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循環經濟發展對我國管理學研究缺位分析
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在我國不同地區的推廣和普及速度應當有所差別,以下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基于循環經濟發展的論文范文,歡迎閱讀查看。
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程的逐步推進,高污染、高耗能和高資源消耗為特征的外延式擴大再生產模式的弊端,目前已經是廣為詬病。為此,中央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并倡導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循環經濟發展需要將現代技術和現代管理經驗進行有機結合,從而實現構建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發展模式的目標,這對我國的管理學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下面本文將基于循環經濟發展對我國管理學研究缺位進行分析。
一、循環經濟及其對我國現代管理學發展提出的要求
(一)循環經濟的基本內涵
循環經濟是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在物質和能源的循環再生的過程當中實現經濟的增長是這種經濟發展模式的本質。這種經濟發展模式要求人類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活動,必須要融合進自然界物質能量的閉路循環的過程當中去。遵循自然界的物質和能量的循環再生的規律,這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前提。
循環經濟發展的路徑是不同于以往的能量和物質單向流動的路徑的。循環經濟主要是由自然界當中的資源轉化成為人類生產生活所需要的產品,同時將生產過程當中產生的污染物和排放物轉化成下一個生產經營周期所需要的能源和物質資料。這便是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主要過程。
(二)循環經濟對我國管理學提出的新要求
首先,循環經濟要求我國的管理學界提供對企業生產經營的轉型具有幫助意義的理論工具。我國大多數地區的大多數企業長期以來一直使用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單純依賴要素的大量追加是這種經濟發展模式的重要特征。為了發展循環經濟,并保持我國國民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如何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這就成為了擺在眾多企業面前的重要問題。在轉型的過程當中,企業經濟發展的效率要保證,而且的經濟發展模式也需要進行根本性的調整,而如何平衡這兩者的關系,便對企業管理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次,循環經濟發展的內涵需要現代管理學家將自然環境因素囊括到自身的研究對象當中去。循環經濟要實現物質資料的閉路循環,需要將自然界的物質和能量循環轉換成企業生產經營過程當中的技術環節和運營過程。這要求現代管理理論突破以往以經濟效益或人的行為為研究范疇的傳統模式。
最后,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在我國不同地區的推廣和普及速度應當有所差別,這是我國目前社會生產力水平不平衡的現狀所決定的。從宏觀角度如何協調不同地區的生產力布局和轉移,是發展循環經濟所必然面臨的一個問題。
二、循環經濟視角下管理學研究成果的缺位
在目前,管理學對循環經濟發展的缺位問題,首先表現在目前研究成果不能為低碳經濟發展提供較為成熟的理論成果和分析工具方面。我國管理學研究目前存在著諸多內在缺陷,從而決定了管理學研究難以適應循環經濟對管理學理論發展的要求,從而形成管理學研究相對于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缺位的問題。
首先,我國的一些管理學研究成果往往難以在長時間的實踐當中得到檢驗。循環經濟的發展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需要研究人員提供能夠經得住歷史檢驗的研究成果。理論成果禁不住實踐的考驗而失效,這是管理學研究的一個重大問題。在循環經濟的發展過程當中,這種現象表現的尤為突出。一些企業管理人員在管理學培訓課程當中,普遍感到難以得到切實可行的理論工具,部分研究成果在短時間內能夠對企業管理人員起到啟示作用,但是這種基于經驗總結性的研究成果,難以形成完整而全面的理論體系,從而在長期的實踐當中難以發揮作用。循環經濟的發展并不能依賴短期的管理措施的調整就能實現,而是需要對整個管理模式和經營方式進行根本性的變革,涉及到企業的財務管理、采購管理、生產管理、銷售管理等多個模塊。如果某一理論不能夠深入整個企業管理的全局和全過程,并最終通過企業利潤的增加得到認可,那么就難以最終成為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理論工具。
其次,這種問題產生的根源是目前我國管理學研究激勵機制的缺陷。目前我國的管理學研究成果主要集中體現于管理學期刊論文等形式上。由于我國目前的學術研究評價體系以發表的文章數量為考核指標,對學術研究成果的`實踐效能的關注程度較為低下,大量研究人員專注于發表應用大量數學工具的管理學論文,在形式上追求新穎而并未過多考慮理論本身對實踐是否具有指導意義。由于具有借鑒意義的理論成果難以得到學術評審機構的青睞,從而形成了眾多管理學者為了短期利益而脫離實際進行研究的問題。這種情況下產生的研究成果,往往只能滿足學術圈內的一種自我欣賞的需要,而不能達到對實踐產生指導意義的目標。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往往在短時間內難以得到足夠的重視,相關的學術刊物可能會對相關的理論成果的登載并不抱以較大的熱情,這也會形成對相關研究的一種遏制作用。
然后,在我國管理學的研究過程當中,普遍存在著一種數學工具濫用的狀況。濫用數學工具的結果使得管理學者普遍缺乏對某一問題的本質屬性進行深入探討的積極性,而僅僅是簡單的使用數學工具,從而形成一種形式上的深度而缺乏理論上的內涵的問題。甚至部分研究結果因果倒置,出現邏輯上的根本錯誤。而事實上,管理過程當中的眾多現象難以通過實證檢驗的方式加以分析,因而這種分析工具濫用的趨勢,將根本性地削弱我國管理學的應用價值和對現實經營管理工作的解釋能力和指導意義。
循環經濟的發展過程當中,必須兼顧的環境效益,在短時間內難以通過經濟指標來加以計量,因此,我國管理學研究在對循環經濟發展的幫助作用,在這種研究方式的失范的前提下存在巨大的缺位問題。
最后,這種研究成果上的缺位需要通過對我國學術研究評價體系的改革和學術研究風尚的引導來加以解決。轉變以往單純依靠期刊論文的發表數量進行學術研究評價的體制,注重管理學理論對實踐產生的指導意義,這應當是這一改革過程的核心目標。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本身可能產生對以往的生產管理模式的巨大沖擊,甚至對原有的經濟發展方式產生一種內生性的替代作用,這很可能觸動以往的利益群體,如何協調這一關系,也應當成為管理學研究的一大課題。
三、循環經濟視角下管理學研究范式的缺位
目前的循環經濟發展所需的理論支撐已呈現出一種囊括企業運營機制、社會組織行為和自然生態系統運行規律等多方面內容的態勢。在此方面,我國傳統的管理學研究路徑范式已經呈現出缺位狀態。研究過程當中往往出發點相對單一,理論范式相互割裂,難以對我國的循環經濟發展提供系統而全面的理論指導。
首先,部分管理學者將研究的出發點定立在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方面,從而形成了經濟學和管理學相互交融的研究模式。自哈佛學派提出產業組織理論以來,研究企業之間乃至于產業鏈條內部的競爭和合作關系的研究模式,已經得到了眾多西方管理學者的認同和采納。這種研究范式,事實上以西方經濟學的邊際分析、均衡分析以及比較靜態分析作為自己的研究方法,研究過程當中,以數學模型為基礎,以規范分析為方法,形成了比較嚴謹的管理學和經濟學相互融合的研究范式,但是這種研究的結果往往隱藏著西方經濟學企業經營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基本假設。人本身的主觀因素被過度簡化,企業所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乃至于企業生產經營所具有的外部性因素,往往沒有得到有效的分析。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特點是環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相互融合。以新古典經濟學理論作為分析模式,環境效益和生態效益往往很容易被經濟效益所擠占。并且,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在產業組織理論當中,乃至于西方新古典經濟學當中,往往被作為一種外生變量而存在。這就不可避免的將忽略自然環境的內在價值的潛在觀念留存于研究成果當中,從自然界的物質資源到產品和廢棄物、污染物的生產模式,在這種分析過程當中,不僅沒有被提出,反而被作為一種既定的理論前提保留下來。由此可見這種分析范式不能夠最終幫助企業構建起循環經濟模式。
其次,沿用行為科學的分析范式,以個人和團體的行為方式作為管理學研究的主要依據的研究范式,在我國的管理理論研究當中也是普遍存在的。
在這種分析范式當中,人的主觀需要和動機是影響人行為的主導因素,利用人的主觀需要和動機能夠幫助管理者找到激勵或者約束的管理手段和控制手段。這種研究范式并沒有體現循環經濟需要達到的人與自然良性互動的目標。因為在這種邏輯當中,人本身的主觀需要乃至于由個體組成的團體的目標是形成管理基礎的前提。自然界本身的物質和能量的運行規律,不能夠被相關的學者真正地重視起來,而人的主觀觀念的復雜性決定了人不會經過簡單的教育,就能夠形成一種關注自然的觀念。因此,這種分析范式所做出的通過人的激勵和約束機制管理人的模式,難于真正成為對循環經濟發展具有幫助的管理工具。
然后,部分管理學家基于我國目前依舊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的事實,提出根據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復興古典管理理論的主張。這種主張的出發點是我國目前依靠各種要素的不斷追加以實現粗放式的經濟發展的現狀。古典管理理論本身在我國的適用性就體現在我國由于產業升級沒有完成,大量傳統產業依舊廣泛存在而難以短時間內實現產業轉移和產業替代,從而產生一種古典管理理論復興的土壤。古典管理理論所依賴的那種早期社會化大生產的經營管理模式在我國依舊存在一定的生存空間,但是卻同循環經濟發展的方向并不能完全相容。我國長期以來以生產和出口勞動要素密集度較大的產品,以進行對外貿易活動,眾多中小企業廣泛存在,勞動要素大量追加是這種經營模式的特點。這種經營模式本身決定了充分競爭的市場結構在我國眾多行業當中廣泛存在的客觀事實。充分競爭的市場結構帶來的企業對市場價格沒有控制力的問題,造成了企業之間只能通過不斷降低成本的方式進行競爭的這一企業管理模式。因此,古典管理理論強調的通過對勞動的定額和時間的規范化控制,以壓低單位產品的平均成本的管理手段便得到了眾多企業的青睞。而循環經濟發展所依賴的那種高技術、低能耗的運作模式同傳統的競爭模式之間存在著本質性的巨大差異,因此,在長期而言,過度依賴古典管理論將會對循環經濟發展產生嚴重的阻礙作用。
四、我國管理學研究缺乏原創性造成的缺位
在計劃經濟時代,企業管理是國民經濟計劃的一個延伸。企業本身并不能根據市場的變化調節自身的產量和價格乃至于要素使用的規模。因此,適應現代市場經濟活動,尤其是適應中國國情管理學理論相對匱乏。在改革開放的過程當中,大量引進西方的經濟管理理論,已經成為了經濟管理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趨勢。這種趨勢本身體現出我國國民經濟更加融入世界分工體系的歷史趨勢,但是也存在著外來理論水土不服的客觀問題。由于歐美發達國家的管理理論產生于完備而發達的市場經濟體系當中,是西方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概括性反應,因而和我國的企業經營管理實際之間存在著比較嚴重的脫節,從而難以適應我國的經濟發展需要,廣大企業管理人員也對相關的研究成果表現出一種嚴重的不信服的態度。
在發展循環經濟的大背景之下,我國不同地區之間存在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嚴重不平衡、多樣化的問題就更加突出。部分地區的技術、資本和人力資源要素的積累已經達到一定的規模,具有直接發展具有高技術和高效率特征的循環經濟模式的內在基礎,而部分地區由于沒有相應的技術儲備,資本要素相對匱乏,甚至迫切需要先進地區的產業轉移。這種現象決定了我國的國民經濟管理、企業投資管理理論要有新的突破,兼顧不同地區的發展水平,選擇有階段的、多批次的推廣循環經濟技術的發展模式,應當成為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特點,處理好不同地區的循環經濟發展速度之間的差異,協調好不同地區的利益,實現不同地區的協調發展和落后地區的跨越式發展,這是在發展循環經濟的過程當中管理學理論應當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完成了工業化發展的進程,其生產力水平在不同地區間的差別并不如同我國一樣懸殊。因而,其循環經濟建設主要以對傳統產業進行直接淘汰的方式加以進行,其提出的相關理論并不完全適用于我國的發展狀況。與此同時,管理學理論是根植于特定地區和特定文化氛圍之下產生的一種社會行為模式。我國的社會轉型正在進行過程當中,傳統習慣和文化心理對我國的企業管理依舊具有非常巨大的影響,完全照搬西方管理理論是難以適應我國的經濟發展環境的。
五、結語
經過以上分析,我國管理學研究相對于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缺位,主要存在著現有成果不能適應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需要,管理學研究范式不能適應循環經濟本身的內在特征,以及我國的管理學研究在突出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特點方面較為欠缺等多個方面。這是我國長期以來的學術評價機制的負面效應,以及我國管理學發展所遵循的理論范式等原因所共同促成的。我國管理學研究應當更多地考慮到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之間的互動關系,以達到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理論支撐的目標,從而更好地促進國民經濟進步與我國循環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興瓊.國內循環經濟背景下的企業行為研究述評及建議[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
[2]王曉輝.循環經濟視域下的煤炭企業經濟管理方式[J].煤炭技術,2013,(6).
[3]王興瓊.我國循環經濟研究中管理學研究的缺位及建議[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
【基于循環經濟發展對我國管理學研究缺位分析】相關文章:
2.循環經濟發展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