取的信息是人口由鄉村流向城市但選項中卻沒有類似的表述。
二、解決方法
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上文已經就學生在信息提取能力方面的缺陷作了剖析,在此我提出幾點建議,希望能對參加全國高考的文科考生提供一些幫助。
以下題為例: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
──《海國圖志》
材料二 師夷智以造炮制船。
──《曾文正公全集》
材料三 “欲制西人以自強,莫如振興商務”;“初則學商戰于外人,繼則與外人商戰”;“君主者權偏于上,民主者權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權得其平”;“欲行公均,莫要于張國是;欲張國是,莫要于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設議院”。
──鄭觀應語
材料四 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一切要求大成,在變官制。
──《變法通議》
請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別反映了哪些政治派別的觀點? 概述其基本思想。
(2)比較材料一、二的異同點。
(3)材料三所說“商務”指什么? “與外人商戰”是什么意思?
(4)在學習外國方面材料三比材料二有何進步?
1.重視審題訓練
在審題訓練中,我強調審時間、審地點、審關鍵詞句、審提示語、審材料來源、審問題,這些都可以作為信息提取能力培養的基本方法,如果我們將這些方法用之于信息提取能力的訓練,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①審問題
即帶著問題閱讀材料。做材料解析題,一般是先閱讀材料后面的問題,再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閱讀有關材料,分析解決有關問題。這樣既可以節約答題時間,又可以提高答題的準確性。比如我們做上面的題目時,先閱讀題后的每一個問題,再分別到材料的對應位置尋找答案。像第( 1 )題問的是政治派別和基本思想,那我們就從材料與出處思考這兩個問題,不用去花時間想這些派別、思想的背景、影響與表現等。第(2)題比較材料一與材料二的異同點,我們就直接到材料一、二尋找答案。
、趯応P鍵詞句
即學會抓住關鍵詞句。閱讀材料有一個技巧,就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詞句,這樣看問題又準又快。像這個題目中的材料三,抓住關鍵詞句“商戰”、“君民共主”、“設議院”,就掌握了這段材料的中心思想。材料四的關鍵詞句是“一切要求大成,在變官制”。這是閱讀材料的一條捷徑
③審材料來源
即注意引文出處。材料解析題的材料由材料內容與材料出處兩部分構成,材料內容固然重要,材料出處也不可小視,更不能忽視。因為材料出處一般能讓我們知道材料的作者、時間、地點與引用的文章等。這方面的信息經常能幫助我們準確地理解把握材料的內容與思想。比如上面的材料告訴我們分別出自《海國圖志》、《曾文正公全集》、“鄭觀應語”和《變法通議》,《海國圖志》與《變法通議》在書本上有所交待,我們結合教材能更清楚地理解有關材料!对恼放c“鄭觀應語”告訴我們作者是誰,我們不用看材料,只回顧所學知識也知道他們所代表的派別與思想。
2.忠實于材料
材料解析題所選材料有的`出自教材內容,更多的出自我們沒學過的文章,其對有關歷史現象與本質的認識不一定與教材保持一致,那么我們做題時,在所給材料與教材內容相矛盾時,首先要忠實于材料。特別是題目要求“根據材料”、尋找依據、概括思想、比較異同、分析現象等,就要老老實實地從材料中找答案,不能因為與教材一致就脫離材料。比如本題中的第(4)題:在學習外國方面,材料三比材料二有何進步?我們就要到材料二與材料三中找答案:洋務派只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早期維新派還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實行君主立憲制。就不要因為書本上介紹早期維新派時交待了其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主張,就一股腦地搬上去。
3.注意材料與教材的有機結合
我們做材料解析題,一般是以教材為依托,一是教材的內容,一是教材的觀點。我們反對照搬教材,要求忠實于材料;也反對脫離教材,一味地自由地發揮。一是材料與教材間有以上關系,一是材料很多時候也會要求我們結合教材來思考問題。本題就能落實到教材上像新思潮的萌發、洋務運動、維新變法運動的有關章節,這樣很容易解答政治派別與基本思想,還有其他具體問題。因為教材上有對于地主階級抵抗派、洋務派、早期維新派、維新派的基本思想的介紹與評價。在題目中有要求結合教材,結合所學知識,或者什么也沒說時,我們都要聯系教材相關內容,結合教材尋找正確答案。
4.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
做材料解析題還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有關原理觀察事物,解決問題。比如以上題目就要我們從有關觀點判斷政治派別,說到“商務”,就要知道是指新生的民族資本主義,“與外人商戰”是主張發展資本主義、抵制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這一般要求我們能讀懂材料,還要能回歸教材,才能看到問題、現象的本質。有時候,材料提供的是一些與事實不符合的言論,或反動的觀點,我們就要能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與方法,來進行正確的判斷與推理,分析其本來面目。當題目要求我們結合材料談自己的認識或啟發時,更要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對材料的整體把握,獲得認識事物、分析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經驗教訓。
5.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
目前的一些重要考試對一些問題的關鍵詞都采取加著重號(或加粗、或用不同字體表示)的方式,為考生避免犯審題的錯誤而發揮出真實水平提供了便利條件。但此舉也養成了部分學生的依賴心理,他們認為考試中既然已經給了我們提示,就沒有必要再多費心思。但是目前全國高考試卷中信息源尤其是非文字信息源的大量采用,著重號無法標注,這往往使得平時缺乏訓練的考生手足無措。因此,平時訓練中我們應該在語言和文字方面加強訓練。文字訓練時應該重點隱含,即對關鍵詞不作標注。語言訓練時教師可以故意用平淡的語氣來敘說重點字詞。正常情況下我們可以用停頓、加重、放慢等語氣來突出重點,但訓練時則恰恰相反,各種可能突出重點的方法全部隱含,模擬考場上無人提示的情況。
6.加強對非文字信息源的關注
非文字信息源的大量采用是近年來全國高考歷史命題的重要特點也是未來高考命題的一種趨勢。新一輪課程改革也突出了非文字材料的地位,在教材中不再稱“插圖”而改稱“圖片”,它已不再是教材的點綴,這是史學“左圖右史”傳統在新時代的表現。近年來各種模式的全國高考卷的歷史試題中出現了大量的普通表格、柱狀圖、曲線圖、餅狀圖等多種類型的圖表,各種類型圖表的采用,是將其它學科的一些科學方法用之于歷史學,是學科整合的結果,這也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加強對非文字信息源的關注是高三文科師生的當務之急。
【高三對歷史材料的識讀和理解方法二】
高考《考試說明》指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社會科學的交流媒體人量地使用了圖表和數摒。能夠閱讀這類資料并初步運用這種資料說明問題,是測試綜合能力的內容之一。”這段話的境界很高,很有新意,把理解能力的要求引向了課本之外。課內與課外,理解的重點在課內。前而寫的對歷史概念、歷史結論、階段特征等的理解,都是以課內為主的, 但又必須擴展到對課外歷史材料的理解。這是綜合考試和綜介能力立意的命題原則和方向。過去頗受稱道的“材料解析題”型不見了,但處理歷史材料的能力要求并未降低。材料浩如煙海,有意用這種媒體來創置試題的情境,架設思路的橋梁,都是考生平常見所未見的, 以利于區分考生的真實水平,好擇優錄取。大致數一數,長短不一、形式多樣、屬于歷史方而的材料,2000年蘇浙吉卷用了14處(條),2001年全國卷用了19處(條)。這兩套試卷內有:科學技術與經濟要素統訃表,中國或外國的區域地圖,政治變遷形勢圖,曲線圖,柱形示意圖,人文景觀圖等。由此可見,備考復習和解題訓練過程中,確實要重視對課外圖表、數據的理解,對處理歷史材料能力的培養。社會科學所用圖表數據的內容和形式是難以言盡的,這里僅選用三個不同類型的例子,從“理解”的原則和思路方而做些分析和點撥。
例: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國不農,則與諸侯爭權不能自持(自保)也,則眾力不足也。故諸侯撓其弱,乘其衰。……圣人知治國之要,故令民歸心于農。歸心于農則民樸而可正(治理)也,紛紛則易使也, 信可以守戰也。
——《商君書.農戰》
材料二(晁錯對漢文帝說)民貧,則奸邪生。貧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農,不農則不地著(依附土地),不地著則離鄉輕家,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于農桑,薄賦斂,廣畜秘,以實倉廩,備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漢書食貨志》
回答:根據材料,結介商鞅、晁錯所處時代背景,從目的和結果方而評述兩人的重農主張。
理解文字類媒體時需要注意:①讀懂和理解全部文字,不可忽視標點符號的作用;②理解材料的原意,特別是古漢語材料的原意;③掌握材料中所涉及的基本史實,例如時代背景、人物、觀點主張、典章制度等;④要特別注意有效信息;⑤按照題意挖掘材料中有否隱含的信息。⑥恰當結合課內所學知識。
例:請仔細觀察下列世界工業與貿易平均增長率統計表
年代世界工業增長率世界貿易增長率
1870—190~1年:37%32%
1913 1929年27%07%
1929 1938年20%一12%
1938 1948年41%OO%
對表內兩個“增長率”的'解析是:
①經濟危機年代,工業和貿易的增長率或低或降
、诠I革命時期,兩者的增長率都高
、嗍澜缧詰馉幠甏,工業增長率高,貿易增長率低
、苁澜缛艘幠馉幒涂萍几锩鼤r期,都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
A①②③④正確B①②③正確,④不正確
c⑧④正確,①②不正確D①③正確,②④不正確
理解表格數字類媒體時需要注意:①表內出現的每一個具體數字包括歷史年代,都是信息,解題時都必有所用;②凡數字、數摒都是死的,供比較鑒別其變化之用,按照欄目或橫向相比,或縱向相比;⑧表欄的名稱最重要,它是進行思維活動和解答的中心;④非選擇題即人型試題內的表格、數據,旨定要求考生把它們文字化、系統化和理性化。把死數字表達成活道理,對理解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本例題,答案B)。
例:從西周初期分封至秦人統一前,一直作為諸侯國而存在者,是圖中的
圖9—8
A②③B①④
c⑧④D①②④
理解歷史地圖類媒體時需要注意:①歷史地罔旨先是學科知識體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它展示地緣因素和事實因素,展示歷史的空間定位;②圖面、圖題、圖例、圖注,都是信息;⑧圖是具體形象的,但肯定源于相關的歷史背景,隱含有相關的事實、事件及其變化等, 圖史結合,是理解的重點難點;④注意用政、史、地三科綜合的知識來解釋同一圖形。
本例題的設計很巧妙。題文中有“初期分封”、“人統一”和“諸侯國”的特殊限定,把人們的理解、思索引向圖文結合、圖史結介、時空結合、史地結介。有國必有都,知國需知都,這是常識。但圖面上有都城而隱去其國名,這樣,各都城就成了已知條件,成了誘發抽象思維和解答的關鍵;因其都而確定其國,巧妙地設置和增加思維活動的環節,可謂“能力立意”了。標號②的郢為楚國都城,楚乃自強自立的王國,非周天子所封,僅此便可排除AD兩項。邯鄲為趙國都城,是學生最容易記住的,但趙是在戰國初期三家分晉而立國的,不是西周的直封之國,c項不能成立。正確答案B項。
【高三對歷史材料的識讀和理解方法】相關文章:
歷史練習的形式和方法09-19
高三歷史的學習方法01-18
中考理解和記復習方法06-08
歷史評價的原則和方法08-24
2017高考英語閱讀理解的解題步驟和方法06-18
高三歷史的學習方法(9篇)02-10
高三歷史的學習方法9篇02-09
2017高考英語閱讀理解練習材料和試題08-30
國畫的工具、材料和使用方法05-23
職稱英語閱讀理解解題技巧和方法匯總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