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外金融控股團體公司經營模式比較研究
摘要:金融控股團體是發達經濟體主流的金融公司結構,在金融形勢不斷發展變化、我國金融領域逐步放開的情況下,也需要建立起自己的金融控股團體公司來迎接各方面的挑戰。目前,我國存在多種模式的金融控股團體公司發展模式,經過對中外金融控股團體公司經營模式的比較研究,應當鼓勵金融控股團體公司發展模式的多元化,但應以發展以貿易銀行為主體的金融控股團體公司發展模式,同時,完善相應監管制度,加強對金融控股團體公司的監管。關鍵詞:金融控股團體;經營模式;貿易銀行
1 金融控股團體公司的定義
依據由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國際證券聯合會、國際保險監管協會三大國際監管組織支持設立的金融團體聯合論壇,1999年發布的《對金融控股團體的監管原則》中的定義,金融控股團體公司是指“在同一控制權下,完全或主要在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中至少兩個不同的金融行業大規模地提供服務的金融團體公司”。一般而言,金融控股團體公司通過控股的子公司得經營銀行、保險、證券及相關金融事業。金融控股團體公司因擁有多業種金融事業,透過共同行銷、資訊交叉運用、產品組合,提供消費者一次購足的金融服務。根據國際慣例,大多數金融團體都以金融控股團體公司的形式存在。
2 我國金融控股團體公司的發展現狀
2.1 非銀行金融機構控股的金融控股模式
非銀行金融機構控股模式的金融控股團體公司模式的突出特征是非銀行金融機構控股金融機構,金融控股母公司是非銀行金融機構,擁有相應的金融牌照;它全資擁有或控股包括貿易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信托公司以及非金融性經濟實體在內的附屬公司或子公司,這些附屬公司或子公司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具有相關的金融牌照,可獨立對外開展相關的業務和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這些子公司的最高決策層及其重大決策都直接或間接的受制于團體公司的董事會。
2.2 產業資本控股的金融控股模式
產業資本控股公司模式主要特征是;團體的控股公司不是金融機構,而是一個非金融的經濟實體,其牌照也是非金融機構牌照,該公司全資擁有或控股金融子公司。這些附屬公司或子公司都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擁有獨立營業執照,獨立對外開展相關的業務和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這些子公司的最高決策層及其重大決策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制于團體公司的董事會。這種模式的突出特征是非金融機構控股金融機構,由產業資本投資形成的金融控股團體發展較快。
2.3 以銀行為主組建的金融控股模式
以銀行為主組建的金融控股模式一般是國內的銀行如四大國有貿易銀行與國外的大型金融機構合資組建一個控股公司,下轄銀行、證券、保險及實業等子公司。其主要特征是:團體的控股公司為一家銀行,擁有銀行牌照,該公司全資擁有或盡對控股一些包括貿易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公司、金融服務公司以及非金融性實體等附屬公司或子公司。這些附屬公司或子公司都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擁有獨立營業執照,獨立對外開展相關的業務和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這些子公司的最高決策層及其重大決策一般都直接或間接由控股公司的董事會決定,該模式的突出特征是銀行為控股母公司控股其它金融機構。
3 美德英金融控股團體的發展模式
3.1 美國模式——純粹型金融控股公司制
在這種模式下,控股公司同時擁有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業務子公司,用明顯的“防火墻”把各金融業務子公司的治理和運行分開,限制貿易銀行與證券等業務部分的一體化程度?毓晒静⒉恢苯訌氖聵I務經營,由不同的子公司從事不同種類的金融業務,每個子公司都有自己獨立的資本金治理團隊、會計記錄等,各自相對獨立運作,但在諸如風險治理和投資決策等方面以控股公司為中心,貿易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以控股公司的方式相互進行業務滲透。
3.2 德國模式——全能銀行制
德國模式是指將銀行和非銀行業務組合在一起的組織結構,治理者在一個公司實體內對所有的業務進行治理。德國模式具有開放性和自由性,銀行本身在一個公司實體內設置業務部分全面經營銀行業務和證券業務,并控股保險、住宅抵押信用及其他包括工商領域的子公司。在這種模式下,公司內部可以共享資源,增加信息資源的活動性,發揮信息上風,節約消息搜集本錢和金融交易本錢,實現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從而產生較高的運營效率。但是,這種模式不利于協調利益團體之間的利益沖突,公司沒有法律義務在各個部分之間建立防火墻也不利于加強金融安全網的建設,監管難度較大。
3.3 英國模式——銀行母公司。非銀行子公司制
在這種模式下,貿易銀行不能直接擁有工商企業的股票,銀行與非銀行子公司之問有嚴格的法律限制,銀行只從事貿易銀行業務。證券業務、保險業務或其他金融業務分別由銀行控股的證券、保險、其他金融業務的子公司進行。這種模式由于在銀行與證券、保險等子公司之間建有“防火墻”,因此銀行與其他種類業務活動的一體化目標只能部分實現。與德國模式相比,這種模式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效益受到限制。
4 中外金融團體的比較分析
4.1 團體經營模式比較
美英德三國的金融控股團體的母公司都是經營性的控股公司,都是銀行業務為主的金融控股公司;三國金融控股團體都是通過收購與吞并活動發展壯大起來的;三國金融控股團體都從事著多元化的金融業務,都不同程度地經營著非金融業的工商企業的投資活動。從不同方面來看,主要是母公司經營金融業務的方式有所不同:美國的控股母公司主要是決策層為主,英國的銀行控股公司只從事貿易銀行業務,其它金融業務是通過所控股的機構來進行;德國的全能銀行既可以直接從事全方位的金融業務,又可以通過所控股的金融機構從事專業化的金融業務。
我國的金融控股團體的控股母公司既有以銀行等金融機構為主的,也有以產業資本為主的。這樣就產生了兩種不同的發展模式和道路。目前來看,在我國發展以金融機構為主體的純粹性金融控股公司更適合我國金融控股公司的發展壯大。 4.2 監管制度比較
美國對銀行業的監管以1999年《金融服務現代化法》為新開端。該法答應以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式從事銀行、證券和保險業務。盡管一時問可能很難整合所有的監管機構而成立同一的監管組織,但金融格式的變化還是引發了監管框架的調整。美國的監管被形象地稱為“功能性監管”,具體分工為:美聯儲作為綜合一級的監管機構,全面負責監管金融控股公司,必要時可對銀行、證券和保險子公司進行有限制的監管,行使裁決權;OCC等其他銀行監管機構、SEC和保險監管機構分別對銀行、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進行分業監管,一旦備監管機構以為美聯儲的限制監管不適當,可優先行使自己的裁決權。此外,要求各監管機構之間互通訊息,加強聯系,以保證監管的健全性。
英國為了適應金融機構團體化、綜合化、多元化、全能化發展的需要,英格蘭銀行監管銀行業的職能已經正式移交給了英國金融服務監管局,英格蘭銀行放棄了其微觀監管的職能,只保存了宏觀經濟的調控職能。英國金融監管制度的改革促進了英國金融團體的健康發展。
德國對銀行業的監管內容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對貿易銀行準進的監管;二是對資本和償付能力的監管;三是對存款保險制度的監管。在金融資本自由化方面,德國并來滿足其原有的全能金融體制,而是繼續改革與創新:1997年,德國提出了(第三次振興金融市場法案》,對銀行之外的股票市場、信托業及金融控股公司等進行“自由化”改革。當然,金融自由化并不是人要金融監管,而是對個別大型金融團體相對放松管制,以利于它們參與國際競爭。但是,隨著歐元一體化的逐步擴大,聯邦銀行將逐步強化其宏觀經濟的監管職能,淡化其微觀的監管職能。這是世界金融監管制度改革的必然趨勢。
我國現在實施的是分業經營、分業監管、三會分工(征監會、銀監會和保監會)的金融監管體制,基本特征是分業監管。按照金融監管的分工,銀監會主要負責貿易銀行、政策性銀行、外資銀行、農村合作銀行(信用社)、信托投資公司、財務公司、租賃公司、金融資產治理公司的監管,以大銀行業為口徑,銀監會成立了監管一部、二部、三部、合作金融監管部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監管部,自上而下相應設立了省局,市分局、縣(市)辦事處體制。而證監會和保監會則分別負責證券、期貨、基金和保險業的監管;內部設立了相應的監管部室,自上而下則建立了相應會、局(省、市、計劃單列)的體制。銀監會成立后,中國人民銀行著重加強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的職能,負責金融體系的支付安全,發揮中心銀行在宏觀調控和防范與化解金融風險中的作用。這種金融監管組織結構表明,除中心銀行負責宏觀調控外,其他幾個監管機構都是集中于相對行業的微觀規制層面。
5 對我國發展金融控股團體公司的建議
第一,要促進金融控股公司的立法。根據國際慣例,金融團體公司的母公司都是金融控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以某類金融業務為主并通過控股兼營其它金融業務及產業、服務業,這對我國的金融立法與監管提出了新的課題。研究和鑒戒西方發達國家有關金融控股公司立法與監管的經驗,推動我國金融立法的現代化,是我國金融業跨世紀改革的必然趨勢。
第二,加大對金融控股團體公司的綜合監管力度。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金融監管的主要內容是防范金融風險,或者是防止金融機構財務危機的風險治理。隨著金融機構的團體化、綜合化、多元化、全能化的發展,各國中心銀行正在淡化其微觀的金融監管職能,強化其宏觀經濟的監管職能,對金融機構的監管,正被綜合性的專職金融監管部分所代替。隨著我國金融控股團體公司的逐步發展,加強對金融控股團體公司的綜合監管力度勢在必行。
第三,因地制宜,嘗試多元化的金融控股團體公司發展模式,同時,結合國際經驗,發展以貿易銀行為主體的金融控股團體公司。由于種種原因,我國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經濟機構各異,各地在發展金融控股團體公司時應該從實際出發,科學規劃,嘗試多種模式,同時,也要參考發達經濟體的經驗,著力發展適合我國金融業發展現狀的、以貿易銀行為主體的金融控股團體公司。
【中外金融控股團體公司經營模式比較研究】相關文章:
淺談中外內部審計準則比較研究05-03
中外飯店業服務治理比較06-03
中外學前教育比較論文04-18
論企業預算控制模式的比較與選擇05-06
陪審制度比較研究06-03
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較研究06-02
論中國電影比較研究的新視野05-28
環境成本會計中外比較與借鑒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