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語文能力形成過程淺析
[論文關鍵詞]言語 一般性言語技能高級語感 創造性言語能力
[論文摘要]語文能力即言語能力,個性化是語文能力的根本特征。語感是連接和言語的紐帶,是言語能力培養的直接“參照物”。語文能力的形成正是以語感為基礎核心的,借助共性化的初級語感的積累,形成了一般性言語技能,在此基礎上,借助個性化高級語感的積累,一般性言語技能得以向創造性言語能力過渡發展。其中創造性言語能力才是真正成熟完備的語文能力。
一、語文能力及其本質特征
有專家認為,語文二字是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的合稱。語習的直觀對象似乎就是語言,然而隨著語言學與學研究的深入,人們對語言有了多層次的認識,使得對語言本身的分析——澄清語言,成為界定語文能力的前提。現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將語言區別為言語和語言兩個側面,并對二者作了如下區分:
語言——人類表情達意,進行交際的一種約定俗成的完整的符號系統。是一種現象,由語音、詞匯、語法等構成。
言語——人f]X~語言這種約定俗成的符號系統運用的行為以及行為的生成物。是一種個體心理現象,由言語活動(聽、說、讀、寫)和言語作品構成。
其中,語言是語言學研究的對象,言語是心研究的對象;前者講究共性,是抽象的規則,后者講究個性,是具體的行為。
然而,語言規范著言語,沒有約定俗成的共性特征,言語便無法正確表達思想,達成交際,言語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言語體現、發展、豐富著語言,沒有言語,語言就失去了存在的方式。語言只不過是對言語高度抽象、概括所形成的思維體系,先有言語,再有語言。
在以上二者的區別與聯系中,我們深刻意識到,語文能力的培養實際上就是個性化的言語能力的培養,語文能力即言語能力。
事實也的確如此。自始至終,語文能力培養的起點并不是從抽象的語法開始,而是在具體的言語活動和言語作品的實踐中起步的;而且中學生語文能力培養的目標也決不是造就語言學家,而是形成構建個體獨特的言語世界。可見,語言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而言語不僅是語文的手段,更是中心目標。形成個體富有創造力的個性化言語活動系統,無疑是語文能力培養的宗旨。
因而我們認為:個性化是語文能力的第一特質,是語文能力的根本特征。
二、語文能力發展的動態結構系統
既然語文能力是個性化的言語能力,那么在龐大的參照系中,語言憑借什么來規范言語?言語能力培養的直接參照物又是“誰”?是工具書?是語法條文?
顯然不是人們沒有,也不可能每用一詞,每寫一句話,都去翻檢字典或語法規則,求得規范。它們雖不失為一種言語規范的方法,但對語能力的培養并不高效,更何況相當一部分言語現象是lT具書和語法都無法含概的。事實上,我們用來習得語文能力的一個個例子——從課文到課外讀物,都是言語作品,即言語。作為個體活動的言語,以其直覺的思維方式與數理運算相區別,言語中有太多空白,加劇了言語的模糊性與主觀性,不像1+1=2那樣明確、客觀,雖然言語也有嚴謹、準確、有條理、思辯的~面,但言語的直覺性、多變性、不確定性卻占了主導地位,Tl具書與語法在此間顯得很無奈。
言語依賴于具體的語境,隨語境的變化,語音詞義亦隨之變化,對特定的字音、詞義、句段的理解,只有憑借在長期的言語實踐中所形成的對語言的直覺感知力,這就是語感。同時,“每個詞義都是言語思維類化的產物”,因而作為言語的直覺感知力,語感具有概括力,帶有一定的理性色彩;同時它又以直覺的思維方式存在,呈現出高度自動化的活動方式,處在語言體味的感性模糊狀態,與言語本身的特點十分契合,這決定了它在言語能力培養中的作用不僅是積極的,而且是高效的。
文的特點使語感在語文能力培養中的價值顯得更加突出。漢語文是非形態性語言,具有“以大觀小”、虛實映襯、含蓄多變、“以形寫意”的特點。趨向從整體到局部綜合感知,語義表達受語境制約,所謂“字不離句,段不離章”。從聲韻、構詞、句法、章法到韻律結構,漢語文無不體現出虛實掩映,變化多端的特點。不像西方那種形態化的語言,憑借嚴整的結構,表達明確的語義,漢語文將理念附著于具象之中,在意象的連綴中展開抽象過程,文字簡約,筆法蘊藉,表現寫意性的精神特質。思維往往呈跳躍之勢,行文灑脫,精騖八極,心游萬仞,以意韻貫通,在空白中引人回味思索……
可見,語感是連接語言與言語的紐帶,是言語能力培養的直接參照物。語文能力的形成正是以語感為基礎核心,經歷了由一般性言語技能向創造性言語能力發展的過程。
正是在眾多個性風格各異的言語活動和言語作品的讀解實踐中,人們找到了言語運用的共性規律——語言,發現了共性的言語特征,這是個人對言語低層次的同化過程,是語感的初級階段,這時人們迷戀于語言的共性,為一般性言語技能的學習作了規范化的準備,這是語文能力“人法”的階段。強初人們認識事物時,總是敏感于事物的共性,就像我們覺得歐洲人長得都是一個樣子)
當人們的言語活動達到了能靈活運用言語清楚達意,但對言語的內涵諸如:內在象征義、意義、情感色彩、價值等沒有感受到或知之不多、知之不深時,我們看到這樣的言語技能還徘徊在言語符號的形式表層,因而我們稱這個技能層次為一般性言語技能階段。
從這個階段開始,掌握了太多言語共性的人們,在言語活動和言語作品的讀解實踐中,注意的范圍開始擴展了,對共性的言語特征的感覺因司空見慣而漸趨麻木,因熟悉而“陌生”(喜新厭舊是人的天性,人們對自己熟悉的東西總是熟視無睹)。伴隨著新奇感的消失,人們更敏感于言語的個性化,言語的深層含義,言語的各異風格,言語豐富的表現力言語的感受力——語感進入了對差異性、個性化敏感的時期,這是個人的言語活動受到高層次言語順應的過程,是語感的高級階段。這時,人們著眼于言語的個性化本質,為創造性言語能力的達成作著豐富的積淀,這是語文能力“出法”的階段。
當這種潛在的高級語感,以其豐富性、創造性、靈活性遷移為一種外顯的言語技能,使主體能夠深刻地感受言語斟酌言語。兼顧言語運用的表層與深層、內容與形式,并達到能夠運用策略自我監控,化再現生活,創造性地運用言語技能表達獨特見解,形成個性化言語風格之時,就是創造性言語能力達成的階段。
在語文能力系統這種動態的發展結構中,經歷了兩次量變:語感的初級階段和高級階段;達成了兩次質變:一般性言語技能階段和創造性言語能力階段;而每一次質變都以量變為前提和基礎;只有創造性言語能力的達成,才真正標志著語文能力的形成。系統動態發展結構圖示如下:
其中粗黑實線展示了能力形成的真實歷程和流向,細虛線反映了能力發展各階段之間的動態關系。
系統結構揭示了這樣的意義:
語文能力是以語感為基礎的。借助共性化的初級語感的積累,形成了一般性言語技能;在此基礎上,借助個性化高級語感的積累,一般性言語技能得以向創造性言語能力過渡、發展。
各階段之間又有這樣的動態關系:
初級語感是高級語感的基礎,并有待于向高級語感發展;高級語感個性化的極大豐富反過來又拓展了初級語感的共性,使言語的性得到加強。一般性言語技能有待于發展成創造性言語能力,而創造性言語能力的達成不僅能進一步豐富高級語感的個性化,而且能促使一般性言語技能產生分化,使言語運用更加精確、概括、規范。
語文教學,正是通過一篇篇言語作品,一次次言語活動,在這種反復的螺旋式上升的能力培養格局中,借助語感的量的積累,達成一般l生言語技能向創造性言語能力的飛躍。
【語文能力形成過程淺析】相關文章:
如何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05-22
淺析大豆的播種過程及方法05-29
淺析藝術的本質10-27
淺析日本交通08-09
淺析朱自清文字之我見05-30
淺析電子證據論文04-28
物權法定原則淺析06-05
淺析組織公道的維度08-24
淺析朱自清《春》的藝術特色11-26
淺析單位自首的司法認定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