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觀看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
《我在故宮修文物》傳達了一切記錄片應該傳達的東西,下面yjbys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大學生觀看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歡迎大家觀看~
【大學生觀看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一】
一部2016年1月份出的紀錄片,卻到了2016年12月才看,然后就正好出了電影版,三集紀錄片+電影一氣呵成,不亦樂乎。
上一次令我印象深刻紀錄片式電影,應該屬《可可西里》了,保護藏羚羊的,但也是由演員根據真實事件外加一些記錄鏡頭拍攝而成,多少還有一點“演”的成分,而這次的《我在故宮修文物》確是實實在在的紀錄片。
紀錄片其實不適合在電影院播放,因為過于真實,雖然主題明確,但一般沒有劇情,或者劇情比較瑣碎,在電影院這種封閉的空間內很容易讓人感到疲憊,所以也很少有人會把原汁原味的紀錄片搬到大熒幕上。由于這個片子在B站反映強烈,也在國內得到了不少的美譽,導演又重新把素材剪輯了一下(包括新的鏡頭和敘事,不是3級紀錄片簡單的拼接),搬上了大熒幕。
為什么我認為這個紀錄片適合在電影院上映。
1、歷史感。
大部分紀錄片確定某一主題之后,按照橫向和縱向兩個方式,加以大量的旁白,來介紹主題的背景和事件的過程;再用被攝者的角度對主題加以強調、表達,增加紀錄片的感性維度或理性維度,讓讀者對該主題有一個比較全面、詳盡的了解。但這些主題大部分或是現代的、或是科技的(有未來感)、溫暖的、冷酷的,但都是我們現今社會正在發生的事情。但是《我在故宮修文物》有一點獨特的地方,他的主題看似是“我修文物”,但是多了“故宮”兩個字,看完給人還有“我在故宮被人修”的感覺。
主角除了修文物的師傅,還有故宮的“文物”。
木器組的屈峰在片中說的很好:"每個人對佛的理解不一樣,這也和人的性情有關。你看有的人刻的佛,要么奸笑,要么淫笑,還有刻的愁眉苦臉的,很難刻,佛像一刻就知道,那個味道很難把握,怎么能刻出那種神秘的、純凈的微笑 ,那是最難的。文物其實跟人是一樣的,我們最早就說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就是一塊破石頭,哪有什么德性。但是中國人就能從上面看出德性來。所以中國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個人一樣。他是用人的品格來要求這個椅子。中國古代人講究格物,就是以自身來觀物,又以物來觀自己。所以我跟你說,中國古代故宮這些文物,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過程中,總是要想辦法把自己融到里面去。一個文物修復者在修復文物的過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對它的體悟,也把自己融到了文物當中。
【大學生觀看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二】
屈峰閑下來總是會刻點佛像,這個中央美院的碩士高材生、中央藝術研究院的博士,畢業后卻不能創作自己的藝術,而是要順著古人的思路去修復藝術。從開始的羨慕同學在外面大搞藝術創作,自己卻只能憋在小屋里修復前人的東西,到有了上面的感悟,他的內心變化,又何嘗不是都融入在了這個小佛像上面?
這樣,主角其實不是“一生一死”,而是“一動一靜”?此茙煾祩冃尬奈,實則文物也是挑人來修。不是每個人都“值得上”去修文物。而影院的這種封閉、黑暗的空間,正如同一個時光飛船,在觀影的時候,讓你經常會有“穿越”的感覺,仿佛你也回到了文物制造的年代,不光能看到工匠們如何制造文物,更能讓你去體悟工匠們是把一個什么樣的自己融入到了文物當中。
2、耐心和靜謐。
故宮修復文物的師傅們,嚴格朝九晚五,不能加班,怕的就是你加班趕點,狀態不好,反而在修復文物的過程中損害了文物。在他們的身上你們能看到耐心、沉穩。進故宮當學徒,前三年,有一年半是磨性子。銅器組的師傅說:“剛來的時候,就扔給你一個氧化的渾身綠色的青銅器,就讓你在那磨,一點兒一點兒地磨,把銅器上的氧化物磨掉了,你的`性子也就磨出來了”。凡事不能急,這和目前高速化信息時代的社會所倡導的“高效”格格不入。但這也是工作上的要求,修復文物這個事情,急不得,急了,就成破壞文物了。你就得慢慢來,一點兒一點兒地把銅器磨光亮了,也把自己磨穩了。
進到影院,燈光一關,看著熒幕上那么有耐心的師傅們一點一點的在那兒修復文物,也算是遠離一下外界的喧囂,找到一份自己內心向往的那份寧靜吧。
3、成就感和失落的沖突。
鐘表組的王津王師傅,已然成了“國民男神”,但凡看過紀錄片的妹子沒有不喜歡的。長得帥,性格好,手藝好。面對一個那么大的,已經七零八落的大型鐘表,沒有替換零部件,沒有圖紙,沒有前輩指導,只有四個字的任務“恢復機能“,他就要把一個七零八落的宮廷鐘表修好。這其中的付出可想而知。
用時八個月,修復好一個鐘表,成就感可想而知,但隨之而來的是另一種感覺:失落。
片尾王津師傅在故宮看到他修好的鐘表在櫥窗中展覽時,臉上那種成就感和失落感的沖突,他說:“鐘表和其他文物不一樣,它是會動的,我辛辛苦苦修復了這么久,到最后還是只能安靜的擺在那里,不能把它最精彩的一面展現給游客,實在是太可惜了”。
這種成就感和失落感的沖突,多少有些感同身受吧,每個人也都有這樣的時刻,但是面對鏡頭前王津師傅的自豪和無奈,強烈的共鳴還是有些讓人眼眶濕潤。
電影版刪除了旁白,有大量的留白,讓你去感受文物修復者的工作環境、生活環境,也為故宮提供了另一個視角,平常去游玩的時候看不到的那些屋子里,有著這樣的大國工匠在做著這樣的事情,過著另一種生活,只讓人心生羨慕。
最后,沿用一句李笑來老師的話: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知識并沒有爆炸。那些你喜歡的,對你有用的東西,你不但不會錯過,甚至會發現你根本無法錯過,因為他們太重要了,以至于總會被你發現。
感謝導演蕭寒,為我帶來了這樣一部紀錄片和電影。
特別感謝紀錄片中木器組的屈峰老師和書畫修復組的楊澤華老師,短短的紀錄片,從你們身上學會了很多。
【大學生觀看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三】
這兩天,有一個消息在浙工大學生中炸開了鍋,許多學生為此奔走相告——他們的蕭寒老師要回校開見面會了。蕭寒是誰?這個名字在電影圈并不陌生,卻鮮少為普通觀眾所知,但是要說起他所拍攝的紀錄片,你可能就知道了,他是《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導演及出品人,同時也是浙江工業大學人文學院的教授。
12月19日,浙工大屏峰校區的圖書館座無虛席,連過道都擠滿了人,這個原本計劃50人參加的小型見面會,吸引了800個人報名,學生們都渴望著和他們心目中的“偶像”近距離對話。
讓作品影響年輕人 他們是未來
面對大學生演講,這對蕭寒來說如家常便飯,畢竟他在浙工大已經執教了15年,能夠與年輕人為伍是他覺得教師這個職業讓他感到最快樂的地方。而隨著《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走紅,蕭寒更意識到了年輕群體的力量。
《我在故宮修文物》最初是在央視播放,但是并沒有引發太多的關注,真正讓它火起來的是彈幕視頻站Bilibili(簡稱“B站”),目前最高的一個合輯的點擊量已達150多萬。這個受眾平均年齡只有17.5歲的二次元文化基地成了這部紀錄片最早也是最大的推動者。
蕭寒說,通過B站他看到了他的作品與年輕群體的化學反應,同時給了他很大的啟示——去了解年輕人的感受。每個創作人都盼著自己的作品能影響年輕人,因為年輕人才是未來。
用一兩個小時體驗另一個人真實的一生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蕭寒執導的第三部紀錄片,他所拍攝的三部片子看似拍攝了不同地方的人,拍攝完全不同的故事,其實都關注到了共同的一件事,那就是人,他說:“我的電影一定會去關注那些最普通的人,因為那些最普通的人一定是最能打動到我的。”
蕭寒說,紀錄電影最大的價值就是真實,你真正體驗了被拍攝者的人生和他生命的質感,看紀錄片真的是太劃算的一件事了,你只用一兩個小時就能體驗另外一個人真實的一生,而如果沒有紀錄片的話,你可能一輩子都不會了解到,有一群人是這樣度過他們的生命。
紀錄片正經歷初冬 春天遠未到來
對于自己和作品所受到的關注,蕭寒覺得有些誠惶誠恐,因為他清楚地知道,在中國,紀錄電影要走的路還很漫長。在創作人隊伍中,有很多非常優秀的導演不為人知,他們的生活和工作狀態都十分清苦,而這也是這個行業的現狀。
在每一次路演的時候,他都會問觀眾一個問題:是否第一次在電影院里看紀錄片?一路問下來,他發現大概70%的觀眾在此前從沒有在電影院里看過紀錄片。在他看來,紀錄電影就應該在電影院里看,雖然與很多商業片相比,紀錄片敘事平淡,要悶的多,但是它有一種儀式感,需要你靜下來,沉浸在電影環境中,去了解和感受。
蕭寒希望紀錄片電影,這個最早的電影類型能夠獲得大眾更多的關注和支持,而他也會一直做這樣的嘗試——讓紀錄片進影院。
電影的精神內核 是真實生活的呈現
許多觀眾被《我在故宮修文物》中“擇一事終一生”的工匠精神深深觸動,但對于蕭寒來說,拍攝這部片子的最樸素的想法,是讓觀眾知道世界上有這樣一群人,以這樣的方式度過他們的生命。至于大家能夠從他們的生活和工作當中,去感受他們身上那些打動人的地方,對于紀錄片來講是更加附加的東西。
蕭寒告訴記者,他的片子不會刻意去強調什么,只是呈現最真實的生活狀態。包括電影版為什么去掉旁白,更多地使用生活的鏡頭,是讓觀眾更真實地感受到他們的生活狀態,給予觀眾思考的空間。至于大家共鳴在哪,觸動在哪,這需要每個觀眾自己去體會。
學生提問
在現場交流環節,學生們紛紛提出了自己的疑問,面對一個學生關于“如何拍到真實的畫面”的問題,蕭寒引用了戰地記者羅伯特.卡帕的一句話“如果你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同時他還補充了一句自己的理解“因為拍的不夠長”。
有一個學生留言道:“匠人手中的細膩溫柔是讓人熱淚盈眶的感受,不管是機緣巧合還是子承父業,擇一事終一生,其中的勇氣和心意,比故宮朱墻還要恢弘。”這樣的話不可謂不動人,紀錄片電影需要有更多這樣的觀眾。
對于這些年輕觀眾,蕭寒認為真正的啟示和幫助需要從生活中來,不是某一句雞湯能夠解決的,要自己真正去踐行和實踐。某一部電影或某一個人所帶來的觸動,可能會給你一個嘗試的方向和動力,但是這個動力能否變成堅持,最后是否有結果,那一定需要用你的承擔、你的接受、你的面對去體會。
【大學生觀看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相關文章:
看我的前半生觀后感09-12
在故宮旅游的英語口語10-25
故宮的觀后感3篇01-29
大學生思修實踐報告格式12-20
觀摔跤吧爸爸觀后感08-30
觀南粵黨旗紅觀后感08-29
觀朗讀者青春觀后感08-24
父母在子女婚戀觀的作用分析09-26
物探碩士論文物探技術在地質找礦的新突破10-31
文物單位工作總結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