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少數民族研究生的多元文化意識及多元文化教育探究
論文摘要:通過在“少數高層次碩士研究生培訓班”中進行的多元意識,以及學生對文化類選修課程的需求調查和分析。闡述了在少數民族高層次人才培養中開展多元文化的意義.探討了在中實施多元文化教育的途徑扣方法。
論文關鍵詞:少數民族高層次人才培養;多元文化.意識;多元文化教育
北京郵電大學民族教育學院是教育部批準建立的全國高校民族預科教育基地,2006年起開始承擔“少數民族高層次人才碩士研究生基礎培訓”的任務。三年多共有來自30多個少數民族的一千余名研究生走進了北京郵電大學民族教育學院的大門。通過一年時間的民族理論、欣賞、英語等基礎課程培訓,學生進入20余所京津地區重點高校接受正式研究生教育。
一、實施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及意義
少數民族研究生是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高層次人才,未來民族地區建設的骨干人才。將擔負著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團結、振興民族,弘揚民族文化、傳承民族文明的重任。
少數民族碩士研究生培訓班的多元文化背景為開展多元文化教育,實施創新教學提供了極好的條件和資源。在多民族學生聚集的課堂里,如何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教育學生抱著寬容的態度對待異域文化,學會汲取不同文化的精髓,塑造開放的民族心態;使學生通過英語學習加深對世界多元文化、多元意識的理解,同時學會利用英語這一媒介對外宣傳本土文化,弘揚民族文化,這是非常值得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二、研究設計
為了解少數民族學生的多元文化意識,開展多元文化教育,我們設計了以下問卷調查。
(一)研究問題
1.少數民族研究生如何看待本族文化、漢族文化和。
2.來自少數民族地區不同學生群體在跨文化意識方面的差異。
3.少數民族研究生對文化模塊英語選修課的需求分析。
(二)研究對象
北京郵電大學民族教育學院2008級少數民族高層次人才碩士研究生培訓班學生。
參加問卷的學生人數為337人,共收到有效答卷324份,其中263名學生分別來自26個少數民族,另外有來自民族地區的漢族學生61人。
(三)問卷調查內容與結果分析
1.來自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如何看待本族文化、漢文化和西方文化。
針對少數民族碩士研究生培訓班多民族文化背景的特點,我們設計了以下五個問題。
(1)你是否愿意花時間和精力宣傳本民族文化?
(2)你是否仍保持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和生活習慣(如過本民族節日等)?
(3)你是否了解并接納漢族的文化、傳統節日和生活習慣(如過春節等)?
(4)你是否了解并愿意包容西方文化和傳統節日(如過圣誕節等)?
(5)你是否同意“不同文化無優劣之分”的說法?學生根據個人情況選擇選項(“是”或“否”)。收集完數據后,用SPSS13.0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
數據分析:
(1)來自少數地區的培訓班學員大多數表現出較高的宣傳民族(變量1—85.8見表1和包容異域文化的意愿(變量5—86.79/5見表1)而且漢族學生和少數民族學生在這兩項中沒有明顯差異(見表2),但少數民族男生組和女生組之間卻表現出明顯的差異(見表3)。
(2)在保持本民族(變量2)、接納漢文化(變量3)方面,少數民族學生大多數(68.4)仍保持著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和生活習慣,同時相當大比例的少數民族學生(87.8)了解并接納漢族文化和傳統;生活在少數民族地區的漢族學生則大多數(93.4)仍保持漢族文化傳統和生活習慣。說明作為我國主流文化的漢文化和各少數民族文化已很好地在民族地區融合、并存。
(3)對的了解和包容意識(變量4)方面,漢族學組(70.5)與少數民族學生組(46.8)之間有著極其顯著的差異(見表2),而少數民族女生組比少數民族男生組在此項中更是高出30.5個百分點(見表3),差異極其顯著。數據說明在對西方文化傳統的了解和包容程度上,漢族學生明顯高于少數民族學生,少數民族女生組明顯高于少數民族男生組。
(4)少數民族文科學生和理科學生在多元文化意識方面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差異(見表4)。
2.少數民族研究生對文化模塊選修課的需求與分析。
問卷還設計了少數民族研究生培訓班學生對文化模塊英語選修課的需求調查。
問卷列出我們已經或計劃開設的四門文化模塊英語選修課程;問卷采用封閉式分級量表結構。在收集完所有數據后,使用SPSSforWindows13.0版進行數據分析。
請根據自身情況,標出你對開設下列文化模塊英語選修課的贊同程度。
1一不贊同2一無所謂3一贊同4=非常贊同(請選1~4分值并打鉤)
英美文化(1234)中國文化(1234)(注:以上課程均使用英語教材)
英語影視文化(1234)涉外禮儀(1234)
數據分析:
(1)學生對英美、影視文化及涉外禮儀三門課程表現出較高的興趣和熱情,三門課程的平均分值都超過了3分(見表5)。反觀用講授的“中國文化”課程,學生的認同度明顯低于其他三門課程(M一2.5093)。這表明:英語課堂里的文化學習普遍被看成是對英語國家文化的輸入和學習,而英語可以作為輸出和中華文化的媒介,這一點卻常常被忽視。
(2)漢族學生組四門課程的平均分都高于少數民族學生組,但方差分析表明兩組沒有明顯差異(見表6)。
(3)全部四門課程中,少數民族女生組的平均分都高于少數民族男生組,其中“英美文化”和“影視文化”兩門課程兩組差異顯著(見表7),女生對文化模塊課程的熱情普遍高于男生。
(4)全部四門課程中,文科組平均分都高于理工科組,“中國文化”和“影視文化”兩門課程,兩組差異顯著(見表8),表明文科學生對文化模塊選修課程的熱情普遍高于理工科學生。
三、多民族文化背景下
英語課堂的多元文化方法初探探究如何引導少數民族學生處理好本土文化與異域文化的關系應成為教學中的一項重要研究內容。一方面,教師應引導學生本著開放、寬容態度對待異域文化;另一方面,要教育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樹立利用英語這一國際通用對外宣傳中華文化,傳播民族文化的意識。英語課堂上應本著介紹、學習與宣傳中華民族文化并重的原則,在中適當加入中國多民族文化的內容,為中西文化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
我們在少數民族研究生班英語教學中組織了下列活動,以實踐多元文化教育,收到了滿意的效果,活動也得到各民族學生的熱烈響應和積極配合。
(一)民族文化英語法
每次上課利用十五分鐘左右的時間由學生輪流做民族文化內容的英語演講,并制作成PPT向同學們展示。內容主要涉及演講者本民族、本地區的風土人情、文化傳統等。
通過此類活動,來自不同民族的學生對我國各民族博大精深的優秀文化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理解和尊重。逐漸學會以欣賞的眼光、開放的心態對待異域文化,在對本民族文化的自豪和認同與對異域文化的包容和欣賞上取得一種平衡。
對演講者而言,演講內容的準備和制作過程本身就是對本民族文化的一次再學習和再認識過程,也是樹立傳承和宣傳民族優秀文化的意識和責任感的過程,學生制作出很多介紹各民族文化的優秀英語課件。
從學習的層面來說,學生接觸到大量的、用來描述的英語詞匯和表達方法,提高了實用英語表達能力,有效避免了在對外交流介紹民族文化時的“失語”現象。
(二)文化比較學習法
在中,遇到關于英語國家文化方面的內容時,我們常常引導學生將與中華民族文化進行對比,請各民族的學生介紹本民族文化,如傳統節日、禮儀文化、餐飲文化、服飾文化、姓名文化等等。
通過教學實踐我們體會到,文化比較法是多元文化中的一個重要而有效的手段。通過對比的方法關注民族地區文化、漢文化和英美文化之間的差異,有助于學生樹立跨文化意識。
(三)案例分析法
為形象說明不同文化的特點和差異,我們經常列舉一些現實生活中的事例讓學生討論,如:中國留學生、游客、商人等在英語國家按照中國人的傳統習慣行事,如送禮、約會、談判、用餐等等,結果發生一系列意想不到的事情。學生圍繞這些事例用英語進行討論,分析中國文化和英語文化中的異同。此類教學設計不僅可以使學生了解異國文化,在將來的涉外交往中避免因文化誤解引起交際障礙,而且可以調動學生對文化內容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英語交流和表達能力。
此外,我們還經常利用各種傳媒工具,如、、報刊、互聯網等向學生提供文化信息,將文化內容介紹給學生。
我院每年還定期舉辦不同少數民族文化節活動,旨在培養少數民族學生的多元文化意識,促進民族間的相互理解和文化交流。
四、結語
多元文化教育是國際化時代的一個基本的教育理念,是以尊重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為前提的,目標是培養人們樹立汲取不同文化精華的意識,塑造開放的民族心態,形成一種了解、尊重多元文化的理念,促進異域文化的交流。
少數民族研究生是一個特殊的知識群體,他們已具備一定的英語語言知識和應用能力,也有著認知和跨文化意識方面的巨大潛力。通過本次問卷,我們看到,面對當今不同文化間日益激烈的碰撞、滲透、交流和融合,大多數少數民族研究生具備了較好的文化包容意識和開放的文化心態,接受“文化無優劣之分”的開放理念,并愿意通過英語學習了解和豐富多元文化知識,通過文化選修課拓寬文化視野,樹立多元文化意識。同時也反映出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在我國目前的英語教學中,文化內容主要體現在西方文化的輸入,各種英語教材和教學內容中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內容鮮有涉及,很多教師和學生還沒有把英語學習與民族文化的聯系起來,這是今后英語教學中需要糾正的問題。
在少數民族高層次人才培養中實施多元文化教育,特別是幫助學生通過英語這一國際通用語言宣傳各民族文化,其意義重大而深遠。
【少數民族研究生的多元文化意識及多元文化教育探究】相關文章:
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外文化在城市廣告中的研究05-21
談多元化經營的不利之處06-08
淺談文化與文化教育的關系06-02
淺談將文化教育融入英語教育論文04-23
論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對樂府詩史的影響05-28
旅游文化知識和旅游英語教學探究05-07
談中學英語教學跨文化意識培養05-31
淺論國學熱背后:憂患意識與文化生命論文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