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古代藻井建筑形式教學創新論文
摘要:藻井作為中國古代傳統建筑中獨特的建筑裝飾,其豐富多變的造型和樣式體現了我國古代木構建筑藝術的最高成就,蘊含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是現代設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立體構成教學中引入藻井建筑形式的研究,構建中國傳統建筑藝術與現代設計之間的聯系,進行傳統建筑形式的再現與重組,不僅可以指導學生進行設計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而且能增強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傳承中國美學精神。
關鍵詞:藻井;建筑;立體構成;教學;創新
1立體構成實驗教學現狀反思
在設計領域,所謂“構成”,是—種造型概念,它具有構造、解構、重構、組合之意,是遵循一定的審美規律,運用理性的分析方法,將一定的形態元素進行創作性的組合。所謂“立體”,是相對于平面而言的三維概念,具有長度、寬度和深度三個構成要素。立體構成就是一門研究三維空間中立體造型規律的學科;是建立在點、線、面、體等抽象幾何形態基礎上的,具有“運動”特征和“時間”概念的構成語言;[1]是一種將物理、生理、心理、工藝、材料、力學和美學等相結合的空間藝術形式。構成教育起源于1919年德國包豪斯設計學院,20世紀80年代引入我國,被廣泛應用于建筑設計、環境設計、產品設計、展示設計、包裝設計、服裝設計和視覺傳達設計等領域,成為我國設計基礎教學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造型設計的基礎課程和造型訓練的一種手法,立體構成教學就是通過對構成理論、構成要素、構成方法等知識的學習,引導學生進行設計思維的啟發與探索;通過對形態解剖和重組的訓練,培養學生對形的敏感性、創作性以及眼睛、大腦和手的協調性;通過對形態、空間、運動和透視的研究,以及對不同材料質感、肌理和結構的練習,讓學生感受形態美、空間美、材質美和創造美,并提高他們的觀察力、感知力、審美力和表現力,同時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為之后的專業設計奠定一定的基礎。然而,當前立體構成實驗教學中卻存在很多問題,嚴重影響了立體構成教學的質量和教學效果。具體而言,體現在以下方面:比如:1)學生對“構成”的理解簡單化和片面化,造成設計實踐側重技法訓練,忽視認知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2)構成中注重點、線、面、體的形體構造,缺乏形態的三度空間體驗與想象,忽視立體空間創造能力的培養。3)教學內容陳舊,多按照點材、線材、面材、塊材等材料特性劃分教學模塊,缺少與工藝、心理、力學和美學等相結合的課題設計。4)形式訓練過分強調形式美和藝術性,往往忽視人文、地理、力學、工學等內容的考慮,導致作品矯揉造作、華而不實,缺乏深刻內涵。5)設計實踐多從純形式入手,練習過于模式化,缺乏設計觀念和創新思維的激發與引導,學生作業趨同化現象嚴重。6)制作過程中材料的應用兩級分化,部分學生采用傳統材料,創新程度不夠,作品缺乏時代感。相反,有的學生片面追求新材料的藝術效果,忽視作品的內在精神品質。7)考核模式多以教師為中心,缺乏師生互評、生生互評;注重作品的終極設計效果評價,忽視創作過程中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8)構成基礎教育與專業設計缺乏聯系。因此,立體構成的實驗教學中,積極探索新的設計元素,及時調整教學思路,更新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現代構成的創新意識和審美意識,建立基礎課程與專業設計之間的聯系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2中國古代藻井建筑形式的審美特征
2.1“藻井”解讀
藻井是中國古代建筑中室內頂棚上的裝飾構造。它是中國古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建筑文化中的精華,其嚴謹的建筑結構代表著傳統建筑高度的表現力、感染力和藝術審美價值。關于“藻井”之名,東漢時期張衡在《西京賦》中就有記載:“亙雄虹之長梁,結棼檫以相接,蒂倒茄于藻井”[2]。其文注稱“藻井當棟中,交木如井,畫以藻文”。可見早在漢代的傳統建筑中就已經出現藻井!霸寰币辉~,歷代文獻記載中有“方井”、“天井”、“龍井”、“綺井”、“斗八”等多種說法。據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的記載,藻井的出現最初與防火有關。古人認為對于木制結構的建筑而言,常有火災之患,故在殿堂、樓閣等的最高處作井,并裝飾藻類水生植物,希望借此征服火魔,防止火災的發生[3]。后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和人們審美觀念的豐富與完善,藻井的防火作用逐漸淡化,而裝飾作用逐漸凸顯。藻井從最初的功能性建筑構件逐漸演變為以裝飾為主體的建筑形式。受禮教精神的影響,藻井作為中國古典建筑最高級的室內建筑樣式,多用于宮殿、宗教建筑、石窟寺、墓室等的重要部位,如宮殿中皇帝寶座上空、佛殿內佛像上空或石窟寺的覆斗頂窟上空等。它是地位和權利的象征,也充分體現出古人對天的敬畏和天人合一的美學思想,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
2.2藻井的構成形式
藻井是集復雜的結構、精巧的雕刻和濃艷的彩畫于一體的具有極強觀賞價值的建筑藝術。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狀,口徑較大,構造繁復,四壁常裝飾花紋、雕刻或彩繪。造型多見方形、圓形、八角形和其他多邊形等。有的藻井各層之間使用斗拱,雕刻精巧華美;有的僅由層層木塊疊落而成,既富有很強的裝飾性又簡潔大方。一般研究認為,藻井起源于遠古時代的“中溜”[4],是模仿古代穴居建筑的結構發展而來的。漢代出現了覆斗形和斗四形藻井,是中國傳統藻井的早期形式。其中,斗四藻井的構成形式成為漢代以后各種藻井結構變化的基礎。宋代時,藻井的形式已趨于成熟,制作也較為規范化。據《營造法式》的記載,主要有斗八藻井和小斗八藻井兩種形式。宋、遼、金時代是古代藻井發展的重要階段,不僅數量逐漸增加,形式也多種多樣,如圓形藻井、六角形藻井、八角形藻井和菱形藻井等,造型豐富多變。明清時期的藻井顯得更為精巧、富麗、華美,形式較之前代也有很大發展,結構與裝飾和諧統一。藻井作為中國古建筑中獨有的一種建筑裝飾,構成形式不僅遵循著實用和美觀相統一的基本原則,而且符合形式美的規律。比如,藻井形式多樣,樣式絕不雷同,但各個歷史時期藻井的基本結構又相類似,呈現了變化中求統一,統一中見變化,實現了多樣統一的基本規律;藻井的整體結構符合對稱與均衡,放射與聚集,尺度與比例,簡化與繁復,運動與靜止等形式法則;木板的層層疊落之間,形成強烈的節奏感和韻律感等。總之,中國古代藻井的建筑形式體現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實現了構造之美。
3立體構成中藻井建筑形式的創新實驗研究
立體構成作為構成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基礎教學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基于藻井建筑形式的立體構成實驗課題不僅注重立體形態本質及空間構成規律的研究,而且注重形式美感和構成技法的探索,更加注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啟發與培養。
3.1理念與內容創新
中國古代藻井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成就。其豐富多變的造型和裝飾體現了中國古代木構建筑藝術的最高成就,蘊含著深厚的傳統文化思想,是我國古代先民留下的智慧寶藏,更是現代設計取之不盡和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立體構成實驗教學中,教學內容陳舊,缺乏新意。學生對理性、抽象的構成理論難以理解,易于排斥。單純從構成原理入手展開的實踐練習和對形式法則的生搬硬套,不僅缺乏人文精神內涵,也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將中國古代藻井構成形式的研究納入立體構成教學體系,構建中國傳統建筑藝術與現代設計之間的聯系,將傳統文化轉換成現代設計語言,進行傳統建筑形式的再現和重組構成,是借鑒中國傳統建筑藝術的表現形式來拓展立體構成實驗教學的有益嘗試。不僅可以指導學生進行設計創新,而且能增強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傳承中國美學精神。
3.2方法與手段創新
教學方法是教學活動的基本要素,是增強教學實效性的有效措施。作為設計基礎教學的重要環節,立體構成教學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應注意發展學生的能力,加強學習方法與研究方法的指導。以中國古代藻井建筑裝飾為主體的“項目式”教學法[5],注重基本原理與實踐應用的有機結合,彌補了“灌輸式”、“啟發式”、“問題式”“案例式”等教學方法的不足,教學手段更具體、有趣和具有針對性,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和自主性,培養學生分析、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對中國傳統建筑藝術的接納、吸收、傳承和創新能力。
3.3模式與過程創新
立體構成教學一貫盲目模仿西方構成教育體系和教學模式。訓練過程過于機械化和程式化;教學程序刻板、重復;教學形式單一。學生缺乏學習熱情,失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注重最終視覺效果和制作工藝評價,忽視創作過程中創新思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以“藻井建筑形式”為主體的立體構成實驗研究可以打破傳統教學模式,轉變以往教師以“以構成講構成”和學生“就構成學構成”的局面。通過對古代藻井造型元素和形式要素的提煉與重構,能提高學生對傳統形態的感悟能力、洞察能力和有目的的創造能力。同時,通過對傳統建筑藝術的來源、本質、特征、構造、技法等的研究、臨摹、剖析與再設計,可強化學生借鑒傳統和重塑傳統的能力,從而實現對中國傳統建筑藝術的設計創新與應用。
參考文獻
[1]秦懷宇,韋文波.立體構成[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4,p1.
[2]張超.中國建筑文化入門[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2,p66.
[3](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卷62[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p1122.
[4]張超.中國建筑文化入門[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2,p66.
[5]邵士權.我國高等學校教學方法創新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p15.
【中國古代藻井建筑形式教學創新論文】相關文章:
門樓的建筑形式探析論文10-27
創新戲劇藝術形式論文09-02
傳統建筑匠作的教學創新與探索論文08-04
廈門大學建筑形式的變化探討的論文07-30
米拉萊斯建筑形式生成解析論文08-16
小提琴演奏藝術形式創新探究的論文08-23
法語教學藝術形式的論文07-30
創新教學下的物理教學論文10-08
初中物理教學創新研究教學論文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