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武漢大學的歷史建筑研究分析的論文
摘要:武漢地處長江沿岸,由于“九省通衢”的優越地理條件,自漢口開埠以來,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對武漢的生產生活都有著滲透式的影響。洋務運動興起,武漢開始廣辦學堂,教育建筑開始較快的發展。而其中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武漢大學可以說是中國教育建筑的驕傲。然而如今教育事業的不斷飛速發展,校園中的歷史建筑群也與現代化的教育建筑間的矛盾開始逐漸激烈。校園里歷史建筑所體現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或是功能性都是值得我們所探討的。對歷史的建筑的保存應該避免傳統的博物館式的保存,如何對歷史建筑活化再利用,是我們值得深究的。武漢大學的歷史建筑有著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內涵,其特有的建筑特征對當今的教育建筑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如今國內的歷史建筑保護還在起步階段,我們需怎樣對其活化再利用是我們迫切需要深思的問題。本文通過對武漢大學歷史建筑群的研究,將法深入探尋其歷史建筑,并對往后歷史建筑的保護與發展做出展望。
關鍵詞:武漢大學;歷史建筑;保護
1研究背景
如今我國的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社會生活環境的變更以及校園范圍的擴張。然而許多校園土地的開發,讓許多有著歷史傳統文化特色的校園建筑遭到破壞和損毀。歷史建筑的消失由于推土機式的破壞,終會使珍貴的歷史遺留文化和建筑藝術越來越少甚至消失。等到其快消失的時候再想著保護,怕是為時已晚。1982年中國正式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這才使保護歷史建筑變得有法可依。對我們擁有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建筑進行保護與研究,不僅能推動我們現代人的生產生活的向前發展同時也能提高我們的文化內涵。
2武漢大學歷史建筑風格
武漢大學的歷史建筑可以說得上是中國教育建筑的“一絕”,從此可以看得出作為美國人的武漢大學歷史建筑的設計師凱爾斯,對中國古典宮殿建筑的如魔般的著迷。武漢大學總體風格為中國宮殿殿堂式建筑,建筑群主色調是綠色、藍色、黃色、灰色和紅色。圖書館建筑面積六千多平方米,建于1933年,漢協盛營造廠承建,宮殿式建筑,正中八角樓塔頂,正中間為大閱覽室,臺基,石階,石廊等,都有驚喜的雕刻圖案和花式。東側文學院建于1930年,西側的法學院建于1936年,建筑樣式是完全相同的。高4層,同樣是單檐歇山頂。武漢大學工學院,1934年建,六和公司建造,主樓四角重檐頂,由多層石階向上進入主入口,正立面為方框玻璃結構。理學院,于1930年由漢協盛營造廠營造。主樓頂的塔樓是多角基座的拜占庭式半球頂,內設下陷式階梯大教室。兩側有配樓,一側是化學樓,一側是物理樓,歇山連脊式,中間相互有石質走廊相通,立面墻上開大窗,窗框是用細的柱條縱橫相間,有著現代感和古典風格的結合。
3藝術價值
武漢大學的歷史建筑就如同中國宮殿,對中國教育建筑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其實大量的歷史建筑其實就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產生出的佳作。武漢大學的歷史建筑包含了中國歷史悠久傳統化的建筑思想,在規劃是建立了武漢大學的建筑群,這是武漢大學歷史建筑的特有精髓。武漢大學的歷史建筑有著變化豐富,形式多樣的特點,在看適嚴謹的布局中各個建筑又有著其各自不同的特點,但在不同的格局中又能找到其互通整體的規劃。在建造建筑的時候,遵循了其獨特的地理特征,巧妙的與自然相結合。因為其地處珞珈山,建筑體系注重自然因山就勢,設計的時候運用了大量的“天平地不平”的方法。使建筑的體系和自然風景相結合,這是武漢大學的歷史建筑群的整體布局在最初建筑時就一直堅持的原則。其建筑運用了當時西方的現金技術,建筑單體宏大,色彩豐富是武漢大學獨特的藝術風格。西方建筑特點如同雕塑一般,講究其個體獨立性。中國歷史建筑特點講究其群落性。武漢大學的歷史建筑既有中國的群落特點,又有西方的單體宏大的特點。
4校園歷史建筑的未來活化再利用展望
當下校園教育建筑規劃與發展已由原來局部片面性的規劃,逐漸轉變為具有系統整體性的規劃。近年來校園改革的重要要求為:校園物質環境的現代化、人性化、學習性、開放性和安全性。只有在現在的發展趨勢中,建立規劃育人為本的文化校園,是原有的歷史建筑在保留的同時不被現代化的需求所淘汰。4.1教育的核心需追求以人為本的宗旨。建設一個具有人性化的現代性的校園建筑使我們首要需要考慮的核心。人性化的校園建筑規劃,從教育哲學的理念出發,及教育性的功能設計,可從整體規劃和細部設計方面,來看其發展趨勢。4.2如今教育形式的多樣化使教育建筑的規劃理念也趨于多元化。主要是授課類別的多樣化和不同教學法的運用,以及彈性化與生活化空間需求的影響。在教學空間的需求方面,由于教育上“多元性活動型態”的發展,使得校園建筑的空間規劃日趨多樣而復雜。4.3開放、彈性化的校園建筑也是現今社會所需求的。彈性化的校園建筑規劃,就學校的空校園言,應使其成為:(1)具擴展性的空間;(2)具可變換性的空間;(3)具可轉換性的空間;(4)有順應性的空間,此項注意技術上的進步設計、可移動的分隔墻、建材,以及空調、采光、家具和儲藏單位等,和空間變更需求之配合同等重要。這些彈性化的校園設施,在未來的校園建筑規劃的趨勢上,仍將持續發展。
5結語
本文研究分別從對武漢大學教育歷史建筑的歷史了解,其歷史建筑的設計認知、以及歷史建筑的活化再利用對教育建筑的未來展望這三個方面展開研究,為了校園的可持續發展,為了校園歷史脈絡的保存,對于校園歷史建筑必須走保存并再利用的道路,而不是推土機式的重建發展也不是古董博物館式的全部保存。通過對武漢大學歷史建筑的研究,了解了校園建筑的發展,以及總結前人對校園建筑的功能需求、人文需求等,從而更好的去規劃校園建筑的未來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建筑史》梁思成著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
。2]《營造法式》解讀潘谷西何建中著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3]《中國古建筑二十講》樓慶西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武漢大學的歷史建筑研究分析的論文】相關文章:
大學生入學教育研究分析論文09-10
綠色化學的研究分析論文08-28
檔案館歷史建筑論文08-18
對幼兒舞蹈教育的分析與研究論文06-19
武漢大學學位論文格式09-06
摩擦材料研究論文的統計分析論文06-23
被審計單位內部審計的研究分析論文06-13
醫院全面預算管理的研究分析論文07-06
游戲及幼兒教育研究分析論文09-22
教學與研究下的分析化學的論文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