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九卿制度的發展
“卿”為官名,始于周,列國仿置,是中央政務大臣。因其貴重,秦以后歷代封建王朝都習慣以“九”為常數,選擇中央重要行政機關首長尊稱為“九卿”,突出他們的.地位。
周曾以少師、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為九卿。前三卿專輔天子;后六卿分管政務,按其次序,相當于后來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
秦以奉常(掌禮儀祭祀)、郎中令(掌宮外警衛)、衛尉(掌宮內警衛)、太仆(掌車馬)、廷尉(掌刑獄)、典客(掌內外客使)、宗正(掌皇族譜籍)、治粟內史(掌鹽鐵錢谷)、少府(掌皇帝財產),這些機關首長為九卿。
漢以太常、光祿勛、衛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謂之九卿,即中央各機關的總稱。東漢時九卿屬三司(太常、光祿勛、衛尉三卿并太尉所部;太仆、廷尉、大鴻臚三卿并司徒所部;宗正、大司農、少府三卿并司空所部),多進為三公,各有署曹掾史,隨事為員。
北齊改廷尉為大理,少府為太府,合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仆、鴻臚、司農,稱之為九寺。置卿、少卿、丞各一人,各有功曹、五官、主簿、錄事等員。自古“九卿”同“九寺”,但正式將“九寺”與官職連用則始于北齊。
隋唐九寺與北齊同,即太常寺、光祿寺、衛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鴻臚寺、司農寺、太府寺。
宋九寺與唐同,惟光祿寺因避宋太宗趙光義諱,改為崇祿寺。
魏晉南北朝以后,設尚書分主各部行政,九卿專掌一部分事務,職位較輕。
明清有大小九卿之別。明之大九卿為六部尚書及都察院都御史、通政司使、大理寺卿;小九卿為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祿寺卿、詹事、翰林學士、鴻臚寺卿、國子監祭酒、苑馬寺卿、尚寶寺卿。
清代皇帝的諭旨中常以六部九卿并提,可見不把六部計算在九卿之內。九卿究竟指哪些官,說法不一致。其小九卿則指宗人府丞、詹事、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祿寺卿、鴻臚寺卿、國子祭酒、順天府尹、左右春坊庶子。
【中國九卿制度的發展】相關文章:
中國魔術的發展08-19
CFO的制度發展11-07
中國禮儀發展10-27
中國街舞發展10-13
IBM在中國的發展10-07
中國舞蹈發展的特征09-15
招標投標制度的發展11-11
中國式發展與中國品質08-16
淺析街舞在中國的發展10-10
中國舞蹈的起源和發展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