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盈余管理及其效應
盈余管理;盈余做假;正面效應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在企業經營過程中,衡量公司經營狀況、評價公司價值、利潤分配、納稅等方面盈余是非常重要的指標。因此,企業的利益相關者都比較重視企業的盈余。而由于委托代理關系和對管理者激勵約束機制的存在,會計權責發生制下會計職業判斷,以及會計準則彈性的客觀存在,都使管理者產生調節盈余的動機。
管理者調節盈余目標的不同,會導致對盈余管理的概念界定及調節方式方法等一系列不同。通常人們會把盈余管理與盈余操縱及盈余做假等概念混為一談。其根本原因是對盈余管理沒有明確的定義。美國會計學家WilliamT Scott在《財務會計理論》一書中認為,盈余管理是指在會計準則允許的范圍內,管理者通過對會計政策的選擇從而使經營者自身利益或企業市場價值達到最大化的行為。目前大家普遍認同的盈余管理,是指管理者在有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的選擇自由時使自身利益或者企業市場價值最大化的行為。正因為這些定義的涵蓋面太廣,才造成對盈余管理概念的一些誤解或模糊。
上述定義中的共同點是把盈余管理的目標界定為使管理者利益或企業市場價值達到最大化,但是這二者是不能相提并論的。管理者作為理性經濟人,必然會追求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企業市場價值最大化是整個企業經營管理的長期目標和最終目標,就是通過各個部門職能的發揮,促進企業長期穩定發展,不斷提高盈利能力,實現企業總價值最大。顯然這兩個目標是截然不同的,也必然導致管理采取不同的“努力方式”。管理者如果將企業價值最大化作為其經營目標,必將企業的長期利益與長遠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為此,對盈余的調節就會致力于將符合公司發展的'信息傳遞給信息使用者,以保持企業經營穩定、減少經營風險。但是如果管理者將其自身利益最大化,如升職、加薪等作為其經營目標,就必然會追求企業的短期利益,從而很有可能采取不利于投資人、債權人的手段,比如不合法手段捏造企業業績,即盈余做假。雖然管理者在實現企業市場價值最大化的同時也可能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后者不是盈余管理的根本目標。因此,盈余管理應該是企業在有選擇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的自由時,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選擇使企業市場價值最大化的行為。
二、盈余管理與盈余造假的區別
正確理解盈余管理的定義首先就要將其與盈余造假區分開來。
從本質上看,盈余管理是企業管理當局在合法的范圍內,通過選用不同會計政策,會計估計和會計方法等,對利潤進行調整,以追求企業市場價值最大化;盈余造假是企業管理當局采用各種方式隱瞞、粉飾和偽造經營業績,超過法律法規允許范圍進行利潤調節。
從動機上看,盈余管理趨于預定的管理目標,實現企業市場價值最大化。其中包括股東財富最大化,符合債務契約約束條件,減少經營風險,避免政治成本,合理避稅等。盈余造假是管理者自謀利益,偷稅漏稅等行為。
從手段上看,盈余管理是在各種會計政策之間進行選擇。主要是對會計核算上需要估計的項目進行調整,比如,固定資產的折舊,遞延資產的攤銷,存貨計價方法的改變,安排交易發生時點及交易方式等。盈余造假以不合法手段進行會計造假,粉飾企業的財務報表。比如,提前或延后甚至虛假確認收入、費用,利用關聯方交易轉嫁費用等。
從結果上看,盈余管理如果運用得當,會使企業長期穩定發展。作為企業管理的一個分支,會有使會計報表使用者受益的地方。比如,企業將最符合公司發展的信息傳遞給信息使用者,有利于整個資本市場的信息交流,增大社會效益。盈余造假不是以實際生產經營業務為基礎實施利潤調節,而是憑空對企業業績進行人為捏造,使會計報表的真實性受到嚴重損害,導致報表使用者做出錯誤決定,損害投資人利益,甚至影響社會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