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人力資本文化創新對文化產業貿易的作用分析論文
摘 要:人力資本在文化產品領域中,體現為不同有生文化載體的創新性活動。從威廉·配第開始,眾多經濟學家推動了人力資本理論的發展。就文化經濟領域而言,人力資本通過文化生產部門具有技術子模性特征的生產函數實現了異質性人力資本的聚集;員工能力信息不對稱則實現了人力資本布局存在多樣化,為創新活動提供了更多的市場空間;文化人力資本的配置調整將推動中國文化產品出口貿易結構從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和資本密集型轉變。文章在參照美國、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文化人才培養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針對中國現有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人力資本;文化人力資本特征;技術子模性;人才戰略
近年來學術界認為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關鍵要素,實現了邊際收益遞增,是技術進步的核心動力和產業升級的重要基礎。人力資本的異質性,在文化產品領域中體現為不同有生文化載體的創新性活動。與物質文化遺產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載體是人。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與利用是中國文化產品貿易發展的重點,因而人力資本在文化領域的創新活力成為了文化產品貿易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1 人力資本是經濟發展的可持續要素———理論回顧
從威廉·配第開始,西方經濟學界一直將人作為生產領域中主要因素加以詳細研究。絕對成本優勢理論和李嘉圖的相對成本優勢理論研究都將勞動力作為生產領域中的唯一要素,并將各國之間的勞動生產率差異作為貿易發生的根源。在知識經濟時代,人在社會生產體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從以往依附于資本等其他生產要素的地位逐步轉變為主導地位。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質量與產業結構的優化是其人力資本競爭優勢的體現。
在國外學者約翰·穆勒、阿爾弗雷德·馬歇爾關于“個人財富”和“個人資本”的論述基礎上,1960年,美國的經濟學家舒爾茨從五個方面論述了其人力資本的理論,這五方面分別是人力資本的物質載體、形成過程、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最優投資對象以及耐用性;谶@五個方面的特征,舒爾茨認為人力資本學說彌補了傳統經濟學說對經濟現象解釋的不足。
參與經濟活動的勞動者獲取收入的多少存在明顯差異,就人力資本而言,其產值貢獻度和勞動回報率顯然高于一般勞動者,國外學者明塞爾就其中的原因,通過收入函數的形式,指出受教育年限是勞動者獲取收入差異的重要決定因素,而獲進一步擴展將工作實踐中的工作經驗也納入了此收入函數中。工作經驗既是勞動者教育水平的后續發展,也是一些受教育年限相對較短者對自身人力資本價值的有效補充。
國外學者盧卡斯提出的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所具有的邊際遞增性,使得一國經濟在資源約束的客觀條件下,能夠依靠人的創造將經濟一直保持在上升的軌跡中。對于人力資本的獲取方式,他也遵循了明塞爾的研究結論,即一種是通過正規(學歷教育)和非正式(工作后進行再教育深造)以學校為核心組織使得勞動力獲得人力資本;二是,以干中學的模式通過參與分工獲取生產經營機會來獲取人力資本。
國外學者羅默于1986年發表的論文《收益遞增與經濟增長》中,將知識進行了分類,分為一般知識和專業化知識兩大類。經過進一步的深入分析他得出:對企業來說,一般知識可體現為通過成本節約來實現經濟收益,是對現實已經存在的資源組合進行重新整合;專業知識則實現了生產要素的遞增收益,既是產業分工發展的結果也是社會經濟發展未來發展必然趨勢的體現;同時,他將生產要素劃分為物質資本、非熟練勞動、人力資本以及新思想四個方面,這四類生產要素中對于文化創意產業而言,人力資本和新思想正是把傳統文化資源與現代技術、全新的表達方式等相融合的決定因素。
2 文化領域人力資本的特性
第一,文化人力資本的產權特征。與一般人力資本相同,文化人力資本在產權形態上也具有排他性、可交易性、收益性三個與物質資本產權一樣的特征。排他性是收益性實現的必要條件,可交易性是隨意性實現的充分條件。對于人力資本產權的排他性占有,既是對已經完成投資的補償回報,也是未來繼續實現勞動與智慧投入的動機,由此形成了一個可持續的循環系統;可交易性代表了市場媒介發展深度,從不可交易到可交易,交易范圍逐步擴大,金額逐步增加,體現的是分工合作引發的市場機會,對于更多的富有人力資本的勞動者而言,必然是一個優先選擇的領域;收益性是人力資本市場價值的體現,在經濟發展模式逐步擺脫不可再生資源限制的背景下,如何增加勞動力資源在經濟發展中的貢獻度,是經濟能夠可持續發展關鍵節點,不同于一般勞動力獲取的工資報酬,人力資本收益性的實現與保障,是經濟創新動力的來源,如果不能實現收益,則經濟發展必然滯留在數量投入及壓低價格的簡單重復勞動層面,不能有效緩解對外部資源與環境的壓力。不同于其他人力資本產權特征,文化人力資本的產權依附于產權主體,一旦出現盜版等違法行為,文化人力資本的產權價值會出現貶值并最終徹底消失,對產權所有者的積極性產生嚴重負面影響的同時,也會切斷整個文化產業鏈條的正常運行。
第二,文化人力資本的異質性特征。從工作動機看,從事文化領域的工作者對于文化藝術等的追求,是馬斯洛需求金字塔中的較高層面(歸屬、尊重、認知、審美、自我實現),一般企業的研發人員更注重市場中消費者的基本生活需求。文化產品的創作過程,既需要他們的創作靈感,也包含強烈的挑戰欲望,是自我實現的一個過程。因此,這類勞動參與者往往具有強烈的探索與求知欲望,能夠將自身置于不同形式的生活體驗中,完成富有挑戰性的任務,追求完美并實現自身的文化藝術價值。從投入資源角度看,文化創作資源既包括對過去文化的積淀的重新挖掘,也包括對外來新鮮文化事物的首次嘗試,創作成果注重文化認可度,特別是來自于市場消費群體的認可度,其自身人力資本的藝術價值提升,也得益于來自市場群體的肯定。從員工與企業之間的關系看,相對于企業的發展,文化人力資本的更注重個人作業技能的提升,企業無法通過邊界遠遠小于其個人職業發展的邊界,人力資本的流動性要高于一般企業中的人力資本。從風險收益的角度看,文化人力資本的價值實現需要較長的時間過程,期間缺乏有效的信息反饋,在成果出現以前無法給予正確的價值評估,這加大了風險性。
藝術作品往往在其本人辭世后才會得到市場的認可,因此,需要一些新的模式來拓展文化人力資本的市場交易媒介,來減少風險的累積,另外,就是一些低成本制作的文化產品以快餐形式向市場提供,并根據市場反饋來決定未來的文化市場與創作。從團隊協調角度看,文化人力資本的簡單疊加,并不能獲取理論上的資源凝聚效果,團隊的組建與工作中的協調至關重要,根據前文所述子模性的市場特征,要突出異質性人力資本的疊加,而出生的整體效果需要建立更適應具體工作情況的協調制度,讓多方參與增加分工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3 人力資本對文化產品貿易可持續發展的影響機制
第一,文化生產部門的技術子模性決定了異質性人力資本的聚集,異質性人力資本正是文化多樣性的有效載體。在國家貿易競爭中,要素稟賦近似的國家可以通過將人力資本配置于不同的產業之中來獲取出口貿易的比較優勢。某一行業中生產函數屬性具有超模性,則生產任務之間存在互補性,則相似水平的員工必然聚集在這一行業中。這類產業的人力資本配置的結果,必然導致同質性勞動力聚集。與之相反,若一個行業中的生產函數具有子模型,一項生產任務的完成會減輕其他相關生產任務的壓力。這類行業中異質性勞動力聚集,出口的產品是技術互補性差的產品。德國的汽車與意大利的家具,日本的高端電子消費品和美國的軟件產品與華爾街的金融服務。這種貿易模式體現出的是意大利和美國人力資本分配的多樣化格局。在文化產品創作過程中,富有創意和創新性的勞動和其他一些水平一般甚至較差的勞動相結合的結果要優于所有勞動的中等水平的結果。明星演員與其他角色演員的合作,很可能會獲取奧斯卡獎和艾美獎等重要榮譽,并使得文化作品獲取國內外的廣泛認可,這就使得一國的文化通過這種人力資本的創新活動,實現了可持續發展。
第二,員工能力信息不對稱使得人力資本布局存在多樣化,為文化人力資本的創新活動提供了充足的市場空間。從契約角度看,勞動合同中雙方無法充分獲取對方的完整信息,廠商或企業不能針對勞動者的能力制定最大限度的工作量,且在聯合生產環節中無法有效區分個體的勞動貢獻;員工很難通過公開信息渠道或者其他渠道獲取公司的盈利狀況以判定自身的勞動回報是否合理,因此,人力資本的配置出現了扭曲。中國的文化類企業過去以事業單位形式存在,集中度很低,競爭同質化、同構化。文化企業的員工不能有效實現自身的市場價值,在《文化產業振興規劃》(2009)等改革措施推出后,文化領域中最富個人創造力的勞動力個體會在財政稅收、投資融資、資產管理、土地處置、收入分配、社會保障、人員安置、工商管理等創新制度的扶植下,優先選擇在能夠體現其能力的生產部門就職,而其他勞動力則不會做出類似的職業選擇,因而國家之間、產業之間、同意產業內部就會出現差異進而導致貿易的發生。
第三,文化人力資本的配置調整將顯著改變中國文化產品出口貿易的結構。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體的非核心文化出口貿易的成長空間已經趨于極限,而以資本和知識密集型產品為主體的核心文化出口貿易成為新的增長點。核心文化產品貿易出口會增加這一類企業的收入,鼓勵有創新能力的個體進行創業,以實現其勞動績效,加劇部門之間的收入差距,從而迫使低效率的企業退出文化產品的國內外市場,同時,客觀上推動文化領域從業人員的專業性,吸收并消化國外文化產品貿易中的先進技術與創新理念,增加他們的勞動力價值,有助于形成全產業鏈覆蓋型的市場競爭主體。
4 發達國家文化人才戰略
4.1 美國文化領域人力資本發展的成功經驗
美國作為一個移民國家,物質資源多于人口資源。鑒于上述基本國情,美國非常重視人才對于經濟各個領域發展的重要性。通過國內教育投資與國際合作并行發展戰略的實施,成功地將本國的文化產品推向全球市場,使得美國文化產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的戰略性產業。
美國本土教育體系發展完善,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比例高,在2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中達到95%。在高等學府內設立了相關專業,并滿足本土學生進修所用,哥倫比亞大學與紐約大學都在新聞傳播專業在傳媒領域享有很高聲譽,但后者更注重商業新聞這一專業領域的報道。密蘇里—哥倫比亞大學注重新聞學的基本功,研究性課程為主,雪城大學硬件設施完善,課程內容也偏向學術型。電影類專業是美國學生實現導演夢和作家夢的必由之路。
除了保證本土對文化人才的培養,美國通過自身的移民法律,為全球范圍內優秀的文化創意人才提供機會來參與美國文化產業以及文化產品出口的體系中。美國本土巨大的市場體系、多元文化的歷史背景、健全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以及發達的技術支持等,都是文化領域人才所看重的國別競爭優勢。位于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的好萊塢,能夠實現專業化供應商和勞動力市場基礎兩種不同的外部經濟,其根源是吸收了大量不同領域的人才,從制片人、演員、經紀人、規律與技術特效等方面的人才來自不同國家和領域,匯集在好萊塢。他們能夠在電影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中找到屬于自己的職業機會。國際文化創意人才將不同國家的文化特色與美國的制度優勢集合,為美國電影進入全球文化市場中的細分市場縮短了文化距離,贏得了更多的消費群體的支持。
4.2 日本文化人才培養的經驗
2014年,日本著名動畫大師宮崎駿被授予終身成就獎榮譽,其獲獎的意義不僅是個人的創新能力被廣泛認可,而且也是日本動漫產業乃至整個日本文化從業者的肯定。
日本的動漫人才培養具有比較典型的特點,呈現金字塔式分布;鶎邮敲耖g漫畫業余愛好者,之上是有一定技能的專業繪畫者,再往上則是動漫專業制作者,他們有能力將一般的漫畫素材改造成產品,而最頂級的漫畫大師則構成為這一人群的“領頭羊”。
這些漫畫領域中的創新人才,幫助日本動漫從國內一步步最終走向全球市場,成為具有強大號召力的日本文化出口產品。從動漫發展的確立時期到后來發展期,日本本土的動漫人才在吸收歐美文化降低出口的文化差異,題材與內容的甄選降低以消滅對外來文化的偏見,審美創意和價值取向擬合以最大限度融入各國文化風俗等方面,體現出日本自身的文化特點。
4.3 韓國文化人才培養
韓國在本國國內文化產業發展與韓國文化產品出口的過程中,一直將人才作為發展的主題。通過本國的教育機構和海外發展經驗引入來培養一批專業人才,造就一批具有國內外市場號召力的高端人才。
第一,人才培養遵循了可持續發展原則。在保持文化藝術教育原創性與本源性的同時,圍繞其可行的市場開發增加實用性教育,實用性教育的對象針對自文化經濟發展領域,是在文化經濟創新人才與文化藝術創新人才之間搭建有效的交流平臺。藝術成果的轉化有了通往市場的渠道,專業文化人才也有了穩定的藝術成果開發源頭。雙贏原則的實施,保障了韓國文化的市場競爭力,為其日后大量輸出海外,成為“韓流”奠定了基礎。
第二,在培養專門人才的同時,加大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體現了全方位覆蓋的原則。以滿足新興文化產業發展的需求為基礎,重點培養領域包括電影、卡通動漫、游戲軟件、音視頻等依托高新技術創新的新業態文化產業,以應付文化產業與文化產品出口領域中的創作、企劃、市場開發方面遭遇明顯的人才短缺問題,提升本國文化人才體系的質量。
5 中國文化人才的缺陷與改進
就全球文化市場來看,中國文化專業人才的創作能力、市場策劃能力、衍生經營能力均處于產業發展初期,遠未達到市場化競爭的所要求的水平。
創作能力的缺陷,體現在對于傳統文化資源的現代化加工能力薄弱,很難借助現代技術將已經存在的傳統結構作品加以創新,以滿足當代消費群體對文化作品的消費需求。市場策劃能力是文化產品市場價值實現的關鍵環節,中國的文化產品在轉化的過程中,缺少專業人才精準的營銷掌控,對市場的反應缺少正確的預期,因此,其文化產品的價值往往大大折扣;相反西方發達國家卻有著一整套完善的運營團隊,可以通過對市場有針對性的推廣活動,將產品特色與當地細分市場需求恰當結合,做到產品市場價值最大化。衍生經營能力,是文化產品價值實現途徑多樣化的保障。西方文化產業強國在文化作品的市場化實現過程中,單一的票房收入或者版權收入并入整個產品收入的主體,相關衍生品,包括圖書、游戲、人物玩偶等不僅擴大了收入的總量,更是將文化版權滲透到各個領域,由此保障了作品未來改版的潛在收益。中國的文化產品集中關注票房等直接收入,加大了投資風險,同時,不注意衍生品的開發,使得文化產品的潛在收益大打折扣。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文化人才培養與建設未來改進的空間主要集中在以下三點:
一是,大學相關專業課程設置貼近市場,改變理論為主缺少實踐的模式。可以考慮以案例形式結合理論,對市場數據進行產品維度的橫向對比和時間維度的縱向對比,找出中國市場與國外市場的差異并將其量化。
二是,“引進來”與“干中學”相結合。在中國日益開放國內文化市場的同時,業內參與者應該積極學習外來作品的經驗,將外部引進的作品進行分解,識別國外作品,從中汲取國外市場的有效信息,特別是技術應用和藝術形式。
三是,職業化建設與走出去。目前,中國國內文化經濟領域人才的職業化進程發展緩慢。更多的市場參與者并沒有長期規劃,因此,穩定性不足與敬業精神欠缺。這些都對中國整體文化經濟發展,特別是對外發展產生負面影響。中國應該支持文化領域人才職業化建設,從行業認證到個人與作品權益的保護,都給予制度支持。同時,鼓勵更多團隊走出去學習西方國家的先進經驗,加強交流的同時,尋找新的合作機會,推動中國文化產品出口海外。
參考文獻:
[1] 郝榮峰.文化人才是文化強國建設的關鍵[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209-210.
[2] 韓磊,卞靖.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促進文化產業繁榮發展[J].宏觀經濟管理,2013,(11):76-78.
[3] 李小牧,李嘉珊.中國文化貿易人才培養:實踐、困境與展望[J].中國大學教學,2014,(11):56-60.
[4] 歐陽友權.文化產業人才建設:問題與思路[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2):114-118.
【人力資本文化創新對文化產業貿易的作用分析論文】相關文章:
我國文化產業商業模式創新的論文08-20
論文化產業管理及其特征06-15
文化產業的周期性論文10-25
韓國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分析06-16
中國影視文化貿易現狀及原因分析論文08-16
關于文化產業的管理論文08-20
文學翻譯創新分析論文08-29
產學研合作創新中人力資本產權制度分析09-03
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論文(通用12篇)10-23
中華女子學院文化產業管理研究論文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