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幼兒分享教育的學科論文
分享是德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道德修養的外在體現,是幼兒社會性行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以自我為中心的獨生子女居多的當今社會,幼兒很“自私”,不愿與人分享,需要通過日常的生活循而漸進的去感染孩子學會分享,讓幼兒充分的體驗分享所帶來的快樂,學會分享方式,自愿與他人分享。分享有利于幼兒的社會性發展,為以后的社會交往奠定基礎,可見從小對幼兒分享教育的重要性。本論文以三個方面進行展開:1、幼兒分享教育現狀 2、現狀原因分析3、解決方法
一、幼兒分享現狀分析
分享是社會交往的一種重要方式,分享是資源的共同享用,當主動與他人分享,并可以切實做到,則可以取得他人的信任,為以后交往奠定基礎。在幼兒成長中,分享具有重要意義,分享可以幫助幼兒得到玩伴的信任,在與玩伴的玩耍過程中,可以促進幼兒語言表達和交流能力,同時也可以幫主要幼兒尋找與他人相處的方式方法,分享行為較為突出的幼兒,能較好的解決交往所遇到的問題,能夠積極的幫助他人,分享為幼兒的社會交往奠定了基礎。
當今社會“小公主”、“小皇帝”的現象在家庭中普遍存在,由于現在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集全家寵愛于一身,他們總是盡量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過度的愛與嬌慣放縱使孩子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意識,養成了我行我素的壞習慣,做事總是先考慮自己的感受,習慣于自己獨享,忽視別人的存在和需要,具有強烈的獨占傾向。
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在幼兒園卻是一個“乖寶寶”,在幼兒園積極向上的氛圍中,幼兒會有很多小伙伴,時刻都有比較和競爭的機會,好強的孩子,天生就有一種自我表現的欲望,時刻想成為老師表揚的對象。而在家里,因為缺少了比較的對象,加上隔代長輩的溺愛,孩子容易變回“小皇帝”、“小公主”。
幼兒園中老師要求幼兒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但一些家長卻教孩幼兒在幼兒園里任意拿取玩具、獨占玩具,或對掉在地上的書本、流水的龍頭等情況熟視無睹,在家更是放任孩子為所欲為。這些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不一致的現象,在部分程度上有可能削弱甚至抵消了教師在幼兒行為習慣培養上所做的努力,甚至由于缺少溝通等原因,二者間還可能存在著某些抵觸,幼兒園教育效果起不到應有的積極作用自然大打折扣。
二、現狀原因分析
1 、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存在于多數家庭中,這種教育方式 容易形成溺愛。多數祖輩家長常有一種因自己年輕時生活和工作條件所限沒有給予子女很好的照顧,而把更多的愛補償到孫輩身上的想法。這種想法往往導致產生 “ 隔代慣 ” 的現象。祖輩家長對孫輩疼愛過度,處處遷就孩子,容易造成孩子任性、依賴性強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還有一些祖輩家長因過度疼愛孩子而 “ 護短 ” ,致使孩子的弱點長期得不到矯正。
2 、幼兒園中
一些老師迫于維持生活保住工作、迎合幼兒家長、避免和家長爭吵,對幼兒嬌慣、寵讓,對于孩子霸道、任性的行為視而不見,這在無形中助長了幼兒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為幼兒的霸道、任性、自私的壞脾氣奠定基礎。但是這類教師病并非全部,很多老師在愛孩子的同時,依舊對孩子有嚴格的要求,對每一個幼兒都一視同仁,嚴格要求每一位幼兒。但是 幼兒 的分享觀念沒有形成, 對分享無法全面了解,缺乏分享技能,需要家長的配合。 然而家長往往較為疼愛自己的孩子,視孩子為“小公主”,在家里,家長不能以幼兒園的紀律要求來約束孩子,造成孩子幼兒園與家庭中的表現大不一樣的后果。
3 、 家長方面
由于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導致父母會非常溺愛孩子,對孩子的要求不夠嚴格。家里的爸爸媽媽或者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對寶寶過分遷就,就算寶寶犯了錯誤也舍不得批評。有的家長甚至認為幼兒的不是在犯錯誤,而是長大變聰明的另一種表現方式。對孩子過于保護,什么事情都包辦代。爸爸媽媽們總覺得孩子還小,什么事情都要幫著孩子做,孩子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完全得不到鍛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什么事都讓父母幫忙的習慣。經常忽視家庭與幼兒園教育的一致性。在幼兒園里老師通常會要求幼兒“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而在家里爸爸媽媽卻不這樣教育,什么事情都搶著做,無形中抵消了幼兒在幼兒園中所受到的教育,養成 養尊處優的壞習慣 。
三、解決方法
1 、懂得分享意義,認識分享的必要
要培養幼兒的分享行為,首先要讓幼兒懂得分享行為的意義,根據幼兒期思維具體形象的特點,用講故事的形式,啟發孩子明白道理,讓幼兒意識到,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須大家共同使用一件物品,共同活動,要讓幼兒知道幼兒園中的物品是大家共同擁有的,每個成員都有使用支配的權利。要讓幼兒進行分享,首先要克服強烈的自我中心的心理傾向。而要克服這一點,并非言語說教就可以做到的,社會領域的教育本來就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幼兒社會性尤其是分享行為的培養應滲透在多種活動和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之中。
2 、鞏固、強化幼兒的分享行為
幼兒的學習和活動都需要強化。斯金納認為,離開了強化,學習就難以進行,強化在塑造行為和保持行為強度中是不可缺少的關鍵因素。幼兒的分享行為和其他行為一樣,是可以通過強化而得到有效鞏固的?梢詫τ變赫_的分享行為實施言語的正強化,當幼兒與他人分享,則會得到老師家長表揚和鼓勵的話語,他們會逐漸發展起一種相應的內在的自我獎勵傾向,同時也可對幼兒正確分享行為實施非語言的正強化,如教師、家長運用具有象征意義的符號如五角星、小紅花等來提高幼兒應該反應的發生概率的方法。但是在幼兒教育中,行為強化手諸多,強化物多種多樣,運用強化時應手段多樣、對象具體、時間間隔適度,幼兒自己挑選的是最好的強化物,教師家長應及時了解適合幼兒得強化物和清華手段。可見,在幼兒教育中,成人要注意對幼兒表現出的分享行為進行強化。
3 、爭取家長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教養方式對幼兒情感的影響是不容忽視。我們把改進家教方式放在首位爭取家長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養教育。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品質、習慣的形成有著深遠的影響。家庭和幼兒園的教育同步,取得一致,將會使幼兒園教育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兒園要向家長宣傳“幼兒合作與分享品質養成”的重要性,利用幼兒園的信息平臺向家長進行相關知識的介紹,如“如何使孩子學會分享”、“幫助孩子學會合作”。通過家長接送孩子的時間和家長直面交流、個別接觸,使家園教育更有針對性、及時性。
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幼兒的分享行為,可以隨機或有意識地創設相應的環境條件,讓幼兒通過參與活動,體驗分享的情緒、情感,從而逐漸形成分享意識和分享行為。平時,孩子會自己發地出現一些分享或拒絕分享的行為,我們要善于捕捉時機,及時展開交流,以加深幼兒的情感體驗,同時要支持孩子的分享行為,給孩子提供分享的機會。
4 、樹立幼兒學習榜樣,營造分享氛圍
優秀榜樣榜樣具有激勵和導向的作用,會在幼兒心中產生很高的威信。幼兒正處于模仿期,家長、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是幼兒模仿的對象。所以,家長、教師一定要為幼兒做好行為、語言示范。幼兒在家庭中居于核心地位,尤其是隔代撫養的孩子,被溺愛的程度更高,好玩的、好吃的只給孩子一個人,忽視了幼兒社會性的發展。教師、家長一定要端正幼兒教育的思想,立足于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并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行動。
幼兒生活經驗少,對好壞沒有界定,幫助幼兒選擇學習的榜樣,要注意選擇符合幼兒年齡心理特點和生活實際的、對幼兒成長具有教育意義的榜樣,尤其是要關注幼兒讀物、動畫片的科學性和思想性。要求幼兒把看到的榜樣轉化成實際行動,幼兒學榜樣有一個由被動到主動、由模仿到創造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教師、家長的積極引導。
5 、引導幼兒體驗分享快樂
對心理發展水平還處于以自我中心為特征的幼兒來說,分享對于他們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家庭的養育環境和社會因素,導致部分幼兒分享意識不強,分享行為缺乏。事實上,幼兒的分享行為是在逐漸“去自我中心”的過程中形成的。一個人如果能自主自愿地與人分享并以此為樂,那么可以說真正具有了分享行為。如果一個人僅僅把分享當成換取別人報答或取悅別人的手段,那么這種分享便是一種“虛假分享”,我們要培養的是孩子發自內心的自愿分享,而這種分享必須從豐富孩子的情感體驗入手。即讓孩子從他人角度出發體驗他人情緒、情感,學會理解,學會分享。
【幼兒分享教育的學科論文】相關文章:
兒童藝術教育學科論文12-11
小學科學教育教學論文02-20
(經典)幼兒教育論文06-01
幼兒數學教育論文05-20
幼兒舞蹈教育論文03-15
幼兒教育論文05-26
體育教育訓練學的學科特點研究發展論文12-03
[實用]幼兒教育論文06-02
(推薦)幼兒教育論文06-03
幼兒教育方面論文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