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觀《探索發現》有感(通用6篇)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觀《探索發現》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觀《探索發現》有感 1
相信大家都吃過蜂蜜。蜂蜜吃起來香甜,可是,你們知道蜂蜜是怎么制作的嗎?你們知道蜜蜂是如何采蜂蜜的嗎?和我一起去《探索發現》—“追花逐蜜”中尋找答案吧!
蜜蜂和花分不開,養蜂人和花也分不開。一年當中的大部分時間他們都在追趕花期,追逐春天。
中華蜜蜂又稱中蜂或者土蜂,是中國獨有的蜜蜂當家品種。他們飛行速度快,嗅覺靈敏,善于采集叢林間的零星蜜源。在采蜜的季節,一只工蜂的壽命通常不超過30天,從第一次飛離蜂箱,工蜂生命中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空中度過。我們最終收獲到的每一公斤,大約需要蜜蜂往返于花朵和蜂巢之間50萬次,飛行的總路程超過40萬公里,著相當于環繞地球10周的距離。
養蜂人的生活是四處漂泊的。大約9個月的時間生活在野外。每到一個地方,生活用水和用電,都需要他們之間解決。除此之外,養蜂人還面臨許多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養蜂人就是要跟蜜蜂一樣勤勞。早上早早起來,晚上摸黑。這里待二十天,那里待一個月。他們有一句話叫追花奪蜜。他們為什么要轉地,就是要把空檔期避開。這里的油菜花謝掉,安徽的油菜花開了,安徽的油菜花謝了,江蘇的開了。江蘇的之后可以到山東,可以采荊條。采棗花、采洋槐了。所以就必然要過著游牧的生活了。
最苦的還不是這些,最讓養蜂人難過的就是出去采不到蜜,如果天氣不好,花被打了農藥或者遇到山洪就會采不到蜜,也就沒了收入。白天蜜蜂要出去采蜜,所以每次遷徙都是要趕在晚上蜜蜂回巢后連夜上路,在天亮之前就要在下一個花源地安頓好。除了路途的奔波,和家人的別離讓養蜂人的心里更加辛酸。
不過養蜂人也有高興地時候,那就是取蜜,和種地一樣,他們的收成也不一定是年年都好,不過產蜜量大的時候真的能體會到那種豐收的.喜悅。用取蜜的蜜桶,利用離心力就可以將蜂蜜從蜂巢里甩出來,隨著蜂蜜被甩到桶里,蜂蜜的香味也就出來了。
看了這期《探索發現》,我了解了蜂蜜是怎么制作的,看到了這些養蜂人的辛苦!相信他靠著自己的勤勞,一定能給自己釀造出像蜜一樣甜的美好生活。我也要像這些養蜂人一樣,做個勤勞的人!
觀《探索發現》有感 2
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無限,無論是古代的唐詩、宋詞、元曲,還是以燕尾榫為主的榫卯結構,或者是四書五經,都凝聚著古人的智慧,而《探索﹒發現》則一一呈現了出來。這個暑假,這個節目則向我們呈現了古人“吃”的藝術。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數介紹陜西省面食的《千城百味(二十二)》。面食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可追溯至新石器時期,有著近萬年的歷史。每一根面,每一塊煎餅無不飽含著古人的智慧。這個節目講述了子長縣人手工制作的大刀面,它和這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這個節目還講述了包含著子長人生點點滴滴的子長煎餅,它用普通材料做出了流傳百年的味道……
看完之后,我第一感覺并不是垂涎三尺,而是覺得我似乎通過這些美食體會出了子長人、華陰人的生活。他們的.生活離不開這些面食,三餐都會與它們相遇。那碗里的根根面條,似乎就是他們的個個故事。我想,或許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種熟悉的味道,寄托著理想,記載著自己的故事。這種味道或許是一碗面,或許是一個零食,還或許是一個人做出的特殊的味道,而我熟悉的味道也是這樣。
我心中那熟悉的味道,就是外婆做的味道。小時候我回老家,總喜歡先吃一口外婆做的吊瓜面。外婆做的面湯汁濃郁香甜,口感濃稠,面條根根勁道爽口,似乎它們都吸足了湯汁,令人回味無窮。面湯里的原料并不珍稀,也沒有海鮮天然的那種鮮甜,可卻因我外婆無比精湛的手藝,和我在廣州時常對老家親人的思念,而賦予了面湯最香甜的味道,最特殊的情感。每當我從廣州坐高鐵快到潮州家里時,外婆就開始忙碌起來了,她先到菜市場挑選當天最嫩的一根吊瓜,買回家削皮,切塊,其中沒一點差錯。她又將提前拉好的面和吊瓜,一起放入已燒開水的鍋中,小火煮十分鐘,最后加點鹽、蔥花和潮汕地區特有的蒜蓉酥,一碗熱氣騰騰、香飄萬里的吊瓜面便誘人十足地出現在我面前了……小小吊瓜面,制作過程很簡單,卻飽含著外婆對我濃濃的愛。
中國古代人民所傳承下來的東西無不寶貴,其中也不乏飲食文化,F代人似乎更喜歡現代美食,如十三看小龍蝦等,可我認為吃不需要太復雜,重要的是我們要用心去細細品味,細細體會其中所包含的情感。
觀《探索發現》有感 3
今天,我饒有興趣的打開電視看起了《探索發現》,在我的印象中,這是一個不錯的節目。它今天播出的是《問道武當》。
小時候,只對武當山有一點點的了解,所以,對這個詞不是很陌生。 這期節目主要介紹了武當山的歷史積淀、道教文化和文化遺產……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謝羅山、參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十堰市丹江口境內, 屬大巴山東段。西界堵河,東界南河,北界漢江,南界軍店河、馬南河,背倚蒼茫千里的神農架原始森林,面臨碧波萬頃的丹江口水庫。武當山是聯合國公布的.世界文化遺產地之一,是中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同時它也是道教名山和武當拳的發源地。
看到武當山上那美麗的風景,我恨不得馬上去那個地方瞧瞧,那里風景宜人,簡直就是人間仙境。經過電視節目的介紹,讓我對武當山充滿了興趣,我一定要去那里看一看。
觀《探索發現》有感 4
在電視里看了CCTV—10的《探索·發現》節目,講的是湖南里耶出土秦簡的經歷和后續研究,我記得幾年前的暑假在家的時候,中午的新聞30分經常播放一些考古方面的新聞,其中就有里耶發掘出兩萬多枚秦簡的轟動性消息,當時就對這個消息非常感興趣,因為在里耶秦簡出土之前,全國各地出土的秦簡總計也才幾百枚,這兩萬多枚秦簡記錄的信息足以重寫一個朝代的歷史,所以這一期節目引起了我強烈的興趣,可惜央視的節目是分幾天播出的,后面播出的時段我正好要上班,錯過了,郁悶之下,在水木上向著名的DVDRW買了包括央視《探索·發現》在內的100張DVD數千部科學探索紀錄片,昨天郵包終于到了,看著上面清華大學郵局的郵戳,感覺挺親切的。
但在這些DVD里面卻沒找到關于里耶秦簡的那一期節目,估計是播出時間太近,DVDRW還沒來得及收藏,不過其他節目也一樣引起了的.興趣,今天花了兩個多小時,看完了《中國史話》的第一期節目《尋找失落的年表》,非常的震撼,想寫觀后感了。中學時歷史學得不錯,至今仍記得書上說公元前841年的“共和元年”是中國歷史上有確切紀年的開始,相信很多人也都還記得與之相連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這個典故,而更早的歷史,確切年代就已經模糊了,而《尋找失落的年表》里介紹的,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進行的夏商周斷代工程通過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化學家和天文學家的通力配合,找到了西周建立也就是武王伐紂的確切年份,公元前1046年,并以這個為標尺,得到了夏和商的大致建立年份(公元前2070和公元前1600),我立即上網查現在的中學歷史課本,果然,上面清清楚楚寫著:約前2070年夏朝建立禹約前1620xx年湯滅夏,商朝建立商王湯約前1320xx年盤庚遷殷商王盤庚前1046年牧野之戰,西周建立周武王(姬發)前771年西周滅亡周幽王而記得十幾年前我使用的歷史課本里,武王伐紂只能用“約公元前11世紀中葉”這樣模糊的語言來記錄,看來夏商周斷代工程—真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它至少將中國歷史的確切坐標向前推進了兩百年,并大大縮小了之前一千年中歷史事件的年代誤差。
紅茶來宿舍找我,看見我正在看這種歷史記錄片,大為不解,他說“這有什么意思啊,現在過得好不就行了,幾千年前的事,知道得這么精確有什么意思?”我一時找不出話來回答或者反駁他,是啊,確定了武王伐紂的年份于我們的生活真的沒有什么影響,它既不會增長GDP,也不會在現代人里面掀起什么風波,現在手捧著新的歷史教材上課的孩子,可能根本不會知道,十年前的課本上,中國歷史還只能精確到公元前841年。但是,我仍然為這個變化而激動著,在我心里,如果幾千年以后,我們的后人只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在約公元二十世紀中葉,那么我們這幾代人的存在和留下的痕跡無疑會模糊很多。
在記錄片里看到那些白發蒼蒼的考古學、歷史學教授們,油然而生一種敬仰之情,他們的成績或許仍然存在很多爭議,也許下一次出土的某些文物又將推翻他們的結論,但他們的努力一定是有價值的,哪怕僅僅是為了公元前1046這一個數字退出光盤,回味剛才節目的內容,歷史學,天文學,化學,這些都曾經是我非常感興趣的學科,還記得五歲那年,還沒有上學之前,外公問我的志向,我回答的是“清華歷史系”,年幼的我并不知道那時清華已經沒有歷史系,后來自己也選擇了理科慢慢遠離了歷史,但今天看完這個紀錄片之后,竟隱約感覺和20xx年前那種對歷史、對知識的向往相似,如果那時我能看到這些豐富而生動科學紀錄片,那是多好的科學啟蒙,也許我的人生將是完全不同的軌跡,也許我現在做的將是更有意義和價值,也更適合自己性格的工作。現實中是沒有也許的,天亮以后還要上班,還要重復我那體力勞動的意義大于腦力勞動的工作。希望我能遇見一個熱愛科學與探索的孩子,能把這些dvd送給他,讓我兒時的夢想可以延續......
觀《探索發現》有感 5
每當晚上9:30的時候,我就會調到中央十套探索發現欄目。今天播放的正好是我最喜歡的關于“別的星球上有生命嗎?”雖然科學家現在還沒發現別的星球上有生命,但是已經發現有可能有生命的星球了。
天文學家對土衛六最感興趣。13日在美國得克薩斯州舉行的“月球與行星科學年會”上公布,美國“卡西尼”號探測器發現,土星的最大衛星土衛六“泰坦”上存在可能由液態甲烷或液態乙烷構成的.“海洋”,還有大氣層。天文學家也對木衛二感興趣,因為由伽利略號拍攝的照片發現木衛二的表面照片與地球海洋上的冰的照片相似。這可能是因為木衛二表面的冰以下有一層液態的水,或許有50千米深,有引潮力帶來的熱量保持液態。
怎么樣?感興趣嗎?那么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觀《探索發現》有感 6
在暑假中我看了《探索·發現》,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探索·發現》—千年書法。其中講了2003年4月,上海博物館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終于用450萬美元從美國人手中收購走了一個寶貝——淳化閣帖。淳化閣帖上收集了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書法,集中鐫刻、拓印成集。還請了幾位書法家來講這個書法:書法是中國文化藝術核心中的核心。
篆書是繼甲骨文以來第二種字體。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兩種。在當時,秦國通用的文字有八種之多,于是被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統一成了小篆。
自古以來,甲骨文和鐘鼎文被劃分到大篆一類,那么,我們就是不是可以說刻在獸骨、鐘鼎上的'文字就是書法的起源了呢?這個在歷史上是有爭論的一個問題。它的問題就在于字體與書體是一回事,還是不是一回事。
在篆書通用的時候,隸書在下層社會悄然而生。在漢代的時候,隸書上升為主要通用字體。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化史上一次重要的變革,它使漢字告別了已經使用三千多年的古文字,徹底擺脫了古文字那種象形的特點,所以漢代人稱隸書為今文。隸書又向正書、行書、草書三種字體演變,這就是歷史上重要的“隸變”。
在看《探索·發現》的同時,我也明白了歷史上書法的許多問題。
【觀《探索發現》有感】相關文章:
探索發現學習十法12-11
五年級探索與發現教學工作總結11-28
關于探索的名言11-27
探索結對編程03-04
探索成功的作文04-30
探索鋼琴教學01-01
對預算治理的探索03-21
觀《八佰》有感06-26
觀《知青》有感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