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外科護理論文范文(通用10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寫過論文,肯定對各類論文都很熟悉吧,論文是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你所見過的論文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心血管外科護理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心血管外科護理論文 篇1
摘要:
對心血管內科急性心絞痛臨床治療護理效果進行觀察。方法:選取急性心絞痛患者100例,將其隨機分成兩組,每組50例。試驗組患者在接受常規藥物治療的同時進行心理護理治療,對照組患者只接受常規藥物治療,治療4個月后對比觀察兩組患者的療效情況。結果:試驗組對高膽固醇、高血壓和心電的改變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此試驗很好地為臨床工作提出一定的指導,對于急性心絞痛的患者容易出現心理疾病,綜合護理治療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疾病情況。
關鍵詞:
心血管;內科急性心絞痛;臨床治療;護理效果
心絞痛是一種心臟本身的器質性疾病,而臨床發現一些精神障礙如焦慮、憤怒、驚恐等負面情緒會加重和誘發心絞痛的發生,有時甚至會導致患者死亡。這就對臨床的護理治療提出要求,在一般的常規治療基礎上,心理治療也顯得尤為重要。此試驗著重探討心理綜合護理對急性心絞痛患者治療療效觀察,F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0年~2012年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急性心絞痛患者100例,男69例,女31例,年齡40~92歲,平均60歲。將100例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每組50例。試驗組患者在接受常規藥物治療的同時進行心理護理治療,對照組患者只接受常規藥物治療,治療4個月后對比觀察兩組患者的療效情況,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實驗實施法案:綜合護理治療觀察療效。
1.2.1 心理護理治療:通過調查問卷和臨床接觸對患者進行心理健康評級,并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合適的心理治療方案。密切聯系家屬,做好患者家屬思想工作,給患者鼓勵打氣,使患者在治療期間有良好的心理狀態,使患者對疾病的治療充滿信心。在臨床工作過程中,要詳細給患者介紹治療期間應該注意的有關問題,及時聯系家屬密切觀察患者情況,對治療過程中出現的有關心理問題要及時溝通解決。
1.2.2 生活指導:強調飲食問題,對于冠心病心絞痛的患者,為了避免加重心臟負擔,要吃一些低鹽、清淡易消化、低脂肪的食物,禁止遲過冷過熱的食物,進食要慢,不能吃的過飽。禁止喝酒和濃咖啡和濃茶,避免吸煙?蛇m當吃些新鮮的水果,保持大小便通暢。
1.2.3 放松練習:所謂的放松練習就是一種心身放松的練習方法,包括肌肉放松和心理放松。要求患者靜坐或平躺,保持從頭到腳的肌肉放松狀態,在練習期間要保持一種若有若無的狀態,每次鍛煉25 min,1次/d。
1.2.4 良好的臨床護理:給患者舒適干凈的病房環境,使患者保持舒適的體位,使患者達到心理舒適的狀態。
1.3 療效評定:對于心絞痛完全緩解、心電圖ST-T恢復正常、壓低的ST段回升0.1 mV以上的情況認為完全顯效;對于心絞痛發作減少、ST-T有所好轉、壓低的ST段回升0.05 mV以上、倒置T波變淺的患者,認為治療室有效;否則,認為治療無效。
2 結果
2.1 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預后情況比較:
見表1可以看出試驗組對高膽固醇、高血壓和心電的改變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試驗組和對照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2試驗組治療優于對照組。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例)
3 小結
危害心血管疾病的因素有很多,這些危險因素大多與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相關因素有關,對于心理和生活方面的干預治療是現在疾病治療的重要內容之一。心理緊張和情緒激動會導致交感神經系統興奮,導致機體內的兒茶酚胺增加,使心跳加速。導致血壓升高,心肌耗氧量,致使心肌缺氧,會加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的病情。通過干預治療如心理治療、生活指導、放松訓練以及舒適的護理,能夠改變神經的興奮性,能夠很好地調節內臟和血管的各項生理,是患者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1-2]。通過上述干預治療后發現,試驗組患者預后情況明顯比對照組好,患者的癥狀、血壓血脂、心電圖顯示情況明顯比對照組好,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得到提高。臨床護理證實綜合護理治療明顯優于一般護理治療。因此本試驗很好地為臨床工作提出一定的指導,對于急性心絞痛的患者容易出現心理疾病,綜合護理治療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疾病情況。
4 參考文獻
[1] 斯日古愣.60例急性心血管患者的臨床治療觀察[J].中國衛生產業,2011,35(1):91.
[2] 倪淑靜,汪志青.急性心源性腹痛的觀察及護理[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1,28(6):48.
心血管外科護理論文 篇2
據世界心臟聯盟的統計,全球每病死3個人中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全球每年因心臟病和中風病死的人數高達1750萬。有專家指出,心腦血管疾病是目前我國發病率、致殘率和病死率最高的疾病,每12s就有1人因中風或心肌梗死而倒下。我國每年約有300萬人死于心腦血管疾病,占全部病死人數的40%左右。近5年來,心腦血管疾病病死率仍呈明顯上升趨勢。心血管疾病己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大部分心血管疾病都屬于慢性疾病或反復發病,患者在醫院經過治療,度過急性發作期出院后,仍需要持續治療,并需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有效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作,降低病死率。為此,本研究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對101名即將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進行調查,旨在了解其對回歸社會后連續性護理相關知識的認知狀況,從而為臨床開展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和護理人員專業化培訓提供理論依據,現將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2009年1一8月,采用便利抽樣法選擇我院3個心血管病區中即將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01例,其中男58例、女43例,年齡21~86血管疾病入院治療,或在院期間確診為心血管疾;(2)經過臨床治療,符合出院指征;(3)自愿參加本調查;(4)無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礙。101例患者的文化程度:本科10例,大專18例,高中及中專21例,初中30例,小學17例,文盲5例;職業:工人18例,農民7例,干部30例,軍人12例,教師4例,公司職員11例,其他職業19例;疾病類型:冠心病53例,高血壓31例,心肌梗死18例,心律失常11例,心絞痛11例,風濕性心臟病9例,其他疾病20例;其中患有一種心血管疾病者62例,患有兩種及兩種以上心血管疾病者9例;手術及治療史: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27例,心臟換瓣手術5例,介入治療5例。
1.2方法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進行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兩部分:(1)調查對象的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婚姻狀況、是否伴有其他慢性疾病、手術史及吸煙飲酒史等20項;(2)心血管疾病患者連續性護理知識和技能調查表,包括疾病相關知識(含9個條目)、治療相關知識(含13個條目)、康復相關知識(含27個條目)以及社會生活知識(含13個條目)等4個一級維度共62個條目。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評分:非常熟悉計5分,比較熟悉計4分,熟悉計3分,比較陌生計2分,完全不知道計1分;得分越高表示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越好。問卷經2位護理教育專家和3位臨床護理管理專家審閱后修訂而成,內容效度為0.84,Cronbacha系數為0.96。各病區指定專人發放和回收問卷。調查前,由研究者對發放問卷的人員進行集中培訓,使其了解問卷的設計原則、調查目的及填寫要求。在患者即將出院時,調查人員向患者說明調查的目的和意義,征得同意后請患者以無記名方式自行填寫問卷。因視力等原因不能自行填寫的患者,由工作人員逐條閱讀并向其解釋后,根據患者的選擇代為填寫。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01份,回收有效問卷101份,有效回收率為100.00%
1.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x形式表示。
2、結果
2.1患者對連續性護理知識和技能的總體認知情況。101例患者62個條目得分集中在3分左右,提示患者對連續護理知識和技能的認知總體處于基本熟悉和了解的水平。其中得分最低的條目為“知道安裝起搏器后的注意事項”,得分為(2.48±1.70)分;最高為‘我感覺自己的生活很有意義”,得分為(3.57±1.12)分,兩者均屬于“康復相關知識”維度。
2.2患者連續性護理知識和技能各維度的得分。疾病相關知識的9個條目,患者掌握較好的心血管疾病相關知識是發病時的處理方法、復診前的準備工作和復診時間等,但對復診指征、檢測恢復狀況、心功能評估等較為專業的知識掌握不理想。
2.2.2患者對治療相關知識的認知情況。治療相關知識的13個條目中,患者對服藥方面的知識掌握較好,對傷口護理方面的知識掌握較差。2.2.3患者對康復相關知識的認知情況。康復相關知識的27個條目中,患者對心理、飲食及睡眠等方面的掌握較好,對康復鍛煉、起搏器使用的注意事項等方面的知識掌握不理想。
2.2.4患者對社會生活知識的認知情況。社會生活知識的13個條目中,患者對臨終關懷和社會交往方面的知識掌握較好,但對保險與法律方面知識的掌握較為欠缺。
3、討論
3.1心血管疾病患者對連續性護理的認知狀況不容樂觀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住院治療后即將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對于自己回歸社會后需要掌握的連續性護理的認知水平總體處于基本熟悉的程度,得分為2.48~3.57分,平均(2.70±0.81)分,其中有12個條目得分低于3.00分,提示心血管疾病患者普遍缺乏連續性護理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尚未完全具備回歸社會后實施有效自我護理的能力,不利于其疾病的康復和生活質量的提高。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國連續性護理工作起步較晚,尚未在社區和基層醫療機構普及,大型醫院與社區醫療機構沒有形成暢通的患者交接和信息傳輸渠道,患者沒有形成出院后需要繼續完成后續的治療和自我護理的意識,沒有主動獲取疾病治療和康復相關知識的習慣。此外,我國患者住院期間的健康教育覆蓋面較窄,目前的健康教育主要針對疾病本身的防治和護理,從護理管理者到臨床護士都對慢性病健康教育缺乏全面的認識。因此,亟待建立較為完善的貫穿疾病“預防-治療-康復”始終的系統的健康教育模式。
3.2心血管疾病患者連續護理認知的各維度分析
3.2.1心血管疾病患者對疾病基礎知識掌握較為理想由表1可知,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疾病相關知識9個條目的得分均高于3.00分,達到了熟悉的程度,但是離非常熟悉的程度仍有差距?赡苁且驗榇蟛糠中难芗膊【鶎儆诼圆。乙恍┗颊咄瑫r罹患多種疾病,長期的治療使得患者對自己所患疾病有了一定了解,尤其是發病時的處理方法、復診準備和時間等重要知識掌握較好,提示患者的認知水平與其獲取知識的意愿有關。
3.2.2心血管患者掌握的用藥知識優于傷口護理
前3位均屬于用藥方面的知識,而后3位均是傷口護理知識?赡苁且驗榉幨切难芗膊〉闹饕委煼绞剑擃惣膊』颊咄枰L期聯合用藥,才能使得相關檢測指標達到要求;與介入治療、手術等有創治療方式相比,藥物治療更受患者及家屬的歡迎,能夠被接受,并作為長期的治療手段被堅持,并不斷摸索總結適合自己的用藥方案。同時,用藥指導作為醫院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在長期的實踐與摸索中己經形成了較為規范、科學的教育模式,而造口、傷口等專業化護理起步較晚,尚未形成成熟的教育方式,且手術等一些會給患者體表形成傷口的治療方法在絕大多數患者而言只接受一次,既沒有經驗,又沒有長期接受該方法治療的心理準備,因此,獲取該類知識的意愿不強,進而導致其認知水平較低。
3.2.3心血管患者對康復知識的掌握水平參差不齊表3顯示,62個條目中,得分最高和最低的條目都屬于康復知識維度。心血管疾病患者對康復充滿了信心,且對飲食、睡眠等生活常識了解較多,但是沒有針對性掌握所患疾病的康復知識,不能恰當把握各種活動的節點,難以循序漸進地開展康復鍛煉,尤其是對安裝起搏器、冠狀動脈支架術后必須遠離磁場,不能進行核磁檢查等特殊要求及其注意事項了解較少?赡苁且驗樯鲜鰞热荽蠖际腔颊叱鲈汉竺媾R的問題,住院治療期間未涉及到。因此,護士沒有針對上述內容給予系統、全面的健康教育,而是將宣教的重點放在疾病本身和患者住院階段的治療和護理上。這一現象說明連續性護理的理念尚未在護理人員中普及,目前臨床護理人員為患者提供的僅是階段性的健康教育,護理的連續性往往因患者的出院而中斷,強調以患者自我管理為前提的疾病管理,即全民醫療干預和溝通活動開展仍不理想。
3.2.4心血管患者的社會生活知識有待提高由表4可知,心血管疾病患者對臨終時醫療機構的選擇權等臨終關懷知識較為了解但對保險知識、種類、如何維權等保險與法律知識的了解較欠缺。究其原因,可能是隨著我國人民綜合素質的提高,以及步入老齡化社會的現況和媒體的頻繁報道,使得大眾對臨終關懷不再排斥,而是采取一種直面的態度并逐漸認同;而保險種類繁多、保障醫療消費者的法律法規知識普及面窄等因素,導致心血管疾病患者在選擇保險種類和利用法律保障自己合法權益方面顯得茫然,這仍是醫院健康教育與社區連續護理有效銜接的薄弱點。
3.3管理對策健康教育是應該堅持不懈對心血管疾病患者實施的基本措施,是糾正不良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發病的主要原因161,只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從根本上減少心血管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1:7。因此,加強和規范健康教育是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對連續護理認知水平的有效途徑。選擇高素質的護理人員開展健康教育,通過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導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和病死率。也可直接深入社區,或與社區合作,開展康復知識講座和法律、保險常識普及工作,在隨訪的同時也實現了對患者的連續性的評估。注重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有效結合,重點突出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將護士口頭教育的枯燥形式轉變為多樣化的健康教育方式,可采用患者現身說法等經驗共享的方式19,為患者傳遞綜合性的教育內容。在健康教育過程中注重效果評價,將健康教育的最佳效果定位在能否滿足患者的健康需求,才能保證健康教育的實用性和有效性,使患者真正受益。
綜上所述,目前心血管疾病患者對連續性護理的認知水平亟待提高,強化患者住院期間的健康教育至關重要。鑒于目前社區護理發展不平衡,社區的護理資源十分有限,社區康復護理指導不能實現有效地延續提倡醫院應該規范對患者在院期間的連續性護理知識的教育,通過規范的健康教育使其實現自我護理,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引導患者樹立連續護理觀念,是滿足患者連續護理需求、改善護理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有效途徑。
心血管外科護理論文 篇3
心血管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環系統的疾病。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發病的危險因素持續增長,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龐大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數給臨床護理工作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如何加強護士的培養,提高心血管疾病的護理水平,保障患者安全是我們要共同面對并認真思考的問題。本文就心血管疾病患者持續增長的現狀,護理工作面對的難點問題以及應對策略進行討論。
1、心血管疾病發病與治療現狀
1.1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
據《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0》報道1,估計全國心血管疾病現患人數2.3億,每5名成年人中有1名患心血管疾。2009年我國城市居民冠心病死亡粗率94.9/10萬人;全國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300萬人,占總死亡原因的41%,居各種死因的首位。我院2010年完成心臟外科手術7293例,較2009年提高了近20%,心臟冠狀動脈造影術15833例,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7716例。由于患者數量增加,使臨床護理工作量激增,醫護比例失調、護理人力配置不足等問題凸顯,超負荷工作狀態給護士的身心健康及患者安全造成極大影響。
1.2心血管疾病診斷與治療技術不斷更新
近年來,我國心血管疾病防治研宄取得了重要進展,2007年870所醫院能獨立開展PCI,年完成PCI數量為100例的有299所,占醫院總數的34.37%;中國大陸2009年心臟外科手術總量為157444例,比2008年增長了8.7%,其中體外循環手術量為128358,例1在手術數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時,新技術、新業務也在臨床廣泛開展,例如:血流動力學監測技術應用,循環功能支持性治療(主動脈內球囊反搏、體外膜式氧合),持續動脈(靜脈)-靜脈血液濾過技術應用等機械輔助裝置已成為救治危重癥心血管疾病患者積極有效的手段。隨著心血管疾病診斷及治療技術的不斷改善,使復雜和疑難患者獲得救治的機會增加,患者年齡也更趨向高齡或低齡、低體重嬰幼兒,護理人員需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才能跟上醫學的發展步伐。
2、心血管疾病?谱o理凸現難點問題
2.1患者方面
2.1.1病情的復雜性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具備1個甚至多個心血管疾病發病危險因素,高血糖、高血壓及其合并癥所導致的靶器官受損,影響到患者的肝腎等重要臟器的功能。同時,隨著心血管疾病發病率的提高,非心血管疾病病房中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住院患者比例增加。患者病情的復雜性提高以及住院患者的覆蓋面擴大,使疾病的治療和護理難度顯著增加。
2.1.2對護理服務的需求增加中國1999年進入了老齡化社會,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2011年8月發布的《2010年度中國老齡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指出,2010年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接近1.78億,總人口比重接近13.3%。隨著人群壽命的延長,患者中高齡患者的比例增加,使診療和護理的風險增高;同時,他們除了自身所患疾病之外,還存在視、聽、感覺、運動功能減退等老年問題,存在較大的護理安全風險。隨著醫學信息化普及程度提高,公眾的醫學知識越來越豐富,對高質量的護理服務需求不斷增加;治療的高風險、對疾病轉歸的不確定性給患者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心理護理顯得尤為重要。
2.2護理方面
2.2.1護理教育方面近年來,我國護理教育規模逐步擴大,教育層次顯著提高,然而從社會對護理人力需求的角度來看,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6。我國護理專業中專、大專及本科的起始教育均為通科護理教育,對畢業生的首要要求是具備臨床護理實際工作能力。但新畢業護士的心血管疾病?浦R相對缺乏,與臨床護理的需要有較大差距。范珊和胡曉鴻7的調查顯示,低年資護士進入臨床后,對?浦R培訓的需求非常迫切,認為培訓“非常必要”和“必要”的護士占92%,而排在前3位的是心臟外科常用藥物、監護技能和心臟外科專業基礎知識,提示護理管理者應重視護士的專業培訓。
2.2.2護理人力配置方面據2010年衛生部統計年鑒8,2009年我國的醫護比僅為1:0.97,要達到衛生部公布的1:2的理想醫護比,還缺注冊護士190萬人《護士條例》頒布后,特別是“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開展以來,護士數量較快增長,但醫護比例失調的情況依然存在。衛生部在《醫院實施優質護理服務工作標準(試行》)中規定:要根據各病房(病區)護理工作量和患者病情配置護士,病房(病區)實際床位數與護士數的比例應當為1:0.49。隨著護理工作內容的不斷豐富,新技術、新業務的陸續開展,危重、疑難病例的持續增加,對心血管疾病病房護理人力資源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護理人力資源的有限性與患者數量的增加、醫院床位不斷擴充的現狀,使護理人力短缺的情況依然存在。加之除了正常休假之外的病假、婚假、產假等,使實際在崗護士人數低于配比人數,加重了護理人力不足的局面。
2.2.3護士專業化發展方面醫學模式的轉變要求護理工作要從生物、心理和社會的整體觀念出發,滿足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的護理需惡“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亦要求病房實行責任包干制,患者從入院到出院的基礎護理、病情觀察、治療、康復、出院指導等所有的護理工作都由其責任護士全程、全面負責。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瞬息萬變,臨床診療技術日趨復雜,科室工作任務重、工作壓力大、應急突發情況多,對護士的臨床決策能力要求非常高。護理臨床決策是一個由護士結合理論知識和實賤經驗對患者做出護理判斷的復雜過程,需要護士具備心血管專業的核心能力。2007年5月衛生部頒布《專科護理領域護士培訓大綱》以指導各地規范開展?谱o理領域護士的培訓工作,尚未對心血管疾病?谱o士的培養對象、培訓目標、培訓時間、培訓內容做出規定。心血管疾病?谱o士的培養現狀與護士專業化發展的需要尚存在差距。
3、對心血管疾病?谱o理發展的思考和建議
3.1合理配置護理人力資源
衛生部馬曉偉副部長在全國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第二次工作例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護理隊伍“量”的激增是護理實賤發生“質”的飛躍的必要條件,是實現護理工作“貼近患者、貼近臨床、貼近社會”的重要條件。要達到責任到人、工作到位,護理人力的保證是基礎。目前,心血管疾病病房護士的配置尚無統一標準,建議根據患者的護理級別、自理能力測算護理人力需求。王玉玲和孫秀杰[14通過對包括心臟內科在內的4個試點病房的實賤,提出按患者自理能力將生活護理分為3級,完全依賴者為A級護理,部分依賴者為B級護理,完全自理者為C級護理,不同護理級別的患者分別按1:0.7、:0.5和1:0.3配置護士?紤]到心臟外科患者病情觀察、協助治療和促進康復的需要,護士配置應適當高于此標準,特別是移植病房、心血管疾病病房等。
3.2加強護士培訓
3.2.1建立低年資護士規范化培訓制度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對衛生服務的要求提高,臨床診療技術日趨復雜,護理職能擴展,均對護士的能力和素質不斷地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臨床低年資護士是護理隊伍的新生力量,不斷補充到臨床護理工作中。心血管疾病護理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加之患者的病情趨于復雜和疑難,開展低年資護士的規范化培訓迫在眉睫。針對此問題,我院嘗試院科兩級護士規范化培訓工作,將大專、本科畢業3年,中專畢業5年的護士按照工作年限劃分為N1、N2、N3共3個層級,N1級護士定期進行基礎知識及技能考試、撰寫讀書筆記;N2、N3級護士在此基礎上,要求完成病例積累、承擔小講課、本科生帶教等工作。在病例積累的過程中逐漸培養護士的主動學習能力、病情觀察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護理部將考核結果納入護士評優、晉級、合同護士轉正工作中。在注重專業培訓的同時,通過護理投訴案例分析、人文關懷專題講座等形式,使護士認識到護患溝通的重要性,學習溝通交流的方法,改善服務,滿足患者的需要。
3.2.2開展多種形式的繼續教育活動繼續教育是護士不斷更新知識的有效途徑,參加繼續教育學習既是護士享有的權利,又是應盡的義務。作為護理管理者應大力宣傳繼續護理學教育的重要性,加強繼續教育的管理,護理部、科室制訂不同層級的繼續教育計劃,并納入護理管理考核指標。我院每兩年舉辦的“五洲國際心血管疾病研討會暨護理學術交流會”已連續舉辦6屆,為護理同仁搭建了良好的專業交流平臺。同時我們將心肺復蘇技術、除顫器應用、常見心律失常的心電圖特點、常用心血管藥物等心血管疾病護理知識與技能作為必修內容,通過護理查房、病例討論、小講課、自學、操作考核等多種形式的繼續教育活動,實施臨床護士分層級繼續教育培訓,將課程設置及培訓形式根據各層級護士的需求結合崗位要求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從而確保培訓效果。
3.2.3學歷教育與?平逃嘟Y合目前,中專、大專學歷的臨床護士通過在職教育提升學歷水平的比例很高,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729名大專及以下學歷的護士利用業余時間參加學歷教育。從調查反饋中發現,大專及本科學歷教育階段課程的設置中,有大部分內容存在交叉,有部分內容在臨床工作中應用很少,如果將大學課程設置與臨床?茖W習的內容緊密結合,可以使學生在學習大專、本科學歷的同時,更深入地學習所在專業的相關知識,更有利于臨床護士?扑刭|的提高。
3.3探索心血管疾病?谱o士的培訓方式
我國心血管疾病?谱o士培訓工作尚在探索中,目前多以參加ICU?谱o士培訓作為替代途徑。周麗娟等報道了兩期全軍心血管疾病?谱o士培訓經驗,提出準入標準為大專及以上學歷、專科護理工作2年以上或從事其他?谱o理工作4年以上的注冊護士。這與目前ICU、急診、手術室、腫瘤等領域的?谱o士準入標準基本相同。但在培訓時間、方式、教材、考核標準等方面尚待進一步研宄。針對目前采取的短期脫產培訓存在培養周期長、培養人數有限的情況下,建議發揮ICU專科護士的作用,開展分層級培訓,醫院內組織心血管專業學習班,采取脫產學習、小班授課、理論與臨床實賤結合的形式培養臨床護理骨干,以滿足臨床護理需求,提升護理水平。
4、小結
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已成為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心血管疾病專科護理面臨的難點問題已引起廣泛關注,如何合理配置心血管疾病?谱o士人力資源、探索建立護士規范化培訓制度、確定專業核心標準、開展?谱o士培養工作成為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
心血管外科護理論文 篇4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2年4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84例心血管內科患者,將其均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接受優質護理服務。所選取的84例患者中,男50例,女34例,年齡為42~82歲,平均年齡(62±1.2)歲,平均病史為(34.5±1.2)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疾病等方面均無明顯差異,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對比分析。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接受診斷以及治療過程中,接受常規護理。醫護人員按照常規的護理模式給予患者護理服務。護理人員引導患者保證充足的休息以及飲食健康,對患者實施必要的給氧治療,指導患者遵醫囑服用相關治療藥物,并觀察患者用藥治療后的不良反應以及臨床治療效果,并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監測,保證患者情緒的穩定。觀察組的患者接受優質護理模式。在患者被告知為心血管疾病,一般情況下,心理會產生焦慮、不安以及緊張等情緒。因此,醫護人員應先對患者的心理狀態有所了解,而后給予患者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適當給予患者安慰鼓勵,讓患者感到親切,真誠,緩解所產生的緊張、不安、焦慮的心理情緒,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告知患者心血管疾病的病因、病理以及治療預后,平復患者的心理情緒,有利于患者在治療中積極主動配合治療。醫護人員也能對患者表示尊重,在日常護理中,患者應耐心解答的問題。尊重患者個人的宗教信仰以及民俗文化,不應在患者背后議論人家,以平等、和善的態度對待患者。在生理方面,患者在患病后,需要充足的休息,但長期臥床,會導致患者出現便秘等一系列腸道疾病。因此,醫護人員應對患者住院后具體情況進行準確評估,主要包括對患者的活動強度、飲食習慣、用藥情況以及排便情況等進行評估。指導患者應注意合理搭配飲食,注意飲食營養的平衡,多食用一些雜糧、水果蔬菜,禁食或少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指導患者每天清晨在空腹狀態下飲用300~500mL溫水,促進腸道的蠕動。指導患者定期進行沿結腸走向的腹部環形按摩,每天超過3次以上,一次按摩時間為15min。對于出現大便干結的患者,指導患者遵醫囑服用一些有利于胃腸動力的藥物。多數患者因長期臥床,會出現腰背疼痛的癥狀,醫護人員可適當給予患者按摩,同時注意按摩的速度以及力度。在病房環境方面,盡量保證環境可滿足患者需求,同時應該注意保持病房環境的舒適。同時根據患者具體臨床癥狀,護理人員應給予患者必要的監護,減少各種設備的使用。根據患者的不同要求,可在不同床位上拉上簾帳,保證患者的隱私。
1.3護理評估
我院自行編制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包括基礎護理、健康教育、服務態度以及護理技術等方面,滿分100分,每分25分,總分超過80分為滿意。并觀察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以及患者的住院時間。
1.4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均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加減標準差表示(x-±s),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組間對比采用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顯著性,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患者實施護理后,觀察組滿意率為97.6%(41/42),對照組滿意率為78.6%(33/42),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顯著優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癥狀消失時間以及住院時間顯著少于對照組,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隨著當前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隨之不斷提高,患者對醫療技術水平的需求量也隨之不斷增多。根據衛生部門的相關優質護理服務的部署要求,徹底貫徹落實優質護理服務的實施,我院堅持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思想,給予患者優質護理服務。本次研究中,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采用優質護理模式,觀察組的護理滿意率顯著優于對照組,且觀察組實施護理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以及患者的住院時間顯著少于對照組,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馬淙的臨床研究結果基本相符。在臨床護理心血管疾病中,其護理工作具有一定特殊性,具有較高的護理難度,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存在較多問題,主要表現在護患關系的緊張,患者護理滿意度較低,醫護人員的護理技能以及操作水平較低。基于上述原因,不利于臨床治療效果體現,護患糾紛較嚴重。實施有效的優質護理服務,可顯著提高護理人員的素質水平,提高當前護理服務質量,緩解當前緊張的醫患關系,減少醫患糾紛的出現,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以及心理負擔。通過實施優質護理服務,可顯著提高臨床護理效果,改善患者的預后以及治療,提高護理人員的護理質量。因此,在整個護理過程中,醫護人員秉持以人為本的護理服務理念,堅持以患者為中心,努力營造良好舒適的護理氛圍,提高患者臨床治療的依從性,同時給予患者必要的健康知識教育,有助于護理工作的順利開展,顯著改善患者生命質量。
心血管外科護理論文 篇5
【摘要】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老齡化人口的增多,心血管疾病住院的患者越來越多,如何能夠提高護理質量,降低患者住院期間出現意外風險的發生率越來越受到醫護人員和患者的關注。該文從護理管理、護理人員、住院患者三方面總結分析了心血管內科護理管理期間存在的潛在風險,提出在護理工作中完善的護理管理機制、增強法制觀念、崗位責任明確、加強技能培訓、改善服務態度、學習溝通技巧、加強安全措施管理、加強健康教育等方法,最大程度消除護理工作中的潛在風險,提高護理滿意度。
護理風險是指護理人員在患者住院期間進行護理工作中出現的所有不安全事件。對于心內科護理工作來說,一般患者的年齡比較大、身體條件較差,治療過程中臨床效果改善不明顯,所以患者出現護理風險的可能性相對較高。同時隨著生物-心理-社會護理管理模式的提出,要求護理人員在工作中從以治療為中心轉變為以患者為中心,降低護理風險,提高患者的滿意度。該文對近年來關于心內科護理過程中存在潛在風險及對策的相關文獻進行分析和總結,F報道如下。
1.護理工作中潛在風險的原因分析
通過相關文獻分析和筆者自身的護理體會,護理過程中存在潛在風險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1護理管理層面
護理管理是指為了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系統地利用護士的潛在能力和有關的其他人員或設備、環境以及社會活動的過程,在醫院的護理工作中處于中樞地位,對護理工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完備、健全的護理管理制度能夠提高護理水平,降低護理過程中存在的潛在風險。護理管理層面風險主要涉及三方面原因,首先,科室管理層對風險相關知識沒有充分的了解,沒有完全掌握風險主要來源;其次,要針對可能存在的風險沒有制定完備的應急預案,如是否制定了完善的風險知識培訓機制,是否有完善、合理的獎懲制度,是否有科學的考核制度等。最后,不能制定出完善的信息反饋和定期抽查制度,如問卷調查、文書抽查、不定期組織理論考試等,導致不能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1.2護理人員方面
。1)護理人員服務意識淡薄。護理人員在工作過程中仍以治療為主,沒有轉換到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上來,導致護理人員不能進行換位思考,不能處在患者的角度去看問題,從而使護理人員和患者之間容易出現矛盾和糾紛。對于心內科護理人員來說,其護理工作相對比較繁瑣沉重,工作過程中常常處于精神高度緊張狀態,在工作中十分容易出現厭煩的.心理狀態,導致護理人員在和患者進行接觸時可能會出現冷淡的態度,引發與患者之間的矛盾。其次,可能會出現少數護理人員自身責任心比較差,不能嚴格按照工作規章制度進行,例如不能嚴格遵守“三查七對”、交接班不負責等,從而在患者藥品使用上或者對病人病情掌握上出現問題,引起患者的不滿。還有些護理人員不善于和患者溝通,對患者及家屬的問題解答不夠清楚,導致患者及家屬出現誤解,引起糾紛。
。2)護理人員自身業務能力不強。由于醫院對護理崗位空缺比較大,一些護理人員經過短短幾天的業務培訓就走進工作崗位,而這些剛走進工作崗位的護理人員自身缺乏專業的知識和溝通的技巧,同時對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準則的理解不深入,導致患者出現不滿意;另一方面,剛工作的護理人員不能夠單獨進行相關護理操作和護理患者時不知道應主要觀察的指標,導致一些能夠避免的風險事件發生。
。3)護理人員護理的記錄不夠完善。護理記錄記錄每位患者在住院期間接受的治療項目,是病歷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由于住院患者較多,可能導致護理人員在記錄的過程中出現失誤,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僮o理記錄的內容缺失,不能完整記錄患者接受的護理和病情情況;
、谧o理記錄中患者的用藥情況和醫囑記錄在時間或者藥物種類上存在不統一情況;
、圩o理記錄內容存在自己隨意編造的情況,例如患者查房時不在病房,隨意編造查房記錄;
④護理記錄存在寫字不清楚,難以辨認的情況。
1.3患者方面
患者是護理工作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對象,只有患者積極配合護理人員的工作,護理工作才能順利進行,才能使其早日康復。對于心內科患者來說,一般患者年齡較大、病情復雜,如果患者在治療時未按照醫囑及時服用藥物,或者在治療過程中按照醫院的規章制度,私自離院等,導致患者病情惡化,給醫務人員的治療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同時患者家屬自身由于沒有醫學常識認為是治療不當的原因而和醫務人員出現沖突和糾紛。
2.針對潛在風險提出的相應對策
2.1護理工作中完善的護理管理機制
完善內科護理管理機制是針對醫院護理領導層提出的要求,其制定的措施是否合理、科學決定了護理工作實施能否順利進行,對于規范護理人員的行為和各科室的管理工作意義十分重大。應該制走從醫院護理管理層到護理人員在內的職責要求,采用逐級管理的措施,使責任明確的具體的人身上,制定合適的獎懲措施,并把護理人員的相關表現轉換成客觀數據,納人護理人員的晉升和績效考核當中。只有制定了正確、合理、科學的護理管理機制,才能夠規范護理人員的工作行為,才能使護理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下去。
2.2增強法制觀眾
護理人員在工作過程中要有法制觀念,提高法律意識,要做到知法、懂法。科室要組織護理人員定期進行法律方面知識的培訓,加強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學習,要明確在護理工作中護理記錄的重要性,做到完整、及時、準確的記錄,尤其心內科患者病情變化較快,更應該做到及時記錄,嚴禁涂畫修改護理記錄的內容等,護理記錄本要符合要求,并妥善保管。
2.3崗位責任明確
對于已經制定的科室相關的規章制度和操作規范要嚴格執行,進行學習和互相的監督,提高護理質量,盡量防止護理工作中發生差錯。對于護理管理機制中明確的職責要明確到人,嚴格遵守科室的三查七對制度、分級護理和交接班制度。同時醫院要進行不定期的查驗,以便保證每位護理人員的行為都符合規章制度。心內科的護士長要處理好該科室護理人員的責任分配,保證護理人員盡可能滿意工作的分配,實行三級管理的制度,確保給患者提供優質的服務。
2.4加強技能培訓
護理工作的好壞除了與制定的護理管理制度密切相關外,護理人員的技能水平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護理人員具備了良好的護理能力,才能夠做到護理管理中護理要求,所以一定要加強護理技能的培訓。心內科的護理工作比較繁瑣,年輕護士一定要有年資比較髙的護士長或者主管護師進行培訓,傳授護理理念和技巧,要加強三基三嚴的技能培訓,要掌握本科室相關護理操作技術,相關儀器的使用方法,同時還要學習心理學、社會學等相關知識;還可以定期派遣護理人員到上級醫院學習先進的護理模式和護理方法;這樣才能提高護理人員的自身水平,提高護理質量和患者的滿意度。
2.5改善服務態度
以往以“治療為中心”的護理模式隨著時間和護理模式的改變已經不再適應臨床的要求了,現在的護理模式中要堅持以“患者為中心”。由于心內科的患者年齡大,思維比較慢,所以心內科的護理人員更要以患者為中心,學會換位思考,能夠從患者的角度去想問題,思考問題。在和患者的交流中要始終保持耐心,認真聽取患者的問題,例如患者關心住院花費情況和藥物是否都是針對自己病情時要進行詳細的回答,使患者能夠明白和理解,讓患者知道護理工作中的措施都是為了使患者能夠盡早康復,使患者能夠積極配合。在溝通中保持微笑也是十分重要的,患者由于自身住院到了陌生的環境,需要得到護理人員的安慰、關愛,交流過程中保持微笑能夠使患者感受到家的溫暖,從而更容易適應住院的環境,同時對護理人員產生了好感,方便了護理工作。
2.6學習溝通技巧
在護理工作中學會溝通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良好的溝通才能使患者完全配合護理工作中的每項操作,同時良好的溝通能夠減少患者對醫護人員的誤解,體現出了護理工作中的以人文本的原則。護理工作中的溝通技巧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學習的,年輕的護理人員要向經驗豐富的護士長等年資較老的護理人員學習,她們知道什么操作用什么方式進行溝通比較合適,能夠使患者更容易接受。同時針對不同的患者還要有合理、個性化的護理方案,護理措施能夠真正體現出患者的自身需求,這樣能夠使患者積極配合護理工作,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效率和患者滿意度,從而進一步提高醫院的社會效益。
2.7加強安全措施管理
安全措施的完善對于住院患者十分必要,要完善醫院病房內的安全設備,同時要做到定期的維修和檢測。心內科的患者一般年齡大,應該注意安全措施的管理。例如對于病房內病床上的護欄要進行及時的檢查和維修,避免患者從病床摔下來;病房內的洗手間等濕滑的地方要鋪上防滑墊,避免患者摔倒,走廊里的扶手要安裝牢固,避免松動導致患者摔倒;同時醫院內是一個人員集中的地方,人多手雜,要給每位患者配備儲物柜并能夠上鎖,以免患者的財物被盜竊等。
2.8加強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護理工作中一項十分重要的項目,心內科的護理人員要認識到其對患者的重要性。對住院的每位患者及家屬要進行相關的教育,保證患者能夠自覺遵守醫囑用藥、鍛煉、合理飲食等,降低不必要的潛在風險。健康教育可以提高護理的質量,使治療效果能夠得到鞏固,還能夠使患者自身掌握正確的治療方法,進一步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和依從性。
3.結語
綜上所述,心內科護理中存在的風險通過護理人員的優質服務和患者的積極配合是能夠大大減少的。這要求我們護理人員要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能夠完全按照規章制度進行護理工作,加強自身的學習,同時還要具有耐心、愛心、責任心,以避免風險事件的發生。護理安全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尤其是心內科患者具有年齡大、并發癥多等情況,使護理工作更加的復雜,只有提高心內科護理人員的素質才能避免風險的出現,為患者提供更好的護理服務。
心血管外科護理論文 篇6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心血管內科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共55例,男性32例,女性23例,年齡在35歲至82歲之間,平均年齡(55.2±10.5)歲。其中,先天性心臟病2例,心肌梗死18例,高血壓伴冠心病22例,風濕性心臟病6例,其他7例。
1.2一般方法
對所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臨床資料及護理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并對所有患者和15例護理人員發放本院自行設計的護理過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對策調查問卷表,共70份,全部回收。其中,患者問卷調查內容主要包括護理專業水平、工作責任心、人際交流、環境因素等。護理人員問卷調查主要內容包括護理專業水平缺陷、用藥不當、管理制度缺陷、文書書寫不規范及患者因素等。
1.3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上述治療進行數據的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P<0.05時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15名護理人員問卷調查中護理專業水平缺陷6名,占40%(6/15),管理制度缺陷1名,占6.67%(1/15),用藥不當4名,占26.67%(4/15),文書書寫不規范4名,占26.67%(4/15),患者因素10例,占66.67%(10/15),其他2名,占13.33%(2/15)。具體情況見表1。55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問卷調查中護理專業水平缺陷8例,占14.55%(8/55),護理人員工作責任感不強12例,占21.82%(12/55),醫患交流障礙24例,占43.64%(24/55),服務水平缺陷20例,占36.36%(20/55),環境因素5例,9.09%(5/55),其他7例,占12.73%(7/55)。
3結論
3.1心血管內科護理過程中主要不安全因素分析
3.1.1護理人員因素
護理人員是護理的主要參與者和執行者,其素質高低直接關系到護理質量及安全。心血管內科護理工作量大且有一定的危險系數,若護理不當極易引發安全事故,造成醫療糾紛。本組調查中護理人員因素中文書書寫不規范為26.67%,用藥不當為27.67%,護理人員工作責任感不強為21.82%,等等。由此可見護理人員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①護理人員專業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在醫療體制改革不斷深入的形勢下,多數醫院采取護士聘請制,一些年輕護理工作年限短,臨床經驗不足,難以獨自完成護理工作。且對心內科常用醫療器械不熟悉,因設備應用不當發生的安全事故發生率較高。此外,重專業護理輕人文護理,導致醫患溝通交流難,難以滿足患者心理需求。②護理人員工作責任感不強。心血管內科護理工作量大且雜,長期以往護理人員易產生厭煩、焦躁情緒,影響護理工作。此外,部分工作人員責任感不強,沒有按照“三查七對”制度操作,對患者病情變化觀察不夠,從而造成安全事故,引發醫療糾紛。③護理文書書寫不規范。護理記錄作為護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司法鑒定的依據,是病情反映文書。部分護理人員護理文書書寫意識不強,存在書寫不規范現象,如患者病情變化未記錄,記錄不真實,記錄與醫囑矛盾等。
3.1.2醫院因素
心血管內科病房床位多,儀器設備多,人員來往多,相對擁擠,噪音大,影響患者休息,易引發患者投訴。同時若病房衛生打掃不到位,地面濕潤,導致患者摔倒,易引發患者不滿情緒,嚴重時甚至加重患者病情,從而引發醫療糾紛。此外,治療費用是引發醫療糾紛的主要因素之一。心血管內科治療費用一般較多,護理人員若沒有詳細的告知患者及其家屬用藥費用、治療費用等,結賬時易引發醫療糾紛。除上述以外,醫院制度、飲食等也可能引發糾紛。
3.1.3患者自身因素
患者是護理工作中一方,若患者不配合治療或護理,護理工作也難以開展;颊咭蛩刂饕袃牲c;①患者不配合護理。心血管疾病大多病情嚴重且變化快,稍有不當則可能出現生命危險。由于部分患者對自身病情不重視或認識不足,沒有經過同意就擅自離開病房或者不配合治療,可能就會造成病情復發甚至加重。②期望過高。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很多患者及其家屬對治療期望過高,若在實際治療或護理過程中,達不到患者的期許或要求時會感到失望。同時一旦患者病情惡化,則會把責任推到醫護人員或醫院身上,引發醫療糾紛。
3.2預防心血管內科護理安全事故的有效措施
3.2.1完善心血管內科護理相關規章制度
規章制度是保證護理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和前提。醫院要根據心血管內科護理特點制定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如護理工作流程、護理文書書寫規范制度、責任制度、交班巡查制度等,并嚴格執行,提高心血管內科護理管理規范化和制度化。此外,所有護理人員要明確各自崗位,嚴格按照交接班制度、分級護理制度等操作,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幫助他人或提升自我,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
3.2.2加強醫院環境建設
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加強醫院環境建設,如保持病房干凈、整潔、明亮,在病房中添加電視、微波爐等,為患者提供良好、和諧的住院環境。
3.2.3提高護理人員綜合素質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偬岣咦o理人員安全意識和法律意識。心血管內科相關領導要定期開展講座,加強護理人員《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相關法律知識學習,提高護理人員法律意識,嚴格執行,避免出現醫療糾紛,若發生了醫療糾紛,則可以將護理文書作為司法舉證證物。因此護理人員必須嚴格按照護理文書書寫標準操作,真實、全面、正確的記錄患者病情,不允許書寫潦草,一旦發現嚴懲不貸。此外,提高護理人員安全意識,在工作中嚴格按照標準操作,避免出現醫療安全事故。
②加強護理人員專業培訓。護理人員不僅要掌握心血管內科基礎護理知識,而且要熟練操作醫療器械(心肺復蘇、呼吸機等),具備一定的溝通交流能力,最終能獨立、高效的完成護理工作
、蹣嫿己玫尼t患關系。加強護理人員人際交往、語言表達能力等培訓,提高護理人員服務意識及水平。積極主動的與患者溝通交流,關心、尊重患者,實行人文護理,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并根據患者特點實行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切實提高護理水平。(本文來自于《心血管病防治知識》雜志!缎难懿》乐沃R》雜志簡介詳見.)
3.2.4實行人文管理
醫院實行人文管理不僅是針對患者,而且要為護理人員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多關心護理人員,幫助護理人員排解內心的苦悶,從而讓護理人員真正的為患者服務,避免因護理人員情緒引發醫療事故。
心血管外科護理論文 篇7
1資料與方法
(1)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由護理部組織專人調查;颊邔ψo理滿意度調查表為我院自制,包括十個選擇題,根據服務態度、應答時間、衛生環境、預防宣教、專業知識5個方面分滿意、不滿意2個等級,如其中有2個選項為不滿意則總評定為不滿意。共發放患者滿意度調查表200份,回收有效問卷200份。
(2)記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3)治療配合情況由責任護士記錄。
(4)護理人員對自身工作滿意度。由心血管高級別護士組成3人調查組,問卷共十個選擇題,根據工作氛圍、學習氛圍、自身實現、溝通合作、壓力與休息5個方面分為滿意、不滿意2個等級,如其中有2個選項為不滿意則總評定為不滿意。共發放護士對自身工作滿意度調查表32份,回收有效問卷32份。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的比較觀察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心血管病住院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觀察組患者的不良事件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兩組心血管病住院患者治療配合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配合不良發生率顯著低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兩組護理人員對自身工作滿意度比較觀察組實施時期護理人員對自身工作的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實施時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隨著社會醫療技術的日益發展,護理安全管理已受到各臨床醫療機構的重視,成為評價醫院醫療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10%以上,表明該地區或國家已進入老齡化階段。人口老齡化不僅增加社會負擔,同時增加醫療體系支出、消耗,增大醫療及護理的難度。老年人生理及心理有其特殊性。因此,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問題值得高度關注,這給老年患者的護理安全管理帶來更嚴峻的挑戰。心血管疾病患者人群以老年人為主,且起病迅速、復雜多變、治療方案煩瑣。隨著社會老齡化發展,針對老年患者護理安全管理應引起高度的重視。因此,如何落實老年心血管疾病安全護理管理、促進疾病康復、提高護理效果是有待解決的重要課題。筆者通過對比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實施護理安全管理與常規護理的效果,探討加強老年心血管病住院患者護理安全管理的意義。結果發現,觀察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不良事件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配合不良發生率顯著低于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護理人員對自身工作的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在堅持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全面綜合對患者護理安全隱患因素進行評估,因人而異,能夠做到早發現、早預防護理安全隱患。護理工作人員在加強護理安全管理后對自身工作滿意度得到顯著提升。這說明觀察組護理人員通過對患者護理安全因素評估、個體化加強對患者護理安全管理,不僅有效鞏固護理效果、協助治療,更有助于營造和諧的護患關系,減輕護理人員工作時的心理壓力,護理工作質量在良好的氛圍中不斷提高,護理人員在落實工作的同時,收獲患者滿意及工作成就感。因此,加強護理安全管理既有利于護理質量的提高,更好配合藥物治療,又能提升患者護理效果及護理人員對工作滿意度,這對老年患者臨床治療及護理具有重大意義,是避免醫患糾紛的有效途徑。綜上所述,護理安全管理的實施能提高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護理質量、患者對護理效果及護理人員對工作的滿意度,促進良好護患關系,值得推廣應用。
心血管外科護理論文 篇8
相對而言,心血管內科為院內接診量偏大的科室,其病患年齡也相對較大一些,且患者的病情也相對變化較快,若臨床護理管理出現疏忽或不足,則很容易引發護理風險時間,出一旦在護理過程中出現重大差錯,會嚴重導致心血管患者的意外死亡[1]。因此,臨床必需以患者為中心管理模式,始終堅持為患者服務的護理理念,積極采取相關風險管理措施,以保障心血管患者的切身安全,重視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加強環境控制管理,提高醫患、護患間的有效溝通,合理配伍治療藥物和進行用藥監督管理[2],同時減少患者自身及醫護人員方面的風險因素,精心檢測患者康復進度,關注其內心舒適度,以促進其全面穩定的康復,F將風險管理在心血管患者護理管理中的運用報告總結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6年1月至2016年11月我院護理的心血管患者139例,視為本次研究課題的護理管理對象,其中男83例,女56例;年齡35~71歲,平均年齡(49.72±5.61)歲;其中冠心病49例、高血脂46例及高血壓44例。患者的常見癥狀為:不同程度心悸、端坐呼吸氣短、陣發性夜間呼吸困難、胸口憋悶不適、咳嗽、口唇發紺、偶發暈厥、身體虛弱、肢體水腫、噯氣或惡心嘔吐,刻板壓迫性或緊縮性胸骨后疼痛、放射性左后背痛及牽扯性左手臂疼痛等。
1.2方法
1.2.1風險因素分析
護理過程面臨的風險因素可包括以下幾種:(1)多種并發癥由于心血管疾病是一種難治性疾病,其需要一個漫長的治療及護理管理過程[3],而且伴有高危險性,因而,在護理管理過程中,患者很可能引發多種合并癥,進而互為因果造成護理風險上升。如患者體溫高熱、血液極具凝結、并發心力衰竭癥等。(2)臨床人員知識薄弱及護理技術不純熟護理管理是輔助治療的一種有效手段,其對臨床工作者的知識及技能都有極高要求。其不僅要充分了心血管疾病的發病原理及后果,還要了解對癥護理措施及熟練掌握臨床急救技能。(3)人員不足及急救配置不足目前,臨床工作人員的配置遠達不到患者的需求,且床邊急救配置也相對不足,易出現臨床共用儀器現象,這些情況也會增加護理管理中的風險。(4)患者自身因素由于此病長期纏身,使得病患身心俱疲,心理狀態受到很大影響,很多時候不能做到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工作的開展實施,致使護理風險程度增加。
1.2.2風險管理護理
(1)增強風險管理意識及綜合素質能力不斷強調風險管理的作用及意義,使相關人員充分重視;期開展實踐教學,努力提升專業人員綜合素質及排除危險的技能,減少人為因素引發的護理差錯;定期經驗總結,互相學習風險管理有效措施。(2)合理配置人力資源及物資資源盡可能合理調派人員,以確;颊呒皶r得到臨床護理;增加急救藥物及儀器的配備,避免耽誤急救措施的順利開展。(3)強化過程風險控制護理應及時確認患者信息資料,保證患者準確接受相關治療及護理服務;重視藥物配伍、核對用藥,減少誤用、錯給、少用、漏用藥物等情況而加重病情的風險;定時監測患者病情、爭取靜脈滴注處理時能一次性穿刺成功,檢查血液循環變化等情況,密切觀察生命體中指標,以及時預防風險的發生。
1.3評價標準
記錄風險管理事件的發生率(%);統計患者對護理水平的滿意評價情況(%)。分為三種:滿意評價、一般評價、不滿意評價。
2結果
經統計得知,本組風險管理事件的發生率為1.44%(2/139);對護理水平的滿意評價見表1。
3討論
從臨床觀察看,心血管患者多為中老年者,普遍年齡較大,相對病情較嚴重,給藥、飲食及活動等各個過程均較舒緩,很可能意外發生較嚴重的風險問題。因此,臨床要積極進行風險管理以提前消除風險因素和及時施救?傊瑢π难芑颊咦o理應用風險管理,除可加強醫護人員自身管理和對患者管理外,更重要的是可通過實施以患者為中心的風險管理模式,更加關注其病情康復情況,同時提高其內心舒適度,進而提高其醫護依從性并減少相關風險問題。
作者:呂文榮 單位: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蒙醫醫院
參考文獻
[1]陸雯靜,李海燕,盧菁,蒲偉清,王晶晶.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外科護理管理中的多中心應用研究[J].《護理研究》,2016,30(6):673-675.
[2]黃海燕.探討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內科護理中的應用價值[J].《當代醫藥論叢》,2015,(1):64-65.
[3]蔡璐.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內科護理中的應用[J].《醫學信息》,2015,(44):172.
心血管外科護理論文 篇9
人口老齡化是當今社會面臨的全球性重大問題,老齡化的 人群將對社會的各個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⑴。隨著經濟和社 會的發展,老齡化趨勢也已逐漸蔓延,老齡化社會伴隨著小型 化家庭、空巢家庭和慢性病對老年人的醫護服務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目前手術室護理模式以患者為中心,不僅需要醫師高超 技藝的救治,更需要護理人員的關心。護理安全是指患者在接 受護理的全過程中,不發生法律和法定規章制度允許范圍以外 的心理、機體結構和功能上的損害、障礙、缺陷或死亡[2]。為老 年患者提供較為優質手術室護理服務,已經引起了護理工作者 高度的重視。本研究對老年心血管患者的手術室護理過程進 行研究,探討其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尋找對策,F報道 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本院于2012年12月至2014年6月收 治老年心血管病患者80例為觀察組,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齡61?86歲,平均(70.38±5.37)歲。另選擇同期至本院就 診的老年心血管患者50例為對照組,其中男31例,女19例; 年齡60?83歲,平均(71. 25±5. 61)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 05),具有可比性。選擇本院 手術室護理人員35例,其中男8例,女27例,年齡23?31歲, 平均(27. 84 ±3. 06)歲,工作時間在1?6年,平均(3. 41 土 1.25)年。
1.2老年心血管患者手術室護理中的不安全因素
1.2.1患者內部因素根據文獻[3-4],老年人不服老和不愿意麻煩別人的獨特心理狀態是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護理中的十 分重要的不安全因素,并且老年患者在住院時的情緒不穩定, 極易產生悲觀、絕望的負面情緒,使治療護理的難度增大。心 血管疾病屬于比較復雜并且容易反復的疾病,更由于老年患者 的生理性和病理性改變使得機體的結構和生理功能出現老化, 隨著年齡的增長導致自身各項功能的失調和混亂,會進一步加 重心血管疾病導致的呼吸困難、眩暈、心悸等臨床癥狀。
1.2.2醫護人員因素根據文獻[5],由于醫護人員短缺,手 術室護理的工作強度較大,護理人員精神狀態始終處在高度緊 張中,使其身體和心理均十分疲憊,極易發生身心疲勞綜合征, 使護理人員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工作效率變慢。另外由于手術 室護理人員的編制較為緊張,有些護理人員缺乏相應的專業護 理知識和足夠的經驗,業務能力不足以承擔手術室緊張的護理 工作,不能對意外事件做出及時處理,導致護理事故的發生,進 而危及手術的完成甚至患者的生命安全。
1.3方法
1.3.1護理方法對照組采用手術室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 規護理的基礎上圍繞患者的個人需求加入人性化的心理護理 措施,包括緩解情緒壓力、人文關懷等[6]。
1.3.2護理人員的管理調整措施包括主要包括:(1)對手術 室的各項規章制度和流程進行強化和完善,包括手術室內各項 制度的核查、交接班管理等制度;2 )組織護理人員進行定期強 化和培訓,使每名手術室護理人員做到理論知識扎實、護理技 術精湛并嚴格遵守職責;3)在手術室人員的配置方面作出調 整和優化,針對性地對人力資源作出合理的安排,通過倒班和 有效排班等各種方式,調整護理人員的工作負荷,調動護理人 員的工作積極性,從而有效提高手術室的工作效率;4)將人才 培養融入到護理工作中去,為護理人員創造出積極融洽的工作 環境,并提高護理團隊的業務能力[7] ;5)對于手術室護理的不 安全因素要有預見性的排除;6)對于老年危重患者的護理要 更加嚴謹和慎重,實行動態排班和彈性輪休。
1.4觀察指標
1.4.1患者自身不安全因素觀察指標(1)血流動力學指標。 分別于術前和術后24 h測量觀察組與對照組的收縮壓、舒張 壓水平,同時記錄心率;(2)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分別于 術前和術后對兩組患者采用SAS評分;3)患者滿意度比較。 于術后患者恢復完成后對患者進行滿意度調查,調查采用百分 制,滿分為100分。(4)護理滿意度評價。分為不滿意、一般滿 意、比較滿意和十分滿意4個等級,滿意度=(一般滿意+比較 滿意+十分滿意)/本組總例數X10 0%。
1.4.2護理人員的危險因素的評定指標在管理調整措施實施前后分別對護理人員的服務態度、責任心、溝通能力、應急處 理能力、業務能力等項進行評分,評分采取百分制,分數越高代 表能力越高。
1.5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 資料采用王土s表示,兩組間比較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組間比較采用i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 果
2.1兩組患者術前和術后24h血壓、心率水平比較兩組患 者在術前收縮壓、舒張壓和心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兩組患者術后24h,收縮壓、舒張壓和心率均出 現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 05),且觀察組術后24 h收縮壓、舒張壓和心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 05)。見表 1。
2.2兩組患者術前和術后24hSAS評分比較兩組患者在 術前的SAS評分分別為觀察組(56. 74 ±7. 37)分,對照組 (55. 41±6.43)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 05)。 術后24 h兩組患者的SAS評分分別為觀察組(33. 35 ±3. 97) 分,對照組(41. 62±5.36)分。兩組患者術后SAS評分均明顯 下降,觀察組下降幅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 05)。
表1兩組患者術前和術后24 h血壓、心率水平比較(王±s)
組別 n收縮壓(mm Ilg)舒張壓(mm Ilg) 心率(次/分)
觀察組 80 術前 155.24±16. 42 96. 54±7. 64 87. 25±7. 21術后 129. 64±7. 54 # 82. 91±5. 72 # 73. 14±6. 13 對照組 50 術前 154. 82±13. 41 99. 13±6. 61 88. 39±6. 84 術后 139. 62±6. 47 89. 53±6. 57 79. 73±5.98注:與術前比較,P<0. 05;與對照組比較,P<0. 05。
2.3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觀察組患者對手術的滿意度評價 高達97.50%,高于對照組(86. 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C0. 05)。見表 2。
2.4護理人員在管理調整措施實施前后護理水平比較見表
3 討論
手術室護理人員在管理調整措施實施后,其服務態度、責任 心、溝通能力、應急處理能力、業務能力的評分均出現了明顯的 提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 05)。臨床對護理學科專業要求的不斷提高,臨床護理理念也發 生了巨大的變化,要求手術室護理人員要將人文、人性化的服 務理念貫穿到整個手術過程中,包括術前、術中、術后及心理輔 導,要求手術室護理人員從患者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疏導患 者的心理狀態、緩解壓力,充分發揮手術室護理在手術中的作 用,進而有效調動患者治療疾病的強烈愿望,使患者愿意更好 的配合手術治療。
本研究的結果說明手術室護理的危險因素由兩部分組成, 一是患者自身具有的不安全因素,包括老年患者獨有的心理情 緒壓力和身體因素,對此作者提出的解決方法是在常規護理的 基礎上圍繞患者的個人需求加入人性化的心理護理措施,包括 緩解情緒壓力、人文關懷等;二是護理人員造成的不安全因素, 包括手術室護理人員短缺、工作強度大造成的精神狀態高度緊 張、身心疲憊,還有有些護理人員業務能力不足等原因,對此采 取的措施有減輕工作壓力、提高護理素養等。本研究顯示,經 過人文關懷的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術后血壓,心率和S AS 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 0 5 )。這說 明人文關懷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焦慮情緒,降低患者在術后 的血壓、心率。而觀察組患者的滿意度也高于對照組患者,差 異有統計學意義(.P<0. 05)。說明人文關懷護理取得了較好 的效果。護理人員在管理調整措施實施前后的服務態度、責任 心、溝通能力、應急處理能力、業務能力的評分方面也明顯提 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C0. 05)。這說明對老年心血管患 者手術室護理中的不安全因素的另一因素,醫護人員因素進行綜上所述,為了避免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手術室護理中的各 種不安全因素,醫院應在護理人員專業素養、管理優化等方面 做出努力,并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加入人文 關懷。
心血管外科護理論文 篇10
摘要:目的分析風險管理運用于心血管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心內科收治的120例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以及對照組,每組60例,其中對照組按照傳統心內科護理進行護理,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入了風險管理,研究結束后,比較兩組患者對本次護理的滿意度以及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結果對照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僅有76.7%,研究組為91.7%,研究組的滿意度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再比較兩組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本研究方法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有利于將低于不良事件的發生率,風險管理值得在護理管理中推廣,可以提高臨床護理工作的質量。
關鍵詞:風險管理;心血管護理;臨床效果
心血管內科的患者與其他科室的患者相比,存在著一定的特殊性,該科室的患者的病情較重,病種較復雜,死亡率較高,總之是醫院醫療糾紛的常發科室之一[1]。護理作為心血管內科治療環節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其管理工作存在著一系列風險因素,一旦發生護理不當的問題,很容易引起糾紛,加大醫患之間的矛盾。提高心血管科護理質量,一直是心內科護理人員的研究重點,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本院將風險管理加入了心血管護理的管理中,取到了很好的臨床效果,現將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研究選取本院心內科收治的120例患者,時間為2016年1月~2017年12月,隨機分為研究組以及對照組,每組60例,其中對照組男32例,女28例,年齡34~78歲,平均年齡(47.0±9.7)歲,其中慢性心衰12例,冠心病8例,高血壓18例,風濕性心臟病7例,急性心肌梗死15例;研究組男34例,女26例,年齡為27~67歲,平均年齡(35.0±8.1)歲,其中慢性心衰7例,冠心病10例,高血壓12例,風濕性心臟病6例,急性心肌梗死15例,重癥心律不齊10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以及基本病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標準
本次研究的納入標準:①患者的生存期為5年以上,身體素質良好,可以基本自理;②患者的配合度高,可以服從醫生的安排;③患者以及其家屬簽署了知情同意書,了解本次研究的目的以及意義;④本次研究得到了本院倫理委會的同意。具有以下情況之一者不得納入本次研究:①患者合并有其他系統的嚴重內科疾。虎诨颊叩呐浜隙鹊,無法服從醫護人員的安排以及研究后期的隨訪;③精神病患者。
1.3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的研究方法為:對照組按本院心內科常規護理方法進行護理,即:對患者進行住院前宣教、穩定患者的情緒、按照醫囑給予患者正確的臨床護理操作、保持良好的住院環境、密切觀察患者入院后的生命體征等一系列傳統心內科臨床護理措施;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本院自擬的風險管理措施,即:①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制度以及體系:以國家要求的護理制度標準為基礎,在基礎上分析心血管護理工作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事前制定好相應的應對措施,并形成護理風險管理制度,并要求護理人員在風險管理度的指導下執行,定期討論出現的新的風險以及解決方案,及時更新完善風險管理制度,使得護理工作達到三化:標準化、專業化以及規范化[2];②建立監督小組:將心血管的風險管理進行責任制劃分,每個區域都由1名資深的護士以及醫生負責,對該區域的護理工作進行仔細地檢查,各區域負責人定期匯報相關檢查結果,就其管理區域出現的問題及時要求護理人員根據問題進行整改以及解決,為了公平,各區域的負責人實行輪轉制度,檢查結果進行公開化,結果還與醫護人員的薪資福利待遇與晉升直接掛鉤,以提升各護理人員的責任意識[3];③開展各項專業知識培訓:對護理人員進行專業知識以及護理操作的培訓,是降低護理風險的重點,在專業的培訓上,還要開展其他方面的培訓,例如,心理學專業的培訓,心內科患者的家屬往往因患者的病情,心理有很大的負擔,如何正確疏導家屬的心情以及安撫患者的情緒也是很重要的,就需要醫護人員有專業的心理學知識;人際交流方面的輔導,采用正確的方式與患者以及其家屬的溝通,在一定程度可以減少醫患矛盾的產生,進行專業的培訓,有利于提高護理人員的溝通能力;責任方面的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責任心,把為患者服務看作是己任;安全以及法律知識的培訓,護理人員在護理患者時,也需要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加強法律知識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護理是的風險[4]。
1.4效果評估
本次研究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效果評估,
①患者的滿意度:即研究結束后對研究對象進行隨訪,對本次住院時期護理人員工作的滿意情況,主要分為以下幾個層次,非常滿意、滿意、一般滿意以及不滿意,其中滿意度=(非常滿意的例數+滿意的例數)/總例數×100%;
、诓涣际录陌l生率:即研究中,護理人員出現的操作失誤事件、患者以及其家屬的護理投訴事件,記錄下事件發生的次數,發生率=(操作失誤事件次數+護理投訴事件次數)/總例數×100%。
1.5統計學方法
研究數據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數和例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c2檢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對照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僅有76.7%,研究組為91.7%,研究組的滿意度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風險管理這一詞起源于經濟學術語中,是一種管理程序,但是目前已經廣泛應用于醫學領域中,特別是各科的護理管理中[5]:例如普外科[6]、產科[7]以及腫瘤[8]等,都取到了很好地臨床效果。本院將風險管理運用在了心血管科的護理管理中,主要是因為該科室存在很多的風險因素:例如,護理管理監督規章制度不健全的因素、護理人員專業水平以及責任心等因素、醫患之間的溝通因素、心血管疾病的特殊以及危險性的因素以及患者心理因素等[9-10]。本次研究就初步證實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護理中效果,研究組患者對本次住院的護理滿意度高達91.7%,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再比較兩組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了風險管理是切實有效。但是本次研究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風險管理制度以及措施的不夠完善,有存在一些細節的問題,在隨后的的實踐中有待進一步的完善;護理人員還存在一定的消極性,還需我們豐富培訓的內容,提高醫護人員的積極性;對于風險管理的監督制度,也是需要加強的。風險管理在提高心血管護理的質量有著很大的作用,該管理方式有利于加強醫患之間的溝通、促進護理人員的專業性提高以及提高以醫院的治療水平,值得醫院加大對其的研究以及推廣。
【心血管外科護理論文】相關文章:
心血管外科護理論文09-29
外科護理方向論文08-26
外科護理論文06-25
外科的護理論文09-27
外科護理畢業論文08-26
本科外科護理論文08-26
普外科護理論文06-17
心外科護理論文03-18
護理外科畢業論文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