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基于環境學習的基礎教育質量觀
摘要:美國是較早重視開展環境教育的國家,近年來,在促進基礎教育質量的進程中,環境教育本身被視為一種重要策略,“以環境為學習的整合背景”模式(EIC模式)應運而生。這一集跨學科教學、學生中心、問題解決等特征為一體的EIC模式可以有效激發學習的動機,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同時塑造學生的綜合環境素養,并有利于終身學習能力的養成。對美國EIC模式的特征及實踐成效的描述和分析,將會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及環境教育的發展有所啟示。
關鍵詞:EIC模式;環境教育;基礎教育質量;美國
近年來,美國在幾十年環境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在全國范圍內提出了一種“以環境為學習的整合背景”模式(Using the Environment as an Integrating Context,EIC)。該模式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建構主義策略,試圖促進學生理解周圍世界、鍛煉系統思維和問題解決的能力,從而實現所有學生最大潛力的發展。因而EIC模式已超越了環境教育領域,它不僅是發展學習者環境素質的良好途徑,更是美國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策略,已成為當前美國教育管理者和實踐者探索學校整體改革的基礎。
一、EIC模式提出及發展的背景
美國自1970 年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環境教育法案以來,其環境教育開始沿著正規化、法制化的軌道有序發展。但是,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人們發現環境教育并未很好地融入教育體系的主流,環境教育的效果也差強人意,當今大部分美國成年人仍然缺少基本的環境素養,究其原因,是由于長期以來環境教育一直被視為教育體系的補充,沒有與核心課程聯系起來,常常只在課外時間開展,因而學校管理者和教師并沒有對環境教育充分重視,大部分教師每學年只有幾十個小時用于進行有關環境教育的一些教學活動。
隨著美國基礎教育領域越來越關注標準化測試和學生學業成績的提高,環境教育面臨新的挑戰:是繼續徘徊在核心課程的邊緣,還是努力成為整合各學科的調節器從而融入教育的主流?如果不能與基礎教育中學生的學業成績相關聯,環境教育將成為無本之木而失去存在的基礎。要真正融入正規的教育體系,環境教育必須發掘其潛在的教育價值。正如北美環境教育聯盟(North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NAAEE)所認為的,“如果環境教育者使用教育的語言,在教育體系內發揮作用,并且探討如何幫助教師更好地工作,那教師與學校管理者將意識到環境教育的用處,把它視為高質量教育的綜合主題并更多地融合進他們的課程之中”。[1]
近年來的研究揭示了環境教育在促進教育質量提高方面的意義。1998 年,由來自12個州的代表組成的州教育與環境圓桌會議(State Education and Environment Roundtable,SEER)在其發表的題為《縮小成績的鴻溝:以環境為學習的整合背景》的報告中首次提出了“以環境為學習的整合背景”這一概念(下文稱EIC)。該報告的一個核心觀點是,學生環境素養的發展和學業成績的提高是同步實現的,通過EIC模式的教學實踐可以改善學校的教育質量。[2](1-10)此后,國家環境教育和培訓基金會(Nation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undation,NEETF)也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發表了《環境為基礎的教育:創建高水平的學校和學生》的報告,支持并發展了州教育與環境圓桌會議的思想,認為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以環境為基礎的教育能夠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成績,作為一個“有前景的教育實踐……EIC對全面的教育改革和改善對差生的教育都十分有用”。[3](5)在國家教育委員會(Education Commission of the States,ECS)的認可與支持下,許多州都要求學校選擇使用EIC模式來改善本校的具體教育教學問題。此外,1999年的民意調查發現,將近96% 的美國家長支持在學校中開展環境學習,越來越多的家長和學生參與到環境教育項目中來。社會的高支持率為以環境為基礎的學習融入基礎教育的主流中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二、EIC模式的內涵和基本特點
研究表明,提高學生環境素養的最好方法是把環境教育真正融入到整個教育體系,而真正融入到教育體系之中的環境教育則有利于提高基礎教育的質量。EIC模式希望在塑造學習者的基本環境素養的同時,通過利用經整合過的環境作為教育和學習資源來提高美國兒童的學業成績。該模式與早期環境教育中的自然學習、實地探究等思想一脈相承,所不同的是,EIC模式并不僅僅關注環境教育的內容,而是更加強調環境教育的價值與功效。簡而言之,EIC是以學校周圍及社區的環境為教育資源,教師和管理者運用經實踐檢驗的最好的教學策略來指導學生,使他們在其中建構自主學習的教學活動,其最終目的是實現學生的環境素養與學業成績同步提高。由于每一所學校所擁有的環境和社區資源、執行方法、領導策略和支持機制有所不同,因此EIC并沒有提供統一的實施模式,而是由各學校根據環境圓桌會議界定的模式特點,從實際出發發展各具特色的環境教育項目。下面就通過幾個案例來分析EIC模式的基本特點。
案例1[3](21):
北卡羅來納州的艾薩克·迪克遜(Isaac Dickson)小學自1998年以來開展了一些環境計劃。在“科學俱樂部”中,每周的一個下午,一位由美國學習和服務組織資助的花園協調員與學生一起學習具體的環境概念。例如,學生在讀到一篇關于生命循環以及物質如何重新被回收到土壤中的文章后,他們會收集一些可回收的物質或課堂上用過的廢料,然后把它們制成堆肥用于花園之中。每一個計劃都有讓學生思考的時間,例如學生討論或寫出自己為學;蛏鐓^提供了什么服務等。在“重新建設自然小徑”的計劃中,美國森林服務、自然資源部等組織協同師生一同重建學校被廢棄的自然小徑。教師和學生可以用自然小徑計劃和建設學習生物棲息地的場地。此外,學校還將這條自然小徑發展成為一片可為附近居民使用的自然保護區。
案例2[3](33-34):
肯塔基州的湯普金斯維勒(Tompkinsville)小學地處農村地區,自1995年起,一些教師和社區成員共同建造了小路、瞭望站和圓形劇場,并開辟了一片花果園作為學校的戶外教室。在有關組織的資助下,在鄰近果園處還建立了一處保護區。“教師盡量讓不同年級的學生合作學習”,校長斯蒂文說,“實際上,高年級的學生和教師一起工作并教授低年級的學生……我們的生存依賴于土地。我們的學生應該探討伐木業對經濟的影響并考慮其利弊,因此應該參觀當地的伐木廠”。有時家長也會來學校和孩子們一起探討關于樹的內容。學生將學習樹的種類以及樹對農村地區的重要性,學習本地區樹的發展史,如何分辨不同的樹種及從互聯網上收集研究信息。
案例3[4]:
得克薩斯州吉利蘭(Gililland)小學的“林間計劃”(Prairie Project)已經在過去的11年中建立了自己的戶外教室。學生通過恢復原有的林地學到了許多重要的經驗。除此之外,學生們還搭建了一個溫室來種植本地的草本植物。許多學生已經自我成長為生物區域的社會和生態歷史專家,他們種植樹木和草場,有的學生甚至已經出版了關于草本花的圖文并茂的研究作品。學生還以班級的形式學習當地傳統的用草編制棉被的技藝。學生們還幫助學校向有關部門和組織申請經濟資助,以支持學習計劃的開展,并最終在2000年獲得服務性學習基金會的1萬美元環境教育項目資助。“林間計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文學、歷史和植物學方面的知識。一些教師也摒棄課本,共同開發基于計劃的整合課程,標準化測試的成績也隨之得到提高。
通過上述案例,我們可以歸納出EIC模式的以下幾個鮮明特點。
1.跨學科的整合教學。EIC模式打破了傳統分科學習的界限,往往以跨學科、跨年級的方式開展教學。學校的EIC教育者著重發展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系統的綜合理解,協調他們在學科領域的學習活動,同時充分考慮國家和州的多學科內容標準,聯系自然和社會科學、藝術、數學、經濟學、人類學、健康和其他學科的內容與方法來幫助學習者理解并解決復雜的問題。
2. 合作指導教學。教師、家長、社區成員和學生共同分享學習經驗。教師在設計和指導教學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學生及社區成員的作用,學生以社區、商業機構、大學和環境資源機構的專家作為指導者和獲取信息的來源。此外,各學科教師之間建立起了積極的教學合作伙伴關系,分擔教學責任。
3.以問題或計劃為基礎的服務性學習。通過對社區的問題和現狀進行調查研究,為學生提供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直接經驗和將知識技能應用到當地環境中的機會,探討自然環境與多元文化、經濟、政治的相互作用等問題。教師要求學生反思所從事的服務性學習,并把自己的發現和同伴、家長及社區成員交流;創設一個跨年級的連續的學習,允許學生長期開展有利于社區的研究與服務性學習計劃。
4. 學習者中心的建構主義方法。學生在以環境為基礎的學習中,通過教師的幫助確定具體的學習目的與目標、開展自我發展的學習活動、建構對問題的獨特觀點;教師則應該考慮學生不同的學習方式、多元智力和文化背景,確保有效的教學設計與實踐。這一特征是建立在學生的興趣、需要、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之上的。
5. 以當地的自然和社區環境作為教學、學習及服務的背景。教育者在常規工作中利用當地社區環境(自然的或人工的)作為實施EIC模式的教育資源,并且把它作為以學業內容標準為基礎的教學手段。學生在戶外的實地學習中形成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積極完成計劃和作業。EIC模式中的教育資源應該包括以下幾種:已開發的校園領域,包括操場等;未開發的學校領地,如田野和林地;戶外學習場所,包括自然生物棲息地和社區環境等。
6.合作的和獨立的學習。鼓勵學生組成團隊合作開展計劃和調查,幫助學生發展交流與合作的技能,發掘學生的最大潛能。學習小組應該由不同能力和知識水平的學生組成。
州教育與環境圓桌會議認為,EIC模式并不是供所有學校直接采用的標準藍圖,它的確提供了一系列的教學策略,但是這些策略應當根據特殊需要和學校及社區特點靈活地加以運用。此外,該模式還要求創建當地的反映社區文化、政治、經濟多樣性的咨詢委員會,獨立于學校之外,在環境教育項目設計、計劃和評價中起領導作用。合作指導和團隊教學是EIC模式的基礎,如果參加EIC模式的學校不具備這種教學方式,那么學校必須調整課程結構的教學人員,州教育和環境圓桌會議也會幫助他們進行培訓以便于教師能夠從事合作教學;趩栴}和計劃的服務性學習是EIC模式的主要載體,學生和教師共同確定學習探究計劃,并與社區服務相結合。學習者在EIC模式中處于中心地位,學校應為學生提供輔導計劃、實習和服務性學習的機會。州教育和環境圓桌會議幫助學校定期做執行情況的報告,與教師一起分析學生成績的變化。
三、EIC模式的教育成效及反思
自1983 年《國家處于危險之中》的報告問世以來,美國人在震驚于各種國內教育危機的同時,開始關注如何更為有效地提高學校教育質量!2000年美國教育目標法》也強調,要使美國學生的數學及其他學科的成績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學校必須為學生提供機會,保證他們能夠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公民等。為此,美國教育界進行了多種有益探索,期望能夠找到實現這些教育目標的最佳途徑。在各種探索中,人們發現,EIC模式具有多種教育功效。許多研究也證明了EIC模式在實現學校改革目標、培養積極主動的學生、準備21世紀的人才中有廣闊的前景。除了州教育和環境圓桌會議之外,國家環境教育和培訓基金會、北美環境教育聯盟、國家教育委員會、國家環保署等組織和機構都十分重視環境的教育價值與功效,并積極從事相關的研究和實踐。一些教育實踐者也紛紛表示,EIC項目有效地幫助了他們教學工作質量的提高,一位中學數學教師這樣認為,“當我在教室里教孩子們類似于測量這樣的數學技能時,他們總會忘記并且不知如何使用。但是當學生有機會在學校的自然小徑中加以實踐時,他們不僅學得更好而且也能長時間地記住這些技能”。[2](5)目前,美國中小學普遍認為,EIC模式在提高從幼兒園到12年級教育質量方面具有很大潛力,它作為美國提高教育質量的手段以及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有效載體,已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意識。經過各級學校的實踐及相關組織的研究,EIC模式已顯現出以下教育成效。
第一,顯著提高了學生的學業成績。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不僅是EIC模式的初衷之一,也是它最大的教育效果。1998年州教育與環境圓桌會議的報告指出,EIC模式在提高學生閱讀、寫作、數學、科學和社會研究的成績方面具有明顯效果:77%的學生在標準化測試中成績提高,93%的學生在語言藝術例如閱讀方面有所改善,92%的學生的數學成績提高,100%的學生的科學學習獲得進步。[2](5)此后的一系列后續研究都支持1998年的報告結果,來自美國各州的學校案例表明,與傳統的教育方法相比,以環境為基礎的教育提高了各學科特別是跨學科課程的學業成績。強調多學科的內容標準是EIC模式的特點之一,1999年北美環境教育聯盟發表了《卓越的環境教育:幼兒園到12年級學習指導大綱》,將藝術、科學、公民和政府、經濟學、語言藝術、地理、歷史、數學、科學和社會研究等學科的國家標準與環境教育相聯系,該大綱被許多學校采納,成為實踐EIC模式的權威指導。此外,一些州也努力編寫與其他學科標準關聯的框架大綱。
第二,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參與EIC 項目的學生通常是熱情的、自我激勵的學習者。圍繞學生感興趣的實際事件和問題來整合課程是非常自然的方式。教師和管理者一致認為學生喜歡通過實際環境來學習,這將進一步刺激對各學科的學習。正如一位教師所言,“傳統的課堂探究方法曾經引起了一部分學生的興趣,但最終幾乎所有的學生在我喋喋不休講述事實的情況下精神萎靡……令我感到幸運的是,現在我已經使用了更加靈活的方式來教學生。在任何可能的時候,我們走出傳統的課堂背景。當我開始這樣做的時候,我直觀地感覺到這是使學生重新活躍起來所能做的事情。”[5]
第三,有利于終身學習各項能力的發展。國家環境教育和培訓基金會的研究發現,EIC 模式中的學生能夠“做科學”而不僅僅是“學科學”,此外,他們聯系已知與未知背景以及將知識從已知背景遷移到未知背景的能力也獲得了發展。同樣,北美環境教育聯盟在《使用環境為基礎的教育來促進學習能力和人格的發展》的報告中也分析了以環境為基礎的教育在幫助人們成為終生學習者和領導者方面的效能。報告指出,一個全面發展的教育,不僅指獲得測驗的高分,還應該使學生具備“提高的學習動機、終身學習的技能、職業準備、尊重的態度與責任感”。[6](1)除了傳統學科知識和基本生活技能以外,EIC的學生還獲得了豐富的追加教育成果,包括全面理解真實世界、創新的高級思維技能以及問題解決技能、了解社會多元性等。
第四,能夠改進“問題”學校的質量,促進差生的進步。EIC 模式似乎比一些較傳統的方法更能改善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質量。華盛頓市的克雷瑪(Kramer)中學是一所眾所周知的“問題”學校,成績低下且紀律混亂。當時家長和教師都很懷疑即便是在環境中學習也不能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但是在校長的努力和社區的幫助下,EIC模式最終使學生成績得到提高,紀律問題有所減少。[6](5)其他學校也有過類似的經歷。許多研究也表明,使用環境為學習的整合背景能夠有效解決紀律問題和缺席問題。教育實踐者們認為,以前的問題學生在環境中實踐學習能夠“發現自我”。此外,美國基礎教育的主要原則是使每個兒童包括學習能力差的學生都獲得最大潛能的發展。2001年的《不讓一個孩子落伍法案》再次強調了學校應該提高處境不利學生的學業成績。EIC不僅容納了那些被認為甚至讀不完高中的學生,而且擴展了他們的學術視野?纤莪h境教育委員會執行主任簡·埃勒(Jane Eller)通過自己的經歷證明了這一點:“我去西南部一所高中參觀,學生帶著我游歷了整個學校和環境教育項目,他們為我解釋其中潛在的科學概念,并且為自己所知道的感到自豪和雀躍。他們講的是如此的清楚明白,盡管我被提前告知其中有一些學生來自天才班,而另一些來自特殊教育班,但是我卻不能將他們分辨出來。”[3](34)
第五,確保學校環境教育的有效實施,最終融入教育體系的主流。州教育和環境圓桌會議通過研究對比發現,環境知識和技能豐富的人更能采取積極的環境行動。EIC 不僅是環境教育的一個具體策略,而且已經成為學校開展各學科教學和跨學科活動的主要載體。環境的教育價值和功效是激勵教師在常規工作中實施EIC模式的主要因素,這也引起越來越多教育者和中小學校實踐者的興趣,為環境教育在更加廣闊的范圍內實施并最終融入教育的主流提供了良好的開端。
當然,即使在素有活動課程傳統和環境教育觀念深入人心的美國,EIC 模式在實施過程中也有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解決。首先,EIC模式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政府部門特別是教育部門應該制定相關的政策條件,環境教育組織和基金會、大學、社區等單位則需要為中小學開展EIC模式提供各種便利的條件。其次,中小學教師的素質還有待提高。盡管許多教師理解“以環境為學習的整合背景”的有效性,但他們卻不能充分利用。這涉及教師的在職培訓問題,因為幾乎沒有一所教育學院能夠讓新教師獲得把孩子們帶到教室之外、把課程融合到真實的環境背景之中或是讓學生在環境中學習和運用知識的教學策略。此外,EIC模式的實施離不開戶外教育場所的開發,這就需要國家土地管理局等部門聯合土地所有者們,讓他們愿意把自己的土地轉化為經驗學習的教育資源。雖然公園、海洋保護地、自然中心以及其他的許多地方都可以被利用為教育資源,但是它們還有待于進一步從教育的特性來開發才能真正成為從幼兒園到12年級教育的組成部分。由此可見,EIC模式的深入發展將引發美國教育領域包括社會各界的整體變革。
美國EIC 模式的成功及推廣表明,借助環境來進行整體學習,不僅是提高學生環境素質的途徑,也是全面提高學業成績的有效策略。我國現階段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倡開展綜合實踐課程、培養學生探究和問題解決的能力、加強與社區的聯系合作等,這些都對傳統的基礎教育課程模式及教學方式提出了挑戰。美國EIC模式的實踐與探索不僅為我國學校環境教育的普及和深入實施展現了光明的前景,為實現新課程改革目標提供了有效思路,同時,也為我國正在進行中的環境教育實踐和綠色學校創建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參考文獻:
[1]Jack Chin.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ituation Analysis[R].
[2]Gerald A Lieberman,Linda L Hoody.Closing the Achievment Gap:Using the Environment as an Integrating Context[M].
[3]Joanne Lozar Glenn.Environment-based Education:Creating High Performance Schools and Students[R].Washington,D?C.:Nation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undation,2000.
[4]Cristy Lytal & Marian Norris.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Achievement:Promising Progress and Resource.Washington,D.C.:National Education and Environment Partnership,2002.9.
[5]Tony Angell.Giving Credibility to a Tradition:Environment as an Integrated Context for Learning[J].Cleaning 102,1998,(9/10):40—41.
[6]Joanne Lozar Glenn.Using Environment-based Education to Advance Learning Skills and Character Development[M].Washington,D?C?:NAAEE & NEETF,2001.
【基于環境學習的基礎教育質量觀】相關文章:
基于網絡環境下的高職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探討03-05
基于網絡的大學英語自主學習環境構建03-25
基于戰略治理的企業環境風險研究03-09
試析我國高等教育質量觀本質03-12
淺談基于環境保護的公路養護策略03-07
基于環境治理會計識別環境本錢02-27
基于PDF文檔的網絡學習資源建設03-18
基于技術跨越的企業技術學習探討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