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產業生態化模式與保障機制分析
摘要:產業生態化是發展循環經濟具體路徑。文章在分析循環經濟內涵基礎上,借鑒國外發展循環經濟的主要模式,從不同角度分析產業生態化模式,最后針對產業生態化保障機制給出政策上的建議。 關鍵詞:循環經濟;產業生態化;模式;保障機制一、循環經濟內涵
循環經濟由美國經濟學家波爾丁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其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與傳統經濟相比,循環經濟的不同之處在于:傳統經濟是一種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其特征是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循環經濟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要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循環經濟的內涵可概括為“3R原則”,即減量化(Reduce)、再循環(Recycle)和再利用(Reuse)。
減量化(Reduce)以資源投入最小化為目標,針對產業鏈的輸入端——資源,通過產品清潔生產而非末端技術治理,最大限度地減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耗竭性開采與利用,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資源為經濟活動的投入主體,力求盡可能地減少進入生產、消費過程的物質流和能源流,對廢棄物的產生排放實行總量控制。生產者通過減少產品原料投入和優化制造工藝來節約資源和減少排放;消費者通過優先選購包裝簡易、循環耐用的產品,以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從而提高資源物質循環的高效利用和環境同化能力。
再循環(Recycle)以污染排放最小化為目標。針對產業鏈的輸出端——廢棄物,提升綠色工業技術水平,通過對廢棄物的多次回收再造,實現廢物多級資源化和資源的閉合式良性循環,實現廢棄物的最少排放。
再利用(Reuse)以廢物利用最大化為目標。針對產業鏈的中間環節,對消費者采取過程延續方法最大可能地增加產品使用方式和次數,有效延長產品和服務的時間強度;對生產者采取產業群體間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協作,使產品——廢棄物的轉化周期加大,以經濟系統物質能量流的高效運轉來實現資源產品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二、國外發展循環經濟主要模式
從20世紀9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其實現方式主要有以下4種模式:
。ㄒ唬┟绹虐钅J
此模式也稱為企業內部的循環經濟模式,即通過組織公司內各工藝之間的物料循環,延長生產鏈條,減少生產過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盡量減少廢棄物和有毒物質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資源;提高產品的耐用性等。杜邦公司創造性地把循環經濟3原則與化學工業相結合,通過放棄使用某些環境有害型的化學物質、減少一些化學物質的使用量以及發明回收本公司產品的新工藝,到1994年已經使該公司生產造成的廢棄塑料物減少了25%,空氣污染物排放量減少了70%。
。ǘ溈▊惐すI園區模式
此模式根據工業生態學原理,通過企業間的物質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產業間的代謝和共生耦合關系,使一家工廠的廢氣、廢水、廢渣、廢熱或副產品成為另一家工廠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業生態園區。丹麥卡倫堡工業園區的主體企業是電廠、煉油廠、制藥廠和石膏板生產廠,以這4個企業為核心,通過貿易方式利用對方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或副產品,作為自己生產中的原料,不僅減少了廢物產生量和處理的費用,還產生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形成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
。ㄈ┑聡b物雙元回收系統(DSD)
該系統是專門組織回收處理包裝廢棄物的非盈利社會中介組織,1995年由95家產品生產廠家、包裝物生產廠家、商業企業以及垃圾回收部門聯合組成,目前有1.6萬家企業加入。它將這些企業組織成為網絡,在需要回收的包裝物上打上綠點標記,然后由DSD委托回收企業進行處理。企業交納的“綠點”費,由DSD用來收集包裝垃圾,然后進行清理、分揀和循環再生利用。
。ㄋ模┤毡狙h型社會模式
日本在循環型社會建設方面主要體現3個層次上:一是政府推動構筑多層次法律體系。2000年6月,日本政府公布了《循環型社會形成促進基本法》,這是一部基礎法。隨后又出臺了《固體廢棄物管理和公共清潔法》、《促進資源有效利用法》等綜合法。在具體行業和產品層面,2001年4月日本實行《家電循環法》,規定廢棄空調、冰箱、洗衣機和電視機由廠家負責回收;2002年4月,日本政府又提出了《汽車循環法案》,規定汽車廠商有義務回收廢舊汽車,進行資源再利用;同年5月底,日本又實施了《建設循環法》。二是要求企業開發高新技術,首先在設計產品的時候就要考慮資源再利用問題,如家電、汽車和大樓在拆毀時各部分怎樣直接變為再生資源等。三是要求人們從根本上改變觀念,將垃圾視為有用資源。
三、產業生態化模式
發展循環經濟當前在國外已逐漸成為潮流和趨勢,西方發達國家的典型模式給我們提供借鑒意義,使得我國發展循環經濟并非“大象無形”、“大音稀聲”。本質上來說,循環經濟的發展最終取決于傳統產業能否生態化,即由傳統經濟轉向生態經濟,要求產業組織及其運行遵循自然的生態規律,產業運行的成果和對外部環境的影響達到自然的生態標準。產業生態化就是要降低消耗、減少污染,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具體而言,產業生態化模式可沿以下不同的分析路徑展開:
第一,從經濟系統角度,產業生態化強調整個產業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協調,促進系統物質流、信息流、能量流和價值流的合理運轉,確保系統穩定、有序、協調地發展。從這個角度來說,產業生態化體現在整個經濟系統的均衡和持續發展。 第二,從三次產業角度,產業生態化強調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和生態服務業,同時三次產業間存在經濟、技術上的關聯,應協調發展。從這個角度來說,產業生態化不僅體現在不同產業運動統一在一個經濟系統中,而且不同產業“板塊”經濟、技術上的關聯應當科學、協調,避免 “產業板塊”出現“斷層”、“沖撞”、“擠壓”等非正常運動而蘊涵的導致經濟系統不穩定因素。
第三,從區域空間角度,產業生態化強調,應根據生態學原理,通過產業鏈上不同位次企業間的物質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業間的“代謝”和“共生”關系,建立產業生態園區。從這個角度來說,產業生態化是不同區位、不同生態園區的集成,每個位次都是產業生態化的主角。
第四,從社會角度,產業生態化不僅強調企業的綠色原料、綠色生產等,還包括消費者的綠色生活方式和綠色消費等。從這個角度來說,產業生態化可以從倡導綠色消費出發,形成一種“倒逼”機制,使得非生態型企業“無路可走”,而生態型企業則可在承擔社會責任的同時“廣開財路”。
第五,從企業主體角度,產業生態化強調應通過綜合運用清潔生產、環境設計、綠色制造、綠色供應鏈管理等各種手段,大幅度提高產業資源能源利用效率,盡可能降低產業物耗能耗水平和污染排放水平。從這個角度來說,無論是地理空間上的產業集聚和產業園區,還是邏輯位置上的供應鏈和價值鏈,產業生態化的落腳點和實踐者主要是企業,因此,企業經營過程每一個環節都是產業生態化的訴求點和切入點。
四、保障機制政策建議
產業生態化模式從不同視角展示了產業生態系統是多層次的、動態的和開放的。作為產業生態系統中的企業主體,其行為通常產生外部經濟效果和內部經濟效果。產業生態化過程中,不同企業為了追求各自的經濟利益,往往忽視甚至無視其外部經濟效果,使環境資源難以被合理地開發和利用,因此,實現產業生態化必須著力于建立長效保障機制;谘h經濟的產業生態化模式與保障機制邏輯關系如圖1所示。
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并結合我國國情,筆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第一,制定較為完善、切實可行的環境政策體系。加強環境政策制定和執行力度,將生態要素嵌入經濟活動中,使之內生化,激勵企業進行生態化創新。環境政策工具有排污收費、排污權交易、環境補貼、產品標準、市場準入等多種選擇,不同政策對生態化技術創新的作用機理不同,政策效果也不同。選擇政策工具的原則應該是比較各種政策的成本和收益,明確環境政策的適合領域,考慮政策實施的可行性和效率,通過一系列協調的環境政策組合,推動傳統生態化技術創新。
第二,建立、健全有利于生態化技術創新的制度和政策體系,包括與創新直接相關的知識產權制度、補貼制度、科技咨詢和服務體系、稅收制度以及不直接相關的金融制度、政府采購制度等。以補貼制度為例,政府可減少對資源產品的補貼,增加環境津貼。政府對許多資源產品的補貼,可能弱化廠商開發高效、低耗、低污染產品的動力和消費者努力節約資源、提高使用效率的積極性。政府如果對資源產品的補貼用于對環境的津貼,可以促進對有益于環境的產品和服務的消費:例如對商業燃料提供津貼,間接上就可以減少對薪材和木炭的使用,保護森林資源。
第三,培育企業生態化創新能力。生態化的復雜性和前沿性使得企業對創新能力的要求很高,而且生態化還呈現出技術鏈特征,單個企業或單項的技術創新常常并不能對整個技術鏈產生重大影響。因此,企業需要通過體制改革,盤活科技資源。政府可搭建平臺,促進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合作,增強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
第四,營造有利于生態化創新的社會氛圍。政府應通過宣傳、教育和宏觀政策引導等多方面措施,培育企業的生態意識和技術創新精神,提高公眾的環境保護素養。同時,培育和激勵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和生態環境責任感的企業家。
第五,利用價格效應實現資源利用綜合化。在完善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活動的結果可以靈敏地通過價格反映出來。政府應制定規則,對污染量進行定價,對環境、資源的價格進行正確評估,從而有效地利用價格效應,進行市場交易。在市場交易的價格效應下,環境資源的合理定價,力求利潤最大化,激勵企業節省資源、綜合利用資源。
參考文獻:
1、楊華峰,馮俊文.發達國家發展循環經濟的經驗及啟示[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6(2).
2、袁增偉,畢軍等.傳統產業生態化模式研究及應用[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4(2).
3、熊璟.論我國產業生態化及其實踐策略[J].新西部,2007(16).
4、孟書敏.產業生態化的制度經濟理論分析[J].北方經濟,2006(7).
5、黃勁松.基于循環經濟的生態化技術創新[J].生態經濟,2007(12).
【產業生態化模式與保障機制分析】相關文章:
銅產業生態化低碳經濟發展模式03-15
產業集聚與城市化關系的實證分析12-07
產業集群模式對發展中國家FDI影響的分析03-24
水利工程護坡生態化設計技術分析03-28
初中美術個性化教學模式分析論文11-21
略論衰退產業調整與升級模式03-24
旅游企業信息化管理模式分析03-20
生態建設與相關產業的開發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