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國際油價背后的政治經濟因素
摘要:國際能源問題的背后是國與國之間政治、經濟互動的博弈過程。而石油作為重要的能源之一,自20世紀初,就已經滲入到世界各國的政治和經濟中。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進一步使石油被納入國家能源安全戰略。近年來,隨著石油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高位運行,對供需國家雙方造成了不同的影響和沖擊。關鍵詞:相互依存;石油金融化;美元貶值;危機轉嫁
引言
自20世紀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起,國際油價的走勢開始成為各國能源戰略關注的焦點。油價的背后除了世界原油的供需市場,還有各個國家主體之間的力量較量。由于國際市場上的石油貿易主要以美元標價和買賣,因而美國在油價市場上有相當大的影響力。縱觀歷史上的數次油價高企,美國出于能源安全戰略的利益需求往往成為推高油價的重要因素。
一、石油沖擊的現實與相互依存理論
1973年末,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成員國聯合采取了一項措施,將石油的價格由每桶2.59美元上漲到11.65美元。這原本屬于經濟領域的事件,但對世界經濟以及政治格局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這次石油提價實際上是產油國對長期處于經濟利益受損的一種反抗式行動。長期控制中東石油的西方七家大石油公司(所謂“石油七姐妹”)一直掌控石油定價權,OPEC國家從石油中所得的收人非常有限。這種低廉的油價使西方壟斷集團獲得超額壟斷利潤的同時,使產油國的經濟發展受到了極大的阻礙。最終在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之際,OPEC成員國對一些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實行石油禁運。然后又在戰爭爆發后的第十天,OPEC成員國在西方石油消費國當時沒有石油儲備可作補救的情況下,自行將油價提升。油價的上漲對西方發達國家、尤其是對那些從中東進口石油的西方國家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更深層的意義上,這是發展中國家第一次用經濟或資源的力量對發達國家采取有力的行動,因而它反映了經濟上的依存是如何轉化為政治力量的現實。(王正毅,2003)應當說,石油危機是本屬于經濟領域的事件,但是無論是傳統的政治學還是新古典經濟學都難以全面解釋這種新問題,而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也就是在這些新問題出現的同時,逐漸形成其理論體系的。
1.石油沖擊背后的相互依存理論
一般地說,依存是指受到外部力量支配或者極大影響的一種狀態。石油的不可再生性以及地理分布上的不均衡性,決定了它對一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程度。由于20世紀70年代的西方發達國家,對中東石油有很高的進口依存度,所以一旦石油輸出國組織在經濟領域采取行動,就會對西方石油進口國產生重大影響。這種經濟上的影響又會作用到國家之間的政治關系中,他改變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長期形成的政治依附關系。同時發展中國家可以利用非軍事因素,即利用能源因素等非傳統力量與發達國家展開談判。因此石油沖擊的背后實際上體現了,世界經濟中在能源領域愈來愈重要的依存關系。
2.現實主義理論解釋油價波動的局限性
如果從現實主義的角度來看國際油價的波動,可能更多的是從地緣政治的視角出發。資源是戰爭的起源之一,而戰爭也是解決國與國家之間因獲取資源而引起的政治和經濟沖突的途徑之一。如果考察自20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末的幾次重要油價波動中可以看出,戰爭的因素往往不容忽視。
地緣政治風險上升,世界石油主產區局勢的動蕩不安影響著世界石油的價格。但是戰爭并不是國際油價波動的唯一因素,同時國際制度的協調也力圖使軍事沖突的可能性降低。OPEC的目的是如何通過集體行動維護成員國在石油貿易價格變化中的利益!霸霎a抑價”和“減產保價”交替使用是OPEC的慣用策略。而成立于1974年的國際能源機構(IEA) 的目的則是如何保障其成員國在石油貿易中避免再遭受類似1973年所造成的傷害。IEA已經演變成一個最具權威的能源消費政策咨詢機構。
畢業論文搜集整理:
【國際油價背后的政治經濟因素】相關文章:
供求失衡是高油價的決定因素03-23
關于國際油價上漲的若干思考12-06
國際貿易中的文化差異因素分析03-19
中國長期吸引國際直接投資的制約因素分析03-22
論文化環境因素對國際市場營銷的影響03-19
油價風險與汽車物流策略論文11-21
隱躲在“0”背后的陷阱03-21
探析音樂表現的影響因素03-19
項目治理的主要控制因素03-20
企業邊界的雙重因素分析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