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服務于滁州市旅游形象的旅游資源整合研究
摘要:近年來,隨著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城市旅游已進入一個激烈競爭時期。要想吸引更多的旅游者,確保旅游市場的優勢,就必須加大城市個性形象的傳播和塑造。在對滁州市旅游資源進行全面分析的基礎上,整合同類資源,描繪出資源的主要特點,合理地定位了滁州旅游形象,并在如何提升滁州旅游形象方面給出了具體建議,這對推動滁州旅游業發展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滁州市;旅游形象;旅游資源;整合
1引言
隨著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城市旅游形象成為吸引游客的關鍵因素之一。一個良好鮮明的城市旅游形象,對城市自身及其所在地區都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和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她在展示城市魅力的同時,更能形成一種強大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帶動力,她客觀地反映了該城市的主要特征和市場定位,并對帶動該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旅游資源是反映城市旅游形象的主要載體,如城市建筑、人文活動、風景名勝區等都可以反映出城市的旅游形象。依據城市主要旅游資源特征來塑造城市旅游形象。因此,整合分散、多樣的旅游資源,確定主要的旅游資源類別,給出合理恰當的旅游定位,是發展、提升滁州市旅游形象的關鍵。這對滁州整體旅游規劃、旅游經濟的發展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2滁州市旅游資源總體特征
滁州市地處安徽東部,瀕臨長江,屬江淮丘陵帶,下轄二市、二區、四縣。位于117°9’~119°12’E,31°52’~33°3’N,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為14.4℃~16.6℃,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 040 毫米 左右,
氣候宜人,四季分明。滁州市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山水秀美,旅游資源比較豐富。
2.1滁州市旅游資源分類
旅游資源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能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游業開發利用,并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和各種事物等因素。
2.2滁州市旅游資源特征分析
2.2.1旅游資源類型多樣,密度較大。依據旅游資源特性,2003年國家旅游局頒布新的《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分類標準,可以劃分得到滁州市主要旅游資源單體計104 個,分屬于7大類,18個亞類,如綜合自然旅游地、地質地貌過程遺跡、自然變動遺跡、天然湖泊與池沼、泉、野生動物棲息地、社會經濟文化活動遺址遺跡、綜合人文旅游地、單體活動場所、景觀建筑與附屬建筑、居住地與社區、歸葬地、水工建筑、地方旅游商品、人事記錄、民間習俗、現代節慶和32 個基本類型。按類型統計,地文景觀類包括瑯瑯山、皇甫山、韭山洞、彩云洞在內的單體旅游資源等13 個,水域風光類旅游資源包括臥牛湖、高郵湖、姑山湖、女山湖等7個,生物景觀涵蓋瑯琊山森林公園、神山森林公園、醉翁榆、瑯琊榆等9個,遺址遺跡類有半塔保衛戰舊址、孔雀寺遺址、清流關古驛道、瑯琊古道、明中都城遺址等10個,建筑與設施類如白鷺島生態旅游度假區、護國寺、龍隱寺、皇覺寺、明中都鼓樓、醉翁亭、豐樂亭、會峰閣、吳敬梓紀念館、歐陽修紀念館、龍崗抗大八分校舊址、藕塘烈士陵園、梅花壟古墓群、來安半塔烈士陵園、虞姬墓、王小廟無名烈士墓群、釜山水庫、城西水庫等44個,旅游商品如秦欄鹵鵝、天長燴魚羹、全椒管壩牛肉、鳳陽御膳豆腐、鳳陽洪武宴等10 個,人文活動最著名的為小崗村農民大包干、瑯琊山廟會、正月十六走太平等11個。由此可以看出,滁州市是一個旅游資源類型多樣化的地區。山、水、生物等自然旅游資源齊備,品位較高;人文旅游資源頗具魅力,享有一定知名度。
2.2.2旅游資源分布零散,開發難度大。首先,由于滁州市經濟不發達,交通道路設施不通達,使得一些景區的可進入性降低。其次,本區除幾個已有開發基礎的旅游景區外,其他許多景區都處于待開發狀態,面臨著基礎設施不完善,景區面積小,客容量不足等弱點。最后,雖然滁州市旅游資源稟賦高,但有很多都是零散地分布在不同的地區,在一定區域內沒有形象良好的資源互補優勢,旅游線路串連不良,市場開發難度大。
2.2.3旅游資源產品結構不合理,旅游形象不明確。同一類型的觀光型旅游資源個體在同一地區出現時,個體之間產生空間競爭,分流游客,從而使各自的吸引力相互抑制,這就是負的近鄰效應。滁州市與南京市距離很近,且旅游資源具有雷同性,必然會存在相互競爭相互替代的關系。尤其在人文旅游資源競爭上,南京市是六朝古都,人文旅游資源極其豐富且品位很高,從而使以人文旅游資源見長的滁州市籠罩在南京市的“陰影區”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滁州市旅游業的發展。而且本區內有一些自然旅游資源由于距離較近,并且存在雷同,也會產生負的近鄰效應。另外,雖然目前旅游業的發展在短期內仍以觀光旅游為主,但從長遠看來,未來旅游更成為一種大眾化的觀賞體驗休閑過程,游客已經不滿足于純粹靜態的旅游,轉而追求有刺激性和參與性的旅游活動。審視滁州市的旅游資源產品仍然是以初級階段的觀光旅游為主,旅游參與性不強,難以滿足旅游者越來越高的旅游需求,有必要按照市場需求對旅游資源進入深度開發,以保證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旅游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較弱,旅游形象也不突出。
3服務于滁州市旅游形象的旅游資源整合
3.1滁州市旅游資源整合
滁州市處于丘陵地帶,旅游資源分布廣泛,各個轄區都有旅游資源分布,但在一些旅游資源比較集中的地區又呈地域集聚分布形態,密度較大。如在滁州市、鳳陽縣,旅游資源單體呈較好的集聚分布形態。地域集聚型是旅游資源開發的主體,單體型可以作為輔助類型。主要的旅游單體距離比較近,集群度高,所以就具有組合優勢,容易發生整合效應。以整合后類別最為豐富的旅游資源作為滁州旅游發展的優勢主打,采取更為積極有效的策略開發保護這些資源,促進全市旅游業積極進步。
3.1.1整合自然旅游資源。滁州市不僅有許多珍貴的植物,像屬于國家重點保護樹種的瑯琊榆、醉翁榆,還有鷺鳥和省鳥灰喜鵲在內的動物資源。滁州市部分綜合旅游地生態環境保護得很好,是發展生態和休閑旅游的理想場所。喀斯特地貌的發育又形成了一些奇特的巖洞或溶洞景觀,其中有“江北第一洞”之稱的韭山洞。以上這些都是滁州發展成為皖東地區最有前途旅游地的重要保障。
3.1.2整合人文旅游資源。滁州市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物眾多。唐滁州刺史韋應物的《滁州西澗》使西澗名傳后世。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使醉翁亭名列中國四大名亭之者,還有獨具特色的“歐文蘇字”。全椒縣人吳敬梓因《儒林外史》而成為著名的諷刺小說家。鳳陽縣小崗村因首先在我國實行“農業大包干”而推動了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農村的推廣,現已是當代中國人追憶致富和大膽創新的圣地,也成為許多旅游者的向往之地。此外,滁州市文物古跡眾多。全市共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保護單位11 處,有名山、名亭、古關、古寺、歷史文化遺址等自然人文景觀100多處。其中鳳陽縣的明中都城遺址在城市規劃上的某些布局影響了明北京城的規劃,引起了學術界的重視。這些人文旅游資源如能進一步挖掘它們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開展相應的專題旅游,必會成為滁州發展旅游業的寶貴財富。
3.2滁州市旅游形象定位
要塑造一個良好突出的旅游形象,前提是要對旅游目的地形象進行合理定位。形象定位應該把握住一系列的原則:系統性、區域性、特色性、針對性、文化藝術性、互補性和拓展性原則。由此可見,一個合理的形象定位不是人們任意塑造的,而是考慮自身資源優勢,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而形成的。因此,根據以上的原則,結合滁州市旅游資源整合后的主要特點,把滁州市旅游形象總體定位在:山水休閑,帝王文都。宣傳口號可以為:“憶醉翁,茗滁菊,游帝王故里,品天下文山!薄扒嗌狡娑措U谷秀,名亭古寺滁州游! 3.3 提升滁州市旅游形象的建議
滁州市旅游資源總體特征較為明顯,資源稟賦也較高,但很多都是零散地分布在不同的縣鄉地區,再加上基礎設施不發達,一些有價值的旅游景點,如清流關既沒有有利的通達條件,又沒有有效合理的旅游市場開發力度,使得擁有像“清流四石”及“三古遺址”這樣悠久獨特的旅游資源并享有“國內罕見”美譽的景點幾乎無人問津。筆者認為,根據旅游資源整合后的主要特性,應著重在以下方面對提升城市旅游形象采取必要措施。
3.3.1 依托主體旅游資源的旅游保護與開發
應進一步提高認識,增強加大保護力度與積極開發利用滁州旅游資源的緊迫感和責任感,保護與深度開發并舉。以旅游市場為導向,確定目標游客群,加大宣傳力度;努力改善主體旅游資源所在景區的旅游環境,保持環境衛生;提高旅游服務質量, 提高導游及景區工作人員的素質,加強員工的服務意識。力爭在較短時間內,使滁州旅游業再上一個新臺階。
3.3.2 基于資源整合的旅游線路開辟
基于整合后的旅游資源,滁州旅游可開辟兩條經典旅游線路,即皖東古跡精華旅游線:醉翁亭——歐陽修紀念館——龍興寺——明中都城遺址—明皇陵。游客可以通過這些景點去感受歐陽修作《醉翁亭記》時的心境,理解文化名亭的內涵,也可以感受到明朝帝王之鄉的魅力,有利于提升旅客的精神境界。滁州觀光休閑旅游線:(1)神山——瑯琊山——皇甫山——姑山湖——狼巷迷谷——臥牛湖——韭山洞;(2)神山——瑯琊山——白鷺島——釜山公園——高郵湖。游客通過這些景點用視覺領略滁州的形象之美,以觸覺體驗滁州的休閑快感。
3.3.3 基于旅游資源整合,實施“五個一”策略
“五個一”策略是宣傳滁州旅游形象的重要措施,即拍攝一套《滁州攬勝》電視片;編寫一本《滁州旅游手冊》;發行一套《滁州風光》明信片;精制一份《滁州市旅游圖》;選擇一家有影響的網站,聯合開辟一個旨在介紹、宣傳滁州旅游資源的固定平臺(兼有外文版),以多媒體、全方位地將滁州的旅游資源推向全國,推向世界。
參考文獻:
[1]鄭平建.安徽滁州市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研究[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1996,(4):51-55.
[2]馬耀峰,等.旅游資源開發[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保繼剛,楚義芳.旅游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陶盈科,等.陜北旅游資源的整合分析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8,(2):34-37.
[5]楊效忠,等.淮南市旅游發展資源特征、功能分區及線路布局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3):22-24.
[6]http://baike.baidu.com/view/62373.html?wtp=tt
[7]http://www.chinabaike.com/article/1/78/446/2007/20070527115593.html
【服務于滁州市旅游形象的旅游資源整合研究】相關文章:
旅游感知形象研究綜述03-21
論縣域城鎮旅游的區域形象整合03-21
導入CIS戰略塑造清遠旅游形象03-21
旅游交通對西部旅游產業發展的影響研究03-24
體育旅游與體育旅游資源分類研究03-20
旅游景區組織與優化研究03-17
旅游業發展與旅游地文化變遷研究01-08
煙臺城市旅游發展定位與形象設計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