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華傳統文化論文(通用26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大家都跟論文打過交道吧,論文對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對于人類整體認識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意義。為了讓您在寫論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華傳統文化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華傳統文化論文 1
摘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當代大學生增強文化自信、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基礎。而在教學中滲透、落實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則是大學語文教育的神圣職責。發掘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從課內引向課外,落實到學生的生活日常中,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濡染傳統文化的光輝,并體現在行動中,如此方能真正落實傳統文化教育。
關鍵詞:
大學語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日常;行動
當前,在大學語文教學中落實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是擺在大學語文教學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它既是時代發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大學語文教學的題中應有之義。筆者認為,要想真正借助大學語文課程落實傳統文化教育,就必須在課堂內外引導學生發掘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并將傳統文化引向課外,落實到學生具體的日常行動中,而對傳統文化教育成果的檢驗,在知識考試之外,主要還應在行動中驗證。
一、發掘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要想提高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性,首先就要讓大學生發自內心地喜歡上傳統文化。而這就需要教師及時發現學生內心的興趣點,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掘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進而使他們心甘情愿地濡染這種文化。
。ㄒ唬┩ㄟ^熱播影視劇發掘中華傳統文化的智與美
近年來,眾多制作精良的國產電視劇都開始從中華傳統經典中借力,這些飽含著傳統文化元素的熱播劇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載體,讓學生在接觸與親近中發現中華傳統文化特有的智慧與美感。比如青年演員胡歌主演的古裝劇《瑯琊榜》就有效吸收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權謀文化,并將中華古典服飾、醫藥、飲食、武俠等文化細節有效地整合在劇情中。通過收看該劇,學生可以對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智慧與美感有切實的認知。再如柳云龍主演的諜戰劇《風箏》,有效吸收了唐詩元素,通過收看該劇,學生可以對許多耳熟能詳的唐詩作品有更為深刻的理解。筆者認為,通過熱播劇來促進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方式。一方面,大學生真心喜歡追劇,他們在追劇過程中通過耳濡目染,會自然接受劇中的傳統文化元素;另一方面,學生會以熱播劇中的傳統文化元素為索引,進一步去傳統文化寶庫中發掘與探索。這樣一來,富有興趣的傳統文化探索之旅就開始了。
(二)通過《中國詩詞大會》發現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與博大
近年來,《中國詩詞大會》逐漸成為全民皆愛的熱播文化節目。很多青年大學生都喜歡集體收看這一節目,借此來檢驗自己的古典詩詞儲備。尤其是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中,外賣小哥雷海為因擊敗北大碩士成為本季冠軍,迅速成為全國青少年學生心目中新的詩詞英雄和文化偶像。在此情況下,大學語文教師就可以仿照詩詞大會的形式,把詩詞大會搬進課堂,發動學生分組進行比拼,并評選出自己的詩詞英雄。通過這樣的方式,不但能促進學生對教材中唐宋詩詞類文本的學習,且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古典詩詞作品的喜愛,使之真心愛上詩詞,并借詩詞更深地進入中華傳統文化的內部,從而把傳統文化教育落到實處。
。ㄈ┩ㄟ^中國風歌曲發現中華傳統文化的`旖旎多情
筆者發現,在如今的大學校園中,除了流行音樂之外,很多學生開始喜歡古風作品。比如以新生代歌手雙笙的作品為代表的古風歌曲正逐漸被大學生模仿與追捧。這些古風作品以古典詩詞、古典樂器和古典樂譜為基干,包容涵括了大量標志性的傳統文化元素,體現的也是中華古典情緒和古典氣派。收聽與演唱這些作品,能真正做到與傳統文化口耳親近。大學語文教師應認真收集、分析、整理這些古風音樂作品,并將之引入課堂,寓教于樂,使學生在親近古風歌曲的過程中發現中華傳統文化的旖旎多情。
二、將中華傳統文化落實到學生的生活日常中
一切文化都重在“化”,但歸根結底,文化要“化”在日常中。也就是說,只有把文化落實到言行舉止、吃穿住行的日常中,文“化”的過程才得以完成。具體到大學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筆者認為,必須結合學生的生活日常來進行,即要把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到學生的生活細節之中,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有文化,文化中有生活,這樣才能日浸月潤,與時同“化”。
。ㄒ唬┞鋵嵐潥馕幕,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既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宇宙觀與自然觀,同時也是中國古人秉持的生活理念。而這一理念,是融合在生活日常中并體現在人與世界萬物的關系之中的。比如二十四節氣,正是中國古人生活觀的鮮明體現。融日常作息于宇宙天地之間,按照節氣的變化安排生活日常,這體現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2]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借助教材中的相關文本,向學生普及二十四節氣文化,并要求學生按節氣安排生活作息,像古人一樣與宇宙自然和諧相處。這樣一來,學生便能從一個大的方面奠定傳統文化心態,為進一步落實傳統文化細節打下基礎。
。ǘ┞鋵嵓皶r書寫與吟誦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有兩個標志性元素:一是書法,二是吟誦。在中國古人,這二者都是日常行為,能夠時時處處付諸行動。筆者認為,要想真正落實傳統文化教育,就要引導學生養成及時書寫與吟誦的習慣。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發動學生,通過競賽形式,促使學生養成對書法與吟誦的興趣,心慕手追、耳聽口誦,把傳統文化練到手頭,吟到口頭。
(三)落實家庭親情文化及尊師重教文化
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材中的相關篇章,將家庭親情文化和尊師重教文化結合在一起,一方面讓學生通過“孝”去進一步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另一方面讓學生通過尊師重教去體會中國古人對學習、對文化知識傳承的重視程度,從而堅定學習、繼承、傳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信念。
(四)落實游學文化
游學是當今學界比較流行的一種文化學習方式。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號召學生利用假期進行有組織、有目的的游學活動。通過游學,回顧教材中涉及的相關經典篇目或某一具體文化元素,通過實地觀覽,對中華名勝古跡和其文化內涵形成感性認識,從而進一步將傳統文化引入學生日常,成為其難忘的人生記憶。
三、在日常行動中評價與檢驗傳統文化教育的成果
筆者認為,大學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同樣需要檢驗與考試。但這種對傳統文化教育成果的檢驗,卻不能等同于平常的語文考試。這種檢驗,既要重視文化常識的知識性檢測,更要重視通過行動來驗證,也即,學生只有把文化“化”在自己的行動中,才能證明傳統文化教育的成效。為此,大學語文教師既要結合日常語文考試組織有針對性的傳統文化常識測驗,更要在觀察與對比中考察學生的文“化”成長,看其是否真的在傳統文化教育中增強了中國古典式的心智,是否養成了中國傳統文化氣質,是否逐漸生出了一顆真正的“中國心”。筆者認為,只有通過傳統文化教育養成當代大學生的“中國心”,中國夢才有實現的基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指日可待。而這,也正是我們在大學語文教學中落實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陳眾議.我們為什么需要文學[J].世界文學,2018(1).
[2]余世存.時間之書[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7.
中華傳統文化論文 2
摘要: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農村經濟發展也越來越快。近些年,我國農村傳統文化產業不斷地發展進步,使得農村的轉型升級、文化繁榮和社會發展進程不斷推進。文中對我國的農村傳統文化產業進行了分析,并為我國傳統文化產業的發展提出有效的建議和對策,以利于促進農村傳統文化產業的發展進步。
關鍵詞:
文化論文
文化創作生產在十七屆六中全會中明確指出,是直接作用于精神領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繁榮的必經之路,也是繁榮發展的關鍵。因此,要不斷激發文化生產活力,將文化產品質量提到更高一層,這樣才能夠順應當前時代的發展趨勢。目前新農村不斷地建設,社會結構也不斷進行轉變,傳統的農村文化產業擁有濃厚的文化底蘊,擁有無限開發的潛力和市場前景。而農村傳統文化產業的發展,對農村建設也有進一步的推進,對傳統文化的構建、傳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了順應新的發展要求,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就必須對農村傳統文化產業充分研究和掌握其中的發展規律,并進行有效指導。
1、農村傳統產業的概念
新時代的朝陽產業就是發展文化產業,因其具有投入少、產出高和可持續發展等優點。國內文化產業發展時間雖然長,但其發展速度卻非?。各地都希望通過發展文化產業帶動經濟增長,大力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模式。農村傳統文化是通過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為背景,是農民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之中逐漸累積的思維、認知和價值觀等結構。農村傳統文化產業主要指在農村發展過程中,按照一定的經濟基礎和標準,進行生產、加工等一系列的`活動和過程。農村文化事業、農村文化產業發展都在農村傳統文化建設之內。農村傳統文化產業對農村文化事業具有加強作用,能夠促進對傳統優秀農村文化的傳承,有效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和繁榮農村經濟。
2、目前我國農村傳統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2.1對文化產業的認識不高,創意不足
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阻礙就是部分傳統的文化觀念和現代產業發展之間存在強烈的矛盾。受到“重儒輕商”的中國式傳統思想影響,部分人對文化產業追求的利益最大化不能夠接受,認為文化不能淪為商品,覺得發展文化產業就是對文化的破壞,人們對文化產品消費力受到極大的影響,不利于整個文化產業的前景發展。當前學界和業界都不能對怎樣發展文化產業給出有說服力的答案,還有部分人的目光停留不前,認為文化產業就是第一、二產業,沒有意識到文化產業其中的特殊和價值。此外,我國目前農村傳統文化產業發展缺少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普遍創意不足,沒有真正掌握到“文化創意”的核心。
2.2結構性矛盾突出,缺乏內生動力
農村傳統文化產業范圍覆蓋比較廣泛,既有第二產業中的工業制造,又包含有第三產業中的文化服務行業等。按照制造行業的角度而言,文化產業對于占有比重高達60%的重工業而言,其規模和生產設備都是非常小的。
2.3管理薄弱,服務不到位
對于農村傳統的文化產業發展而言,重視程度不夠,管理機構不完善。部分地方雖然設有管理機構,但是由于人員配備不足、素質低以及管理方法落后,造成服務不到位。管理文化產業和文化市場沒有按照市場經濟的模式要求進行,甚至缺少必要的制度保障,導致農村傳統文化產業不能實現健康發展。
3、加快農村傳統文化產業發展的措施
3.1在政策上大力扶植,促進農村傳統文化產業迅速發展
要想發展好農村傳統文化產業,就必須要借鑒城市文化產業發展方法,需要政府對農村傳統文化產業以及城市文化產業統籌發展,充分展現自身優勢,以利于兩者協調發展。
3.2完善農村傳統文化產業發展政策
有關部門要對農村傳統文化產業發展規劃進行探究,明確農村傳統文化產業建設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發展策略以及發展機制,要充分結合該區域文化生產的實際情況、資源以及拓展空間,致力于促進和城市文化產業間的要素流通和優勢互補,從而實現對傳統文化產業發展的完善。
3.3加強文化設施建設,滿足農民文化需求
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是推進新農村傳統文化產業建設的必要條件。農村文化設施建設主要體現在例如文化站、街道、文化室、體育健身工程等。政府要逐漸完善該區域文化設施,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維護,做好鄉鎮的文化互動場所工作,激發農民群眾的熱情,充分發揮服務功能和加大對農村傳統文化產業建設的投入。
3.4培養農村文化建設人才
發掘和培養農村文化建設人才,對農村傳統文化產業的發展是不可或缺。對于已有產業既要鞏固,又要增加其生命力和競爭力,而且還要根據實際情況發掘人才。除此之外,要加大宣傳力度,吸引更多的高素質人才投入到農村傳統文化產業發展之中。管理機構也要建立一套高效的人才機制,有計劃、有組織地吸引、挖掘、培訓人才,使高素質人才從內心里想留在農村,為文化產業的建設做貢獻。
4、結語
綜上所述,發展農村傳統文化產業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遠,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科學的管理和文化產業人才的支撐。需要對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究和分析,切實貫徹有效的發展方法,保證我國農村傳統文化產業能夠不斷發展前行。
參考文獻
[1]羅婧.中國當前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J].山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
[2]王成強,畢西娟,劉兆瑩。我國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電子測試,2016.
中華傳統文化論文 3
【摘要】
中華民族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傳統的文化道德對于民族精神、民族心理與民族性格的養成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將這份珍貴遺產融入到現代精神文明的建設中不僅能夠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能夠促進現代精神文明的建設步伐,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在這一過程中,必須要找準傳統文化美德和現代精神文明建設的融合點,本文主要分析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內涵以及傳統美德與現代精神文明建設的融合對策。
【關鍵詞】
傳統美德,F代精神文明建設。融合對策
傳統美德作為現代精神文化的重要基礎,對于整個民族的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將傳統文明與現代精神文明建設進行有機幾何對于整個人類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均可以起到積極的效用。
1、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內涵與外延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就是中華民族在千百年來,在勞動與社會交往的過程中累積的優秀道德傳統,這不僅是歷史上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也是當代社會前進的重要推動力量,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1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從古到今,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都貫穿在我國傳統的文化道德之中,這也是傳統道德的核心內容,如三國時諸葛亮的憂國憂民、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道德追求、明清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崇高思想、譚嗣同挽救國家的英勇獻身精神等,這些追求與行為都蘊含著深深的愛國主義精神,這些精神共同構成了愛國主義的寶貴思想。
1.2為民族、國家的奉獻精神
在中華民族傳統倫理道德之中,十分注重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家庭之間的關系,強調個人的社會責任感以集體、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如《詩經》中的“夙夜在公”、“以公滅私,民其允懷”!赌印分械摹芭e公義”等等,都是強調為國家和民族利益犧牲個人利益的崇高理想,這種思想也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以西方思想最大的區別。
1.3仁愛寬厚的人際關系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強調仁者愛人的思想,孔子也將“仁”作為儒家思想的道德核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都是“仁愛”的體現。在墨家思想之中,也提出了“愛人無差”、“愛人若愛其身”的思想。這些思想對于加強民族團結、協調人際關系都起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4尊敬父母、尊老愛幼
早在《尚書》之中,就提出了“義父、母慈、兇友、弟恭、子孝”的“五教”,孟子也提出了“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思想,這些道德思想,除了維護封建等級思想的糟粕應該拋棄之外,其他的思想對于改善人際關系,維護社會安定都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這些思想依然是我們應該遵循的傳統美德,實際上,在世界上的各個國家,隨處可見我國傳統倫理道德的積極作用。
1.5吃苦耐勞的精神
儒家思想主張,在滿足物質生活的前提之下,每個人都應該有吃苦的思想以及向往理想的人格,“見利思義、見危授命”、“舍身成仁”、“臨財勿茍得,臨難勿茍免”等均是傳統道德吃苦耐勞精神的重要體現,這些精神均凝聚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民族品質。
1.6尊師重教的精神
教師是傳播文化的使者,每個人的發展都離不開教師的諄諄教誨,在封建社會之中,幾乎每個人家庭的正廳都擺放著天地君親師位,將教師的地位與天地、皇帝和父母等同,尊師重教成為一種永恒的思想,也是傳統文化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
1.7謙遜禮貌的精神
“滿招損、謙受益”、“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很多成就卓然的為人都依然保持著謙遜禮貌的美德,他們善于學習他人的'長處,將目光集中在他人的閃光點之中,積極的向別人學習、充實自己,如唐代的杜甫,其創造成就顯著,但是依然贊賞初唐四杰的成就,稱贊李白“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窮”,稱贊孟浩然“清詩句句盡堪傳”,這種尊重他人的行為準則也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美德。
1.8強調正身,為民執法
在封建社會,雖然法律制度并不健全,但是卻有著公正執法的精神,如“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便是公正執法精神的重要體現,魯迅也曾經說明:“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也有舍身求法的人”,這也是中華民族的脊梁。在我國的轉型階段,弘揚公正執法的精神,嚴格的依照法律來辦事對于提升中華民族的文明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2、傳統美德與現代精神文明建設的融合方式
第一,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
傳統美德與現代精神文明有著密切的聯系,但是也有的區別,在歷史的變革下,兩者都是不斷發展的,為了促進傳統美德與現代精神文明建設的融合,必須要意識到兩者之間的聯系與不同,正確的處理兩者的關系,取精華、去糟粕。
第二,重視社會主義道德建設
在現代社會,思想道德建設受到了極大的重視,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對于社會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為了促進社會的發展,必須要做好黨政干部建設工作,黨政干部需要意識到傳統美德與現代精神文明建設之間的關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3、結語
總而言之,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人類文明進程的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們堅信,只要正確的處理好傳統美德與現代精神文明建設之間的關系,繼承中華民族思想道德的精華,吸收人類文明的成果,定能夠全面的推進現代化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邵先鋒.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促進當代精神文明建設[A].炎帝與漢民族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
[2]靳志高.當代中國的認同危機與公民教育的歷史性復興[A].公民教育理論與實踐——第一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
[3]藍荃彬.簡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與精神文明建設[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10(05)
中華傳統文化論文 4
摘要:
我國是擁有五千年歷史的國家,之所以能夠得到良好的發展,傳統文化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傳統文化不僅僅是民族的血脈,也是中華民族的積淀。為了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需要將傳統文化滲透在教育中,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創造有利條件。因此,本文針對優秀傳統文化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為增強國家的綜合實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
優秀傳統文化;幼兒教育;應用
我國在發展過程中,對教育予以了高度重視。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實現教育目標的有效途徑,對國家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幼兒教育期間,幼兒應當接受早起的啟蒙教育,通過將優秀傳統文化與幼兒教育中有機的整合在一起,大力弘揚傳統文化,使得幼兒的綜合素質得到提升,在實踐時促進幼兒獲取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從而提高幼兒教育的效果。
一、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
文化不僅是人類在發展中積累和創造的物質與精神財富總和,而且是民族的靈魂和血脈,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擁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而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對增強民族的自尊心與自信心等發揮了關鍵作用,也增強了國家的綜合實力。因此,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其獨特的價值。
二、優秀傳統文化在幼兒教育中的有效應用
1、誦讀傳統蒙學經典
幼兒教育是教育的基礎,幼兒教育的實施對幼兒日后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所以應該對幼兒教育予以高度重視。一般來講,幼兒有著多記性而少悟性的特點,所以教師要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開展教學活動。因為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民族的精髓,那么,將優秀傳統文化應用在幼兒教育中,對幼兒教育的有效實施具有深遠的影響。因此,教師要選擇傳統啟蒙讀物讓幼兒誦讀,選取的讀物有《弟子規》、《三字經》和《千字文》等,因為這些讀物都是具有德育教育與文化知識教育的雙重功能,幼兒在誦讀傳統蒙學經典過程中,不但體會到中國古漢語的文化魅力,也逐漸的提升其素質[1]。由于蒙學讀物具有一定的共性,大致上采用對偶與韻語等形式編成,因而與幼兒的語言思維特點相互符合,因而讀起來朗朗上口,進而便于幼兒學習和誦讀。在內容上,有利于幼兒的記憶和聯想,對幼兒教育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2、加大隱性傳統文化教育力度
幼兒園是教書育人的場所,為幼兒提供了良好的'環境,為了增強整體的教育效果,需要對優秀傳統文化有深刻認知,所以在實際教學期間,可以將優秀傳統文化應用在幼兒教育中,通過加大隱性傳統文化教育力度,尤其是充分的運用傳統節日實施教育,繼而為幼兒各個方面的素養得到提升發揮關鍵作用。根據有關研究表明,傳統文化對促進幼兒的行為、情感和認知等的協調發展有一定的幫助,為了確保幼兒對社會民俗習慣和禮儀規范等有所認知,培養幼兒健康的情感以及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等,教師要在實施隱性傳統文化教育過程中,對悠久的歷史有充分的了解。因此,在幼兒教育期間,教師應當合理的利用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將教育資源進行汲取,科學的進行隱性傳統文化教育,再設計教學方案,定期開展具有專題性的節慶活動,促使幼兒在節慶活動的熏陶下培養其情感[2]。首先,設計恰當的園所標識。為了保證幼兒對優秀傳統文化有更為深刻的了解,對傳統文化更加喜愛,需結合園所名稱,合理的設計具有趣味性的傳統文化故事,繼而在循序漸進中吸收優秀傳統文化。其次,設計主題空間。當每年的二月份幼兒回幼兒園時,可以舉辦元宵節燈會,或者是采取親子創意制作的方式,使得幼兒園的環境富有年味,在親子游園會中,充分發揮教育的最大作用,也將優秀傳統文化與教育有機的融合在一起[3]。最后,大力開展傳統節日專題教育活動。為了促進幼兒對優秀傳統文化有深刻認知,教師要定期舉辦傳統節日專題教育活動,例如,每逢端午節和中秋節,教師要組織幼兒做粽子與月餅,讓幼兒通過親自操作體會到勞動人民的辛苦,也在實際操作中收獲快樂和喜悅。同時,幼兒對傳統,民俗節日也有一定的了解,也學會分享和勞動,從而養成良好的品質。此外,在新年,教師要設置中國結編結賞和傳統剪紙等活動,通過將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在幼兒教育,使得幼兒對傳統藝術有深刻認知,繼而促進幼兒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3、合理的利用傳統民間游戲
對于幼兒而言,游戲是其認知世界的主要途徑,游戲對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具有重要意義,幼兒通過參與到游戲活動中,其體驗更加豐富,對幼兒的良好發展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也對幼兒綜合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通常情況下,傳統民間游戲中蘊含了豐富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其對推動社會的發展以及幼兒群體的健康成長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诖,在幼兒教育過程中,為了增強教育效果,培養幼兒的能力,可以合理的利用傳統民間游戲,間接的將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在幼兒教育中,充分發揮游戲的作用,當幼兒參與到游戲中,為幼兒的表演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等的提高打下堅實基礎。教師結合教學內容選擇具有針對性與合理性的傳統民間游戲,通過開展傳統民間游戲,實現對幼兒創造力和思維能力的有效培養,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幼兒的協調能力、跳躍能力和投擲能力等,使得幼兒在娛樂中促進幼兒的身體發育。由于有些游戲有競爭性和規則性,對增強幼兒的進取心發揮了主要作用,也有利于幼兒通過參與傳統民間游戲學會遵章守紀,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優秀的傳統文化,從而有助于幼兒的健康成長,也提升了幼兒教育的高效性?傊谟變航逃,為了促進幼兒接受良好的教育,為幼兒日后的學習和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要對幼兒實施早期啟蒙教育,通過將優秀傳統文化與幼兒教育有機的整合起來,從而促進幼兒教育的質量有顯著提高。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幼兒教育實施中,需要結合幼兒的特點,將優秀傳統文化應用在其中。幼兒教育是教育的起點,通過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對幼兒綜合素質的提升奠定了基礎,也有助于提高幼兒教育質量。
中華傳統文化論文 5
[摘要]
中國傳統文化是各個時代的文化精華通過不斷的沉淀、積累,因而對經濟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
傳統文化經濟觀念
中國傳統文化及其對經濟的影響在我國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各個時代的文化精華通過不斷的沉淀、積累,形成了我國的文化傳統。我國傳統文化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一、哲學文化傳統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儒、佛、道三位一體建構的中國傳統哲學雖然歷經先秦諸子、漢代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及宋明理學幾種典型的哲學形態,但其中的精華卻體現出了繼承性,這些便構成了中國的哲學傳統,具體而言,主要有:
1.以求善為主導,強調人與天的合一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一個根本區別在于:中國文化在于求善,西方注重求真。在求善哲學的指引下,孔孟提出了“仁政”說,性善說,這些學說對后世哲學及統治階層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求善基礎上,中國古代乃至當今中國人都強調天與人的合一。這里的“天”與自然意義的“天”有著根本的差別,前者更在于突出完善的道德屬性及它與人的根本性存在的本體性關系。它有點類似于西方文化中的“上帝”,能化育萬物,公正賞罰人間,天命是世間一切道德禮法的最高根據!矮@罪與天,無所禱也”(《論語·八佾》)及宋明理學家提出的“居敬”“立誠”“格物致知”的修養法則都體現了人性與天理的溝通、融合、統一?傊,在中國的哲學傳統中都潛存著這樣一個邏輯進程:做人之始,當以德為本,修養身心,以成就圣賢,一旦得道,即與宇宙萬物合為一體,上通天道,下化萬民。這一信念,是為中華民族理想信念的核心部分。
2.以道德為根本,強調寡欲中庸。中國哲學傳統的另一大特點,是它始終以倫理觀念、道德修養為主線。在古代,周天子提出了“敬德”,“保民”,孟子以“仁、義、禮、智”四端界定人性之本,這些均強調了德的根本性地位。在實現這一理想的途徑選擇中,中國人大都趨向于寡欲、去欲?鬃訌娬{“克己復禮為仁”,董仲舒提出了“正視誼(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在宋代,那些理學家們更是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欲”的道德律條。我國哲學克己寡欲的價值取向在很大的程度上決定了中華民族的性格特征:內向、含蓄、中庸調和、注重平衡。
3.在人生態度上,強調出世與入世的互補。中國哲學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出世與入世。出世主要為佛家與道家所推崇,強調修心養性;入世則主要為儒家所宣揚,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世與入世的價值取向互相補充、融合,成為中國大多數人的人生選擇。中國傳統哲學文化源于社會的政治、經濟,同時又通過對經濟、政治等經文化形態的影響來制約經濟的發展。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哲學文化傳統決定下的民族的潛意識心理,它在哲學文化傳統間接作用經濟發展中充當著鏈條的角色。
二、傳統文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經濟文化主要是人們的經濟價值觀念體系和人們的經濟活動方式。一般而言,它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制度經濟文化,公司或企業文化,居民經濟文化。
1.制度經濟文化:制度經濟文化就其內涵而言,主要是指一種社會經濟制度的價值判斷、發展總方略等方面的觀念體系及實踐方式。一般而言,它具有強烈的階級性。在這個文化層面上,我國的傳統應該還是以馬恩構造起來的社會主義制度經濟文化為主導,但還摻雜著小農經濟的思維方式。在社會基本經濟制度方面,與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相區別,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并且認為公有制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一大根本差別,能實現社會公平,但在實踐方式上,卻采用純而又純的'一大二公的形式。在社會發展階段及總方略方面,認為社會主義源于資本主義,高于、優于資本主義,最終會過渡到共產主義。但在實現發展戰略時表現為浮躁,急功近利!拔迥贲s英,八年超美”,以及為了達到預定的表面的數字目標而不惜弄虛作假。這些給我國經濟乃至社會發展都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嚴格而言,社會主義是符合社會發展方向的,但那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態及簡單的思維方式對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的只能是破壞,這一點已為歷史所證明。
2.公司或企業文化:公司文化主要是關于如何經營管理企業的觀念體系及其實踐方式。集體主義和以德為本是為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此為基石而形成的企業文化,體現出以下特點:
(1)職工的終身制。我國企業大都為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企業,為了體現集體主義精神及社會主義的仁愛思想,企業里的職工一般是終身制雇員,國家對雇員的生老病死實行全包。在這種管理體制下,職工工作經?偸浅龉げ怀隽Γe極性不高,企業則是負擔沉重、成本加大,這些均影響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企業發展不好,整個社會經濟發展也難以有好的表現。
(2)緩慢的評價和升級方式。在我國大部分企業里,一個剛工作的大學生一般需5-7年左右的時間才能晉級,干部行政級別越高年齡越大。在這種晉級方式下,社會中青年人群體的積極性是廣泛地受到了影響。
(3)含蓄的、情感的控制和協調方式。中國人含蓄、內向、注重情感。這種性格特征,在企業管理中就表現為領導者采取情感的控制和協調方式進行管理。在學術界,有人稱這種方式是一種非理性化、非制度化的管理方式,用以和西方的理性化、制度化的管理方式相區別。這里的理性化制度化,主要是指圍繞企業發展目標,為了實現持續穩定公平而嚴格制定的各種管理制度體系,如人事制度、財務制度……,以這些制度體系為標準來協調、運作企業。在理性化方式下,制度嚴格,可信度高、有著法治的意義;在非理性化方式下,企業制度依據領導人及領導人意志變動而變動,企業管理運作的隨意性、間斷性強,具有強烈的人治色彩。在當今中國,許多民營企業,特別是家族式的民營企業在企業規模擴大時,就面臨著管理方式的革新。
3.居民經濟文化:居民經濟文化主要是指作為生活消費者和生產經營者的公民的價值觀念體系及基本的行為方式。我國居民經濟文化觀念主要體現在:
(1)消費觀念:中國人歷來崇尚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在消費時,一般實行“量入為出”。這種經濟觀念和行為在我國社會主義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對于籌集建設基金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當今的買方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觀念卻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國消費市場的興旺。
(2)就業觀念:中國人好安守命運,追求平衡,表現在就業上,則為害怕競爭,缺少憂患意識,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這種就業觀念在競爭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帶來的只能是落后、淘汰。
參考文獻:
[1]唐玉琴:《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企業管理》;《商業研究》;1999年12期
[2]盧現祥:《論華人企業的家族式管理與傳統文化的關系》;《道德與文明》;2000年第1期
中華傳統文化論文 6
【摘要】
“過春節”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這一活動,挖掘傳統節日內涵,理解傳統文化,實踐傳統的情感,從而為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和道德精神奠定情感基礎。
【關鍵詞】
民族傳統節日、傳統文化過春節
一、民族傳統節日尷尬的現狀:
鏡頭一:圣誕節前,大街小巷,各個商場,各個超市布置一新,早早地張燈結彩。歡快的圣誕歌曲不絕于耳,圣誕樹和掛件都很熱銷,讓人仿佛置身于西方世界。在這種熱鬧的氛圍中,還不具有辨別能力的小學生也開始了慶祝活動,他們不僅互贈卡片和禮物,還會在圣誕前夜或圣誕節當天自行舉行慶;顒。此外,在學生的強烈要求下,許多家庭也會買圣誕樹進行裝飾,甚至有些家長會裝扮成圣誕老人,給孩子們送禮物。
鏡頭二:在《品德與生活》課中,當教師問學生:“你知道端午節嗎?”全班43名學生,只有6個學生知道端午節是吃粽子的;教師繼續提問:“那你知道端午節怎么來的嗎?”這時全班只有1名學生知道它的來歷和屈原有關系。“那你知道端午節是哪一天嗎?”這唯一的一名學生也不知道是哪一天了,課堂上呈現了一副冷冷清清的場面,和過圣誕節的熱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鏡頭三:筆者在《品德與生活》中曾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形容中秋節,絕大部分的學生這樣形容:“中秋節就是吃好多好吃的月餅。”筆者就順著學生的思路問:“你有沒有想過給你老家的爺爺奶奶送點月餅去呢?”大部分的學生異口同聲地否定了我:“他們自己會在老家買的!笔茄剑痪浯髮嵲,道出了學生的真實心理。面對著這樣的情景,我不禁感嘆萬分,學生們是知道了過中秋節的表層含義:吃月餅,賞月。但中秋這個傳統節日蘊涵的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傳統情感,學生一點都沒有理解,那么這樣過中秋節,是真正達到了過傳統節日的'目的嗎?
二、開展活動,與傳統節日親密接觸
。ㄒ唬└惺軅鹘y節日蘊涵的傳統文化————春聯
在組織學生進行過春節活動中,要求每個學生抄寫三副對聯,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理解春聯的文化蘊意,了解中國古代人的境界和追求,熱愛中華文化。我們班的學生在春節前后以各種方式收集了春聯,在開學后的《品德與生活》課中,我們班級開展了“春聯擂臺賽”、“詠誦春聯”等一系列活動。在這一系列活動中,學生們慢慢發現了春聯——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特點:文辭優美、對仗工整、韻味十足,不同的春聯表達了人們心目中共同的新年祝福。
最意外的是,以前對春聯完全陌生的學生,現在居然能夠背誦多副春聯,連我們班口齒不是很清楚的王藝鑫也能陸陸續續地背誦兩副了,這真是我以前從來沒有想過的成績!這種生動、有趣、藝術價值的活動形式,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輝煌和燦爛,遠比教師單調的說教好的多。
。ǘ└惺軅鹘y節日蘊涵的深刻情感————親情
過春節活動引導學生給親人拜年,從小樹立報本返始、不忘家人,又鑒于本班大多數學生都是外地人的實際情況,所以在放寒假之前,要求所有的學生都回老家和家中的親人團聚。其中一位母親去世的學生的做法更讓我感動得熱淚盈眶:她和她爸爸一起去給不幸生病去世的媽媽拜年。用她自己的話說:“活人要過年,死去的人也要過年,所以我要給我媽媽拜年!倍喔腥说脑捬,多真實的感情啊,是呀,過年過節的時候能夠記住他們,這就是我們最大的孝心!孩子這一番發自肺腑的真誠話語,也體現了一種寶貴的人文情懷。在過春節主題活動中,筆者要求每一位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給老師拜年,可以打電話,發郵件,發短信等,其中有一位平時學習成績比較落后,很調皮的學生在自己的作文中寫道:老師,雖然我的學習不好,但我非常喜歡你,在今天,我在老家向您拜年。當我看到這里,我心理感到特別的幸福,因為這一句簡簡單單的問候語是來自一個經常被我批評的學生,他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他的愛,也就是在這一時刻讓我再次感受到了當老師的最大幸福。
三、“過春節”主題活動的感受與思考
1、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營造弘揚民族文化的環境
在節慶活動之前、期間或者活動之后教師可以有目的給學生布置一些主題明確的活動,如討論會、故事會或調查研究等形式,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發表自己的的觀點和見解,讓學生通過收集資料、交流等形式認識到各民族相依相存、共同團結、共同進步。當然還可以在班級中開辟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的專欄,開展有關傳統節日的討論,建設班級民族文化的角落,收集體現民族精神的語錄、文章和詩句,讓學生在活動和實踐中了解到我國傳統節日的內涵和習俗。我們班開展的“過春節”活動,新學期伊始,就在教室里掛起了紅燈籠,擺上出自學生之手的年畫、剪紙、對聯等富有節日色彩的作品,營造了濃厚的節日氣氛。這樣濃厚的節日氛圍和民族文化環境,吸引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去了解我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去體會節日中蘊涵的人文精神。
2、傳統節日的保護也需要家長和社會的大力支持。
家長的教育觀念、教育意識以及對傳統節日的重視程度,都直接影響孩子的心靈,因為學生年齡較小,很多活動都需要家長和孩子共同參與完成,如:“我和父母共收集春聯”,“我和父母共同扎燈籠”等等活動,都需能夠市,要家長的密切配合,另一方面,家長的參與也極大地調動了孩子們的積極性。社會輿論則對孩子們對春節的看法也起到了導向作用。因此,全社會都有責任和義務參與到保護傳統節日的活動中來要保護的傳統節日和文化,需要正確的引導和大力的宣傳。如傳媒應該有系統地宣傳民俗文化,通過傳媒,把即將消失的東西進行搶救,對還在傳承的傳統文化進行報道和引導,進行系統地宣傳。
參考資料
[1]王健敏《道德學習論》[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2]朱小蔓《情感德育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
中華傳統文化論文 7
摘要:
近幾年中國經濟發展迅速,漢語熱正在日趨高漲。眾所周知,韓國漢語學習者的人數在全球漢語學習者中的比重是最大的,且韓國漢語學習者的忠誠度也是最高的。伴隨著漢語教學的進行,中華文化開始走進韓國中小學的漢語課堂,怎樣將中華文化教學開展的有生有色將是本文的重點探討之處。
關鍵詞:
對外漢語教學;韓國初中漢語學習者;中華文化;方法
自古以來韓國與中國就進行著頻繁的政治、文化往來,韓國與很多其他亞洲國家一樣,都處于漢語文化圈之內并深受其影響。近幾年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在中韓經濟政治交流愈加頻繁的背景之下,韓國漢語學習者的人數在全球漢語學習者中的比重最大,且韓國漢語學習者的忠誠度也最高。20xx年正值中韓建交20年,從今年開始中國將陸續向韓國派遣近200名漢語教師志愿,這些老師將深入到韓國的各個中小學之中,與韓國當地的漢語教師合作教學。
一、在韓漢文化教學的必要性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是文化的載體,是比要求對外漢語的教學在一定的文化為基礎上進行。文化教學既可以增進學生對于外語的了解,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漢語承載著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所以學習漢語的同時中華文化輸入更是必要之舉。
筆者通過調查發現,時下韓國中學的漢語教學課堂中,大部分學生都是第一次接觸漢語。一所學校之中,幾乎百分之九十八的學生都未去過中國或未接觸過漢語,因此韓國初中生對于漢語以及漢文化的了解程度就可想而知,開設中華文化課勢在必行。
二、文化教學的主要內容
以現階段韓國首爾地區的漢語課堂為例,漢文化的講解介紹主要采取以下兩種方式:依照課本總結文化內容;漢語志愿者教師自行選取中華文化內容。首爾地區的漢語課堂采取后者的方式偏多,選取的文化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中國的簡介。如國土面積,行政區劃分,人口,民族等;
2、中國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
3、觀看中國電影,與校園文化有關;
4、中國的自然風光、名勝古跡;
5、中國的傳統剪紙文化;
6、二十四式簡氏太極拳;
7、中國的婚俗;
8、中國的飲食文化;
9、中國流行歌曲;
10、中國的茶文化。
“人們習得一種語言,同時也就習得了這種語言中的文化因素,語言和融合在語言中的文化因素是同時習得的。語言系統中的文化因素也是語言能力和語言交際能力的構成因素之一”。語言教學應與文化因素相融合,但需要強調的是,漢文化教學只是正常漢語教學之外的輔助教學,不可喧賓奪主,用文化教學取代日常的語言教學。
三、文化教學需注意之處
1、選取文化內容時,應循序漸進原則。正因為韓國的中學生大部分都為漢語零基礎者,所以文化教學的內容不宜過難,即使是當下教授簡單內容的仍需韓方的漢語老師協助,因此更妄說內容深奧的中華文化。
2、應該與母語為漢語者的文化教學區別開來。母語為漢語者因為平時的耳濡目染,對于漢文化的積淀比較深厚,因此教學時可以進行深層的探討和拓展,而對于初學者就應以簡單內容為主,選取骨干講解即可。
3、選取教學內容時,應持公正客觀的態度。不可否認的一點是,中華文化并非都是精華,對于糟粕我們也要敢于進行批評,敢于正視自身文化的不足之處,為學生呈現一個全面真實的中國。
四、中華文化教學的.具體方法
中華文化的教學必須依賴于學習者所處的具體環境,脫離語言學習而進行的文化學習必定枯燥無味。學習者的環境主要為母語環境,漢語環境,學習者的漢語水平,學習目的,智力水平等。
中華文化教學的方法多種多樣,具體來說主要為以下幾個方面:
1、如教材上已配備漢語文化內容,應該盡量依照教材的編寫和順序進行。韓國當地的漢語教材作者大部分都為身處韓國教育一線的漢語教師,或者是資深的漢語研究者,所以韓國當地的漢語教材編寫的都比較科學合理,有利于韓國本土學生的學習。
2、如漢語教材無相關文化內容,漢語老師就必須要自己進行選擇。此時應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可在授課之前對學生進行一定的調查,詢問學生的意見,根據學生的需求開展文化教學。只有知道學生所想,才能投其所好,達到良好的文化學習效果。
3、可以采用盡可能多的多媒體手段,例如PPT、視頻、音頻資料等。人類對于外界信息的接觸是通過視覺、味覺、聽覺、嗅覺、觸覺來實現的,感官越豐富,接收到的信息便會越多。韓國中學生較活潑好動,好奇心更是強烈,圖片、音頻等資料對于他們來說具有很大的引力,且視頻、音頻等資料可以更直觀、更客觀的展現中國文化、經濟、政治情況,此種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學生中華文化習得的能力。
4、給予學生盡量多的實踐體會的機會。尤其是對于剪紙、書法、太極拳等
操作性很強的課程,教師在進行一定的講解之后應將更多的時間用于體會實踐,讓學生自己制作剪紙,自己動手寫書法,既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也可以讓大大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就目前的韓國的中小學學生狀況而言,學生們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比較強,所以多增加文化體驗的機會只會利大于弊。如若條件允許,漢語教師亦可以帶領學生參觀和中華文化有關的建筑等實物,在視覺、聽覺、嗅覺甚至于味覺的沖擊下,授課效果會得到顯著提升。
5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積淀,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和教學能力。毫無疑問,教師是學生知識的主要源泉,教師自身的素質決定著學生的水平。而作為一名漢語教師,需要不斷教授學生中華文化,也要對于當下的流行文化了如指掌,這樣才可做好文化的使者,友誼的橋梁,更要多學習韓國文化,從中發現中韓文化的異同所在,進而在理解學生文化背景的情況下,進行一定的對比分析,進行更恰當的授課!敖處熌軐⒔虒W與實際交際相聯系,并能說明文化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的影響;能通過對比的方法對實際交際中的會話原則進行分析,從而理解會話的真正含義”。
參考文獻:
[1]國家漢辦.國際漢語教師標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2]趙永新.語言對比研究和對外漢語教學[M].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1995.
中華傳統文化論文 8
論文摘要: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特定標記。對外漢語教學第一步是促進語言的推行,但語言是文化的基石,沒有語言,同樣也就沒有文化。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語言深刻的反映了文化發展,同時也反映了文化的影響。因此,當在進一步發展對外語教學,文化地位的更加深化也更為突出。為了使得國家“軟實力”的戰略發展能夠順利實施,能夠使世界成為一個更全面的對中華文化的深入了解,我們要加強對外漢語教學,促進文化交流。
論文關鍵詞:
對外漢語教學;中華文化;傳播
1、漢語言的特點
1.1不同語言有不同的語言系統
在中國,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的象聲詞來描繪復雜和奇怪的聲音,各種客觀世界有許多疊韻詞在使用中,傳達出一定程度的放松,友好,愉快的感覺。國民性的聲音使一些歐洲和美國學生學習這些國家的艱苦,枯燥數字,但如果老師能將演講知識,放在所隱含文化背景下解釋給學生,可能會增加學生的興趣,加深對漢語的認識。
1.2詞匯是語言最為重要的基礎
詞匯體現出一個民族的精神,哲學思想和道德信念。漢語中的一些話同漢民族的歷史發展是密切相關的,反映了漢族文化的積累、滲透知識經驗、情感色彩。例如,在漢語的許多話中的含義是代表吉祥高貴。如“龍”、“鳳凰”代表好運氣,獨一無二的,對詞或短語的組成通常有這個意思。這與中華文化的“龍”、“鳳凰”圖騰有關。“牡丹”為代表的財富與貴族,鴛鴦”表明一個美麗的愛情,松樹和柏樹表明了不屈不撓。漢語詞匯的許多引申是需要理解這些文化的寓意,否則很難正確地使用這些字眼。另一方面,漢語成語諺語具有高度的文化性。漢語中的`成語有上千條,使用的十分頻繁。外國學生如果不明白這些成語的文化內涵,根本就不能掌握這些術語的正確使用。
2、以對外漢語教學為依托推廣中國文化
2.1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因材施教
對學生的了解是外語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為什么他們學習中文,有什么是他們的個人需要和他們的學習方法等,出于學生正確理解的目的,我們需要對學生進行了解,結合教科書和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總結,編寫指導材料以幫助學生學習漢語。初學漢語的留學生,其中大多數對中華文化所知甚少。老師可以做一個簡單的問卷,通過統計分析了解學習目標和學習的具體情況,看看學生的個人特點和想法,以及有沒有什么共同之處。一般而言,只要學生選擇學習漢語,表明他們首先在不同程度上對漢語言都有一定的興趣,一個人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比較容易做好。不同的學生學習漢語的目的不盡相同,許多學生喜歡中華文化,他們在生活中通過各種渠道接觸中華文化,從而導致學習中文的興趣。例如,吃飯,享受中餐,觀看中國電影。此外,一些學生看到,在當今世界中國的國力不斷增強,經濟快速的發展。并考慮他們畢業后的諸如發展方向等具體問題。他們已認識到學習漢語和掌握漢語對個人的未來發展的重要性。根據學生的情況,指導他們學習中文有特定的目的和方法的學生誰想要了解中華文化和共同利益,可根據材料提供相應的材料。
2.2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
語言教學與理論教學是大相徑庭的,語言教學更加注重于將知識轉化為技能和能力發展的最終目標。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我教你學,我講你記,我問你答”這種模式,學生學習是在被動狀態,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我們應當在對外漢語教學課堂,充分引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將枯燥的語言教學和文化相結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外語教學模式。在語音初學階段應著重強調區別。在教學課程中提到的經典笑話以使學生印象深刻,有助于理解和接受。還有相近發音,平卷舌的問題,分配到小組進行培訓。
然后游戲的形式來檢查實踐效果,您可以介紹一些繞口令,并解釋其含義,在文化滲透和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讓學生涉獵中國相聲,強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
留學生的母語都是26個字母組成的,而漢語是由漢字組成的,是對外漢語教學的一個難點。這時可以通過介紹書法知識來介紹不同字體古代和現代書法名家的作品圖片等,以欣賞的方式引導學生,激發他們的學習需求。同時也可以考慮引人我國的篆刻,可以以興趣小組的形式,培養學生學寫漢字,甚至雕刻漢字,讓他們覺得,不僅可以寫漢字,您還可以享受中華文化。在情景教學的操練中,可以讓學生學習說話,走路和行動,甚至方言也可以引進課堂,寓教于樂,創造輕松有趣的教學氛圍。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學習中國的歌曲,與其讓學生去死記硬背一篇三百字的文章還不如學習唱一首歌曲,畢竟少花了不少時間,音樂無國界,只要唱對了音律。一節課的時間就可以學下來。而且豐富了教學內容,課堂氣氛活躍。語言和文化為內容的手段,最終達到學習語言的目的,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真正學習漢語是在巨大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背景下進行的。
中華傳統文化論文 9
【摘要】
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載體,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國文化的主體部分,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歷代統治者和知識分子所推崇。
儒家的價值理念、倫理道德觀、仁愛觀等影響著中國和世界,我們要繼承和弘揚以儒學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迎接未來的競爭與挑戰。
【關鍵詞】
儒學、傳統文化精神、價值選擇、價值觀念、“以儒治世”儒學未來
一、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作用
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組成部分,或曰中華主流文化,是凝成民族精神的主流,是東亞文明的精神內核。
“察業識某如佛,觀事變莫若道,而知性盡性,開價值之源,樹價值之主體莫若儒。
儒學的這種地位是歷史形成的,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創立儒家學說,不是憑空創造的,而是在社會的大動亂中通過對三代流傳下來的中國傳統文化遺產進行反思,認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詮釋而形成的思想學說體系。
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學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成為中國原典的保存者和當時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
孔子非常注重實地考察,堅持“察知征信”與“因革損益”的原則,使儒學又具備審慎的因時制變的品格,在中國處在第一次社會形態大變革的時代,儒學應運而生,突出了中華傳統文化需要保存、延續和發展的歷史必然。
儒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單一民族觀念和思想體系時才能存在。
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勵民族精神與愛國主義,同時又以“近者悅,遠者來”和“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博大胸懷,倡導民族和睦,友好相處,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與鞏固起了凝聚作用,因此儒學長期以來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
“儒學不是宗教卻能取代宗教”,堅持的是一種對儒學的'信仰和依賴。
儒學提倡德化社會、德化人生的思想對中國人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成為華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礎。
直至今日,儒家文化仍具有一種積存深厚的民族文化認同的凝聚力,起著中華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重大作用。
正是由于儒學避免了狹隘民族性的特點,為它走向世界,形成東亞儒家文化圈奠定了基礎。
在先秦,處于私學地位的原典儒學,為它的長遠發展奠了基。
漢武帝“獨尊儒術”,儒學始成為官學,兩漢時基本完成了對先秦以來道、墨、名、法、陰陽之學的綜合吸收,擴大了學術包容的范圍而成為文化的宗主。
雖兩千余年其形成屢經變換,但總的方向是強化封建統治意識。
“凡是存在的即為合理的。
”正是儒家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的長期存在和廣泛的影響,使其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與合情合理性文化。
“中國人不得不樹立一種道德律,即提高‘仁’,亦即公正、慈愛的行為地位,把它作為一種絕對標準,以仁為標準,一切有缺點的人或行為,就能被發現其所不足。
”這或許便是儒學所要達到的高度,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所要傳承的文化宗旨,正如張純如所闡釋的“文化影響力”(Powerofculturalforces)“這種力量既可以剝削去使人成為人的那一單薄的社會約束―這樣我們所有人都會變成魔鬼,也可以增加這一約束。
”總之,儒家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體地位,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趨勢,并且時刻影響著中國人的精神與道德取向,成為中國人的信仰。
二、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在儒學中的體現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并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這個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這種科學精神又是通過儒學之要義體現的,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中國傳統文化是凝聚之學。
中國傳統文化是內部凝結力的文化,這種文化的精神是注重和諧,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有機的聯系起來,形成一種文化關系。
這有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便是以和諧民族的性格、精神而影響和傳承的,而現代社會綜合國力的構成中,民族凝聚力作為國家的軟實力,為社會發展、改革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我們中華民族是宗族融合而形成的,融合于中華民族的宗族,歷代都有增加,但融合的動力是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而不是武力,融合的方法是同化而不是征服。
中國全體國民都有他“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崇高倫理觀念,與博大的仁愛精神,共同構建和諧之社會。
儒學對中國社會之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理性和諧社會的形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可以說,儒家文化是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這種凝聚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儒學文化中的和諧意識包涵天人關系的和諧與人際關系的和諧。
關于人際關系的和諧,儒家提倡“中庸”,即“和而不同”和“過猶不及”,實質是強調矛盾的統一與均衡,強調通過事物之變的把握以獲得人際關系的和諧,避免和克服人與人,人與社會乃至國家、民族之間的對立和沖突。
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凝聚之學的科學精神。
2.中國傳統文化是兼容之學。
中國傳統文化并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
盡管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受到限制,它還是以開放的姿態,實現對外兼容,這正是依靠儒學“和而不同”的精神而實現的。
儒學在保持其學統傳承的同時,總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以我為主地匯通、吸收和融合外來文化的優秀成果。
儒家文化對外來文化的強大吸收能力和它強大的同化能力是相輔相成的,更加出色的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兼容之精神。
3.中國傳統文化是經世致用之學。
文化的本質特征是促進自然、社會的人文之化,中國傳統文化突出儒家經世致用的學風,它以究天人之際為出發點,落腳點是修身、治國、平天下,力求在現實社會中實現其價值,經世致用是文化科學的基本精神,儒家學說則更是這種精神的體現者和傳播者。
三、中國傳統文化中“以儒治世”
“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明白地道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文化的這種特殊的社會功用。
在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識形態領域占據著正統地位,對中國官學文化發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以儒學為核心的中國傳統社會充滿了亞普羅式的精神,是個按生態循環及繼續下去的社會,繼承的是老祖宗的傳統,還要代代傳下去”。
傳統就是權威,滿足于守,追求靜,害怕變。
《書經大禹謨》:“皇天眷命,奄有四海,為天下君”,意思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帥土之濱,莫非王臣”。
“最便于專制”的儒術,或者當作一種專制官僚統治手段來看的儒家學說,可供統治者利用的內容有:
(1)天道觀念;
(2)大一統思想;
(3)綱常倫理。
《書經》“嗚呼!惟天生民有欲,無主乃亂,惟天生聰明時”,《荀子王制篇》“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這一來,天道觀念,大一統主張,綱常倫理就成為“三位一體”了。
所謂“兩千年無思想,非無思想也,以孔子的思想為思想;兩千年無是非,非無是非也,以孔子的是非為是非”,歸根結底,不是中國人對于孔子學說特別有好感,而是中國的社會統治,特別需要孔子學說。
自儒學被漢武帝君臣定為正統正宗以后,以地主經濟為基礎,土地得相當自由買賣,農民得相當自由轉動,而原本不能造成世卿世官那樣的貴族身份的社會,卻藉著知識的統制和長期獨占,而無形中幫同把士大夫的身份更加的特殊化或貴族化了。
中華傳統文化論文 10
摘要:
中華文統文化博大精深,浸潤心靈,涉及的領域也非常廣泛。作為高校班級管理來說,可否也能運用中華傳統文化管理學生,是當前教育界又一個熱門的研究課題。中華傳統文化中因材施教、無為而治、人本管理等思想理念早已在企業乃至治國方面有了極大的應用。基于此,筆者試圖通過借鑒傳統文化融入高校班級管理的意義,以及分析班級管理對學生行為習慣引導的基礎上,為改進學生行為習慣提供具體的建議。希望全文的研究對進一步推動全國高校班級管理工作開展有所參考。
關鍵詞:
中華傳統;管理之道;班級管理
一、前言
中華傳統文化是華夏五千年文明歷史的積淀?梢哉f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的寶貴財富。傳統文化就像空氣一樣,架構著當前社會的方方面面?梢哉f在中國的每個領域都有中華傳統文化的影子。而涉及管理類的中華傳統文化主要有人本思想、無為而治、因材施教、法治管理等,若將其引入高校班級管理工作中,會對學生的行為習慣產生什么樣的化學反應呢?基于此,我試圖通過借鑒傳統文化融入高校班級管理的意義,以及分析班級管理對學生行為習慣引導的基礎上,為改進學生行為習慣提供具體的建議。希望全文的研究對于進一步推動全國高校班級管理工作開展有所參考。
二、中華傳統文化融入班級管理的意義
1.“人本管理”思想可以讓管理后的班級更和諧
“人本管理”即是凸顯人為中心的一種管理模式。古代各個朝代中只要實行“仁治”即可以列作“人本管理”。我國的政策中很多標榜和諧相處的模式背后都是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也可以是說一種人本治國之道。對于高校班級管理中,如果將人本管理融入其中,以生為本,尊重理解學生,必然會讓整個班級變得更加和諧。
2.“因材施教”思想可以讓管理后的班級更公平
“因材施教”指從個體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差異化教學,這樣學生能夠揚長避短。而對于班級管理,如果管理者能對學生進行差異化管理,那么學生在接受管理中會感受到公平氛圍。不僅如此,還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對于參與班級活動的積極性,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3.“法治管理”可以讓管理后的班級作風嚴謹
無規矩不成方圓,“法”一直為中華傳統文化中治國的主要途徑。韓非子就曾說過:“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作為班級管理來說,擬定嚴格的班紀班規并遵照執行將讓學生的個人作風更加嚴謹,從而帶動整個班級逐漸形成良好的班風。
4.“無為而治”可以讓管理后的班級更加民主
“無為而治”的思想是出自老子所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边@思想的內涵是在表達“無為管理”也能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老子的無為而治的言論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層面凸顯的就是事物對立的兩面性,事物是矛盾構成體,而矛盾會不斷轉化,而轉變的方式就是順其自然。同樣贊同此種觀點的也有莊子,他曾提及“以無為為常”就是指主要以無為來治理天下。對于班級管理來說,不進行細節化管理,學生在沒有具體化措施中自行調節,相互引導,這樣班級管理則更加民主,讓學生在班級管理中進一步感受到自由和快樂。
三、班級管理是大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引導
分析班級管理與大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之間存在的必然聯系,為中華傳統文化融入班級管理,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提供了良好的契機。通過多年的班級管理工作,筆者發現對于大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與引導,班級管理是不可或缺的。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
1.班級管理能促進大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高校中,進行課堂學習是他們與師生交流的主要方式,而為了幫助提高學習效率,班級管理中很多條例都是為了學生能進行學習而設定的'。如果學生能一一遵守班級管理,那么課堂學習的環境將得到凈化,學生也會在良好的課堂秩序中學到知識。另外,在班級管理中,涉及學生誠信、考試作弊、抄襲等現象的規定也時有發生,學生違例不僅要受到校紀嚴懲,也會要受到班規處罰。所以這方面也能督促學生自覺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班級管理能改變大學生不良的生活習慣
班級管理有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圍繞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展開,而這方面的內容能幫助學生能很好的融入班級,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不準遲到早退、注意教室清潔、安全管理、宿舍照明管理等。這些管理條例約束下學生改掉自己不良的壞習慣,并對集體、對他人及自己產生責任感。3.班級管理能激發大學生主動自覺意識班規本是培養大學生自覺遵守校紀校規的行為而細化的內容。大學生在班級管理中,可以慢慢認識到班規存在的必要性及對于個體意義的重要性,也會自然而然形成遵守班級管理的內容,并同破壞班規的行為做斗爭的自覺意識。
四、中華傳統文化融入班級管理改進大學生行為習慣的建議
正是由于班級管理對于大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所以進一步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班級管理中,將有利于促進大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具體建議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1.班級管理中凸顯“人本”觀念培養學生自律的習慣
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對于班級管理來說,更應該將對學生的尊重放在重要的位置。在進行班級管理中要時時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學生需求出發,這樣才能保證班級管理對促進學生全方位發展的重要意義。所以建議在擬定每條班級班規時,或針對現有的班紀班規修訂時都可以把全體學生召集一起進行探討,看哪些有必要增加,哪些有必要精簡,最終出來的才是適合學生需要的紀律規范。這也是尊重學生的一個重要的表現。學生通過對班級班規的制定可以培養起嚴于自律、自控的精神,還能做到一個既得到自己實現,又能為班級做出貢獻的人。
2.班級管理中借鑒“因材施教”來了解學生特點更加與時俱進
班級管理一直說班規,會給人嚴肅固化的感覺。但學校畢竟不是紀律部隊,而是一種和諧自由的學習殿堂,F在的大學生集中在“90后”這個階段,他們都是一群時代性較鮮明的群體,與其他時代有著不同的特點。他們喜歡獨立思考,也喜歡自由自在。所以在班級管理中也需要與時俱進,貼近他們的生活,理解他們的特點。針對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展開班級管理教育。如利用微信、微博、QQ等方式發布班級管理的信息和學校活動的信息等就是一種符合他們交流方式的班級管理方式。這種方式可以保證班規內容執行的同時,又能讓學生積極配合,改進自己的不良的生活習慣。另外,學生之間差異性是不爭的事實,在班級管理中,更要將教育與管理相融合,即在班級行為管理中穿插嚴規,在嚴規中適時強調行為管理,做到張弛有度,讓“服軟不服硬”的學生接受行為管理中的嚴規,讓“服硬不服軟”的學生接受嚴規中的行為管理。
3.班級管理中效仿“法治”用嚴規督促學生改正不良行為
貫穿“法治”理念的嚴規并不是本本主義,我認為傳統文化中的“法治”更多的還是帶有一些具體的手段與方法的。只有這樣做才能“嚴師出高徒”。例如將班級的管理分成幾個小塊,如學習方面、宿舍安全衛生方面、文娛活動方面等,然后責任到人,分包到人,另外還將班級成員組隊管理,每組隊員按分的小塊輪流當責任人,如果一個小隊中有一方面做不好受罰,所在團隊成員也將集體受罰。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集體意識,還能在他人的監督下減少違紀現象的發生。
4.班級管理中融入“無為而治”來釋放學生的個性
良好的行為習慣并不是抹殺了大學生的個性意識,相反在遵規守紀的同時,也能讓學生的個性得到更好的釋放。“無為而治”是治國治家中的最高境界。而在班級管理中如何通過“無為而治”潛移默化的讓學生在遵紀的同時保持好自身的個性呢?這是需要的是智慧,更需要創新班級管理形式。首先你要明確班級管理目的是營造一個激發學生“以班為家”的主人翁氛圍,其次你在班級管理中要讓學生在一些班級管理中自發形成“非正式團體”。我采取的方法就是每年新生入學都要自覺填寫興趣上交,然后將興趣的一致或類似的同學的座位排在一起,這樣學生在交流中以興趣相投而結成的“非正式團體”,幫助學生在“非正式團體”中釋放自身興趣,形成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五、結束語
中華傳統文化是歷史的瑰寶,從中蘊含著豐富有價值的管理之道?梢哉f是班級管理工作的“保健品”,十分有益學生的“身心”。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應該摒棄中華傳統文化,相反應該粹取其精華,繼承發揚。筆者認為中華傳文化更易讓學生理解與接受,就像中醫一樣,能治標又治本的慢慢改變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另外,全文只選一部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并未面面俱到,我會在今后工作生活中深入研究。
中華傳統文化論文 11
摘要:
北京四合院是中國民居形式中的精華,是華北地區民居的典型代表。直到現在仍被人所喜愛,其主要原因是它所體現的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淺析北京四合院建筑形式所反映的等級觀念,生活觀念,民俗觀念。
關鍵詞:
等級觀念,封閉觀念,風水觀念,生活習慣,民間習俗
傳統文化貫穿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風風雨雨,歷史更相變化不斷,但北京傳統民居四合院作為凝固的歷史把中國傳統的文化、風俗都一一地保存了下來。不管時代如何,它都沉穩的站在北京的土地上固守,為一代又一代的人們遮風避雨。
一、四合院概況
北京四合院,是中國一種傳統的建筑形式。顧名思義,是一個院子四周由房屋圍合組成的基本形式,再由這種形式不斷地組合,變換。通常由大門、倒座、垂花門、耳房、東西廂房、抄手游廊和正房組成。北京四合院的平面布局多根據胡同的布局而稍有變化,大多都為二進院落;木結構為主,磚石砌墻;屋頂懸山、硬山為主,普通人家做清水屋脊。我國已知最早,最嚴整的四合院是在西周陜西岐山鳳雛村遺址發現的,平面是矩形,有兩進院落,并有明顯的中軸線,中軸線上依次是影壁,大門,前堂,后室。由于時間久遠,不斷地維修、翻新、遷移,我們沒有機會見到太早的四合院實例,只能在古畫中做研究!八宄棺域队未簣D》中就繪有鄉村狹長的四合院,可見唐代四合院的格局是前窄后方!痹诋嬜髦辛私,宋代四合院則沿用漢代前堂后寢的布局。明清時期,四合院發展并不斷完善,留下的實物也越來越多,功能越來越齊全。
二、等級觀念的體現
西周開始,民居建筑的功能特點就與封建等級觀念相輔相成,有很多地方可以反映出明顯的等級觀念以及尊卑有序。北京四合院對外極其封閉,對內敞開,并且院內有多個功能不同的庭院。整個四合院分為內院與外院,垂花門作為中間的分割,客人不能隨意進入內院,相反內眷不能輕易到外院,反應了封建家庭中內外有別的等級制度。內院內房間的居住分配也是十分講究的,全家的核心是家長,所以家長作為最高等級住在正房。其他的一切房屋都是圍繞著正房布置的,而且開間、面闊、高矮、裝修等規格都要比正房低。正房是家庭生活活動的中心,也是一家人的精神中心,家族的精神象征。除此之外各種不同的朝向、質量、面積住房都要按照尊卑、長幼的次序安排使用。位置最優越的正房,是給老一輩的家長使用居住,左邊是祖父母居住,右邊是供父母使用。正房的堂屋相當于現在的起居室,是家人活動,招待親屬和年節時擺設貢品祭祖的地方,兩側多用做臥室。東西廂房則有子侄晚輩居住。仆役只能住在從房內。
垂花門,是民居中最能被大家所熟知的建筑構件,其原因不僅是因為它外形別致,富有美感,更是因為它在四合院內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垂花門是內外院的分割,同時又是連接,也稱二門。垂花門之外的倒座是外宅,用來接待賓客;以內是主人居住生活的地方,包括正房、耳放、廂房和后罩房等?腿耸遣辉试S進入內宅的,所以對客人來說,每一道門都是他與主人之間的屏障阻隔;同時,每進一道門,都象征著自己與主人一家的關系又親密了。在階級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居住地的大門等級高低直接反映了房主人的等級和品位地位。
三、封閉觀念
中國的封建社會制度延續了兩千多年,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整套嚴整、謹慎的社會行為要求。而北京四合院內向、穩定、秩序分明、生活規律井然有序以及防偽嚴密的特點和這一要求完全吻合。四合院的四周都是墻壁,并且院墻上沒有窗,有些設有很高的通風窗,保證里外不能看見。和外界的唯一通道就是大門,大門一般設在南部院墻的靠東面,為了保證隱私性,并沒有把它按照一般對稱的`習慣安置在中軸線上。大門平時都是緊閉的。不僅如此,外院還設有影壁,屋內有屏風。這些做法都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封建封閉觀念。思想封閉,住宅封閉,二者互相影響,相輔相成。
四、風水觀念
《易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天人合一”的思想都深入人心,所以直至當代還有很多人認為這是掌握風水堪輿學的比讀物。建筑不僅僅是建筑物本身,還包含了它周圍的環境因素和人文因素?梢哉f堪輿學就是古代的建筑環境學。北京四合院從設計到建造都是十分講究風水的,選擇位置、建筑朝向,單體建筑的尺寸,門窗大小以及室內家具的擺設都要經過嚴謹的風水觀念支撐。北京的胡同多為東西向,胡同的兩邊都有人家,在胡同北邊的四合院,大門開在東南角;在胡同南邊的四合院,大門開在西北角。但正房都為院內的北房。北京四合院給人的感覺是淳樸厚重,淡雅質樸。以正房、廂房、倒座為四正向,四角耳房及大門為四偏向,形成八卦方位,因此推定吉位。通常在東南角(巽位)設大門,《易經》中巽位有入的意思。則南(離位)北(坎位)東(震位)均為吉位,北房、南房、東房都要高大來迎合吉利的方位,東北方次吉,能設廚房、儲藏等。只有西南方是兇的方位,所以只能建廁所。因此北京四合院方位都是南向(座坎朝離),巽位設大門的布局。
雖然北京四合院是按照風水堪輿學嚴格建造的,但是即使是用當代科學的眼光看,也還是具有非常高的科學根據,是有理可尋的。如從北京地區的地勢看來“坎宅巽門”布局也是非常合理的,西北高,東南低,院子內部的排水由東南角排到胡同,不會影響到室內的居住生活活動。因此,堪輿學中包含了我們祖先在居住環境和建筑構造等方面的實踐經驗,并且和當地的情況,民俗都是相輔相成的。
五、生活習慣
中國家庭的傳統居住習慣是整族群居。“宋朝以后的統治階級,為緩解階級矛盾,進一步擴大統治階層,提倡宗族制度!奔匆粋姓氏祖先的子孫數代都居住在一起,他們認為這樣可以防止地主階級的分化,讓宗族家庭成為封建統治者建設國家的基石,能達到鞏固國家政權的目的。四合院雖然向外封閉,但向內開放。四面房子都向院子開門,各代家庭成員雖然生活獨立但又可以互相照應。
人們都希望自家寬敞,所以向來都是圈地為家。尤其我們人口眾多,對土地尤為重視,它給我們生存的基本要素,能給我們希望,是不動產,固有財富。所以院子就出現了。只不過由于人口越來越多,城市的發展,我們不能保存大面積的土地,只能保留院子,院子就顯得尤為重要與寶貴。在院子里,除了通道外的大面積都是土地,大多數人家都用來種植花草樹木,春華秋實,在自家院子里就能享受大自然帶來的美好景象。
中國人提倡內秀,對于財富也是如此“財不外露”。在原始的`封建社會是農耕經濟為主導,每家都是自給自足,因此,每個家庭之間的交往比較少,隱私的觀念比較濃厚,家臭不可外揚,家財不可外露。四合院內外都有大量的遮擋。進門有影壁,內外院之間有垂花門,院落之間有漏窗、花墻、月洞、以及石墻等就充分的表明了主人的這一心理。無論阻隔的方法是什么,都是要達到一個阻止視線的效果,不能一覽無余。因此,一個大戶人家除了婚喪嫁娶等大事時,把各個門打開之外,平時人們想要在院內生活就必須曲折的穿梭在每個房間院落之內,增加了生活情趣。
六、民間習俗
四合院內的生活親切寧靜,庭院寬闊,尺寸方正,尺度適宜,院內養花種樹,大多都是海棠、石榴樹,也可以養金魚,荷花,寓意吉祥如意,多子多福,是一個非常理想舒適的生活空間。中國的家庭觀念是希望生活吉祥美滿,順當如意。能概括的說為“福、祿、壽”。這些觀念深深地影響了中國民居的裝飾裝修內容與風格。北京四合院更是把民間習俗的觀念表現得淋漓盡致,人們無論在任何時期都對生活有著幸福、美好、吉祥、富裕、和諧的追求。
中國傳統的民俗包含吉祥和禁忌兩個方面,北京四合院的各處裝飾裝修、彩繪、雕飾皆體現了這一中國傳統民間習俗的原則。大家都以吉祥如意,四季平安、風調雨順、祥瑞祈福等美好的寓意來裝飾自家門戶!叭缫则稹ⅰ畨邸纸M成的圖案,寓意‘福壽雙全’,以花瓶內安插月季花的圖案寓意‘四季平安’。而鉗于門頭上的吉祥語,附在抱柱上的楹聯,以及懸掛在室內的書畫名作,更是集賢哲古訓,古今名句,有時頌山川之美,有時銘處事之學,有時詠鴻鵠之志,風雅備至,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奔橄鄬Φ木褪墙。在四合院中都避免出現寓意不吉祥的裝飾。比如院內不能種桑(喪)樹,柳(流)樹,梨(離)樹,槐(壞)樹等,而且要保證院子不能低于胡同街巷的地勢低,形成倒吃水。正式在這些復雜、玄幻的裝飾內涵中,我們才可以體會到北京四合院一種神秘,不可抗拒的美。
結語:
中國上下五千年,其豐富的建筑形式給后人留下了一部部凝固的歷史畫卷。我們對四合院的研究與剖析,不管是對建筑,還是對中國傳統文化都是有極大的歷史意義的。北京四合院是我們的先人用無數的心血和實踐成果總結出來的優秀建筑形式,在歷史朝代的更疊中伴隨著人們生活勞作。不僅給我們留下的記憶是無法代替的,給歷史留下的意義也是厚重與深刻的。通過對四合院的學習,我們更深一步的了解了它的歷史,并且認識到了它寶貴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文物價值和文化價值,從而能更好的中國寶貴豐富的傳統文化觀念,弘揚發展中國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論文 12
摘要:
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是漢語言文學的必修課程,它是對中國儒家、道家、佛教、玄學及古代藝術的全面闡述。本文就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教學為研究方向,從開設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開始,分析了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在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地位及教材建設,最后對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教學方式進行了探討,意在為推廣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提供教學理論基礎。
關鍵詞:
漢語言文學,傳統文化,教學研究
全球化的發展使世界各國之間互通有無,在國際交流與合作中更尊重他國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掀起了一股申辦孔子學院的熱潮,目前全球127個國家和地區陸續建立了476所孔子學院和851所中小學孔子課堂,由此可見,中國文化彰顯的無窮魅力。在國內,中國傳統文化熱潮的重要體現是各大高校加強了對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建設,在課程定位、教材建設、教學方法、師資力量等多方面進一步改革和完善,使傳統文化課程也能適應現代化教學的步驟。
一、開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意義
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國是國際上認可度較高的四大文明古國,形成了人類最早時期的文明。追溯中國歷史,至今已有5000年文化積淀,文字從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經過了多種字體的演變,并由此將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傳承了下來。作為中華兒女,我們不僅要以中國傳統文化引以自豪,而且要從中汲取傳統文化精髓和智慧,將中華文化發揚光大。
(一)學習傳統文化精華
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源遠流長,老祖宗用他們的智慧和汗水開辟疆土,為我們創造了今天令世界矚目的中國文化,身為華夏子孫尤為自豪。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從春秋末年至今影響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上層建筑用儒家思想統治底層人民,現代社會從儒家思想中汲取中國古代文化精髓,使之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些文化瑰寶中,人們尤為珍惜,從老祖宗遺留下的寶貴財富中擇取對中國現代化建設有用的信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將符合現代化發展需求的部分融入到中國現代化建設中去。
(二)全球設立孔子學院
截止到2015年年底,據調查在烏茲別克斯坦、美國、英國、法國、韓國、俄羅斯等全球127個國家和地區陸續建立了476所孔子學院和851所中小學孔子課堂,且仍有70多個國家的200所大學都在積極申辦孫子學院,由此可見中國漢語言文學及古代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1988年,諾貝爾獎獲得者齊聚巴黎,闡述了“如果人類想在21世紀活下去,就必須回顧2000年前,吸收孔夫子的智慧”
這一理論,頓時在全世界引起廣大反響。作為中華兒女,我們必須全面地認識祖國傳統文化的珍貴性,保留、繼承和弘揚中國最優秀的傳統思想與文化,齊心協力建設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
(三)從古文化汲取智慧
雖然高校開設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比較乏味,一些文史類的專業僅將此課程作為輔修課,學生對該門課課程的學習積極性不高。但中國文化是教育的根基,如果不認真對待,將會與老祖宗的智慧失之交臂。如今全球已開始重視漢語言文學的重要性,孔子學院每年都在增加,這說明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智慧是有必要汲取和繼承下去的,中華兒女必須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而不是讓外國人告訴中國人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多優秀。時代的發展告訴每一位華夏兒女,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重要且深遠的意義。
二、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在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地位
(一)教學的基本內容
漢語言文學是一門古老的、綜合性的學科,也是文史類和師范類院校必開的一門課程,目的是讓廣大莘莘學子了解中國優秀的、傳統的、悠久的古老文化,將這種文明與思想繼承下去,影響更多的人。然而,中國傳統文化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礎課程,廣義上來講,中國的.文藝理論和漢語言文學都屬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范疇。各種形態的文學思想皆與中國文化中的儒家、道家、佛教、玄學等古代哲學密不可分,構成了中國最豐富的古代文化組成部分。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有助于幫助學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國古代整體文化,對學習中國古漢字、音樂、舞蹈、宗教等文化具有一定幫助。
(二)針對性人才培養
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的人才就業方向非常廣,對其總結主要為高校、機關、企事業單位等從事文字寫作和闡述、影視評論、影視出版以及漢語言研究與教學相關工作。工作的性質基本與文字打交道,重點在于對文字的組織與推敲,要求每一句發言稿或宣傳稿不僅能夠突出主辦方的意愿,而且能夠達到社會的共識,這對稿件撰寫人的文字組織水平具有很高要求。事實證明,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的莘莘學子,相較于其他專業學生來說,語言組織能力較高,非常適合做報紙、電臺、電視等相關媒體的編輯、編導或宣傳工作。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不僅能增加自己的內在涵養,而且能使自己的工作更優秀。
三、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教材建設
漢語言文學是我國高校開設最早的課程之一,該專業注重學生文學修養、文學鑒賞、古文閱讀等各方面能力的培養,課程的開設與中國社會變革是聯系在一起的。隨著90年代全民經商大潮的興起,文壇上百花齊放的局面一去不復返,文學的表現形式越來越少,90后一代更熱衷于現代西方文化,普及和推廣中國傳統文化勢在必行。
(一)普及傳統文化知識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所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泛,高校開設的課程并不能全面地介紹中國幾千年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和精髓。重點是一些高校并未將中國傳統文化作為必修課程,而是作為文科類專業輔修課程,學生對此興趣不高,這些都使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無法更好地繼承和發展。另外,在高校課程設置上,關于中國傳統文化書名的命名和質量也參次不齊,如中國文化概論、中國文化通論、中國文化通史等。縱觀這些書籍所闡述的內容基本一致,大多是從宗教、藝術、教育、科技等方面概括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并未對宗教、藝術、教育、科技等形式和發展做更深入的闡述與說明。
(二)解剖中國文化形成
除了普及中國傳統文化,漢語言文學專業中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是深度解剖中國文化的形成、發展與演變的過程,這些正是喜愛中國歷史的學生最關注的部分。一般來說,這類教程從中國文化的源頭先秦時期開始講起,貫穿了兩漢時期的經學、隋唐時期的佛學、宋明時期的理學、清明時期的樸學及近代民主思想等,細細解剖和閱讀會發現趣味眾多,中華文化的經典也正是在這其中體現出來。無論是兩漢時期的經學,還是隋唐時期的佛學,無論是宋明時期的理學,還是清明時期的樸學及近代民主思想,所有教程均將中國的演變史與歷史人物和事件結合起來,總結出每一時期的代表人物,闡述了中華古老文化對該時期的深遠影響和歷史意義。
四、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教學方式探討
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雖講述的是古典文化和藝術,著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但在教學過程中并不影響教師采用高新技術,開展多媒體教學,集文字、圖形、視頻、聲音于一體的方式還原當時歷史時期的場景,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學的興趣,使學生通過影像更直觀地了解中國古代藝術、教育、佛學等文化。除此以外,通過實地考察和開設孔子學院,也能夠更好地推廣和普及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
(一)重視人文素質教育
受西方思潮的影響,新一代的大學生思想比較開放,對中國傳統文化、傳統禮節和習俗嗤之以鼻,甚至認為某些思想退化或屬于封建守舊思想,不值得繼承和發展。正是因為這一現象,高校更應該開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讓大學生全面、準確、清晰地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學習并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繼承與弘揚中國文化。人文素質教育是國民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漢語言文在全球范圍內廣為流傳,世界知名學府都在申辦孔子學院,研究孔子哲學,作為中華兒女更有義務學好中國文化并將此發揚光大,向世界展示古老中華民族的智慧。
(二)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
多媒體教學是高校改革的必備條件,它讓文字、圖形、視頻于一體的教學方式成為現實,能夠讓學生更直接了解課本的內容,增加對知識點的記憶和理解,最重要的是它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漢語言文學專業涉及古代文學、文字與歷史的內容較多,學生一旦不理解則無心學習,而多媒體教學讓傳統的教學提升到另一個層次,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使學生真正領會到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樂趣。
從高校基礎配置來看,95%以上的學府都設有電子閱覽室、微機室、多媒體教室,這些都是利用現代化科技資源來拓展高校教育的渠道和模式。事實證明多媒體教學能夠更直觀、更方便、更形象地還原出課本內容。
(三)實地感受中國文化
通過實地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最有意義的一種教學方法。因時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城市周邊的資源,組織學生實地參觀和考察,了解當地歷史的演變、風俗習慣、禮節禮儀等傳統文化,并多選取幾個不同的城市作為比較和研究,會發現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們生活習慣和風俗皆不相同,各有差異,這也正是中國56個民族不一樣文化的特色。另外,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也是中國文化瑰寶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剪紙、戲劇、刺繡、飲食、制茶工藝等,別小看這些民間藝術,許多已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不僅要學好中國傳統文化,更應該利用互聯網工具將中國文化的精髓發揚光大,讓世界了解中國古老智慧。
五、結語
漢語言文學是古老而又具有系統性的一門學科,重點是培養學生的人文修養、文學鑒賞、古文閱讀等能力,為社會培養出一批通曉中國古今文化的文壇之士。兩漢時期的經學、隋唐時期的佛學、宋明時期的理學、清明時期的樸學及近代民主思想等乃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通過全面的學習,能夠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使學生身為中華兒女感到自豪。新時代的大學生同時肩負著巨大的歷史任務,可利用多媒體或互聯網工具,將中國悠久且古老的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
中華傳統文化論文 13
摘要:
舞獅作為一項民間習俗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在其長期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與中國的宗教文化、地域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雖然各地的舞獅習俗各不相同,但是它所反映的文化象征意義卻是一致的。將以多維的文化視角還原民間舞獅習俗的歷史真實,全面剖析民間舞獅活動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必然聯系,從而進一步厘清民間舞獅活動形成與發展的歷史脈絡。
關鍵詞:
舞獅習俗;民間;宗教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
獅文化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作為一個外來文化經過中華文明的不斷融合和鑄造,逐步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文化譜系。民間舞獅活動是在中國獅文化的背景下孕育產生的,并伴隨著中國社會宗教活動的不斷開展,以及民間社火和節日慶典等文化活動的盛行逐步發展起來的,它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近年來,舞獅作為民間娛樂體育活動得到了全面繼承,并發展成為一項以強身健體、娛樂身心為主導的,集舞獅、武術、技巧等為一體的體育運動項目,深得人民群眾的喜愛。本文將以多維的文化視角全面探索民間舞獅習俗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必然聯系,從而進一步厘清民間舞獅活動形成與發展的歷史脈絡。
1、民間舞獅習俗與中國宗教文化
宗教信仰是全人類所共有的古老文化現象,它是伴隨著人類文明的興起而興起,又追尋著人類文化的發展而發展。恩格斯指出:“最初的宗教表現是反映自然現象、季節更換等等的慶;顒。一個部落或民族生活于其中的特定自然條件和自然產物,都被搬進它的宗教里!泵耖g舞獅習俗作為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從傳入之日起就與中國傳統的宗教信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漢武帝派使者張騫鑿開西域之大門,佛教作為一種外來文化在東漢初年逐漸地傳入到了中國。佛典中有關獅子的說法可謂俯拾皆是,《佛說太子瑞應本起經》載:“佛初生時,有五百獅子從雪山來,待列門側!薄洞笾嵌日摗吩唬骸胺馂槿酥歇{子,佛所坐處若床若地,皆名獅子座”《傳燈錄》記載“釋迦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吼: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謂佛家誦法時“演法無畏,猶獅子吼,其所講說,乃如雷震。”而且相傳獅子還是文殊和普賢菩薩的坐騎,在佛教的瑞獸形象的影響下,獅子逐步具有了人文象征品格。至此獅子在中國被視為具有法力的瑞獸,而漸被神化,這也應該是民間對獅子認識的源頭。獅崇拜在我國是重要的民間信仰,而舞獅活動正是民眾信仰的物化形態,因此也自然融入到了中國傳統的民間宗教活動之中,深得民眾的喜歡。北魏楊之《洛陽伽藍記》中就記述了民間“行像”中舞獅表演的壯觀場面。佛教的“行像”活動是指在佛生日這一天用寶車載著佛像在城市街道巡行的一種宗教儀式,其中就有豐富的樂舞活動!坝跁r金花映日,寶蓋浮云,幢若林,香煙似霧。梵樂法音,聒動天地;百戲騰驤,所在駢比!薄氨傩蔼{子導引其前,吞刀吐火、騰驤一面;緣幢上索,詭譎不常。奇伎異服,冠于都市。像停之處,觀者如堵,跌相踐躍,常有死人。”西藏古格王朝的壁畫中就描繪了“行像”活動中舞獅的場景。
“‘行像’儀式是隨佛教傳入中國,民間廣泛流行‘走會’、‘香會’,即濫觴于此!彪m然后來的“行香走會”從宗教信仰上有所改變,但是,在民間所形成的民俗活動卻蓬勃地發展了起來。在“行香走會”的隊伍里,舞獅同樣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舞獅隊供奉的是文殊和普賢兩位菩薩,因此也倍受其他表演隊伍的尊重。
舞獅活動之所以能夠在中國的民間相傳相續,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與民間驅儺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動有關。這主要是由于舞獅活動本身所具有驅鬼辟邪的特殊功能得到了社會民眾的普遍認可,因此也必然與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神驅疫、祝福禳災的民間祭祀活動緊密地聯系了起來。象驅儺活動,它的最大特點就是表演者頭戴面具如冠,身著獸皮,手執戈盾,口中發出“儺儺”之聲,起舞時各有音樂伴奏。清代就有學者曾提出:舞獅“蓋即古儺禮之意”(黃釗《石窟一征》)此說法也被后世一些學者普遍采用,認為舞獅是“逐疫的古禮”、“儺禮的遺俗”。更有學者明確指出:古山越人代代相傳下來的“舞犭回”,就是一種將儺舞與獅舞揉為一體的祭祀舞蹈。“舞犭回”與今天的“獅舞”有許多相像之處,它也是兩人合演一獸,一人頭戴木制獸頭直立,飾獸上半身;另一人披青布彎腰飾獸臀下半身。兩人以一塊青布相連,之間拉長一段距離,首尾不能相顧,顯示獸身很長。那木制獸頭便是“犭回”首,“犭回”首保留著獨角。這種民間的祭祀舞蹈甚至影響到了日本的歌舞伎,在日本較為流行的伎樂曲目中就有《獅子舞》的內容!凹繕分械莫{子舞不久就歸屬于祭禮神事舞和散樂(猿樂)等,甚至影響后來的田樂、能樂、歌舞伎、民俗藝能獅子舞、太神樂獅子舞,建造了日本藝能史上的獅子舞蹈系列!笨傊,舞獅和儺有許多相似之處。清代有“36儺班、72獅班”之說。浮梁有“五舉戲”就有“先跳儺,后舞獅”的傳統。清《建昌府志》記載:迎春行耕籍禮后,“復有竹馬、大儺、和合、獅子之戲,衣彩衣,戴面具而舞!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舞獅與民間宗教信仰雖有密切的淵源關系,但在歷史長河中,兩者的發展方向是不同的,舞獅的辟邪驅疫功能逐步內隱,娛人功能卻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成為主要的功能。也正因如此,舞獅活動也越來越受到人民的歡迎,并作為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得到了華夏兒女的普遍認同。
2、民間舞獅習俗與中國地域文化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人類不同的文化差異主要表現在民族性和地域性兩個方面,任何一個民族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中形成和發展的,并擁有了自己的文化特質。從民間舞獅習俗的形成與發展來看,也同樣不可避免地與不同地域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有著必然的聯系。
中國的民間舞獅習俗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征,無論是原始的表現形態,還是后來逐步演變的民間文化活動都具有這一特征。民間舞獅習俗的原始雛形,最早是作為一種民族舞蹈藝術的表現形式從西域傳入中原內地的。由于起初到京城長安的“獅子郎”(舞獅人)都是龜茲人,而且表演時所用的音樂具有龜茲特點,所以,唐朝段安節著《樂府雜錄》中就把獅子舞列入《龜茲部》。“‘獅子舞’是《西涼伎》中之一類,始自西亞波斯境內,借道西域龜茲、涼州等地而東傳中原地區!薄稑犯s錄龜茲部》中也記載了“五常獅子舞由龜茲傳入長安”(五常獅子即五方獅子舞)。由此可以看出,早期的舞獅表演具有鮮明的西域地方特征。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其著名的“西涼伎”詩文中專門針對西域的獅子舞表演做過精彩的描述: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棠緸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
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紫髯深目兩胡兒,鼓舞跳粱前致辭。
應似涼州未陷日,安西都護進來時。須臾云得新消息,安西路絕歸不得。
泣向獅子涕雙垂,涼州陷沒知不知?獅子回頭向西望,哀吼一聲觀者悲。
貞元邊將愛此曲,醉坐笑看看不足。享賓犒士宴三軍,獅子胡兒長在目。
白居易的這首《西涼伎》生動地描繪了一出戲劇版的舞獅表演。整個表演是由二人扮演獅子,二人扮胡兒,表情豐富真摯,舞獅動作感人。它描述了獅子隨二位西域胡人遷居中國本土,胡人思念故鄉,但由于涼州失陷,歸路阻絕,胡人十分憂傷,不禁對獅子啼泣。而獅子也通人情,向人發出同感,西望而哀,傷心而吼。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葬中出土的文物中就有“獅子舞泥俑”,這座“泥傭”十分生動地將獅子舞的情景再現了出來。它通高13cm,造型與現代由兩人表演的獅子舞非常相似。舞獅頭頂扁平,眼球向外凸,嘴張開,上下兩排牙齒整齊排列;獅頭微微抬起,正在做即興表演;獅身像一副斗篷,把兩位表演者不露痕跡地罩在里面,但表演者的雙腿仍清晰可見;而且獅子郎一身胡人打扮,威武彪悍。
然而,輸入中原的舞獅藝術,發展到唐代又與中國古代宮廷舞蹈、民間舞蹈等藝術形式相互融合,逐步形成了獨具中原文化的特征。其中“五方獅子舞”最有代表性!杜f唐書音樂志》曾對“五方獅子舞”有過專門的記載:
“‘太平樂’亦謂之‘五方獅子舞’。獅子鷙獸,出于西南夷天竺、獅子等國。綴毛為之,人居其中,像其俯仰馴狎之容,二人持繩秉拂為戲弄之狀。五獅子各放其方色,百四十人歌《太平樂》,舞以足,持繩者服飾作昆侖象!
說明舞獅發展到唐朝已經具有明顯的中原文化特征,并且已成為古代宮廷皇室中宴享娛樂的重要舞蹈之一。據說這種大型的舞獅表演只能是在給皇帝祝壽或年節招待外賓時進行表演。五頭獅子的顏色分別是:青、赤、黃、白、黑,與五行相對應。表演時站立中心的金黃獅子是由四個人裝扮的,黃色獅子非天子前不舞。因為五色之中,“黃”是帝王之色,除天子之外,誰也不能舞黃獅子。著名詩人王維,就曾經由于其屬下私自表演了專供皇帝觀賞的黃獅子舞,觸犯禁忌而吃了大虧,被貶到濟州做司倉參軍。王讜《唐語林》卷五《補遺》載:“王維為大樂丞,被人嗾令舞黃獅子,坐是出官。黃獅子者,非天子不舞也,后輩慎之!睆纳鲜鲇涊d中可以看出當時的舞獅表演在古代宮廷皇宮的表演節目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而且通過獅子舞來宣揚中原文化中的封建倫理和封建秩序。
隨著舞獅表演進入民間,我國很多地方也都出現了舞獅的習俗。到了明清時期,舞獅更加流行,由于地域的不同,受各地傳統文化和民間習俗的影響,其形式和種類也是豐富多彩,風格也不盡相同。如:北京的太獅、河北的雙獅、安徽的青獅、浙江的紅獅、福建的臺刂獅、廣東的醒獅、湖南的武打獅、四川的高臺獅等等都各有特色。另外,在舞獅的舞法上又可分為“文獅”和“武獅”,“文獅”主要表演獅子搔癢、舔毛、打滾、鉆穴、抖毛等溫順動作,顯示出獅子活潑可愛的神態和嬉戲玩耍的性格!拔洫{”則以獅子踩球、撲球、滾球、含球、吐球、騰云、采青等動作,表現出獅子的威猛勇武習性?傊,舞獅作為一項民間習俗活動在我國各地還是相當普及的,也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雖然各地的舞獅習俗各不相同,但是它所反映的文化象征意義卻是一致的。
3、民間舞獅習俗與中國民俗文化
“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彼饕ā懊癖娢镔|生活或精神生活的諸多事象,以及由此產生和表現出的多種文化內涵和文化價值!敝袊耖g的舞獅活動也恰恰反映出了這一點,它與華夏民族幾千年的民俗文化緊密相聯。中國的民俗文化集中體現在民間廟會和民俗節日之中,這些民俗活動不僅成為了民間舞獅活動的重要文化載體,而且也極大地促進了民間舞獅活動的發展,更豐富了民間廟會和民俗節日的活動內容,活躍了民俗文化的喜慶氣氛。
廟會起源于古代的一種宗教祭祀活動,它是伴隨著佛教、道教等宗教活動產生的,是以廟為活動空間的一種集宗教、娛樂、貿易為一體的群眾性集會活動。據《北京廟會》一書中記載,北京地區的廟會起源于遼代,從元末明初開始發展,興盛于明清兩代。后因戰火逐步衰敗,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又陸續恢復發展。
在北京的民間廟會中,行香走會的歷史十分悠久了,而在香會中獅子會的地位是十分顯赫的。獅子會中有太獅和少獅之分,太獅是由兩人表演的獅子,而少獅是由一人表演的。太獅表演通常是兩只同時表演,一只黃色、一只藍色,因此民間有“金毛太獅藍毛吼”之說。北京當年最為有名的太獅就有十三堂,據說有的還受過皇封,它們在民間香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如:“大壩馬房堡子北門金鈴祖獅”、“京都二閘鋼鈴太獅”、“白紙坊永壽長春太獅盛會”。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獅子會的規模,它們與民間其他香會一起演出,共同組成了老北京有名的十三檔武會,又稱為“幡鼓齊動十三檔”。也正是由于舞獅會與其他民間香會的有機結合,從中不斷地吸取其它香會娛樂喜慶的元素,極大地豐富了舞獅自身的內容。“民間游戲與競技活動和節日娛樂活動的緊密結合,使活動的形式呈現多樣化、大型化和表演化的趨勢,這對近現代的節俗游戲活動有很大的影響”。
另外,作為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民間舞獅習俗在長期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也必然蘊含著許多十分樸素的民俗文化的象征寓意。我們知道舞獅活動作為重要的民俗文化的物化形態,“它是具象實物和抽象意義之間的一種關聯。這種關聯,就是所謂‘象征功能’或‘象征意義’!盵16]這種象征寓意充分體現了華夏民族的美好期盼。如:“獅子”與漢語“賜子”音相諧,符合民間當時“多子多!钡拿篮孟<健D溪{表演更是將“采青”與“踩清”的諧音相聯系,含有推翻清朝的意思。而現在的舞獅采青,則更多地取其“生財興旺”的寓意?傊,舞獅是中國民間的重要民俗活動,人們在民俗節日里舞起獅子,一方面滿足了人民群眾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另一方面也增強了民族的凝聚力、弘揚了民族文化。因此,我們可以說:中國的民俗文化成為民間舞獅活動的重要載體,并為民間舞獅活動的繼承與發展提供了生存的文化空間。
4、結束語
馬克思曾經所過:“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蔽瑾{活動的形成與發展也同樣絕非隨心所欲地創造,而是要在不斷地承繼獅文化的背景下,集華夏民族的智慧不斷創造而形成的一項民間體育活動。綜觀舞獅活動在中國的發生與發展,我們認為它應該走過了從“馴獅”、到“娛獅”,最后到“武獅”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大約在東漢時期,西域的馴獅舞蹈便傳入了我國,帶領真獅表演者,當時稱為‘馴獅郎’,這一時期的舞獅表演主要目的是要表現馴獅郎馴服獅子的過程。隨后便出現了中國化的“假面獅子”與“舞獅郎”的表演。盛唐歌舞雜藝的繁榮,也使舞獅逐步地步入了娛樂化的發展道路,反映盛世太平的“五方獅子舞”就是其真實寫照。另外,舞獅民俗化的發展也極大地促進了民間舞獅活動的開展,舞獅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要的同時,也極大地豐富了廣大民眾的文化生活。于是無論是節日慶典,還是民間廟會我們都能頻繁看到舞獅的身影,這也大大提高了舞獅的技巧性。從而使民間舞獅活動成為了一項集舞獅、武術、音樂、雜技等民間藝術于一體的健身健體的娛樂表演活動?偟膩砜,獅,在華夏文明的進程中已逐漸演化為力量的象征,它體現出了一種不畏邪惡、勇于進取的民族精神。今天舞獅作為一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它不僅是對民族傳統體育的繼承,更是對中國優秀文化的弘揚!耙粋民族的文化,凝聚著這個民族對世界和自身的歷史認知和現實感受,積淀著這個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痹谑澜缟现灰腥A人的地方就能看到舞獅表演,這正是華夏兒女巨大民族凝聚力的體現,因此我們需要利用舞獅活動所體現的對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集體認同,為構建和諧社會,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構筑堅實的文化根基。
參考文獻:
。1]許無咎.“騶吾、狻猊與――淺談上博楚簡《三德》篇的重要發現”.
[2][晉]郭璞,注,袁珂點,校.山海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黃懷信.逸周書校補注譯[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
。4][晉]郭璞注.
。5]《爾雅》卷一○〈釋獸〉,北京.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1977.
[6][東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1983.
[7][南北朝]范嘩.后漢書和帝本紀[M].北京:中華書局,1973.
[8]李零.論中國的有翼神獸,《中國學術》第五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1.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
。10]劉磊.“從石獅造像看中意文化的差別”全意中國學聯雜志[J].旅意中國學人,2005(4).
。11][北魏]楊之撰,韓結根注.洛陽伽藍記[M].山東友誼出版社,2001,5.
。12]向開明,著.太極文化與東亞舞蹈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8.
。13]黎虎.獅舞流沙萬里來[J].西域研究,2001(3).
。14][日]河竹繁俊著,郭連友譯.日本演劇史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3.
。15]紀蘭慰,邱久榮,主編.中國少數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11.
。16]徐華鐺.中國獅子藝術[M].北京:輕工業出版社,1996,6.
[17]鐘敬文,主編.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12.
[18]仲富蘭,著.中國民俗文化學導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7.
。19]張淑媛,張淑新,著.金鑾殿朝夕[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6,7.
[20]郭泮溪,著.中國民間游戲與競技[M].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1996,1.
[21]葉大兵.論象征在民俗中的表現和意義[J].云南大學《思想戰線》,1992(3).
中華傳統文化論文 14
摘要:
茶文化旅游作為一種新型的產業經濟,綠色無公害,符合我國經濟發展的要求,通過對茶文化旅游業的研究,進一步促進了我國以旅游業為首的第三產業的發展,為促進我國的產業結構轉型優化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我們以茶文化為基本載體,通過研究茶文化的歷史,出現的背景,以及在現在的經濟要求下茶文化如何順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進一步提高人們對于茶文化的共識和認知,促進茶文化產業發展,提高附加值,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關鍵詞:
茶文化旅游業;茶旅游;紐帶;茶經濟產業
1、茶文化旅游的背景
中國是茶文化的故鄉,茶文化的發展歷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的中國古代茶文化就開始出現了,以中國為茶文化的中心傳播到世界各地,尤其是歐洲地區,茶文化在西方世界的傳播引發了人們對于飲茶和新的關于茶文化作品的認知,從而加強了東西方世界的相互交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對于茶文化不斷深入的了解,人們對茶不僅僅局限于飲茶和加工茶的階段,他們可以通過茶聯想出關于飲茶的儀式和有關茶文化的文學作品。在茶文化旅游新的消費方式下,我們自己應該做的是提高我們對于茶文化消費意識的提升和理解,從而進一步對茶文化消費產生熱情,為我們國家的健康,綠色經濟發展做出自己應該有的貢獻。
1.1茶文化旅游的概念
茶文化旅游是以茶和茶文化為主題,以休息和娛樂為目的的娛樂性活動方式,在這個新的旅游方式中,不僅拓寬了新型服務產業的結構和功能,更重要的是以茶文化為元素的主題經濟在如火如荼的展開。
1.2茶文化旅游的類型
茶文化旅游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個層面,物質上的茶文化包括飲茶出現的消費方式和飲茶儀式等,而精神上的包括人們在生活和實踐中對茶文化的不斷認知,對有關茶文化的文學藝術的不斷創新和追求,這不僅對優秀的茶文化生活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而且有利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條件下推廣以茶經濟為主題的特色服務業經濟。中國是茶葉的故鄉,茶的種類相當豐富,在我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由于亞熱帶濕熱的氣候而孕育出優質的茶葉品種,再加上近幾年科技的研發使得優質的茶品種不斷出現,茶葉不僅可以作為一種商品出售,而且茶園帶給人們的是一種觀光旅游的享受,人們通常喜歡親近大自然,去了解關于茶文化的悠久的歷史。標準化的茶文化田園風光,不僅可以提供優良的風景觀光,而且給人一些關于茶文化歷史和種植技巧的一些知識。游客也可以親自采摘,管理,種植,近距離感受采茶的樂趣。
2、茶文化旅游在社會發展中的價值
茶文化旅游是以茶文化為主題元素的一種新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在這種經濟模式下通常是把文化和經濟相互結合促進經濟發展。茶文化旅游在社會發展中體現出了自己的價值。在18世紀時,由于新航路的開辟,加大了文化的相互融合和交流,以荷蘭為首的貿易主義者把東方國家的茶葉,瓷器等珍貴的奢侈品帶到了歐洲國家。很快,歐洲的各國的王室成員喜歡上這些珍貴的物品,他們把它作為一種財富和奢侈尊貴的象征。也引發了他們對于東方神秘世界的探索和征服的欲望,很快這個想法就得到了探險家和一些王室成員的支持,在他們的幫助下,西方人開始了著名的探險活動,這才有了后來的探索大發現,有了后來的工業革命,社會才有了巨大的進步。
2.1茶文化旅游是社會發展的紐帶
隨著茶文化旅游的不斷發展壯大,它已經在社會發展中起到了紐帶作用。茶葉作為一個新型的禮品或者送給別人的紀念品而得到推崇,游客們希望自己買到的茶葉包裝好看,同時里面的茶葉質量也很好,這就要求茶商們在茶葉的生產、加工、包裝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工藝和技術來達到質量的要求。有人說,茶是中國的“國飲”,民間也有一句話說得好,叫做柴米油鹽醬醋茶,說明在古代的百姓們生活離不開飲茶,同時也是生活必需品。茶通六藝,作為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基本載體之一,它已經成為文化交流的使者和文明的象征。作為我國茶文化最有名的地方桂林,每年都會有茶葉文化園開放,這加強了桂林和世界其他地區的交流,也極大地推動了桂林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
2.2茶文化旅游是社會發展的持續動力
茶文化和旅游的關系相輔相成,互為一體。茶文化的發展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旅游業的發展也離不開茶文化的發展。在相互發展的過程中,以經濟為基礎,文化為舞臺而開發的新型旅游經濟讓我們知道了在經濟生活中文化是其發展的動力。當然,以茶文化為主題元素的茶詩,茶飲品,飲茶工具的出現也促使著商家不斷為其注入新的活力。在我國古代就已經出現了關于茶元素的采茶詩,通過采茶的活動,反映出詩人們向往田園風光的意愿。同樣關于新的飲茶工具已經不是簡單的茶壺和茶杯,人們通過增加一些復雜而有情趣的飲茶工藝流程,使茶文化更有內涵和美感。飲茶的儀式的正規化反映出了一個地區,甚至一個國家的文化習俗和客人的身份地位。所以,以茶文化發展的旅游業可以帶動其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經濟發展,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做出貢獻。
2.3茶文化旅游是經濟發展的結構平臺
茶文化旅游是經濟發展的結構平臺,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發展,文化的發展需要經濟的發展來搭建平臺。雖然說我國的茶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得很快,但是背后遺留出來的問題卻很顯眼,由于我國的茶文化旅游業處于發展的起步階段,在許多茶葉的加工和出售方面存在許多的問題。比如說對于茶文化的宣傳力度不夠大,民眾對于茶文化的了解和參與程度不夠深,茶文化的旅游項目出現了一些問題。
3、茶文化旅游如何順應社會發展
隨著經濟,政治,文化的不斷發展,人們也越來越追求陽光,健康高尚的生活方式。在多元化的消費市場中,人們的消費心理和消費欲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滿足,同時新的旅游消費熱點也在如火如荼的出現,這就要求我們消費者在順應社會發展的條件下,必須在眾多的消費領域當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消費方式和生活節奏。旅游業的重點是綠色消費,尤其是茶文化的旅游業,其側重點是以茶文化的消費方式引發的休閑娛樂,旅游觀光等一系列的產業鏈的復興和崛起。
3.1政府推動,打造形象品牌
作為政府部門,在推動茶文化產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政府應該在茶文化發展的過程中給予一定的資金和政策支持,對于茶文化等新興產業給予一定的貸款和優惠。然而作為茶文化旅游的企業來說,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樹立品牌和形象,茶文化的相關產品質量再好,沒有知名的品牌就沒有好的利潤。所以企業應該在提高茶文化產品質量的同時,加強樹立企業的品牌形象,這樣在消費者的心里才會有一個好的消費印象。
3.2營造茶文化旅游氛圍,開拓市場
在茶文化的旅游中,企業為了吸引更多的消費者會營造出茶文化的旅游氛圍。在消費者的眼中,茶不僅是一種飲品,它還是一種文化和藝術,許多年以來文人騷客為茶文化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茶葉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味覺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給予我們精神上的安慰。同時我們應該更多地開拓國際國內市場,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把茶文化旅游推向國際化,只有擁有了一定的國際市場,我們在茶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3.3挖掘茶文化內涵,科學創新
知名的企業通過提高創新能力來挖掘茶文化的內涵,同時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只有加強茶文化產品科研的投入和科技創新,這樣才會有新的品種和品牌的出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我們應該發揮自己的優勢,利用創新技術去提高茶文化的質量和品牌。中國的茶道文化源遠流長,其主要的是茶具有多方面的功能,茶能提神養顏,加之文人墨客對茶道文化的敬仰和推崇,使得茶道文化增加了厚重的文化底蘊。因此,這些文化因素需要在經濟和科技的支撐下才能有所作為,有所發展。
4、總結
茶文化發展要與時俱進,歷久彌新,這就要求我們在茶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注重理性的消費方式和合理的消費習慣。消費者是促進茶文化生產的直接動力。只有在生產和消費的相結合的方式下,才能發展經濟和促進消費。茶文化作為一種新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必然帶動其相關產業的出現和發展,它在促進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更多地帶給我們的是視覺上的享受和味覺上的快感。
參考文獻
[1]李偉,郭芳.論茶文化對旅游業的牽引作用[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1):75-80.
[2]劉春麗.茶文化與旅游業融合發展的機制、模式與保障體系[J].農業考古,2014(2):239-244.
[3]曹瑞陽,李中斌.基于SWOT分析的武夷山創意茶文化旅游業發展探析[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20-23.
[4]姜衛衛.論湛江茶文化與旅游業的互動發展[J].茶葉科學技術,2014(3):61-65.
[5]李福全,楊主泉.旅游業對傳統茶文化的繼承與弘揚[J].安徽農業科學,2008(34):15144-15146+15196.
[6]蘇全有,趙芳鋆.論茶文化與21世紀旅游業的發展[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15-18+69.
[7]禹利君,譚燕萍,史云峰等.試論湖南茶文化旅游業的開發[J].茶葉,2007(2):101-104.
中華傳統文化論文 15
【摘要】
中國作為茶的故鄉,茶文化也是被許多的了解和認可的。本文就茶與中國文化做了認真的分析和探究,也介紹了茶的起源與茶功效等,中國茶文化是值得弘揚和發展的。
【關鍵詞】
飲料;茶文化;中國文化;茉莉花茶
茶和可可、咖啡被列為是世界三大飲料,作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茶的好處數不勝數,并且其中蘊含的文化韻味更是值得品評的。中國作為茶的故鄉,茶文化更是原汁原味。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茶也是有獨特感情的:當有客人來到家中時,沏上一杯熱茶是熱情和禮貌;周末和好友一起喝一杯清茶是輕松更是快樂;獨自一人時沏一杯好茶看一本好書是精神的收獲更是身體的享受。那么,我們就來談一談中國的茶文化。
一、茶的起源
對于茶的起源有許許多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起源于漢代,也有人說起源于唐代,而更有學者研究說早在神農時代就已經有茶的出現了。不管怎樣,茶都是中國文化的產物,在中國發展和成熟,之后又流傳到日本韓國等地區,而如今隨著中國的發展和國際交往的擴大,中國茶文化更是備受關注。茶文化悠久而綿長,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茶出現的初期是作為藥材來使用的,因為它有許多特別的功效,是一種很重要的藥材,如今也是如此。后期經過長期的發展,茶才演變為今天的傳統飲料。茶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有些人離不開的茶,我們的生活也離不開茶。中國有許多俗語中也時常出現茶的身影,如“清晨一杯茶,餓死賣藥人”,“飯后一杯茶,老來不眼花”,“若想百歲翁,與茶打交道”等等。這些俗語也充分證明了人們對茶的重視程度。
二、茶的種類
茶分許多種,有紅茶、綠茶、花茶等等。綠茶是最原本的茶,是種植茶樹然后采摘、曬干等工序之后制作而成的。對于茶的采摘也是非常有講究的,據說好茶采摘的必須女孩而且是未婚的妙齡女子,采摘什么樣的葉子,用怎樣的手法,怎樣晾曬等都是非常有講究的。而紅茶,是指綠茶經過發酵以后制成的,它與綠茶不同,泡制之后會成紅色,味道也別有一番;ú璞闶歉鞣N花的花瓣晾干之后制作成的,有茉莉花茶、玫瑰花茶、菊花茶等等,它們的引用也有許多不同的功效。當枯萎的花朵在杯中再次綻開的時候,還真是別有一番風趣。
三、茶的功效
茶作為中國人傳統的飲料,也是中國人最普遍喜愛的飲料,它有許多奇妙的功效。首先,飲茶可以提神,我們經常在工作和學習需要精力時喝一些茶使自己精神起來。其次,茶還可以消食、健脾胃,人們一般都在飯后喝一杯,這樣可以去除食物的油膩感,達到消食健脾胃的功效,所謂“飯后一杯茶,老來不眼花”就是指此功效。再次,多飲茶能降油脂,不會有得三高的危險,在三高病逐漸嚴重的'今天,人們更應該注意生活和飲食方式,預防變成三高人士。所以,飲茶是一個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值得被推崇。最后,其實茶的功效不止這些,還有更多的好處,其中最受現代人歡迎的就是茶有減肥的效果。飯后喝茶能夠去油膩,減少脂肪在體內的囤積,從而達到減肥的效果。所以,也非常受女孩子們的歡迎。
四、茶的今天
如今,茶越來越受世界人民的歡迎。許多外國人也開始喝茶并且非常喜愛這種飲料。茶不僅為中國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如今,各種瓶裝的茶飲料越來越多,也因為其口味很好、攜帶方便等因素備受喜愛。如中國市場上的瓶裝康師傅綠茶、娃哈哈紅茶、茉莉清茶、茉莉蜜茶等等,我個人也非常喜歡。這種現象充分說明茶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貢獻。
中國的茶文化悠香而深遠,小小的茶蘊含著中國文化的氣息。茶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愛,中國茶文化也被越來越多的人了解,我們應該更多的宣傳茶和弘揚茶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論文 16
摘要:
在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中,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利用茶文化構建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能夠規范學生的學習習慣、建立工商管理專業師生之間茶文化信息交流,能夠以茶文化中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打造現代工商管理,使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承擔起傳承傳統文化內涵的使命。
關鍵詞:
茶文化;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發展,并且2017年的召開,我國市場經濟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種趨勢下,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的規格和能力也需要進一步提升。而在現如今的高等教育中,茶文化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茶文化彰顯著中華民族的道德傳承、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文明成果的積淀。由此為了提升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利用茶文化構建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成了一種有益的嘗試,能夠滿足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
1、茶文化的內涵及教育價值
我國是茶葉的發源地,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在茶葉生產、加工、銷售和飲用的過程中,我國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和禮儀,蘊含著極為豐富的人文知識和思想。茶文化內涵豐富,如:唐代陸羽在《茶經》中提到“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即:“精行儉德”的精神。首先,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茶文化內涵充分地反映出了我國社會對人文修養的渴望和重視,包含著豐富的人文知識,與我國許多學科密切結合,如:傳統科技、經濟、旅游、醫學等,是我國社會人文知識和精神最主要的外在形式,尤其是糅合了我國傳統的儒道佛家等哲學思想。其次在茶葉技術發展過程中,我國茶文化將雕塑、繪畫等糅合在一起,形成了獨特的審美意識內涵,充分反映出我國勞動人民的藝術創造力及審美能力。茶文化具有融會貫通的功能,特別是茶俗、茶禮以及藝術的表現力,融合了歌曲、小說、詩歌等文學藝術。另外,飲茶目的已經不僅僅局限于生理滿足,茶文化擁有人文道德內涵,將飲茶與處世哲學糅合在一起,追求“天人合一”,并將道德升華視作最終的追求,注重修身養性。
自古以來,我國的茶事活動就已經超脫了物質享受的生理局限[1],F代社會的專家、學者對茶的精神內涵不斷深入挖掘和探索,隨著人們的日常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物質生活的不斷豐富,各種科技手段的涌現,茶文化在現代社會的作用也日益突顯,茶文化功能進一步增強,中國茶文化也被賦予了新的使命。在此基礎上,茶的育人功能也在不斷加強,并發揚光大。茶的育人功能主要體現在美育和德育兩個方面:一以茶為媒介,通過茶所囊括的方方面面內容,可以使人感受到美、鑒賞到美、學會創造美,從而增強人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文化;二茶文化的內涵涉及中華禮儀及道德約束等多方面,對于新時代的大學生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由此,對于工商管理人才培養來說,合理利用茶文化也具有重要的價值,并能夠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對于一個人的全面發展來說,人文素質是人所具備的基本品質,在人的全面發展過程中具有極深的影響。21世紀,經濟不斷地深入發展,對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工商管理專業培養大學生人文素質成了教育中的重中之重。而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茶文化傳遞的修身、養性、齊家、治國的道理,具有豐富多彩的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和審美功能,可以促進大學生自身素養的全面提升。并且我國的茶文化融合了儒釋道等各派思想,能夠使大學生獲得道德上、心靈上的幫助,對工商管理人才培養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2、工商管理人才培養面臨的不足及重構
通常,工商管理專業對口就業是高、中、底層的管理崗位,人才培養目標都定位于:培養能夠在企、事業單位、政府部門從事相關管理工作的高層次人才。并且這些人才需要具備較高的政治思想素質、人文素質和創新能力。而管理者的人文思想決定著組織團隊的人文氛圍,這對工商管理人才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目前,工商管理人才培養主要是培養學生更好地掌握理論和實踐技能,但是這樣導致學生缺乏人文素質和綜合素質,工商管理人才培養面臨著很大不足,需要逐步形成傳統的優秀價值理念,如:諸如家國天下、敬天愛人等。由此,為了教育和培養工商管理人才,工商管理專業可以利用茶文化中的人文思想成了一個有益的.嘗試。
目前,我國各專業課程體系通常分為三大模塊,即: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而在公共基礎課程設置上,我國工商管理專業略顯不足,課程之間的有一定的重復,人文課程與自然科學課程只占了總學分的30%左右,內容安排流于形式,尤其是占據了相當比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從而導致學生畢業后人文與科學素養出現嚴重的問題,一些必要的人文課程與自然科學課程卻不見蹤影。同時,各高校都是遵循教育標準進行排課,而與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等專業相比,工商管理專業基礎課學生知識面廣,包括管理學、微觀經濟學等;A課共性有余而個性不足,過多過泛,專業個性不足。另外,工商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是能夠在企、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管理以及教學等方面工作,培養具有較強實際工作能力的應用型高級管理人才,需要具備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能力。但是事實上,很多工商管理專業新城了以抽象理論為中心的課程模式,專業課程設置重理論、輕實踐,與培養應用型人才需求不符,課程體系不顧現實社會對畢業省的真正訴求以及市場的反饋信息,嚴重偏離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過分追求理論的系統、完整和高深,教育目的依然是培養教學和科研人才[2]。
3、利用茶文化構建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
3.1重視茶文化、增加茶文化在通識類課程中的比重
目前,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90后的大學生普遍缺少人文與社會科學知識,與傳統的報刊和浩如煙海的典籍接觸甚少,社交、購物和休閑娛樂等方面,學生差不多都使用智能手機。為了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和道德修養,工商管理專業可以利用茶文化進行通識教育,有選擇地開設關于茶文化課程,如:《中國茶文化》《茶道》等。并為了使學生具備今后作為一個管理者必備的素質,結合學生的日常品行,將所學的經典教義落實在學習生活上,引導學生充分了解茶文化,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從而培養學生仁、義、禮、智、信品行。目前,雖然有些高校也設置了《中國傳統文化概論》、《中國茶文化、酒文化》等課程,但是這些課程的學習很難做到將茶文化思想內化為學生的氣質,大多流于形式,課時較少,極少得到真正的重視;或者不重視和德育結合,只當作知識來教學。由此,高校應該改進教學方法,重視茶文化、增加茶文化在通識類課程中的比重。
3.2增加有關茶葉傳統經營管理思想在工商管理專業課程中的比重
德國史學家利;舴以浾f過,猶太人和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會經商的民族。目前,在工商管理專業中經營管理的相關理論課程中,中國傳統的經營管理思想只是一帶而過,不管是一級學科還是二級學科,主要是以西方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為主。這樣的課程設置不利于教學目的的達成,不符合國情。中國茶葉經營管理思想留下很多精華的思想,如:《茶經》就記載了很多精辟和實用的經營管理思想,但卻沒有像西方學術那樣形成體系。并且還有許多關于茶的管理思想散見于歷代經典中。在課堂上,高?梢苑珠T別類編著教材,汲取各家各派思想的精華,從而提升工商管理人才培養質量[3]。
3.3用茶文化強化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的文化藝術鑒賞力和創造能力
蔡元培曾經說過“并非人人都有偉大而高尚的行為,但是人人都有感情,由于情感推動力的薄弱,就要有待于陶養,才能由弱轉為強,由薄轉為厚。陶養的工具和作用是美的對象,被叫做美育!崩貌栉幕M行美育能夠讓人超越個人狹隘的偏見和私欲,由此以茶文化為核心的美育課程可以作為大學生德育教育的良好補充。同時,管理也是一門藝術,一門具有創新精神的科學,只有創新的思維才能使管理進行創新。而邏輯思維是科學管理的基礎和前提,靈活性和創造性則更加能夠提升管理的藝術性。一個人的創造力與審美能力具有密切相關的聯系,一個人的創造力水平是由審美能力高低決定的。黑格爾指出:“審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質”,也就是說,審美是一個人進行非邏輯思維活動的前提,可以使人的心情愉悅、精神舒暢。在商業經濟中,美育的價值更大地存在于他對學生創造里的培養上,由此,為了提高工商管理人才培養質量,加大和加強以茶文化為核心的美育教育是一種有益的途徑。
參考文獻
[1]倪文豪.茶文化與中國文化的關系[J].福建茶葉.2017(05).
[2]董志媛.工商管理人才培養的問題與解決途徑[J].現代經濟信息.2015(10).
[3]楊學成,隋越.探索工商管理研究創新之路———中國工商管理研究年度高端論壇(2017)綜述[J]經濟管理.2017(07).
中華傳統文化論文 17
摘要:
茶文化是指在茶葉種植、采摘、烘焙、烹煮、品嘗等過程中延伸出來的藝術,包含著茶道、茶精神、茶具、茶藝等元素,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漢語言文學是我國文化的主流,在茶文化發展過程中,茶文化的演變對漢語言文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茶文化精神及物質活動推動了漢語詞匯的發展和漢語詞義的變化,而茶文化現象的沒落,使得漢語言文學中與之相關的漢語詞匯也逐漸消逝。
關鍵詞:
茶文化;漢語言文學;影響
中華民族有著悠悠五千年的歷史,歷經了多個民族十八個朝代的統治,悠久的歷史賦予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土壤,孕育出了博大精深而又源遠流長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元素。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包含了茶葉種植、采摘、烘焙等過程中延伸出來的藝術,內涵豐富,歷史悠久。在茶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與之相關的漢語言文學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茶文化的興起,帶動了茶藝、茶詩等語言文化的發展,而茶文化現象的沒落,則導致某些與之相關的漢語詞匯沒落。
1、茶文化和漢語言文學
茶文化起源于中國,已有4700多年的歷史,是在飲茶活動中產生的具有一定精神意義的文化特征,包含著茶道、茶精神、茶書、茶具、茶畫、茶藝等元素。中國是禮儀之邦,講究待客之道,而茶正是我國款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一種物質,從魏晉南北朝起,已有飲茶之風,到隋朝飲茶已成為極為普遍的事,凡客來,必敬茶。漸漸地,茶文化興起,人們對于茶葉、茶具、煮茶等方面的研究不斷深入,演變為先進的茶文化,飲茶成為一件可俗可雅的平常事。茶文化作為我國文化長河中極具民族特色一個文化元素,其發展歷程對于漢語言文學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梢哉f,茶文化本來就是漢語言文學的研究范疇,都是在中華民族發展歷程中人民的智慧結晶,反應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文明。
2、茶文化對漢語言文學的影響
2.1茶文化發展推動了漢語詞匯的發展
在茶文化演變歷程中,其物質文化和精神文明在不斷發展,同時也促進了漢語詞匯的發展。從物質層面上講,茶葉的品種、種植、制作及相關的器具,隨著歷史的發展,在不斷發生變化,與之相關聯的漢語詞匯因此也變得更加豐富,比如說茶葉品種,有西湖龍井、大紅袍、碧螺春、鐵觀音、六安瓜片等。從精神層面上講,茶文化涉及到茶藝、茶禮、茶詩等,這些都大大豐富漢語言文學的內容,為了準確描述茶文化的內容,并且傳達其意蘊,人們創造出來沏茶、品茗、茶話、茶德等詞匯。
2.2茶文化現象的沒落導致漢語詞匯的沒落
在茶文化發展過程中,舊的文化元素不斷沒落,新的文化元素不斷添加進來,唯一不變的,就是中華民族對于茶的熱愛。在漢語言文學中,文言文和我們現在所用的文字有著較大的區別,這其實就是時代發展的特征,文字在不斷演變,在茶文化發展歷史中,有一些古老的詞匯,比如說、,這兩個詞語分別是茶樹、采摘時間較晚的茶的意識,現在都已經被現代化的詞匯所取代。包括一些動詞含義的詞,都隨著茶文化乃至中華文明的演變,逐漸消逝在歷史長河中,比如說斗茶、奉茶、選茗,現在關于茶,人們只會說泡茶、倒茶、喝茶。
2.3茶文化的發展使得漢語詞義發生變化
在以往,茶就是指茶葉、茶樹或者茶水,而在現在,茶有了更為廣泛的含義,指用茶制成的飲品,比如說西湖龍井是茶,冰紅茶也是茶,甚至于由檸檬、菊花、玫瑰等泡制的茶水也屬于茶的范疇。時代在發展,不同的'詞語隨著人們生活習慣和思想的變化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以龍井為例,在古代這只是一個地名,但到了現在就是指龍井茶。同時,隨著茶文化的發展,一些詞義早已被忘記,詞語也逐漸消逝在人們的詞典中,比如說茶會,兼具茶話會和物品交易的意識,現在一般是指以茶會友的聚會方式。
3、結語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華傳統文化受到外界文化元素的沖擊,要想將優秀的中華文化傳承下去,就必須加強對于傳統文化的保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加強現代化的中華文化建設,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漢語言文學是指對中國文學史、中國國學、中華民族精神等內容進行研究的學科,覆蓋政治、軍事、哲學、藝術、歷史、文學等多個領域,其中,茶文化屬于漢語言文學的一個研究領域,在歷史長河中,隨著茶文化的興衰跌宕,漢語言文學中與茶相關的內容在不斷變化,包括詞匯、詞義等。
參考文獻:
[1]彭慶敏.韓國茶文化對韓國語言文學的影響[J].福建茶葉,20xx,(1):255-256.
[2]穆文超,李權芳.從中西茶文化的差異看高校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J].福建茶葉,20xx,(10):268-269.
[3]許靜.英國茶文化與外國語言文學的融合發展[J].福建茶葉,20xx,(5):399-400.
中華傳統文化論文 18
摘要:
傳統茶文化美術元素的理念、創作手法及創新點,與自身的傳統元素交融,形成具有獨創藝術的審美觀感。在現代環保理念及仿古風的興起下,各茶樓茶社甚至非茶場所,都在借鑒傳統茶文化美術元素進行環境藝術的設計與應用;诖,本文主要探討了傳統茶文化美術元素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及進一步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
茶文化;美術元素;現代環境藝術
1、傳統茶文化美術元素
1.1傳統茶文化美術元素內容及特點
傳統茶文化美術元素包含了在點、線、面、光色等各個元素下的關于茶文化的雕塑藝術、繪畫藝術和建筑藝術。在傳統茶樓中,為營造清新舒適的飲茶氛圍,室內的光色應用都比較柔和。為了契合傳統山水畫的古樸質感,古時人們都會用真正的樹根雕塑成桌椅,用山石刻成擺件模具。隨著現代仿古茶樓的興起,為節能環保、節約成本,人們開始用假石做茶樓的擺件。設計師在并非真石的材料上,首先進行雕塑,將不必要的地方去除。雕刻完成后,再進行造型色彩的明暗刻畫及線條塑造。將密度較低的物品繪成密度較高的山石,并借助茶樓中的燈光效果,將假石的凝重感表現得淋漓盡致。由此可見,在進行美術創作時,傳統茶文化美術元素的會交叉同時進行。茶文化下的美術元素并非獨立的個體,而是能夠互相促進、互相交融整合,以達到環境設計最優效果的整體。綜上,傳統茶文化美術元素最大的特點便是其內容斗爭性下的同一性。
1.2傳統茶文化美術元素現代化發展
現代茶樓茶社甚至茶主題酒店的興起,促進了傳統茶文化美術元素的廣泛應用及發展。為營造傳統氛圍、在全國多地茶樓中凸顯出自己的個性,各茶場所設計師利用美術繪畫與雕塑相結合,在茶場所的外圍及內壁都進行壁畫根雕藝術的設計。為契合全球化的流行趨勢及外國友人的審美觀感,部分茶場所還會將西洋油畫與中國傳統茶畫相結合,發展出茶場所獨特的藝術。傳統茶美術元素的應用,讓全國的眾多茶場所成了本地茶鄉旅游業的“地標建筑”。而現代茶場所的覆蓋式開展也促進了茶美術元素的創新。由此可見,在千篇一律的主題場所中找到具有獨創性的發展方向及設計構思,是茶傳統美術元素在現代應用時的首要考慮問題。
1.3現代環藝設計的傳統茶美術元素
茶傳統美術元素不僅在茶場上有所發展,隨著美術元素的成熟及應用的創新性,茶美術元素也逐漸開始應用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各個方面。一方面,除了涉及茶文化較多的“景觀藝術”及“茶場所藝術”,其余非茶環藝設計也開始逐步應用茶美術元素進行裝飾,F今各民宿、飯店甚至大型商場,都會將茶畫、茶具擺件及具有茶元素的物品進行展示,以提高場所的藝術性。另一方面,在茶美術元素的思維影響下,現代環藝設計不僅開始考慮內部整體視覺觀感和使用性的協調,還對外部墻壁進行修飾,以契合街道文化。茶美術元素的黃金分割構圖法、三度空間量感率及體積明暗透視法等美術創作方法,也作為主要設計思路被廣泛應用。
2、現代環藝設計中的傳統茶美術元素分析
2.1環藝物質形態藝術分析
環境藝術設計下的物質形態部分,指的是在原有設計基礎上的進一步實體操作。不管是裝飾、繪畫、雕塑還是建筑元素的設計,最終目的都是為現代環境藝術服務,都會將圖紙進行實體創造。前文提到,為追求創新發展,現代環藝物質形態中對于茶元素的應用不再千篇一律,而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思維想象。然而經過數據分析可知,現代環藝的美術設計圖紙太過注重茶元素的想象和新奇,忽視了其轉換成物質形態后的'實際效果。除了部分僅具美感而不具實用價值的美術設計,更有許多本身是實用目的的美術設計質量不達標。在此設計下,物品的使用年限大大降低。有些設計師僅考慮美術元素的創新應用,但沒有考慮到后期修復與當地的氣候濕度。
2.2環藝意識形態藝術分析
環境設計藝術下的意識形態藝術指各類環藝設計的主題理念及創作思維方式。一方面,受傳統茶文化美術元素的影響,不管是哪類場所的環境藝術設計,盡管其使用價值和主題價值不同,但都開始圍繞“環保節能”及“弘揚傳統”這兩個宏觀理念開展;另一方面,在環境藝術設計的創作思維中,設計師將傳統茶美術元素的構圖方式作為參考,將美術元素下各個方面的融合作為借鑒,應用在環境藝術中。經過傳統茶文化的意識形態思維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現代環藝逐步多樣化,各類主題場所取代了千篇一律的樓房與景觀,雕塑、建筑、繪畫的融合發展也更為嫻熟,部分環藝設計師甚至在進行傳統與現代設計融合的體系建設。
2.3室內外陳設元素光色分析
室內外陳設元素光色,是基于環藝物質藝術形態與意識形態的共同作用發展下而形成的整體視覺傳達觀感。室內外陳設元素的光色設計材料及色彩限定多有不同。室內因燈光顏色和燈光位置的固定性,燈光對陳設物品的光色有增強作用。因此其陳設材料的色澤度可以不高,陳設材料的色彩置頂也大多不需做過多處理,直接本色為主。然而室外陳品物品因受多變天氣影響,因此,色彩飽和度要求較高,運用的美術材料也是可以通過光熱變化而變化,以此契合天氣變化的高級材料。通過室內外不同材料及色彩的應用,能夠讓進入場所的人產生一種循序漸進的代入感。綜上,室內外陳設元素通過茶文化美術元素的合理應用,其設計的使用體驗感日益加強,其場所的主題意義及價值塑造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3、現代環藝設計中的傳統茶美術元素發展策略
3.1提高設計工程質量
基于現代環藝設計過分注重茶美術元素的創新性而忽略其實用性的問題,必須提高設計的工程質量,以達到使用體驗和審美體驗的平衡。首先,在不同新提出的創新美術元素設計的基礎上,進行模擬實驗,進而判定在此設計下的最佳制造材料。通過不同創新美術元素設計的特殊性,找出其普遍性規律,進而通過已經制定好的材料制作工程,制定出在不同情況下的不同材料應用體系。其次,在設計時,考慮到不同的外部環境影響。特別注意室外的天氣和人為影響。對于在室外創造的環境藝術,要高度應用美術三度空間元素及高階設計材料,保證室外環藝的持久性及可行性。最后,不能一味追求固化美感而忽略質量指標。在設計美感的前提下進行實體制作時,根據制作過程中新出現的問題,可以在不改變原有主題的基礎上,對作品進行適當修繕,以保證最終工程的高質量。
3.2美術意識思維融合
傳統茶文化美術元素下,茶場所運用了各個美術部分的意識思維,將其即興融合發展以便創新。然而現階段的茶美術元素已經應用到了除茶場所外的各個方面,基于現代環境藝術范圍的廣度與深度,必須進一步加強美術意識思維的培養,以便其思維意識在非茶場所的環藝設計中得到最優發展。一方面,全國各省市的茶文化美術元素研究機構,應當以茶場所為例,將各個部分的美術意識思維進行模擬整合,制定出美術意識思維融合后的結果體系,以便其余環境藝術設計能夠有所借鑒。另一方面,將已完成的美術意識思維融合體系進行試點應用,成功后逐步進行推廣。以循序漸進的模式將茶文化的美術思維意識普及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避免直接應用時的設計思維誤區。
3.3協調裝飾比例美感
對于茶美術元素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場所陳設光色分析可知,目前大多場所過于追求“個性化標簽”而導致整體裝飾過于雜亂,無法平衡。根據傳統茶文化美術理念可知,在雜亂無章的裝飾環境下,如果想保持原作者的創作理念,不舍得丟棄任何陳設,可以通過空間置換、物品視覺疊加的方式協調裝飾的比例和美感。設計者首先將顧客需求的理念及陳設一一羅列,面對羅列陳設龐雜的情況,設計者對可以刪減的部分進行刪減協調;對于不能刪減的部分,設計者可借鑒茶美術的光影理論進行空間置換,將雜亂的物品模擬場景,排列演習,通過規律性的美術思維意識,找出最適合場所環境的陳設方式。
4、結論
傳統茶文化美術元素創新發展了現代環藝設計的思維理念及創作的手法方式。通過提高茶傳統美術元素下的環藝工程質量、普及茶美術思維模式理念等策略,傳統茶文化美術元素逐步在現代環藝設計中普遍應用,并以自身的優勢保持著良性循環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范君.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運用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xx(17):70-71.
[2]趙瑩琳.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運用探討[J].美術教育研究,20xx(02):80+82.
[3]劉巖,蘇志海.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傳統文化構思[J].黑龍江科學,20xx(11):242.
[4]汪瀅瀅.中國民間美術元素與茶文化在茶室設計中的運用[J].福建茶葉,20xx,39(09):89-90.
中華傳統文化論文 19
摘要:
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的飲茶史,從有歷史記載起,至今已經有4700多年。在幾千年的種茶、采茶、炒茶、品茶活動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以及不同的地方特色。伴隨著擁有悠久歷史的茶文化發展起來的,是各種將茶元素融入其中的藝術,包括音樂、繪畫、詩文等,以更加豐富的形式實現茶文化的傳承,并為大眾所熟知。其中,茶香的清雅,與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家們所追求的淡泊明志不謀而合,更加深了茶文化在繪畫中意境的融入。本文從剖析中國的茶文化入手,探討茶文化與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之間的相通點,分析其在繪畫藝術中的具體表現。
關鍵詞:
中國傳統繪畫茶文化
茶文化在我國已有數千年歷史,在各種與茶有關的活動與文化的傳承中,逐漸與中國傳統的繪畫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不管是直接以茶為主題構圖,還是以茶助興,追求繪畫中如茶一般淡雅的意境,或是以濃茶水為材料在畫作中上色,均能體現出我國傳統畫家對茶之一道研究的深刻性。
一、我國茶文化的起源與內涵
論茶的品種與獨特性來說,中國并不是唯一產茶的國家,除了亞洲以外,非洲、美洲、大洋洲、歐洲都有不少國家均有自己本土產的名茶,但就茶文化而言,中國應是擁有最悠久茶文化的國家。并且,茶文化在數千年的文化傳承中,已與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相融合,與絲綢、陶瓷一起,享譽世界。
(一)茶文化起源
茶文化,是伴隨著茶葉交易的發展壯大而興起的,可以說是“興于唐而盛于宋”。唐代《蕭翼賺蘭亭圖》中描繪的畫面中,就有仆從備茶的情景,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茶畫。李白的.“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肩”是最早的“名詩入茶”,描述了“仙人掌茶”的詳細資料。更有陸羽的《茶經》,是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到了宋代,“點茶、斗茶”開始盛行,國人對茶的喜好及研究更勝于唐,并出現了“貢茶”,讓許多文人墨客為之傾倒,先后有180多位詩詞家創作400多篇關于茶的佳作,有蘇軾的“從來佳茗似佳人”、黃庭堅的“味濃香永,醉鄉路,成佳境”等。
。ǘ┎栉幕膬群
茶文化,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已與我國傳統文化結合在一起,實現了文化本身的融合與創新。中國傳統文化,是由“儒、道、釋”三家文化相互影響相互結合所構成的,能激勵人們明心見性、提高修養。中國的儒家思想突出“中庸之道”,溫和但有原則,以“和”為貴。傳統的茶文化也離不開“和諧”二字,與儒家尊崇的“和”相對應,也表現為“茶禮”。傳統的茶事,均為三五好友在飲茶品茶中交流情感,溝通思想,提高志趣,因此,茶不僅是“養廉、雅志、勵志”的代名詞,也是禮節的表現。
二、中國傳統繪畫藝術與茶文化的相通點
。ㄒ唬┎栉幕瘜Ξ嫾冶救说挠绊
近代著名畫家陳衡恪在對文人畫的描述中,曾提到四要素,即人品、學問、才情、思想,茶畫,兼具上述四者,可屬于文人畫。一來,好茶多生長于山明水秀之處,能帶給許多畫家作畫的靈感;二來,相對于飲酒,品茗為雅事,也深受畫家喜愛,尤其身處云霧繚繞之境,更能讓畫家在美好的境界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饋贈,于青山綠水間找尋到心靈的共鳴。蘇軾曾言:“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同德也”,意思是說,茶和畫之間的內涵、美感相通。許多畫家都有品茗習慣,體現了他們對儒、道、釋三家文化的追求,讓心靈得到凈化,在親近自然的環境與清雅的茶事中,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將其內心的感悟運用到繪畫的創作中。茶有禪意,茶禪一味,朱錫綬曾有“真嗜茶者神清”之說,也是傳統畫家們品茶、嗜茶,通過以茶入畫反映自身的感悟與生活哲理的真實寫照。“吳門四家”之一的文徽明即是一位品茶大師,其淡泊的氣質決定其不適于官場生存。辭官歸隱后,文徽明在惠山腳下,種茶、采茶、煎茶、品茗,以茶會友。長期的茶事熏陶,影響了畫家的性格,更加平淡、高雅,并且,這種氣質也不自覺地滲透到畫作中,流露出茶的神韻。同為“吳門四家”的唐伯虎,一生愛茶、飲茶,每于品茶后即會畫茶文化山水圖,將茶與山水融合,成為明代茶畫的一絕。
。ǘ┎栉幕P系到我國傳統繪畫藝術風格的形成
由于大多畫者本身愛茶,通過多年被茶的熏陶,茶的品格也逐漸影響到畫者自身。常言道“畫如其人”,即是說長久的作畫,畫家將自己的品性融入畫中,觀畫如觀人,從畫作中可品出作畫者自己的境界。茶藝思想多主張契合自然,與中國傳統繪畫的寄情山水,從雋永、含蓄中品味山水之悠長、花鳥蟲魚之精妙靈動的思想不謀而合?梢,在茶文化與傳統繪畫發展的歷史中,兩者是相互影響、互不可分的。張璪曾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說,畫師的繪畫創作是來自于自然萬物,但是自然景物并不能直接畫到紙上成為優秀的畫作,而是要通過畫師本身的藝術修養、內心感悟加以改造,將景物在原有基礎上重新塑形,不同景物間有機結合成一個整體。在對景物構圖改造的過程中,茶性的影響油然而生,能讓整幅畫作呈現出如茶一般清新、平和的境界。茶文化的精神內核是和諧。在傳統畫作中十分注重構圖的和諧,將圖中眾多元素結合在有機一起,動中有靜,線條井然有序,烘托出繪畫想表達的和諧氣氛。在對茶事活動行繪畫記錄的過程中,又往往要求對茶具等進行真實性的描述,似乎在再喧鬧的環境中,茶人仍能偏安一隅,靜心烹茶,從而與周圍景物達到虛中有實、動中有靜、整體與細節的統一。在作畫的過程中,也展現了畫師自身對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茶藝過程中,有茶與水、水與味、味與氣的相對“實”“虛”之說,體現于傳統繪畫中,便是水墨中的“虛實”,即紙為實、墨為虛,墨為實、水為虛。而水白茶黑,又同水墨中“黑白”的審美效果。
三、茶文化在繪畫藝術中的展現
我國的水墨、花鳥等傳統繪畫藝術,在其發展中,必然不斷與我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才能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在傳統文化中,茶文化數千年的源遠流長,其中包含的各種與茶有關的元素,均能作為創作元素添加到畫作中。通過對茶文化元素全面而深刻的認知和探究,畫家們不僅用從茶文化理念中提煉出來的詩句、意境去豐富繪畫的內涵,還用茶藝活動的素材去豐富畫作的內容題材。茶畫則是在這一歷史進程中,將茶文化運用于繪畫中的重要體現,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飲茶風尚,有其文化研究意義。如前文所述的唐代大家閻立本的畫作———《蕭翼賺蘭亭圖》,在主角蕭翼將辯才的《蘭亭序》騙到手的場景描繪外,在畫面的左下方可見一老仆在風爐旁烹茶,童子捧托盤準備分茶的情景,在一邊的茶幾上,也擺有各式茶具,反映了當時崇尚以茶待客的風俗。宋徽宗的《文會圖》、文徽明的《惠山茶會圖》、唐伯虎的《事茗圖》均展現了當時文人集會時,以茶會友、飲茶賦詩的情景,反映了在文人群體中對茶文化的推崇!墩{琴啜茗圖》描繪了當時宮廷女子撫琴、品茶的優美和諧的情景。劉松年的《茗園賭市圖》《斗茶圖》則描繪了唐代民間斗茶的場景,反映了當時茶文化在民間的盛行。齊白石也是熱愛茶之人,習慣以客來敬茶,鐘情于煮水烹茶之道。他的作品中,除了頗具盛名的蝦之外,對茶事的刻畫也是可圈可點的。在《寒夜客來茶當酒》中,在一大瓶墨梅左下方,是一把提梁大茶壺與兩個小茶杯,以靜物反映了有客來舍,畫家烹茶,以茶代酒,與客人品茶賞梅、促膝長談的情景。《煮茶圖》中,風爐上的泥瓦茶壺,破舊的大蒲扇,三塊木炭,“爐火和煙煮苦茶”,生動反映了齊白石在日常生活中煮茶自樂的生活場景,以及對煮茶、事茗的濃厚情趣。《硯和茶具》中,將蘭花、茶壺、筆硯放置在一起,似乎為齊老飲茶后,趁茶興正濃時運筆揮就,能讓人覺茶香在墨韻中飄渺。
四、結語
“品茶試研”,是從古往今的文人墨客們的“第一韻事”“第一受用”,文人們將茶與硯結合在一起,將品茶與詩文、繪畫結合在一起,茶引學士思,觸發文人們創作詩文、畫作的才思,將他們在茶事中獲得的感悟運用到作品中,讓作品更顯怡然自得,充滿生活情趣。在茶道與傳統繪畫的結合中,兩種文化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給我國的繪畫藝術賦予更深刻的內涵,以及蓬勃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董娟.傳統繪畫藝術元素對中國茶歷史文化風格的影響[D].北京:北方工業大學,2017年.
[2]李澤鋒.論茶歷史文化地域特征及傳統繪畫文化的批判性表達[J].現代營銷(學苑版),2015,(06):61-62.
[3]李瑞文,郭雅玲.不同風格茶藝背景的分析———色彩、書法、繪畫在不同風格茶藝背景中的應用[J].農業考古,1999,(04):102-106.
[4]王麗芳.論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意象表達[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2):127-129.
[5]馮英.茶文化與詩書畫———淺論中華荼文化的發展及其與詩書畫的關系[J].農業考古,1996,(04):196-199.
[6]劉廷亮.從“符號”到“意象”———傳統文化在中國當代設計藝術中的詩性表達[J].室內設計與裝修,2015,(03):232-235.
中華傳統文化論文 20
摘要:
我國是一個泱泱大國,而在時代的繁衍生息當中,不斷孕育著全新的文化內容,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完善,F如今,我國的傳統茶文化已然得到了迅速的傳播,相應的文化價值全面地體現出來。尤其是其與民俗體育文化的融合和滲透,使得體育文化具有了更加鮮明的色彩,能夠被人們廣泛地接受和認可。本文主要對中國傳統茶文化與民俗體育文化的融合與滲透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
茶文化;民俗體育;融合發展
在中國傳統的茶文化當中,有很多的思想內容都是對當代文化的一種全新闡述,民俗體育文化在近些年的發展當中,已然成為了人們開展體育活動的重要思想內容之一,將其與茶文化進行有效的融合,可以使得體育活動的開展更加合理有效。而中國傳統茶文化在民俗體育文化當中的融合,主要可以體現在兩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是基礎的體育思想文化融合。茶文化當中有很多的思想見地與體育文化有著較高的重合之處,如茶文化十分倡導身心自然,而體育文化當中也要求身心上的自然一體化。其次,茶文化能夠配合當前的民俗體育活動開展。將茶文化與體育文化進行融合,可以使得整個體育文化運動體制更加和諧,滿足實際的體育文化發展要求。
1、我國傳統茶文化的發展現狀
茶文化,指的并不是單一的品茶文化,其包含了一個巨大的茶文化體系,而在這一體系當中,所包含的內容相當多,不僅有基礎的品茶、泡茶文化,還包括了深層次的茶文化思想,而在眾多的茶文化思想當中,和諧屬于十分重要的茶文化內涵。伴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的傳統茶文化形成了全新的發展方向,并且生成了十分合理的發展趨勢,能夠被人們廣泛的認同和接受。尤其是在發展的過程中,與很多文化內涵進行了一定層次的融合,使得自身的文化更加合理明確。對于我國傳統的茶文化而言,其本身是對茶文化的一種闡述,但是這樣的茶文化是不完善的,并不能完全彰顯出茶文化的本質意義。到了現代,我國呈現出了思想文化一體化的趨勢,而茶文化也在這一時期,與相當多的文化內容進行了深層次的融合和交流,并完善了自身思想內涵方面的內容,F如今的傳統茶文化,已然被相當多的文化活動作為基礎的思想內涵。體育文化也在這一時期,開始廣泛地接觸茶文化,以期與茶文化產生深層次的交流,接納其中的優秀內涵,進而使得最終的體育活動處于較為健康合理的開展狀態。
2、茶文化與民俗體育文化融合的可行性
2.1思想觀念上的一致性
茶文化與民俗體育文化的融合,具有相當高的可行性,首先,其在思想觀念上,有很多內容都表現得十分一致,尤其是在基礎的文化理念上,茶文化的思想注重于自然的和諧,講求在實際的發展當中,需要尊重文化自身的本質,并以文化本質作為實際的發展方向,而這樣的文化內涵體現,需要完全地與實際的活動內容相結合。體育文化十分注重對人的身心健康教育,要求通過活動的形式積極開展一些特殊的文化活動,來改善當前人們對體育形式的不同認知。同時,思想觀念的一致性,還體現在不同的民俗體育文化當中,都肯定了與自然和諧的重要性。如太極拳體育活動,其講求呼吸的過程要較為平緩,做到與自然合一,才能夠深層次地提煉身心。
2.2活動內容開展的有效性
在開展體育文化活動的時候,通常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內涵作為基礎的支撐,但是在實際的.體育文化思想當中,大部分思想都強調了健身的重要性,卻沒有其他方面的文化思想內容。但是體育文化活動的開展,要求全面提高人們的綜合素質,包括思想和身心方面的,而體育文化過于偏重身心,轉而忽略了對人們的思想教育。這樣的狀況導致體育文化活動的開展十分不健全,難以得到良好的思想文化支撐。在這一形勢下,體育文化活動必然需要尋求更加完善的文化作為自身的文化內涵,并能夠與當前的體育文化相結合。而與體育文化有著明顯一致性的,首先便是茶文化,并且茶文化的中心思想十分強調和諧,因而與多種文化在不同的層次上都能夠有較高水平的融合。
3、傳統茶文化與民俗體育文化的融合
3.1傳統茶文化與民俗體育文化的思想融合
在民俗體育文化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十分注重對民俗文化的合理倡導,而民俗體育文化與現代體育文化有著很大的區別,尤其是文化活動的開展上,其強調開展一些基礎的文化體育活動,包括各種戲劇、舞蹈,但是其他方面則沒有過多的強調。在這樣的狀況下,民俗體育文化活動的發展便呈現出了一種消極的發展狀態,與其他體育文化思想有著較大的沖突。為了切實改善這一狀況,民俗體育文化必然需要與其他的文化進行深層次的交流和融合,促使自身更加完善,能夠滿足人們的不同文化需求。而茶文化由于本身的思想與民俗體育文化有著較高的一致性,因而融合起來更加有效。傳統茶文化與民俗體育文化的思想融合,需要注重對思想文化內涵的強調,將茶文化當中的和諧,與體育文化當中的自然統一較好地融合起來。同時,也不能忽略傳統體育文化當中的本質內涵。傳統茶文化與民俗體育文化的思想內涵,都對自身的文化韻味進行了多個層次的凸顯,在體育文化活動中增添一定的茶文化韻味,會使得體育文化更加富有美感。而且這樣的改變無疑是對體育文化的一種創新,可以保持民俗體育文化的活力,得到更多人群的接受和認可。
3.2民俗體育文化與茶文化融合后的創新開展
民俗體育文化,在很長的時間里都是人們熱愛的文化形式之一,而且它與其他的文化形式不同,在與茶文化進行融合的過程中,其本質內涵需要注重對茶文化的深層次講解,要求尊重茶文化的主體性,與茶文化的各種基礎理念和思想進行切實的融合,不能忽視其中的各部分內容。民俗體育文化與茶文化的融合,需要考慮到茶文化的不同意境體現,比如對于民俗體育活動的各種彰顯形式,茶文化思想在其中的運用不僅是一種創新,更多的是對其的一種尊重和渲染。但是現階段的民俗體育文化活動開展過于拘泥和傳統,沒有太多的新意可言,很難得到人們的切實認可和推廣。而將其與茶文化的思想內涵進行深層次的融合,可以形成全新的文化活動開展模式,而這樣的體育文化活動必然會因為有了茶文化基礎,變得更加生動形象,能夠得到人們的切實認可。民俗體育文化與茶文化融合后的創新開展,還需要包含一定的時代氣息,如各種廣場舞活動,便是對傳統體育文化的一種全新闡釋,其中的美感和意境都相當的高,可以給人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引導人們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
4、結束語
總而言之,伴隨著時代的迅速發展,我國的各項文化開始進行了多方面的融合和創新,而民俗體育文化作為其中的一種文化,有著其獨特的美感和文化倡導,但是在近些年的發展中,由于其對自身的發展并沒有太高的重視,導致其與當前群眾的觀念出現了很大程度上的沖突。為了保障其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能夠重新迸發出全新的文化韻味和活力,需要對其加以合理的升華和改善,尤其是與茶文化思想內涵的合理融合,能夠使得其中的魅力全面地凸顯出來,以獲得人們的認可。
參考文獻
[1]孫慶彬,凌穎,周家金.民族傳統體育校園化改編的方法探析———以民間采茶舞的體育教學改編為例[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14,(05):78-82.
[2]向玉山.論茶文化在體育文化構建與傳播中的功能機制研究[J].福建茶葉,2016,(09):272-273.
[3]蘭玉珊.贛南客家民俗體育項目采茶舞的形成、演進與發展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5.
[4]黃銀華.茶文化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倡導與發展模式研究[J].福建茶葉,2017,(02):245-246.
[5]王汭男.福建茶文化創意產業園模式構建的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3.
中華傳統文化論文 21
摘要:
我國茶文化是中國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茶文化的形成過程體現了廣大勞動人們智慧,儒家思想、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茶文化發展中起到重要傳承作用,因此茶文化表現出我國優秀的思想道德,研究茶文化和思想道德的關系對于促進人們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具有現實意義。本文首先概述了茶文化的內涵與定位,探討了茶文化體現的思想道德和茶文化的道德功能。
關鍵詞:
茶文化,思想道德,價值理念
茶文化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并對我們產生深刻的影響。從茶文化的內涵來看,茶文化與思想道德息息相關,茶文化體現出我國儒家、道家、佛家中優秀的思想文化,茶文化還具有顯著的道德功能,有利于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茶文化和思想道德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1、茶文化的定位
茶文化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廣義來說,茶文化是茶人在茶葉生產(包括育種、栽培、制作、銷售)和品飲過程中體現的一種精神力量;狹義來說,是人們在品茶中所傳播或交流的一種信息。但目前的茶文化都是狹義理解地較多,中國的茶文化是文人墨客、禪者、道者借茶的清心功能產生的對茶的贊詠!恫栉幕瘜W》中對茶文化的定義是:“茶文化,就是人類在發展生產、利用茶的過程中以茶為載體表達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各種理念、信仰、思想情感的各種文化形成的總稱!
1.1物質層面
物質層面的茶文化是最表層的,主要表現出茶的實用價值,與茶相關的文化傳承價值。人們根據茶的種植、采摘、烘焙、分類等一系列過程,以及烹茶、品茶、茶具選擇等方法積累了大量的文化書籍,是物質生產活動形成的體現,物質層面的茶文化是較為穩定的基礎性文化特征。
1.2行為層面
飲茶方式、泡制茶的方法、飲茶習俗及與茶相關的民俗等都是茶文化的行為表現,是茶文化較深層次內涵的表現。行為層面的茶文化指的是人們在從事與茶相關事務的過程中形成穩定的行為方式,例如茶藝、茶禮、茶風、茶俗等,行為層面的茶文化不僅具有穩定性,也具有時代性,在不同的時期體現出不同的文化內涵。
1.3制度層面
制度層面的茶文化指的是人們從事茶葉生產、銷售等過程中形成穩定的行為規范,例如古代社會的茶政,現代社會稱為茶葉行政管理等,都是茶文化在制度層面的`體現。與古代社會制度相比,現代社會對于茶文化制度方面的制約減少,古代茶與官制是相關聯的,例如“榷茶”、“茶馬古道”等文化現象。這表明制度層面的茶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2、茶文化體現的思想道德
2.1儒家思想
茶文化體現出儒家思想中的“仁、和、中庸、禮”。從古至今,有識之士提倡勤儉、節約,提升自身道德修養,而歷代文人雅士的飲茶也具有神了的文化內涵,表現出品茶之士的清廉高潔、仁義,古代對君子之風的崇尚與飲茶融合在一起,茶文化中體現的優秀傳統美德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同時也體現出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認為茶可以協調人際關系,營造和諧的環境,這也正是儒家思想真實的理想,茶在民間習俗中真正起到促進人際關系的作用。儒家思想認為中庸是處理一切事情的原則和標準,茶事活動正體現出高逸的中庸美學境界,茶事中的禮數與儒家重視的言行舉止相一致。
2.2佛家文化
佛學對茶業推廣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我國佛學的傳播也將茶文化傳播出去,并引進先進的種植培養技術。茶文化和禪文化之間有著奇妙的關聯,二者的境界具有相似性。禪文化中的“苦、靜、凡、放”在茶文化中有所體現。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正是佛家思想中的“品味人生,參破苦諦”。有人曾說,“茶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這正是茶道中“凡”的體現,而茶文化中倡導在品茗過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無我的境界中釋放天性,這與禪文化中的“放”寓意相通。
2.3道家文化
茶文化體現出道家思想中的“長生久視、天人合一、清靜無為”。道家文化中崇尚生命、熱愛生命,這與茶文化中的修身養性相一致,茶也是道教徒煉丹服藥的首選之藥。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主張人應順應自然,不能將物質與精神分離,強調物我情景的結合。茶道中需要茶人具有烹茶的技藝,烹茶的過程就是將自身與茶的精神相交流,注重內心的平和,在品茶中體會人與自然的交流!办o”是中國茶道修習的重要方法,文人雅士追求淡薄、自然、淳樸的精神境界,這與道家“清靜無為”思想相一致。
3、茶文化的道德功能
3.1實踐茶道,提高思想道德
從古至今,愛好養生的人不僅注重身體素質的提高,更重視培養高尚的情操,形成良好的內心素養,也就是“心靈養生”,通過形成心理平衡的狀態,促進身體健康。如果人人都具有平衡、良好的心理狀態和穩定的情緒,促進內分泌在體內正常發展,有利于形成平和的心境,增強抵抗力和生命力。因此,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是實現心理平衡和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實踐表明,茶道精神、茶德的實踐能夠促進人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并在生活中培養心智,實現修心養性的作用,有利于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我國茶文化和茶道的核心思想就是真、善、美,這也是茶道的魅力所在!耙圆栎d道”是茶道的一個重要方面,古人在茗飲中感受茶文化和茶道的精神內涵?梢哉f,提高思想道德是茶道的重要作用。我國的茶道是飲茶藝術和修身養性的統一,是茶事與文化、修養與教化的統一。
繼承優良的傳統文化、弘揚時代精神是提高人們思想道德素養的必然要求。在當前快速發展的社會中,茶道被賦予新的思想內涵和時代特色,茶文化的真、善、美內涵是相互滲透的,啟示人們面對社會中的誘惑始終保持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實踐茶道的精神內涵,有利于發揚真善美,引導正確的價值取向,端正人們的思想理念和行為,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促進現代文明社會的發展。
3.2以茶行道,凈化社會風氣
在信息高速傳播的現代社會,快餐文化得到迅速普及和發展,雖然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方便快捷,但也逐漸侵蝕人們的價值理念和生活方式。例如當前社會中存在的金錢至上、享樂主義、肯老等不良價值取向,滋長了社會的不良風氣,使人們逐漸變得浮躁,思想道德素質降低。茶文化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活動中形成的優良傳統,與當前社會的快餐文化截然不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精神內涵,其體現出的質樸和平和的精神實質對社會浮躁的人們具有重要現實作用。茶文化中的美學功能能夠引導人們形成積極的審美,面對信息時代的審美文化的多元化和繁雜化,茶文化指導人們避免受到消極審美的影響,并為人們樹立良好的標桿,引導人們繼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結合,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提高人們的審美層次。茶文化提倡健康、雅靜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緩解當代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壓力,使身心得到放松,形成良好的生活心態。茶道精神中的“和”主張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有利于在社會中形成和諧相處的美好氛圍,凈化社會風氣,從而提升人們的整體思想道德。
3.3以茶雅心,陶冶個人情操
在修身養性方面,我國茶道形成“清”、“寂”、“廉”、“美”、“靜”、“儉”、“潔”、“性”等思想主張,喜愛品茶的人通過各項茶藝活動形成良好的個人修養,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質和文化修養,有利于陶冶情操。將茶的功能性上升至精神高度,超出茶的物質范疇,成為高尚情操的象征[5]。自古以來,品茶之人感受到茶文化中清凈之氣、恬淡之感,能夠撫慰心靈、怡情養性,同時文人墨客將自身情感、理想寄托在對茶文化的理解中。我國茶學大師將茶德概括為“廉、美、和、敬”。茶德自古以來是我國提倡的優良傳統美德和正確價值取向,茶德就是人德,對于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具有顯著作用。同時,茶德能夠滌蕩人們的心靈、規范行為舉止,有利于人們自覺規范自身行為,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圍。我國古代文人,尤其是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君子,在品茶、頌茶、作詩賞畫中寄托自己的高尚道德追求。古詩中有這樣一句話“一杯春露暫留客,兩腋清風幾欲仙”,這表明品茶能夠凈化人的心靈,茶文化能夠啟示人們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3.4以茶敬客,協調人際關系
從古至今,我國茶道形成“和”、“敬”、“融”、“理”、“倫”的人際關系主張,宣揚人與人之間要形成和諧的關系,真誠地對待他人,誠心誠意地解決矛盾,在為人處世上將和諧作為核心,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促進團結發展,是促進社會秩序穩定的表現[6]。從茶的品性老來看,具有醇厚溫和、悠然閑適的特點,與自然和諧融合在一起。茶文化深刻體現出我國儒家思想的精髓,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是人與自然的精神交流。茶道中的和諧精神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主張人與人之間形成和平共處、團結融洽的關系,并學會敬愛他人。通過舉辦品茶會、茶文化講座、茶藝術作品欣賞等相關文化活動,營造出良好的茶文化教育氛圍,促進良好精神境界的形成,使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更加和諧美好。
4、結語
茶文化與思想道德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茶文化的傳承受到儒家、佛家、道家等傳統優秀文化的影響,同時茶文化也不斷傳播和發展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茶是我國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弘揚茶文化,發揮茶文化中優秀思想道德的教育作用,在實現修身養性的同時,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
參考文獻
[1]劉瑞華.解讀茶文化與思想道德之關聯[J].福建茶葉,20xx(2):245-246.
[2]王旭烽.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思想——浙江綠茶的和平之飲[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xx(6):75-77.
[3]鄒婷.論傳統茶文化中敬茶為禮思想在幼兒園教育中的運用[J].福建茶葉,20xx(2):227-228.
中華傳統文化論文 22
【摘要】
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縮影,也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依據公選課的特點,從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探索了《中國茶文化》課程的教學改革思路。
【關鍵詞】
茶文化;教學改革;素質教育
1、前言
茶,起源于中國,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高等學校開設茶文化課程,能在大學生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質和科學創新等培養中發揮重要作用。目前,恩施職業技術學院開設《中國茶文化》選修課程,因授課教師有限,開課班級太少,在全院影響力小,且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存在教學方法陳舊、手段單一等問題。鑒于此,筆者著手對本課程教學方法、開課形式和教學手段等進行探討,以提高教學質量。
2、教學方法改革
2.1改變教師“角色”長期以來,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一直占據著教學主體地位,這種“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已顯出不足,因而,教師必須要轉變自身扮演的“角色”。教師要把學生看成教學活動的主體,要創設多種教學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選修《中國茶文化》課程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地,還有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學生。每次開講新內容,筆者都會讓學生爭相發言,講述本地域有特色與茶文化有關的習俗,讓學生更多地參加到教學中來。
2.2改變教學“手段”
2.2.1在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的今天,多媒體技術手段進入課堂教學已成為一種趨勢。運用多媒體技術圖文并茂制作好教學課件,能夠創設形象、直觀、逼真、生動的教學情境,能夠把抽象、枯燥、難懂的計算機知識轉變成具體、形象、易懂、有趣的知識,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新知識的探索、研究中。茶藝課件的制作方法,不要把課件制作方法簡單理解為制作軟件的應用技術,這僅是一個方面;有兩個原則是不應忽略的,一個是審美原則,比如色彩搭配,針對視頻通常遵循三原色(RGB)即紅綠藍,因此頁面主色盡量不要突破三種顏色,不然的話會讓人眼花撩亂;二是圖文并茂原則,尤其是像這種更需要呈現意象的文化傳承類課,要學會將課件和現場實操有機結合,呈現“以形之象,傳意之美”的高顏值的文明古國文化。課件內容務必“語言流暢、脈絡清晰,重點突出,目標明確”,能用圖說清的盡量減少文字,圖文并茂中的圖力爭原創,符合教學內容。在茶的分類和茶的沖泡技藝等章節講授過程中,應用多媒體技術穿插播放了教學短片“六大茶類”和“茶藝表演”等短片;在講解茶具、泡茶用水等章節時,以視頻的形式展示引用《紅樓夢》中“櫳翠庵茶品梅花雪”以茶為載體的藝術表達形式。
2.2.2在《中國茶文化》課程教學改革過程中,加強實訓室建設是一個重要環節。茶藝實訓室是學生熟悉和掌握茶葉及茶藝基本知識,進行茶藝表演訓練的場所。通過各類茶樣、茶具展示,結合主要茶品的鑒賞和沏泡訓練,使學生拓展其職業技能,全方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及審美情趣。茶藝實訓室的主要實訓項目有:識別并了解各式茶具的功能及用途、各種茶葉的鑒別方法、茶藝的`基本要素、茶藝的分解動作及訓練、烏龍茶行茶法、紅茶行茶法、綠茶行茶法、普洱茶行茶法、花茶行茶法等。通過茶藝實訓,使學生能夠辨認西湖龍井、黃山毛峰、碧螺春、信陽毛尖、君山銀針、普洱茶、鐵觀音、凍頂烏龍茶等名茶,熟悉掌握不同茶類的沖泡方法并進行茶藝表演。實訓室的建設必須堅持茶藝實訓的仿真性,環境布置突出傳統文化氛圍,必須具備屏風、字畫、插花、多媒體等設備,以培養學生對美的感受和運用能力,其涵蓋美學、表演學、音樂、美術、設計等藝術元素,讓學生能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不同背景文化對各類茶藝進行創作和演繹,設計合理科學完整的茶藝過程,在合理、科學、完整的基礎上設計富有美感的茶藝。
3、大力推廣《中國茶文化》教學
3.1我國旅游業迅速發展,而文化是旅游的靈魂。近些年,有不少地方結合當地茶文化資源開展旅游活動,把茶文化與旅游有機的結合起來,相互促進,相互發展。而我州既是茶葉大州,又是新興的旅游目的地,如何讓茶文化與旅游有機結合起來,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作為從事職業技術教育的恩施職院應該大有作為。我院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學習的《導游基礎》、《旅游文化》中雖然已涉及到茶文化,但內容簡單,短短的幾個學時遠遠不夠了茶文化的內涵。因此,我認為在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中國茶文化》、《中國茶藝》等課程非常重要。
3.2弘揚中國茶文化,是傳承中華文明,推動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吨袊栉幕纷鳛楣x課:其一能開辟學院其它專業學生第二課堂,拓展學生的知識能力,培養良好的文化素養和健康的生活習慣;其二能使學生,特別是工科學生從自然的角度認識茶,從文化的角度評析茶;其三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和美育功能等對促進大學生素質教育起著非常大的作用。因此,應培養師資,在全院各大專業推廣茶文化的學習。
3.3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不斷提高,飲茶作為保健康樂,凈化精神,傳播文化的紐帶,日益為世人所矚目。應社會上許多茶葉生產企業、茶葉銷售企業和茶葉愛好者的需求,進行社會培訓和職業能力資格認證,提升各大企業形象,為精品名牌的實施和發展打下基礎,同時突顯學校為地方經濟服務的能力。
4、結束語
中國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發揚和傳承中國茶文化是我們職業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吨袊栉幕氛n程可以說是培養學生道德修養、鑄就健康人格的特殊課程,在大學生開設本課程十分必要。我們希望《中國茶文化》課程的開設,能讓每一位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并將其很好地運用到現代的生活理念之,并以最好的姿態盡可能的弘揚中華民族精神。
中華傳統文化論文 23
【內容摘要】
將中國茶文化與現代高職教育相結合,引領當代青年發揚中華民族精神,吸納人類文明發展的優秀成果,豐富高職院校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從而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素養,成為全面發展的可塑性人才。
【關鍵詞】
茶文化;高職教育;可塑性人才
茶,不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承載歷史的文化。中國茶文化滲透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直到今天仍發揮著無可取代的社會作用。高等職業院校開展茶文化教育既能把中國茶文化和高職教育相結合,還能拉高高職院校的文化品位和高職學生的人文素質水平。
一、高職院校實施茶文化教育的意義
(一)茶文化教育有利于提升高職學生的人文素質
人文素質是指由知識、能力、觀念、情感和意志等多種因素構成的個人內在品質,多表現為個人的人格、氣質和修養。高職院校不僅要培養技術型人才,也要為社會塑造高素質的理想型人才。然而現實情況卻是,高職院校過度強調學生專業技術水平的快速提升,忽略人文學科的同步發展,阻礙了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要怎樣改變這一尷尬格局?眾所周知,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千百年來一直活躍于民間,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雅俗共賞的文化形態;茶文化追求平心靜氣、自悟自省的精神內涵和真善美的理念;茶文化本身富有傳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特質與功能,故而可以在高職院校開展中國茶文化教育,用茶文化的深厚人文底蘊感染學生,讓學生們獲得審美愉悅的同時不斷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
(二)茶文化教育能有效提升高職院校文化品味
校園文化是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學生為主體,以育人為主要導向,以環境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等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精神、文明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大多數高職院校已經形成以就業和創業為導向的校園文化。從這個角度來看,高職院校也確實為社會培養和輸送了大量應用型人才。然而,大量的數據統計顯示,很多高職學生參加工作之后缺乏后續發展能力,基本無法獲得進一步提升。造成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應是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缺失。鑒于高職畢業生的現實狀況,需要深刻總結和反思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成敗得失,提升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品位,優化整體育人環境。茶文化的傳播,對于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提升,大有益處。一是茶文化能夠讓學生們拋開浮躁情緒,靜下心來,以一種從容的心態去迎接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挑戰;二是茶文化的美學價值,可以讓學生置身于優雅、寧靜、和諧的情境中,充分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二、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推進中國茶文化與高職教育融合的措施
(一)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在茶文化剛剛出現在大學
以及高職專業中時就開設涉茶課程。教育部20xx年核定《普通髙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試行)》外專業,開設的涉茶專業有茶藝和茶文化。茶文化作為一門專門的學問出現在大學以及高職專業中。20xx年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湖南商務職院)就在其二級學院的市場營銷專業中開設《茶藝與茶文化》,分配30學時,讓學生熟悉湖南各類茶葉的文化歷史及特點,能運用茶藝與顧客進行溝通,進行茶葉的`銷售,為營銷專業學生的就業提供了新的契機。
(二)隨著茶文化在高職院校的進一步推廣,湖南商務職院成立了湘茶學院
20xx年4月20日,其二級學院經濟貿易學院與湖南省茶葉協會、湖南省茶葉集團有限公司、茶祖神農基金會共同組建了湘茶學院,積極組織、參與茶品牌推廣與校內外茶文化活動,并在市場營銷專業中開辦了“湘茶學院茶葉營銷班”,培養高素質茶葉營銷人才。該班的人才培養方案實施“學歷證書+企業職業資格證書或國家相對應的職業資格證書”畢業制度,學生畢業時必須同時取得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門助理營銷師、助理電子商務師、農產品經紀人等相關證書之一和茶藝師資格證。
(三)隨著師資和硬件的不斷提升,商務職院開設了茶藝與茶葉營銷專業
湖南商務職院組建了一支包括省級專業帶頭人、全國供銷系統及省級優秀教師、省級青年骨干教師及企業專家在內的優秀茶文化教師隊伍;建成了省內一流的茶文化體驗室、茶藝實訓室,并與湖南茶葉集團有限公司、唐羽茶葉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建立校外營銷實訓基地及茶葉加工實訓基地,為茶文化在商務職院的進一步做大做強做好了萬全準備。20xx年,湖南商務職院開設湘茶學院茶藝與茶葉營銷專業,開始獨立招生,有計劃地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懂得茶藝知識,掌握茶葉生產加工工藝、產品質量監控、茶葉營銷技術和企業的經營管理技能的高素質技能專門人才。茶藝與茶葉營銷專業的學生將來畢業后,可以從事的職業很多:茶葉生產經營企業的業務員、店面銷售員、評茶師、茶事活動策劃人;茶莊、茶樓、茶藝館、茶文化企業的經營管理及茶藝工作人員;茶葉生產經營企業的銷售部門經理助理、茶葉專營門店主管。同時該專業的發展崗位也很多,可以是營銷經理、部門經理、店長、基層合作社主管;也可以是自主創業從事茶藝培訓、茶館茶樓經營的中小企業主。該專業的學生在獲取高級茶葉加工、茶葉經營管理師等執業資格證后,在新農村茶葉企事業單位可從事更高層次的技術咨詢及經營管理崗位。
(四)商務職院在茶文化的推廣中努力的方向
湖南商務職院的茶文化教育一直在深入,也為在全校推廣茶文化做了一定的努力:2013~2015年,面向全校所有專業開設了《茶與健康》、《茶文化與茶藝》兩門公選課,主要介紹茶的起源與傳播、我國茶文化與茶道藝術發展的基本內容以及茶與健康的關系;建立了茶葉流通協會和子茗茶社,定期組織茶事活動,讓部分學生在了解茶的品飲方式和飲茶習俗的同時也體會到茶會的精神與組織。這樣的公選課程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很大促進作用。但這些努力所起到的效果與將中國茶文化融入現代高職教育還有一定的差距。既然湖南商務職院有茶文化教育的優勢,就應該依托湘茶學院,將茶文化教育融入到全校的文化教育中來,把茶文化教育做成湖南商務職院的特色,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文化品味,培養更有內涵的可塑性人才!
三、中國茶文化融入湖南商務職院文化教育的策略與構想
怎樣將中國茶文化教育與湖南商務職院的文化教育相結合,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從整體性來說,可以考慮以下措施:將湘茶學院設立為綜合型機構,負責全校茶文化教育的日常運作;在湘茶學院原有師資隊伍的基礎上,培訓一批生長型教師,承擔商務職院茶文化教育課程的專業教學;由湘茶學院牽頭,編撰一部創新型教材,建設高職學生茶文化學習優質資源庫;開設一套特色型課程,實施基于高職專業特點的茶文化教育;搭建一組功能型平臺,提供學生多樣化茶藝展示空間,例如校級茶文化愛好者社團或協會、中國高校茶文化網絡學習平臺以及形式新穎、成效鮮明的茶文化主題活動。
四、結語
目前不斷探索的一項課題歸根到底是如何將中國茶文化和現代高職教育相結合。研究高職院校的茶文化教學,更重要的是探討茶文化的傳播是否能否為學生的就業服務,能夠為學生就業提供助力,才能夠得到高職教育決策者們的青睞,畢竟高職院校目前還是一個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體系,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參考文獻】
[1]周洋.高校課堂茶文化對大學生心理成長的作用分析[J].福建茶業,2016,3
。2]景慶虹.論中國茶文化海外傳播[J].傳播學研究,2012,12
中華傳統文化論文 24
摘要:
茶文化是一種具備深厚的價值內涵的文化機制,要想真正有效的傳承茶文化體系,還需要借助合適的形式將茶文化元素有機融入其中。從當前我國現代文化來看,現代文學體系不僅包含有豐富并且完善的文學創作元素,還蘊含豐富的創作理念,這二者構成了眾所周知的現代文學作品內涵。通過研究蘊含有茶語的現代文學形式,挖掘其中存在的人文思維與價值機制,不僅能夠更好的了解我國文化發展歷程,還能夠加深對茶文化的認識與理解。
關鍵詞:
茶文化;現代文學;文化元素
茶文化在我國有著深厚的底蘊,經過漫長的發展與積淀,茶文化體系中不僅包含有豐富的物質性元素,還囊括了深厚的精神內涵與價值理念,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中值得傳承發揚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中國文化整體來看,已經具備了完整的文化機制與內涵,對現代文化來說,茶文化不僅僅能夠提供豐富多樣的文化創作內容與素材,茶文化中蘊含的豐富的價值內涵也是現代文學創作者的具體情感來源寶庫。
1、現代文學作品的內涵認知與茶文化的綜合詮釋
文學作品是一種獨特的文化形式,通過借助具體的素材進行創作,使得現代文化作品能夠發揮出最好的效果。通過分析現代文學作品的內涵以及分類,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認知、理解現代文學。
1.1現代文學作品的分類
通常我們在對文學作品進行分類是主要通過人物塑造,文體結構,語言運用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將現代文學作品細分為小說、詩歌、戲劇藝術、散文藝術四大類。而在這四大類中又可以細分為多種不同的類別,比如小說又包括懸疑類小說、浪漫類小說,詩歌可以分為敘事類詩歌、抒情類詩歌。在戲劇藝術中,通過各種演出將腳本元素進行展示,在編寫過程中編劇常常會借助人物具體的語言與動作來對事實進行揭露,傳達個人情感,塑造立體的人物形象。我國現代文學是一座豐富的藝術寶庫,容納著形式各樣的文學作品,這些文學作品通過對社會大眾長期生活的實際情況進行反映,充分傳達了創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存在著豐富的文學創作素材,F代文學作品有著深刻的時代性,個性突出,不僅能夠借助多樣化的語言藝術表達形式來對科學,人文等當面的內容進行充分表現,還對傳統文學從藝術表現形式以及風格上進行的創新突破。通過對現代文學作品分析,我們可以發現,茶文化在現代文學作品中也有著豐富的基礎,以多種形式存在著。
1.2茶文化的文學應用及綜合內涵詮釋
客觀分析現代文學作品的創作與發展,我們可以發現,利用文化理念與文學作品元素進行創作是也需要進行深入全面的結合與融入,在具體創作中表現出不僅僅是將某種具體的文化素材融入到創作中,更包括精神理念與文化價值思維的融入。在具體的文學形式創作中進行描寫與創作,這是茶文化體系在文學領域所表現出來的屬性。追溯茶文化在文學領域的發展脈絡可以發現,在早期的與茶文化相關的文學創作中,主要是以茶為主題的詩詞歌賦,經過相當長時間的發展后才不斷完善,趨于成熟。放在整個茶文化發展歷史來看,茶文化文學作品承載了茶文化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歷史、文化、情感記憶的重要載體形式。茶文化元素出現在現代文學創作當中,為現代文學作品賦予了更多更有內涵的內容,與之相關的文字與作品表現出更強的影響力與生命力,并且將我國傳統文化體系所具備的內涵與特點更好地凸顯出來?v觀整個現代文化中涉及到茶文化的相關作品,表現出來的創作理念無一不是如水般的流暢與細膩。具體分析,可以發現,我國現代文學中已經涌現出了數不勝數的具有代表顯得茶文化作品,比如汪曾祺的《尋常茶話》,老舍先生的《茶館》,通過閱讀這些作品,我們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所在。
2、中國現代文學體系中茶文化的具體融入表現
現代文學體系涉及到極為豐富的元素內涵,從創作素材與創作理念來看,其都與客觀應用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與傳統文學體系相比,茶文化元素在現代文學體系中表現出很多新的特點,通過研究茶文化在現代文學體系中的融入情況,能夠更好地實現茶文化理念的傳承與認知。
2.1筆下的飲茶文化
的作品在現代文學作品體系中對茶文化的理解表現出鮮明的風趣,精辟的特點,在他的作品中,飲茶不僅僅只是一種生活形式,對和尚來說,飲茶是一種禪文化,對道士來說,飲茶是一種尋道,因此,知識分子飲茶,事實上也是一種文化元素的表現形式,代表著一種文化情操與內涵。
2.2老舍的《茶館》
老舍先生對茶文化也有著深刻的理解,他在《茶館》中對茶進行全面的描述。老舍不僅僅是對茶、飲茶以及茶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事實上他對整個飲茶活動中所蘊含的內在含義都有著全面的研究。為了確保文學作品創作的效果,他常常選擇茶作為自己創作伙伴。在老舍的代表作《茶館》中,不僅舊北京大裕茶館的興衰演變得到全面的展示,還體現了我國茶文化體系發展變化的過程,雖然老舍自己并沒有過開茶館,但是在作品中卻表現出對茶文化體系不可思議的成熟了解。
2.3茶客汪曾祺
汪曾祺是一名著名的作家,同時也是我國歷史上以為著名的茶客,在他創作的作品中,不僅對各種茶文化元素進行了詳細的介紹,還傳達了很多茶文化理念內涵層面的東西,將其自身對茶文化的深入理解應用到現代文學創作中去。在汪曾祺的《泡茶館》中,憑借自身對散布在昆明學校門口的布置風格等方面的特點的了解,將散布在茶文化體系中的各種元素進行了全面的闡述,在閱讀過程中,讀者能夠感受到形形色色的人在他們所處的不同的生活類型中都能夠培養出對茶的濃厚的興趣。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如是寫到,如果我現在還算一個寫小說的人,那么我這個小說家,一定是在昆明的茶館里泡出來的。除了《泡茶館》之外,汪曾祺在自己現代京劇作品《沙家浜》中也表現出豐富的茶文化內容。
3、茶文化對中國現代文學創作的客觀影響分析
3.1茶文化與文化元素的發展
通過分析茶文化元素的展現形式能夠更全面的掌握整個文化體系的表現形式,從而更有針對性的從中挖掘出能夠進行文化傳承的渠道與空間。茶文化體系所展現出來的價值并不僅僅限于文化元素的形式與內容的豐富上,還在于對價值理念的有效提升。隨著全球文化交流的相關機制不斷建立并完善,世界文化體系已經普遍表現出鮮明的融合特點,打破了過去的單一文化表現機制,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越來越深入,越來越廣泛。茶文化體系不僅僅存在于我國,在世界各國都有著自己的茶文化體系內涵,研究茶文化體系的發展情況,能夠更全面的將茶文化元素應用到現代文學創作中去。
3.2茶文化與價值理念
通常來說,要想全面了解某個文化體系,對進行整體理解,就需要通過合適的渠道與載體進行,在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體系中存在的涉及到茶文化元素的相關作品就是直觀了解茶文化內涵的重要途徑。在目前我國現代文學體系中涉及到茶文化理念除了包括具體的茶文化元素的展現與描寫,還傳達了準確的價值理念內容,F階段我國現代文學創作處于快速發展的新時期,從具體的創作內容到文學作品的實際表現形式,都在不斷發生實質性的變化,通過對其中蘊含的茶文化進行研究,能夠全面整體了解整個文化創作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所傳達的價值理念,真正實現文化理念認識的目的。
3.3茶文化與文學作品創作
茶文化對我國現代文化作品創作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其影響最集中表現在現代文學創作的創作理念與創作風格都受到傳統茶文化的影響,發生深刻的變化。一直以來,茶文化都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現代文學作家都深受茶文化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茶文化對深刻的影響到整個現代文學作品創作,甚至推動其進一步發展。從整體來看,茶文化體系中所蘊含的具有積極意義的價值規范以意識都影響到了整個茶文化文學體系的發展,而茶文化作品中所弘揚詮釋的正面、積極、向上的價值理念也是讀者接觸了解茶文化的重要渠道。
4、結束語
從文化多元化發展層面來說,茶文化元素的充分合理使用能夠極大地激發現代文學的生機與活力,不僅極大地貼近了現實生活,從內容以及具體的人物形象等方面來更好地豐富現代文學,激發讀者閱讀興趣,引導學生深入閱讀,從而真正對整個現代文學作品產生價值層面的共鳴,讓讀者真正理解作品中所要傳遞的思想理念,加強對具體的情感理念的深層理解。
參考文獻
[1]袁敏.論中國現代文學教育中的茶文化[J].福建茶葉,20xx,40(02):420-421.
[2]黃金花.英國文學作品中的茶文化解讀[J].文學教育(下),20xx(12):140-141.
[3]王娜,吳一葉.中國現代文學中的揚州茶文化考察[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xx,34(04):40-45.
[4]楊迎平.論老舍《茶館》人物的類型化創造[J].民族文學研究,20xx(01):159-166.
[5]王艷玲.唐代茶文學繁盛原因考略[J].農業考古,20xx(05):34-37.
中華傳統文化論文 25
摘要:
中華民族的傳統體育文化是世界體育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體育文化也是我國歷經多年文化沉淀而結成的體育文化結晶。隨著全球化腳步的加快,世界體育文化開始滲透到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方方面面,在給傳統體育文化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挑戰。本文立足于全球化的視野,在分析傳統體育文化現狀的基礎上,就如何傳承與發展我國傳統體育文化提若干意見。
關鍵詞:
全球化;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發展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其傳承與發展勢必影響到整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因此對傳統體育文化的探究成為當代學者和社會各界的研究焦點對象。但是在全球化的發展下,傳統體育文化在理論體系,思想價值體系等方面受到了西方其他體育文化的影響,也因為現代化體育文化的繁榮出現了某些不適應的情況。想要更好地傳承與發展我國傳統的體育文化,必須要從意識上重視起傳統體育文化,以長遠的眼光、開放的心態去看待世界體育文化,在堅持我國傳統體育文化內涵精神不變,獨特性不變的情況下,積極擁抱西方其他體育文化,重新構建并完善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理論體系和價值體系,使得傳統體育文化朝多元化、世界化發展。
1、傳統體育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現狀
傳統體育文化在形式和內容上都十分豐富多彩,就種類就包括了競技體育,休閑娛樂體育以及健身養生類的體育項目。因為其豐富的形式和內涵,使得多年來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一直沒有被中斷過,不但得到了全國各民族、社會各行各業的支持與喜愛,而且也贏得了世界其他體育文化的尊重甚至模仿?偟膩碚f,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傳承和發展上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但是近幾年來全球化速度加快,我國傳統體育文化在遇到機遇的同時,也碰到了許多難題。主要是世界體育文化和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不管是在內容形式上還是在精神本質上存在很大的差異,世界文化在入侵過程中,多少會影響到傳統體育文化,使得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模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原先的傳承和發展模式開始不適應全球化的發展速度,在內涵和屬性上出現了斷層。另外,全球化下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理論體系和價值體系受到攻擊,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理論基礎薄弱,傳統價值觀念與西方現代化體育文化觀念不相適應等。
2、全球化視野下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
2.1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體育文化理論體系
一方面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的理論基礎本身就比較薄弱,很多體育理論都不太成熟;另一方面傳統體育文化理論在發展中會因為時代的改變,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革新而出現許多新的特征和要求,文化傳播中也會出現新的意義和價值,傳播的受眾群體也在發生改變。基于上述原因,在全球化視野下,傳統體育文化理論體系需要重新構建與完善。首先,需要不斷地挖掘并分析整理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理論,使得傳統體育文化中的本質內涵被充分地利用并體現出來,探索研究當前體育文化理論的發展規律,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體育文化理論體系。其次,需要利用到先進的現代化理論和現代化技術,找出傳統體育文化與現代體育文化相似或者相同的地方,使得傳統體育文化的內涵更加凸顯。比如打破原來的傳統體育文化傳承機制和傳承方式,可以利用現代化技術對傳統體育文化進行文化理論上的增殖和增值,對傳統體育文化進行科學的分層整理,利用多媒體手段對傳統體育文化相關理論進行歸檔便于研究,并且還要考慮到我國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人群對傳統體育文化的需求,更深層次地構建傳統體育文化理論體系。另外,我國也正處于向現代化轉型的時期,所以通過構建新型的傳統體育文化理論體系,可以使得我國傳統文化與世界文化逐漸接軌,實現文化的增值。
2.2構建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價值體系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價值理念方面和西方現代化的體育文化價值有很大的差別。我國在體育價值精神上追求的是以人為本,有著豐富的人文價值和人道主義精神,但是西方在體育價值理念體現上更加注重競爭,通過競爭獲得個人和團隊在物質和精神上的提高。針對價值方面的不同,在西方體育文化價值入侵過程中,我國的傳統體育文化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全盤吸收被同質化。正確的態度應該是一方面要積極與世界現代體育文化進行溝通交流,比如發現兩者的共同點,實現共性上的傳承,相互吸收并豐富各自的體育文化價值體系。另一方面是要保持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價值上的獨特性或者說個性,我國的傳統體育文化在價值上有許多精髓部分,這些部分不但使得我國傳統體育文化得到很好的傳承與發展,而且還豐富了整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比如依然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體育文化精神,傳統體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在體育中獲得快樂,使身心均得到健康的發展,達到與自然,與社會和諧共生的目的。
2.3將中國傳統體育文化與世界現代化體育文化合理融合
中國傳統體育文化中有許多值得不斷繼承和發展的精華部分,比如我國的太極體育和太極體育文化,不管是從體育的形式內容,還是體育所能達到的目的或者精神本質上來看,太極體育和太極文化都具有不可剝奪的意義。對傳統體育文化中的這些優秀的精髓內容需要進行不斷地強化,并且對其中的民族特色、民族認同感、傳統文化價值理念等精髓進行拓展傳承。但是我國傳統體育文化并不全都是優秀的,也有部分需要被重整或者創新。為了得到更好的創新繼承,使得后續能夠得到更有利的發展,需要將中國傳統體育文化與世界現代化體育文化結合起來。比如可以借鑒其他世界其他體育文化的優秀部分,像日本的相撲文化、印度的瑜伽文化,不論是從形式上還是從本質上都有許多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另外,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也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積累發展的開放性過程,所以在繼承中必須要清楚地認識到當今世界在體育文化方面的主流方向,認清自己在傳承上的優勢以及劣勢,改變自己存在缺陷的地方,與世界優秀體育文化合理地融合,創造優秀的先進的體育文化。
3、全球化視野下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
3.1傳統體育文化多元化、世界化發展
在全球化視野下,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發展上主要的趨勢是多元化和世界化。一方面我國傳統體育文化在發展過程中要保持自己獨有的特色,把傳統體育文化的優秀部分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地發展,實現多元化、多樣化的發展。比如在傳統體育文化在發展中要充分尊重各民族的傳統體育價值精神和不同類型的體育項目,還要考慮到不同地區、不同人群對于傳統體育文化的態度和日常的體育價值實現。在合理發展傳統性的基礎上,實現多元性、民族性發展,并且以傳統體育文化核心價值作為價值理論基礎,合理地發展其他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模式。另一方面需要將我國傳統體育文化與世界體育文化結合起來,在時代主流的號召下,我國傳統體育文化中的優秀內容應該要積極走出去,充分發揮政府以及社會的力量,使得我國優秀的傳統體育文化能夠在世界的大舞臺上實現國際性發展。比如在世界化進程中,培養公平競爭、團隊協作、自強不息等體育精神,形成嚴謹詳細的組織競爭制度等。另外,還需要站在人類文化發展的高度,拓展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空間,在全球化視野下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策略。
3.2發揮傳統體育文化優勢,與社會、學校等體育項目結合
傳統體育文化在進行現代化、世界化改造過程中,也需要不斷地挖掘并發揮傳統體育文化中的優質資源,可以將這些優質資源或者優勢與社會、學校等體育項目結合起來。首先,社會體育活動豐富多彩,不同的民族有各自不同的體育項目或者民俗活動,不同的社區、城鎮農也有各自的體育活動。社會體育項目一般都是為了健身或者娛樂,所以在挖掘傳統體育文優質資源的時候,可以把傳統體育文化中的部分與社會活動相結合起來。比如將少數民族中的民俗節日、民俗活動與全民健身結合起來,使得傳統的民俗文化與體育相結合,更好地發揮傳統體育文化的優勢。比如對一些民族傳統體育活動進行改造,將其作為農村或者社會健身的體育項目,在與農村或者社區體育項目進行結合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不同社區不同農村人群的不同特點,盡量滿足大多數人的需求。另外,我國傳統體育集競技、健身娛樂等功能于一體,所以完全可以根據不同年齡層學生的特點,選擇傳統體育中的優秀內容,并將其引入到學校的體育課程中。通過傳統體育文化與學校體育項目結合,一方面讓學生更好地接觸傳統體育,理解傳統體育文化并將其進行發揚,另一方面也讓傳統體育文化得到進一步的創造革新,在融合過程中得到不斷的豐富發展。
4、結語
綜上,在全球化視野下,我國傳統體育文化一方面需要堅持自己的傳統特色和獨特的個性,使得傳統體育文化中的優秀部分得到更好地繼承;另一方面需要以開放寬容的心態去看待世界現代化體育文化,并學習和借鑒其中優秀的內容與形式,將傳統體育文化進行多方位地創造革新,與各民族體育文化、世界文化接軌,實現多元化、現代化以及世界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白晉湘.全球化視野下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34-37.
。2]王志威.全球化視域下中國體育發展的反思[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2(1):21-25.
。3]沙滟,岳元德.全球化發展戰略下我國體育發展思路探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5(6):118-119.
中華傳統文化論文 26
[論文關鍵詞]
中華民族;祖國;鄉土;民族文化
[論文摘要]
中華民族傳統祖國是“三位一體”的意義結構體,“天下”為體,故土家鄉是根基,政治國家是保障,倫理文化是支撐,是“鄉土之國”、“中國”、“中華”的有機統一。
中華民族在相對封閉隔離的內陸生存環境中,在自然經濟、政教合一的宗法農業社會,在認識改造自然社會、創造中華文明的實踐話動中,對個人與民族國家的價值關系長期思索、反復定位,歷史地形成并不斷發展完善了“三位一體”的祖國的意義結構。所謂“一體”指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根本利益(“天下”),“三位”指村社共同體(鄉土)、多民族共同體(“中國”)和倫理型的民族文化(“中華”)。其中,村社共同體是基礎,是聯系個體的情感心理紐帶,多民族共同體(國家)是調控個體社會生活的政治保證,而人倫文化則是調節整合個人和民族國家的價值關系的精神支撐。三者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密不可分,構成有機整體。
一、“天下”: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象征
中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始終構成其所熱愛的祖國的價值內核,維護和發展祖國的根本利益也成為中華民族的歷史使命。這種價值理念不斷內化,歷史地積淀成“天下”人文觀念。
人們一般地把“天下”理解為實體性的空間地理概念,但在儒家的話語系統中,“天下”具有特定的人文內涵?偟膩碚f,民眾是“天下”的主體力量,民族是“天下”的最高意義!疤煜隆本哂猩袷バ裕淅娌豢汕址。是故,“天下”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象征,“天下”是傳統祖國的根本意義所在。
首先,民眾利益是“天下”的基本意義!疤煜路且蝗酥煜,天下之天下也!傲⑻熳右詾樘煜隆7橇⑻煜乱詾樘熳右!薄皥蛩粗惶煜乱玻撬教煜轮,為天下位天下也。”“天下”是“天下”民眾的“天下”,而不是君主一人的私利。所以,天子的職能不是剝奪、占有“天下”利益,相反,天子是為天下民眾的生存而治理天下的。是故,在天下、國家、君主的價值序列的選擇上,“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秉S宗羲認為,“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所畢世經營者,為天下也!彼芯鲗V篇毑,說“豈天下之大,于兆人萬姓之中,獨私其一人一姓乎”,強調“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王夫之也倡導“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傊寮姨貏e是明清之季的啟蒙思想家都認為民眾是“天下”的主要力量,民眾利益比君國利益更重要,但沒有也不可能確立人民主體論的政治觀。
其次,民族利益是“天下”的最高意義。王夫之以“天下之大公”為最高價值尺度,闡釋了愛國主義的價值序列的層次性。指出了民族利益是至高無上的價值,高揚了民族愛國主義的信仰。他說:“有一人之正義,有一時之大義,有古今之通義,輕重之衡,公私之辯,三者不可不察。以一人之義,視一時之大義,而一人之義私也;以一時之義,視古今之通義,而一時之義私矣;公者重,私者輕矣,權衡之所自定也!薄耙蝗酥x”“一時之義”與“古今之通義”都是在“公”的層面上按照價值普遍性的大小從低到高的排序。也就是說,以“天下之大公”來衡量三者,個人的正義最低、君主國家(“一時之大義”)利益次之,民族利益(“古今通義”)最重要。當三者發生矛盾沖突時,“不可以一時廢千古,不可以一人廢天下”,而應該舍小義,取“大義”,全“通義”。這就是說,民族利益是“天下之大公”的體現,從而是“天下”的最高價值意義,“天下”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象征。顧炎武曾經嚴格區別了“國”與“天下”。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致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薄皣敝敢患乙恍罩醭,是一己之私利,而“天下”則是不因王朝更迭而永恒存在的民族及其整體利益。兩者在價值序列的選擇上,顯然是“天下”重于。國家”!笆枪手L煜,然后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庇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成為超越時空界限的民族愛國主義宣言書,對民族整體利益的自覺認識和維護,成為“祖國”觀念的價值核心。
再次,“天下”人文觀成為社會正義原則,具有神圣的價值意義!疤煜隆奔热皇怯肋h高于專制國家的價值理想,是衡量現存國家合理性的最高尺度,對于現存國家始終具有批判超越性的一面。這樣,它就取得了與中華民族的祖國在價值觀念上相契合相對等的地位和意義。不妨說,它是中華民族共同利益的象征,是傳統祖國之根本價值意義所在。因此,它構成中華民族傳統祖國觀念的價值之源和意義之本。
二、村社:中華民族的“祖國”原型
中華民族在形成之早期,不像希臘等為代表的西歐社會,經過了私有財產充分發展的歷史階段,社會分工和交往掃蕩了氏族公社的血緣殘余,以地域性的社會組織進入了文明國家階段。相反,它沒有經歷私有財產充分發展之階段,而由氏族進入國家階段,這樣,國家就保留著大量的氏族殘余。農村公社就成為中華民族生息繁衍的社會基礎。我們民族自覺不自覺地把村社共同體看作是生養自己的最直接最具體最現實的“祖國”原型,幾千年來積淀成深厚的戀土思鄉的情感,成為中華民族難以拂拭的集體無意識。所以,我們認為,故土家鄉是我們民族祖國觀念的基礎和紐帶,是產生“中國”和“中華”民族自我意識的前提。
1.公共土地構成中華民族共同利益的價值本源。維系氏族共同體的物質力量是農村公社的公共土地。公社成員對屬于每個人的公共利益的維護和追求,成為他們認同、歸屬該共同體的價值前提。雖然說專制君主剝奪了共同體成員的這種神圣的公共利益,但中華民族始終把“公天下”作為其追求的價值理想。一部沉重的散發著原始民主精神的大同思想史,正是對這種公共利益的價值理想追求的歷史體現。所以說,鄉土情結的價值指向乃是農村公社的公共土地,公共土地構成中華民族共同利益的價值本源,村社共同體是傳統祖國的價值原型。
2.自然血親情感是中華民族倫理文化的基礎。古代的農村公社,是時間上的血緣和空間上的地緣相統一的社會復合體,其所傳播的文化信息實質上仍是自然血親人際情感。儒家的禮樂文化是建立在“仁”的根基上的!叭省辈皇且环N外在性的強制的規范,而是個體自覺的人性意識。儒家的仁學思想是以宗法農業公社的自然血親人際情感為文化心理紐帶的。這種“群體至上”的利他性道德意識,表明了公而忘私,先人后己的質樸敦厚無私無慮的人際情感。它由父子、夫婦、兄弟推至朋友、鄰里。即由家族推及宗族社會,自然成為個體成員的人生歸宿。因此說,自然血親情感構成中華民族倫理文化的情感心理紐帶。"
3.鄉土意識構成中華民族的民族國家意識的原型。在古代,由于戰爭、內亂或者種族壓迫,生活在一定地域的公社成員被迫遷徙他地,客走他鄉。生活的艱難困苦和異鄉異俗,常常勾起人們思念家鄉故土的情思。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文明歷程中,逐漸積淀成炎黃子孫的思鄉情結。思念家鄉故土。是每一個炎黃子孫的愛國主義情感,不管是偉人圣賢,還是凡夫俗子,無不如此。劉邦稱帝后,還歸故鄉沛縣,和父老鄉親引吭高歌雄渾慷慨的《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他那“游子悲故鄉,吾雖都關中,萬歲后吾魂魄猶樂思沛”的肺腑之言,道出了我們民族那種難以拂拭的鄉土情結。如果把它與國家盛衰、民族興亡聯系在一起,鄉土意識便溶入了豐富深刻的社會歷史內涵,從而升華為一種高尚的.國家民族意識即愛國主義精神,因此說,鄉土意識構成中華民族的民族國家意識的原型。
總之,中華民族把村社共同體理解成自己所熱愛的祖國的原型。原始公社的公共土地、人際情感和鄉土情結,分別構成傳統祖國的價值本源、情感紐帶和民族國家意識的原型。中華民族之傳統祖國觀念,從起源和基礎來看,它首先是鄉土之國。
三、“中國”:多民族的共同體
作為“鄉土中國”政治化的歷史產物,中華民族把自己的“祖國”理解為多民族的共同體,凝結為“中國”這一概念!爸袊敝钢^,并不側重于種族之血緣意義,而是強調政治之大一統和文化之大一統意義。政治大一統有兩層意義。其一是對民族內部而言,實行家國同構、君國交織的專制統治。亦即專制君主既是國家的象征,也是民族的象征。其二是對于中華民族與其他民族的關系而言,專制君主是“天下共主”,“中國”與其他民族是宗主國與附屬國的關系。作為政治大一統形態的“中國”,要求個體成員忠君愛國。由此,在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實踐中,君與國的交織糾纏,衍生出復雜而矛盾的價值觀念,甚至使忠君與愛國演變成二律背反的歷史悲劇。
四、“中華”:倫理型的民族文化
中華民族在本質上把“祖國”看成是具有高度發達之倫理文化的“禮儀之邦”。對祖國的認同和民族個性主要是文化的認同和文化個性。這就歷史地凝聚成一個觀念即“中華”。元人王元亮云:“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儀,故謂之中華!比魪难S算起,中華文明具有六、七千年的光輝歷史。它以漢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融合了中華民族其他各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優秀成分,在漢化和胡化的雙向互動過程中,形成了群體至上的倫理型文化。中華文化把群體至上作為根本價值取向。強調個人利益應服從于國家民族利益。在義利、公私、群己關系上,崇尚見利思義,“義然后取”,“大公無私”,“公而忘私”,“先人后己”,“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種“群體至上”的價值取向和人生信條,極大地凝聚了中華民族,民族的整體利益被整合成中華文化的價值核心,為個體在愛國主義實踐中正確處理民族、君主國家、家庭和個人之間的多維價值關系提供了思想依據。中華民族把自己的祖國詮釋成群體至上的倫理型文化實體,這與世界其他民族相比較,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
中華文化崇尚天下一家,世界大同,反對民族壓迫和非正義的侵略戰爭。對于來自周邊民族的侵擾,總是先以和平方式來化解矛盾,迫不得已,才奮起還擊,這叫做“文化不改,然后加誅”。在對待周邊民族的態度上,反對以血統種族標準貶低、污辱文化落后的民族,而倡導用寬容的文化標準衡量民族之先進與否。這種熱愛自由、追求和平的人文情懷,為加強中華民族與世界各民族的平等的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持,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和開放性,又為中華民族維護和發展祖國的根本利益提供了鮮活的精神動力。所以說,“中華”是中華民族傳統祖國觀念的靈魂和統帥,是中華民族立足發展的精神依據。
綜上所述,中華民族在創造古代文明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祖國觀念。它以“天下”為根本意義和最高尺度,以村社共同體為價值原型和情感紐帶,以多民族國家(“中國”)為政治依托和政治保證,以人倫文化(“中華”)為精神統帥和思想靈魂。是“天下”之國、鄉土之國、政治之國和文化之國的有機統一體。在這個一體三位的意義結構中,既有明確的價值主體和價值指向,也有深厚的歷史根源感,既有現實的政治依托,也有超現實的精神信仰和文化底蘊。這就為民族傳統愛國主義的歷史展開拓寬了豐富多彩的社會內容,確立了神圣崇高的理想目標,注入了鮮活充足的精神動力,從而有力推動了傳統愛國主義的發展進程。
【中華傳統文化論文】相關文章:
中華護理學雜志論文(精選6篇)06-17
關于中國傳統文化論文(精選8篇)07-26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通用7篇)07-26
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題的論文09-02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論文03-09
探析中國傳統建筑中的傳統文化論文06-17
傳統文化教育在高職教育中的作用論文03-17
淺談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高校美術教育論文06-18
關于教育論文的論文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