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循環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協同性
內容摘要:循環經濟與市場經濟之間具有協同共進的關系。兩者都遵循基于自然資源稀缺性的成本與效益原則。循環經濟能夠從根本上消除環境外部不經濟性,促進市場經濟規范有效。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體現社會經濟環境效益的統一,是社會經濟的理性選擇。關鍵詞:循環經濟,市場機制,協同性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的經濟形態和先進的經濟發展模式,其運行必然受到市場機制的調節,并符合市場經濟運行規律。因此,從運行機制上講,循環經濟與市場經濟具有協同性。
一、循環經濟與市場經濟具有協同共進的關系
市場經濟是通過市場機制進行資源優化配置的一種經濟體制,與之不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或計劃與市場混合經濟體制。幾百年的實踐證明,市場經濟是一種非常成功的最有效率的經濟體制。在這種經濟體制中,可以有多種經濟形態或經濟發展模式,比如傳統經濟形態或模式、循環經濟形態或模式、知識經濟形態或模式等。與傳統經濟相比,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高效利用和環境友好為特征的新型經濟形態,是一種具有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先進的經濟發展模式。在市場經濟體制框架下,循環經濟作為市場經濟的一種經濟形態,從屬于市場經濟,受制于市場經濟,即其經濟活動受市場規則和市場體系的規范,其運行和發展受市場機制(包括價格機制、供求機制和競爭機制)的調節;同時,循環經濟也是對市場經濟的補充,它豐富了市場經濟的經濟形態,彌補了傳統市場經濟對環境資源配置無效率的缺陷。因此,辯證地看,循環經濟和市場經濟具有協同共進的關系。
(一)循環經濟是對市場經濟的補充。盡管市場經濟被認為是迄今為止人類所能找到的最能激發經濟主體活力和創造力的一種經濟形式,但它對經濟發展與環境的矛盾、對資源的循環型流動、對環境污染問題、對協調自然生態系統與社會經濟系統的關系等,卻是“失靈”的或是有缺陷的(韋前、荊艷芳,2005)。而建立在物質循環利用基礎上的循環經濟模式,要求經濟活動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來發展,使經濟增長建立在資源高效利用和環境友好的基礎上。雖然循環經濟是在對傳統市場經濟理論批判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它的出現并不是對市場經濟的否定,而是為市場經濟難以解決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資源枯竭問題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張小蘭,2005)。循環經濟要求將環境資源作為生產要素納入市場運行機制中,將經濟活動中產生的環境外部性內部化,通過資源的綜合利用和物質的循環流動,使市場經濟主體追求經濟利益的活動和諧地納入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活動之中,使市場主體既能獲得經濟效益,又能獲得社會環境效益,且不會對環境造成損害。
(二)市場經濟是建立和發展循環經濟的基礎。要真上正實現循環經濟,必須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對循環經濟的基礎性調節作用,通過完善市場機制,培育起一個健全的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包括廢棄物資源再生產業、環境保護產品、技術和服務的市場體系,使循環經濟模式中的各個主體以經濟利益為紐帶,形成互補互動、共生共利的關系,實現環境資源的有效配置。
二、循環經濟和市場經濟都遵循基于自然資源稀缺性的成本與效益原則
按照亞當·斯密奠定的經濟原理,經濟學有兩個基本觀點:一是人類發展的資源存在著某種稀缺性;二是人類發展需要最有效地配置稀缺資源。當前人類面臨的稀缺資源的類型已南18世紀工業化運動時期的人力資源轉變為自然資源,更確切地說,是包括自然資源和生態能力在內的自然資本。當自然資本成為經濟發展的內生變量時,持續的經濟增長就開始受到自然資本的約束。當前,日趨衰減的自然資本已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限制性要素(諸大建,2003)。
市場經濟認為,價格取決于要素的稀缺程度。當某種要素變得稀缺從而價格升高時,就促使經營者從投入產出的成本與效益出發去節約它;而當價格高得無法容忍時,經營者就會尋求替代物。然而,問題在于自然界中不僅不可再生資源是有限的,即使是可再生資源,如果使用量超出其再生能力,也會轉化成不可再生資源。在市場經濟中生產者生產的目的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當自然資源成為稀缺資源時,市場經濟的成本與效率原則,迫使參與競爭的各方設法提高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當個體理性上升為集體理性時,便達到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資源的有限性、人類發展要求的無限性、環境污染的制約性、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不協調性,是循環經濟產生和發展的根本原因。循環經濟的理論前提是自然資本正在成為制約人類發展的主要因素。它考慮的是如何在既定資源存量下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和經濟發展的質量問題,把資源的消耗嚴格限制在閾值內,根據資源的再生能力和環境的自凈能力來使用資源和保護環境。通過“3R”原則的運用和實施清潔生產、建設生態工業園區和循環型社會,來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對環境的親善友好,從而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可見,循環經濟和市場經濟都是在自然資本已成為制約人類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的前提下,運用成本和效益原則,通過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優化配置來實現社會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三、循環經濟能夠從根本上消除環境外部不經濟性,促進市場經濟規范有效
循環經濟是按照生態學規律和經濟學規律構建的以資源高效利用和環境友好為核心的社會生產和再生產活動。其宗旨是最大限度地保護和節約資源。它強調根據資源的再生能力來使用資源,把資源的消耗嚴格限制在閾值內,追求在既定自然資源存量下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它以“3R”原則作為社會經濟活動的行為準則,強調根據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發展經濟,倡導“最優生產、最優消費、最低消耗、最少廢棄”。它以物質循環、能量梯次使用為特征,以清潔生產技術、資源回收利用技術和環境無害化技術為載體,通過清潔生產、產業生態園區和產業生態鏈建設等,使物質在社會經濟系統內部得以循環利用,讓生產和消費過程基本上不產生或者只產生很少的廢棄物,努力實現環境的低污染甚至零污染。它能夠從根本上解決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的沖突,達到經濟與環境的“雙贏”。
循環經濟和傳統經濟對環境影響的本質區別在于,傳統經濟產生了環境外部不經濟性,而循環經濟則能夠從根本上消除環境外部不經濟性。在傳統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與社會經濟行為都追求利潤最大化。企業的具體經濟行為很少關心甚至不關心外部成本或社會成本,一些企業把本應由自己支付的環境成本轉嫁給別人或社會,致使產生環境外部不經濟性。環境外部不經濟性問題的存在,是因為環境資源沒有被市場所涵蓋,這些資源沒有產權,也沒有價格。這就意味著 市場交易并不能準確地反映環境資源的成本和收益,市場對于環境資源的配置是缺乏效率的?
環境外部不經濟性的存在使環境資源最優配置的外部條件被破壞,導致了環境資源配置的無效率。而最大限度地減弱以至于消除環境外部不經濟性的影響,將外部問題內部化,是循環經濟政策的主要目標之一。環境外部不經濟性與循環經濟的關系集中體現在環境污染及其治理問題上。減少甚至消除污染是發展循環經濟必須重點解決的問題。循環經濟要求把生態環境資源作為生產要素來考慮,以資源利用減量化和避免廢物產生為經濟活動的優先目標,并通過廢物再使用、再循環加以強化,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廢物的排放和環境的污染,從根本上減弱甚至消除經濟活動所產生的環境外部不經濟性的影響(李云燕,2006)。
將環境污染的私人成本社會化轉變為私人外部成本內部化是解決環境外部不經濟性問題的重要途徑。但無論是“庇古稅”還是科斯定理,都是潛意識地承認了只要企業支付了足夠的“費用”(成本),它就享有了污染、破壞環境的“權利”,完全忽視了無論是征稅還是明晰產權都可能會給環境造成污染或損害這個結果。而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其實質是限制或剝奪企業對環境的這些“污染權”。循環經濟強調把環境資源要素納入生產要素,將環境成本計入生產成本,將環境污染的私人成本社會化轉變為私人成本內部化,以使社會成本減少甚至消除,從而達到消除污染、保護環境的目的。可見,循環經濟是解決環境外部不經濟性的根本途徑。
循環經濟要求嚴格避免污染,同時也排除給任何人污染環境的權利。在生產領域,要求“最優產生、最低消耗、最小廢棄”,即轉變傳統經濟“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的“資源—產品—廢物”的線性經濟模式,實行“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的“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模式。在消費領域,要求“最優消費、最小廢棄”,即適度消費、綠色消費。在環境保護方面,要求摒棄污染的“末端治理”模式,對生產過程實施“污染預防,全過程控制”。
由此可見,循環經濟可以通過“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3R”原則的實施,在生產和消費的各個環節(資源消耗的源頭、生產過程、消費過程和廢物回收利用)全方位地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能夠從根本上消除環境外部不經濟性問題,避免因此發生的市場失靈,促進市場經濟的規范有效。
四、循環經濟體現社會經濟環境效益統一,是市場經濟的最佳發展模式
循環經濟是一種先進的經濟發展模式,體現了保護環境、優化生態與提高效益的統一性,反映了一種越是生態環保越有經濟效益的經濟發展趨勢,是經濟發展模式在發展理論上的提升(孟憲忠,2001)。
循環經濟是非常有效益的經濟。它不僅能夠給企業創造各種經濟利益,而且還能給社會帶來外部經濟效應。外部經濟效應是指經濟活動對他人和社會產生的效益。
(一)發展循環經濟使企業獲得更大更長遠的經濟效益。一般來說,實施“污染預防和全過程控制”的環境保護戰略,可以不產生或少產生污染物,避免或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既節省了企業為滿足環保法規要求而花費的末端污染治理費用,又節省了由于污染超標而向社會繳納的罰款、排污費等;而且,當廢物的再生利用使廢物排放被減少或消除時,節約的原材料、能源還可以生產出更多更好的產品,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同時,由于循環經濟嚴格避免污染的結果提高了人類生存的環境質量,維護了人們的環境權益,保護了人體健康,提高了生產力,從而帶來了很好的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
(二)從循環經濟的`特點看,循環經濟為社會創造的外部經濟效應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劉華、社金梅,2004)
1.循環經濟以環境友好方式,采取低消耗、低排放、高產出的技術經濟范式,既創造了社會財富,又節約了資源,保護了環境,同時又為不發達地區和后代留下了更多的資源和發展空間,為解決代內和代際的生態環境公平問題提出了重要思路。
2.循環經濟在微觀層次上,通過企業縱向延長生產鏈,從生產產品一直延伸到廢舊產品回收處理和再生;橫向技術體系拓寬,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進行回收利用和無害處理。在宏觀層次上,循環經濟使整個社會技術體系實現網絡化,使資源實現跨產業循環利用,綜合對廢棄物進行產業化無害處理。上述這些措施都可以形成一定的產業群,為企業創造廣闊的市場機會,為社會成員提供新的就業機會。
3.生態工業園促成了知識與技術流通。生態工業園的工業共生關系使相關的知識和技術產生了集聚,再加上園區為企業提供了交通便利、信息交流暢通的渠道,使知識與技術的傳播在生態工業園內更為迅速和便捷。這種交流,使企業人才的知識水平得到提高,先進技術和最新信息得到了共享。而企業則可以獲得所在行業的技術發展趨勢和目前所達到的技術水平,加速園區內企業的技術創新進程,通過相互交流、模仿和學習,提高企業的變革速度,推進生態工業園進化進程。
4.生態工業園區內完善的基礎設施為企業的生產經營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工業園的投資者和經營者根據工業生態學的原理對園區進行總體設計和規劃,從而具有生態系統的特性。通過實現生態工業園內的“能量層疊”、“水層疊”來減少工業園內能量與資源的整體使用量,從而達到減少整個園區對外部環境影響的目標。另外,生態工業園區內設有信息中心、環境中心等設施,園區內的企業可以共享,減少了企業在這方面的重復投資,節約了生產成本和交易費用,企業能切實感受到外部經濟所產生的內在化效果。
從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看,只有循環經濟才應該是21世紀市場準許采取的最佳的經濟運行方式。具體表現在以下主要方面:第一,符合生態環保標準已經是企業生存的必要條件。生態環保標準在各國正在成為強制標準,而且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這一標準的強制性越來越強。不符合生態環保標準的項目就不能上,產品就不準生產。第二,符合生態環保標準已成為企業產品進入市場的通行證。隨著各國環境意識的提高、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的增強,不符合生態環保標準的產品不準買賣,已成為國際貿易的一條準則,綠色消費已成為一種時尚!熬G色壁壘”(包括綠色關稅、綠色技術標準、綠色檢疫)和消費者的自覺抵制是阻礙不符合生態環保標準的產品進入市場的重要因素。第三,越符合生態環保標準的產品,附加值越高,越有效益。在國際市場上,有機食品、綠色農產品和綠色工業品的價格遠遠高于同類產品,而且,越是綠色產品,越受歡迎。據有關資料顯示,77%的美國人、94%的意大利人、82%的德國人和67%的荷蘭人在采購商品時會考慮綠色環保因素?梢哉f,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發展循環經濟就是發展生產力。循環經濟是符合現代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一種最為經濟、最為先進的經濟發展模式。
五、循環經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理性選擇
社會經濟發展最重要的目標必須具有可持續性。隨著全球可持續發展理論研究的深入,世界各國豐富多彩的可持續發展實踐促使人類逐漸認識到目前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唯有實現兩大革命性的歷史轉變,即實現由依靠物質資源為主向以依靠智力資源為主的轉變,實現由生態環境破壞型向生態環境友好型的轉變,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F在,已經出現了一種變革式的經濟方式,這種經濟方式包含知識經濟和循環經濟,人們稱之為新經濟。循環經濟是新經濟的根本。由于經濟發展正在受到自然資源的愈來愈嚴重的制約,相信2l世紀的經濟形式必將出現徹底性的轉變,循環經濟將全面取代傳統經濟。
循環經濟是經濟發展觀念和模式的創新,它要求必須轉變傳統的生產、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用科學的發展觀來規范和提升人類的行為,以人與自然和諧的方式發展經濟,以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合理利用與配置資源。循環經濟是一種既利于資源有效利用,又利于生態環境保護,而且又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經濟,是一種資源環境合理性與經濟社會效率性相統一的經濟形式。因此,循環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是市場經濟的理想經濟運行方式。從發展趨勢上講,循環經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理性選擇,必將成為21世紀的主流經濟形態。
綜上所述,循環經濟與市場經濟無論是從遵循的原則,還是從規范市場秩序和發展趨勢看,兩者都具有協同性,都是遵循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經濟規律。
【論循環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協同性】相關文章:
9.市場經濟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