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職業判斷能力的實證研究
摘要:由于會計系統本身的不確定性和經濟業務的日益復雜性,需要會計人員具有較高的職業判斷能力。目前,我國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還有待提高,遠遠不能滿足會計實務的要求。針對這種現狀,本文采用調查訪問法,以來自全國各地的總會計師為調查對象,設計5大類、38個能力項目,通過對調查訪問結果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問卷結果,了解實務界對我國會計人員應具備會計職業判斷能力的要求,以期提高我國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
關鍵詞:會計人員;職業判斷能力;會計準則
一、問題的提出
加拿大特許會計師協會(CICA)的研究表明,會計職業判斷是在財務報告編制中的一個決策過程,這個過程是在會計人員的邏輯分析能力、積累的經驗、專業知識并遵循客觀、謹慎原則的基礎上進行的,這個過程的執行要求會計人員具備誠實、正直的品德以及高度的責任感。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企業所處的會計環境更加復雜化、多樣化,企業不確定的經濟事項越來越多。我國財政部在2006年頒布了新會計準則,對很多經濟業務的具體會計處理并沒有做出詳細的規定,只作了原則性規定和要求,企業會計人員有了更大的選擇空間和自由度,需要依賴自身專業知識及個人經驗等對結果不確定的交易或事項做出恰當的判斷,會計職業判斷變得非常重要。然而,我國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普遍不高,大部分會計人員沒有職業判斷的意識,經常出現濫用會計職業判斷的現象,影響會計信息的質量。針對我國會計人員職業判斷能力普遍偏低的問題,本文以會計職業判斷能力為研究對象,了解實務界對會計職業判斷能力的要求,以期提高我國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
二、文獻綜述
國外對會計職業判斷的研究較早,20世紀60年代,美國和加拿大等西方國家就開始對會計職業判斷進行研究,研究內容豐富但比較零散。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是在1985年,加拿大特許會計師協會(CICA)下屬的會計準則委員會開展的一項調查研究,名為“財務報告中的職業判斷”。該研究總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首次對職業判斷的質量以及缺乏引導等方面予以關注。此外,近年來西方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會計職業判斷進行了研究,其中主要的研究成果有:Michael Gibbins在1984年應用人、動因和責任3個組成要素模型研究職業判斷過程中會計人員和審計人員心理。齊曼爾和瓦茨研究了職業判斷的動機,他們認為影響企業會計選擇(會計判斷的一個方面)的因素有3個:報酬計劃、債務契約和政治成本。Robert Libby和Marlys Gascho Lipe研究了執行判斷任務時的認知過程如何決定與績效有關的貨幣性激勵。Libby和Luft認為會計職業判斷績效在會計環境中的'決定因素是能力、知識、環境和動機。
我國理論界對會計職業判斷的研究起步較晚,研究內容也不多。我國最早對會計職業判斷的研究被認為是在“兩則兩制”之后出現的。2001年《企業會計制度》開始實施,更多具體的會計準則陸續頒布,經濟環境變化,會計職業判斷隨之被提倡、運用和研究,關于會計職業判斷的研究開始逐漸增多。夏博輝比較系統地研究了會計職業判斷的涵義、基本特征、影響因素、動機分析、原則和方法,內容較為深刻和全面。孫丹詳細闡述了會計原則、會計標準和會計職業判斷導引三者的關系,并且指出我國的會計標準制定模式應以原則導向為主,以規則導向為輔。王越唐和趙子夜從會計職業判斷與盈余管理的關系角度闡述了會計職業判斷執行機制的重要性。許燕比較系統地研究了會計職業判斷的基本理論、一般過程與方法、主要內容以及如何改善判斷質量等問題。許道文研究了如何通過會計職業判斷優化會計政策選擇。柏春華和劉百靈探討了會計職業判斷在公允價值會計中的運用問題。
綜上所述,國外對會計職業判斷的研究主要側重于與會計有關的個人判斷和決策的研究,關注個體決策行為,即研究個人如何提高判斷和決策的質量。國內理論界在會計職業判斷的研究方面雖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引起了會計工作者的重視、拓展了會計的研究領域,但我們也看到,我國會計職業判斷的研究范圍偏窄且不夠深入,通常研究會計職業判斷的某個方面,沒有形成完善的研究體系。
三、會計職業判斷能力的實證研究
(一)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本文采用調查訪問法,調查問卷的設計體現了以下特點:①問卷設計題目簡單明了。②問卷的主體部分采用利克特5點量表法,題型直觀,題意明確,方便作答。③問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較強的針對性,突出重點問題。
問卷對會計人員職業判斷能力調查部分主要涉及5大類、38個項目。為了了解實務界對我國會計人員進行職業判斷時應具備能力的看法,對每個問題設計了相應的評價等級及相應的評價值。按程度不同分別對每個項目從左到右逐項賦予0~5依次遞增的分值,對“不需要”賦值0,對“不確定”賦值1,對“不重要”賦值2,對“比較重要”賦值3,對“重要”賦值4,對“很重要”賦值5。根據問卷結果,分析實務界對會計人員進行職業判斷時應具備能力的要求。評價均值超過3的項目才是被調查者認為會計人員應具備的職業判斷能力。
考慮到研究樣本應具有代表性,我們選擇的調查對象來自全國各地,遍及各個行業。
根據中國證監會頒布的《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問卷將行業分為13類,并在此基礎上增加了一欄“其他分類”,從以上分析可以得知,被調查者覆蓋多種行業、多種性質、多種規模的企業,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問卷調查選擇的被調查者為各單位的總會計師,總會計師是會計工作的帶頭人,具有較高的會計工作水平以及豐富的工作經驗。他們對會計人員進行會計職業判斷應具備的能力有較為全面、系統的了解,能從專業的角度對會計人員應具備職業判斷能力做出較為客觀、可靠的評價,所以可以認為樣本具有代表性。
調查訪問一共發放問卷235份,收回問卷219份,剔除無效問卷14份,有效問卷205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7.23%。無效問卷的判斷原則為:如果評級題除“其他”項目外有未填項目,則認為該問卷無效。
(二)統計結果
將會計職業判斷能力問卷調查結果按照具體能力項目進行描述性統計,數據采用SPSS軟件進行分析。
剔除對會計職業判斷能力不重要的項目:營銷學、組織行為學、表達能力、財務與管理軟件的應用、外語能力、計算機能力、人文知識、數量方法與統計學、自然科學知識和藝術知識,進一步將問卷結果按類別匯總進行描述性統計。
(三)結果分析與討論
(1)在上述38項能力中,營銷學、組織行為學、表達能力、財務與管理軟件的應用、外語能力、計算機能力、人文知識、數量方法與統計學、自然科學知識和藝術知識這10項的均值都在3以下,說明這些能力對會計職業判斷不重要。其余28項的均值都在3以上,說明這些能力對會計職業判斷重要。在這28項中,有5項的均值介于3~4,分別是管理與監督能力、終身學習的責任、風險管理、企業與環境和戰略管理,是會計職業判斷比較重要的能力;其余23項的均值介于4~5,說明它們是會計職業判斷很重要的能力。
(2)在會計、財務相關知識中,管理學、貿易和外匯的標準差大于1,說明被調查者對這些項目的評價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對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簡要分析如下:管理學、貿易和外匯的均值都在4以上,說明這些能力對會計職業判斷很重要,對這類知識的重要性看法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是以往職業界并未注意到這些非專業基礎知識對會計人員職業判斷的重要作用,目前各高校會計專業課程設置也反映了這種情況。但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經濟業務變得越來越復雜,這些知識的重要性已逐漸被職業界所認識。
四、結論與建議
(1)社會已逐步認識到會計、財務相關知識的重要性。會計、財務專業知識已經不是會計人員進行會計職業判斷應具備的唯一知識,會計、財務相關知識已經是會計職業判斷能力所不可缺少的知識要素。法律、金融學、經濟學、外匯、貿易、管理學的均值都在4以上,都屬于會計職業判斷很重要的能力。風險管理、企業與環境、戰略管理的均值也在3以上,它們都是會計職業判斷比較重要的能力。職業界不僅需要會計人員具備財務會計與報告、成本會計、財務管理等專業知識,還需要會計人員有廣泛的知識面和合理的知識結構,能夠宏觀地對各種影響因素作出全面的分析與權衡后進行會計職業判斷。
(2)職業界高度重視會計人員的職業價值觀。我們設計了6項具體體現職業價值觀的會計職業判斷能力,分別是:遵循法律法規、正直、客觀、關注公共利益與社會責任、終身學習的責任和政策水平。這6項會計職業判斷能力的均值和按類匯總之后總體的均值都在4以上,可見職業界認為職業價值觀對于會計職業判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標準差都小于1,可見職業界的評價差異很小。
(3)職業技能非常重要,僅次于職業價值觀,會計人員應加強職業技能的訓練。會計人員進行會計職業判斷時需要的職業技能按照重要性程度依次為:決策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系統分析能力、邏輯性與批判性思維能力、溝通與協調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管理與監督能力,并且除了管理與監督能力的均值為3.985之外,其他7項能力的均值都在4以上,說明了職業技能的重要性,需要引起會計人員的高度重視。
主要參考文獻
[1]夏博輝。論會計職業判斷[J]。會計研究,2003(4)。
[2]汪永蘭。論會計專業學生職業判斷能力的培養[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36)。
[3]徐素波,張慶春。提高在校會計專業學生的會計職業能力的系統對策研究[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9(2)。
[4]周世瑛,楊琳。提高新會計準則下的會計職業判斷的質量[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09(9)。
【會計職業判斷能力的實證研究】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