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與時偕行 趣時變通-《周易》“時”之觀念析
; 摘要:本文圍繞著《周易》經傳中關于“時”的觀念問題進行辨析,綜合考察了易學史上對“時”之觀念進行象數模擬和義理思考的主要形式與內容,并分析了《周易》“時”之觀念的現代啟示意義。?
關鍵詞: 周易;時;象數;義理
?
To change with and adapt oneself to timeliness:?
An analysis on the idea of “time” in Zhouyi?;
Abstract:; Analyzing the idea of “time” in the Text and Commentaries of Zhouyi,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examined main forms and contents about the image numeral simulation and philosophical consideration on “time” in the history of the Yi-ology. In addition, the paper also analyzed the modern inspirational significance of “time” extended from Zhouyi?.
Key words: Zhouyi; timeliness; image number;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
??
; “當代新儒學”八大家之一的方東美先生,曾以人格類型擬喻中國古代思想流派之格局,他將原始(先秦時期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區別于宋明新儒家)稱為崇尚“時”、“中”的“時際人”;將稱為崇尚“虛”、“無”的“太空人”;稱佛家為崇尚“不滯”、“無住”的“時空兼綜而迭遣”者[1]?。對于原始儒家,方東美先生論曰:?
; 儒家代表典型之時際人,意在囊括萬有之一切——無論其為個人生命之盡性發展,天地萬物自然生命之大化流衍,組織之結構體系,價值生命之創造成就,乃至性體本身之臻于終極完美等等,——悉投注于時間之鑄模中,而一一貞定之,使依次呈現其真實存在。問題的關鍵是:何謂時間?最簡單之答復曰:時間之本質在于變易。[2]?
; 由此,方東美追溯原始儒家作為“時際人”的哲學思想之本根,最終將其歸結于《周易》這部古老而奇特的先秦典籍上。?
; 的確,“時”之觀念,在《周易》經傳的思想體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吨芤住酚糜诿麜耙住弊趾x為何,古今歧異之說頗多,然究其根本意旨,當在于“變易”!白円住睘椤吨芤住芬粫S富哲理意蘊之核心內容,而“變易”的根本及必要之條件,就是“時”。宇宙自然與社會人生,萬物生命遷流不息,變動無居,剝復交替,否泰轉化,動靜行止,潛見躍飛,均離不開“時”之因素、“時”之背景、“時”之偕同。此即《系辭傳》所謂“變通者,趣時者也”。
一、《周易》經傳中“時”之辭句析?
; “時”字在《周易》“經”部分中僅一見,為《歸妹》九四爻辭:“歸妹愆期,遲歸有時!贝藘H見之“時”字,似側重于指“時”的具體意義(即“日期”),哲學的意涵并不顯著,然而,統觀“經”之全部,卻不難發現,卦爻辭中雖少有“時”之名,但與“時”相關聯的實質性的思想內容——時間、時機、時序、時勢以及審時、待時、時變、時行等觀念,卻普遍而深刻地寓存于符號、言辭的象征之中。以《乾》卦為例,該卦以“天”為象征體,以“龍”為象征物,其六爻由初至上,潛、見、躍、飛至于亢,顯示出一系列的變化、發展,而這種變化、發展,又必然是在時間條件下進行的,且呈現著特定的時間背景狀態。其它諸卦,也都含有“時”義。故而王弼之《周易略例》直截了當地說:“卦者,時也;爻者,適時之變者也!薄笆枪守砸源鏁r,爻以示變!盵3]因此,“卦時”也就成為重要《易》例之一:六十四卦表示六十四“時”,即塑造出六十四種特定背景,從不同角度喻示自然界、人類社會中某些具有典型意義的事理。……每卦六爻的變化情狀,均規限在特定的“時”中反映事物發展到某一階段的規律。因此,閱讀六十四卦,不能不把握“卦時”這一概念。[4]?
; 如果說,《周易》“經”部分所蘊含的“時”之觀念是殷周之際的思想認識,那么,創作成型于春秋戰國時期的《易傳》,正是承續了“經”中的相關思想,并結合日益成熟的“時”之觀念,而得以進行更顯明、更充分的闡說與發揮。?
; 據,《易傳》中出現“時”字共有57處。雖然《易傳》中“時”之觀念,不僅僅體現在出現了“時”字的辭句中,但出現“時”字的57處辭句,毫無疑問地,是“時”之觀念的集中的、明顯的體現。因此,對57處的歸納、分析,有助于我們對《易傳》“時”之觀念的初步把握。?
; 下面將《易傳》中出現“時”字的辭句略分為三類加以分析解說。?
(1)“四時”之“時”(及“天時”、“治歷明時”之“時”)?
; 在《易傳》中,組合成“四時”的“時”字凡九見:《文言》“與四時合其序”,《豫·彖》及《觀·彖》“而四時不忒”(兩處同),《恒·彖》“四時變化而能久成”,《革·彖》“天地革而四時成”,《節·彖》“天地節而四時成”,《系辭傳》“變通配四時”,《系辭傳》“揲之以四以象四時”,《系辭傳》“變通莫大乎四時”。?
; “四時”,即春夏秋冬四季,是自然時序的變化!断缔o傳》曰:“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笨追f達《周易正義》釋《系辭傳》之“變通莫大乎四時”曰:“謂四時以變得通,是變中最大也!盵3]圣人作《易》,仰觀象于天,俯觀法于地,而天地自然中最能體現變化之狀態及變化之時間因素者,就是四季。四季更替,周而復始,具有恒常、準確、有序、循環的特點,且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又組合而形成生命的周期,這都給先民(“先王”“古圣”正是他們的智慧之代表)以直觀形象、鮮明強烈的“時”與“變”的印象,先民由此積累了“時間”的自然觀念并進而發展完善了相關的哲學觀念。因此,在《易傳》中組合成“四時”的上述九則句子中,已經具有了探究“四時”變化之原因、把握“四時”變化之規律的哲理內涵存在了,如“天地革而四時成”,“天地節而四時成”,“四時變化而能久成”等,聯系“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思想,可以說,在《易傳》看來,“四時”變化乃陰陽剛柔相互間的變動在起著規律性的作用;而“與四時合其序”,“變通配四時”,乃至于具有神秘主義傾向的蓍占中“揲之以四以象四時”,都表現出了努力把握“四時”變化規律的主體能動的積極性。?
; 與上述組合成“四時”的情況相同或相近的,在《易傳》中還有《文言》的“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時乘六龍”,“后天而奉天時”;《革·大象》的“君子以治歷明時”,《無妄·大象》的“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等,而《賁·彖》的“觀乎天文以察時變”在這方面的內涵更為顯著,故虞翻以“日月星辰為天文”,“歷象在天成變,故以察時變矣”[5]?釋之。?
(2)“與時偕行”、“時行”之“時”(及“趣時”、“待時而動”之“時”)?
這類包含“時”字的辭句在《易傳》中出現最多。有《乾·文言》的“終日乾乾,與時偕行”,《損·彖》的“損益盈虛,與時偕行”,《益·彖》的“凡益之道,與時偕行”,《坤·文言》的“承天而時行”,《大有·彖》的“應乎天而時行”,《遁·彖》的“剛當位而應,與時行也”,《艮·彖》的“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小過·彖》的“過以利貞,與時行也”,以及《乾·文言》的“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乾乾因其時而惕”,《坤·六三·象》的“含章可貞,以時發也”,《豐·彖》的“天地盈虛,與時消息”,《系辭下傳》的“變通者,趣時者也”、“待時而動”等等,而《乾·文言》“亢龍有悔,與時偕極”,《節·九二·小象》的“不出門庭,失時極也”等,則屬于對反面的訓誡。這些辭句,寓有與“時”相配合而行動(主要是審時度勢,積極而恰當地進取)的意義,具有多方面
:應屆畢業生論文網畢業論文論文網
的哲理意蘊,下文將詳析之。?(3)十二則“嘆卦”中的“時”?
; 這是特殊的一個類別!吨芤住妨呢灾校惺裕ā对ァ、《隨》、《頤》、《大過》、《坎》、《遯》、《睽》、《蹇》、《解》、《姤》、《革》、《旅》)的《彖傳》,均以“大矣哉”之辭嘆美該卦所含哲理意義的廣大閎深,而嘆美之辭中又均含“時”字?追f達論“嘆卦三體”曰:
凡言不盡意者,不可煩文其說,且嘆之以示情,使后生思其余蘊,得意而忘言也。然嘆卦有三體:一直嘆“時”,如“大過之時大矣哉”之例是也;二嘆“時”并“用”,如“險之時用大矣哉”之例是也;三嘆“時”并“義”,如“豫之時義大矣哉”之例是也。[3]
? 南宋學者項安世于《周易玩辭》中,沿承孔氏之說,進一步分析道:;
? ; 《豫》、《隨》、《遯》、《姤》、《旅》,皆若淺事而有深意,故曰“時義大矣哉”,欲人之思之也;《坎》、《睽》、《蹇》,皆非美事而圣人有時而用之,故曰“時用大矣哉”,欲人之別之也;《頤》、《大過》、《解》、《革》,皆大事大變也,故曰“時大矣哉”,欲人之謹之也。[6]
;
; 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得出初步的結論:“時”之辭句及其所代表性地體現出的“時”之觀念,貫穿于《周易》經、傳之全體,其表現形式具有多樣性,而這正是其哲理內涵豐富性的顯露。
二、對《周易》“時”之觀念?的象數模擬
對《周易》“時”之觀念的重視,歷代易家均有所認識,但在具體的把握與運用上,卻有進路、取向的不同。與易學研究的整體上有著“象數”與“義理”兩種不同的側重點一樣,歷代易家對《周易》“時”之觀念的闡發,也可大致地分為“象數模擬”及“義理思考”兩種形態。本節先論“象數模擬”之形態。?
對《周易》“時”之觀念的象數模擬,兩漢易學乃是代表。漢代是象數易學大昌的時期,漢代《周易》象所包容的領域至為廣泛,所創立的易學條例也至為繁雜,……其中對后代最有影響的重要易說易例,約有“卦氣”說的盛行、卦變爻變說的發展、用象方式的演變,以及納甲、飛伏、互體、爻辰等具體條例的應用。在這些龐雜的形式與內容中,絕大多數與“時”之因素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 與中國古代的文明相適應,中國古代天文歷法的創制、發展,體現了先民們高度的思想智慧!渡袝虻洹吩疲骸澳嗣撕,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薄渡袝ず榉丁吩疲骸八脑粎f用五紀:……一曰歲,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歷數!倍俭w現了對天文歷法的高度重視!兑葜軙ぶ茉隆分袑δ隁q、季節、月份、節氣的記載,表明了沿用至今的農歷(夏歷)很早就已經趨于成熟!兑葜軙ぶ茉隆酚小胺菜臅r成歲,有春夏秋冬,各有孟仲季,以名十又二月。中氣以著時應:春三月中氣,雨水、春分、谷雨;夏三月中氣,小滿、夏至、大暑;秋三月中氣,處暑、秋分、霜降;冬三月中氣,小雪、冬至、大寒;閏無中氣,斗指兩辰之間。萬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地之正,四時之極,不易之道”等語,見《漢魏叢書·逸周書》!兑葜軙冯m未能遽定為先秦之書,或即為后人偽托,亦有一定參考價值,可為佐證。漢易的“卦氣”說,即與天文歷法密切相關。漢易“卦氣”說以氣(氣為周天流行的自然之氣,為化生萬物之根本)為本,取《周易》六十四卦與一年十二月的氣候相配合。其中,《坎》、《離》、《震》、《兌》為四正卦,分主春、夏、秋、冬四季,其各爻則主二十四節氣;其余六十卦,卦主六日七分,以合周天之數;又以《復》、《臨》、《泰》、《大壯》、《夬》、《乾》、《姤》、《遁》、《否》、《觀》、《剝》、《坤》十二辟卦主十二月,其各爻則主七十二候。十二辟卦象征“君”,余卦象征“臣”;四正卦象征“方伯”,值日各卦依次配以“公”、“辟”、“侯”、“大夫”、“卿”之名義,反復不已。于是,一年四季二至二分,風雨寒暑變遷流轉,均以應合卦爻為節度。“卦氣”說舊傳乃出于西漢《易》家孟喜,而后至京房(指“后京房”,即焦贛之弟子,下同)更倡其說,余緒尚延及漢末魏晉,鄭玄、虞翻、崔憬等家諸《易》說,都保留了以“卦氣”說注《易》之例(詳見于李鼎祚《周易集解》所引及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所論)。從相關資料來看,“卦氣”說用以占驗的目的性是明顯的。據學者研究,孟喜的“卦氣”說受到《禮記·月令》的影響[7],《禮記·月令》是關于天子因時行禮施政的記載,可見“卦氣”說用以占驗又顯然與社會內容密不可分。由此可見,“卦氣”說以對《周易》“時”之因素、“時”之觀念的獨特理解,建構起一整套象數模式,力圖達到對宇宙自然乃至社會人生的規律性的把握,自有其思想史及古代科技史的價值。?
; 西漢易家京房是構建易學象數體系的重要人物。在京氏所創易例中,“八宮卦例”與“八卦六位”是兩大核心,而“八宮卦例”中的“世卦起月例”(又稱“世月”、“世建”),乃用“八宮卦”分值十二月,其法與“卦氣”說又不同;“八卦六位”則以五行、干支配入“八純卦”,并推廣于六十四卦,目的是用以占驗。東漢經學大師鄭玄,又新創“爻辰”條例,其例取《乾》、《坤》二卦之十二爻,配地支之十二辰,又與古代之十二律相配值,且與二十八宿、二十四氣相配值。東漢末的虞翻,是將漢易象數體系推至頂峰的易學家,他在繼承前人易說易例的基礎上,創立了各種“卦變”、“爻變”條例,不僅囊括了前人涉及過的領域,更開創了自成理緒的嶄新的體式,而他援引《周易參同契》之說(東漢魏伯陽作《周易參同契》則是采京房之說)所立之“納甲”說,乃以天干十數納配于八卦中以相比附。凡此種種,都是將《周易》“時”之因素、“時”之觀念與天地自然“時”之運行、“時”之征候進行勾聯,以建立起相應的象數模式的努力。當然,漢易象數體系中,還包含著關于方位(空間)的因素與觀念,且與“時”之因素與觀念也有所聯系,也值得注意。?
; 至于宋代易學的新象數學——“圖書之學”,也有涉及到《周易》“時”之因素、“時”之觀念的,但與漢易略有不同,它表現為與宋儒對《周易》“時”之觀念的義理思考相資為用的傾向。宋代學者致力于對《周易》“時”之觀念進行象數模擬的代表性人物,當屬北宋邵雍。邵雍的《皇極經世書》十四卷,《四庫提要》論曰:“蓋出于之學,所謂‘《易》外別傳’者是也。其書以元經會,以會經運,以運經世,起于帝堯甲辰,至后周顯德六年己未,而興亡治亂之跡,皆以卦象推之。……是《經世》一書,雖明天道而實責成于人事,洵粹然儒者之言,固非讖緯術數家所可同年而語也。”[8]邵雍之說,立足于《易》之“數”,雖然他建構的以“《易》數”論史的體系確有為了思維的方便而生搬硬套、削足適履的缺點,但透過這種形式,它“也確實蘊含著一種真正的,貫穿著一種把天地人三才統而思之的太極整體觀,充分表現了邵雍力圖建構體系以解釋人類全部經驗的宏偉的氣魄膽識和探索精神”[9]。?
; 對《周易》“時”之觀念的象數模擬,漢易之說也好,宋儒之說也好,都多多少少地與卜筮占驗有關,大抵立足于《周易》的卦爻之象、陰陽之數,結合《周易》“時”、“變”的要素,通過推衍象數本旨而運用于社會人生、政治文化的實際。其中自有雜蕪與偏謬,然而,作為一種把握自然、社會的努力,其思想取向也不可簡單排斥、輕易否定,特別是作為
:應屆畢業生論文網畢業論文論文網
思想史上的現象,其深沉內蘊仍有值得鉤沉與挖掘的價值。清代學者惠棟,畢生精研漢易象,他在《易漢學》一書中抒論道:“易道深矣!一言以蔽之,曰:時中!笨梢,對《周易》“時”之觀念的象數模擬,亦寓有創制者的深意。知此可思過半矣!三、對《周易》“時”之觀念的?義理思考(一)
對《周易》“時”之觀念的哲理內涵進行義理的思考,是另一種不同的學思進路。當然,正如進行象數模擬離不開對《周易》義理內涵的歸依一樣,進行義理的思考,也并非完全拋棄象數內容,此二者實乃相資為用者,惟側重點不同罷了。?
義理派的先驅者,掃象闡理、建樹非凡的魏易家王弼,對“時”之因素、“時”之觀念、“時”之智慧最為重視,甚至把“時”義作為易例的核心。其《周易略例·明卦適變通爻》曰:夫時有否泰,故用有行藏;卦有小大,故辭有險易。一時之制,可反而用也;一時之吉,可反而兇也。故卦以反對,而爻亦皆變,是故用無常道,事無軌度;動靜屈伸,惟變所適,故名其卦則吉兇從其類,存其時則動靜應其用。尋名以觀其吉兇,舉時以觀其動靜,則一體之變,由斯可見矣。[3]?
; 此說又涉及“變”的因素,但“變”存乎“時”,“時”為“變”得以展開的必備條件與背景。?
; 后代的義理派易家,莫不重視“時”義。唐代孔穎達作《周易正義》,乃以王弼之注(《系辭傳》及以下為晉韓康伯注)為基礎,其延承王弼的思想觀念自不待言。宋代歐陽修,其易學思想以“修吾人事而已”為宗旨,他在《易童子問》卷一中釋《恒》卦時稱:“圣人者,尚盈虛消息而知進退存亡者也!盵10]?也是對“時”義的重視。?
; 以程、朱為代表的宋代義,則在繼承前代義理派的易說易例的基礎上,融合了具有濃厚時代特色的內容——理學思想,反映了以研討、闡發《周易》哲理的嶄新的理性思考。程、朱對《易》的理解固有小異,但主旨上是趨同的。程頤把“時”之義看成理解《周易》的關鍵。他說:“看《易》,且要知‘時’!盵11]《程氏易傳·序》曰:“
《易》,變易也,隨時變易以從道也!贝苏f為朱熹所繼承發揮,《朱文公文集·答范伯崇書》曰:易,變易也,隨時變易以從道也。易也,時也,道也。自其流行不息而言之,則謂之“易”;自其變易無常者言之,則謂之“時”;而其所以然之理,則謂之“道”。(卷三十九)[12]?
朱熹認為:易,時,道,三者統一,均屬內核要義,只不過是認識把握的角度不同罷了。?
; 其他易家論“時”義者,實有不勝枚舉之眾。?
; 那么,對《周易》“時”之觀念的義理思考,具體有哪些內容呢?以下略加歸納整理并作出評析。?
; 1.“時”之自然屬性與屬性?
; 人類關于“時”的認知,當是極古遠的時代就出現了的。在中國古代體系中,天、地、人為“三才”,人類戴天履地,與宇宙自然一體共存,可以從天之日出月落、斗轉星移以及地之草木枯榮、蟲獸潛現中,感受到“時間”作為自然萬物運動變化的背景與條件的存在。毫無疑問,“時”之自然屬性,是直接啟發先民產生“時”之觀念的強有力的因素!逗恪ゅ琛吩疲骸疤斓刂篮憔枚灰岩,利有攸往,終則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孔穎達釋曰:“天地之不已,所以為利也!薄叭赵碌锰焖砸嗄芫谜!薄八臅r更代,寒暑相變,所以能久,生成萬物!薄笆ト藨冸S時,得其久長之道,所以能光宅天下,使萬物從化而成也!盵3]這正是從對“時”之自然屬性中得到啟發的觀念。?
; 另一方面,人類作為具有社會關系的群體存在,也就必然地將對“天時”的認識所形成的觀念引申融合到社會人生的領域中,將“時”之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緊密結合,甚至于對“時”之社會屬性的重視超越了“時”之自然屬性。大而言之,從王朝更迭的中得出“天命靡!保皽涓锩,順乎天而應乎人”(《革·彖》)的思想認識;小而言之,則君子之潛見躍飛、語默出處,無不關乎“時”也。如“損”“益”之道,于《損》《益》二卦中反復推闡,《彖傳》云:“損剛益柔有時,損益盈虛,與時偕行!薄疤焓┑厣,其益無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睆摹皶r”之義看“損”“益”之道,有四時變化、更替相損益的自然屬性,更有施于社會人生的社會屬性。《淮南子·人間訓第十八》曾載:讀《易》至《損》、《益》,憤然而嘆曰:“益、損者,其王者之事與?!”《說苑·敬慎篇》及《孔子家語·六本第十五》亦有類似的記載。而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周易》的《要》篇中,有專論《損》、《益》二卦者:
; 孔子繇易至于損益一(當為“二”)卦,未尚(當為“嘗”)不廢書而□,戒門弟子曰:二三子!夫損益之道,不可不審察也,吉兇之〔門〕也。益之為卦也,春以授夏之時也,萬勿(當為“物”)之所出也,長日之所至也,產之室也,故曰益。損者,秋以授冬之時也,萬物之所衰老也,長〔夕〕所至也,故曰產。道窮焉而產,道□焉。益之始也吉,其冬也兇,其冬也吉。損益之道,足以天地之變而君者之事已。[13]
?; 此所載孔子之言,就是將“時”之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相聯系、相結合者。再如《乾·文言》的“與四時合其序”一句,孔穎達《周易正義》釋曰:“‘與四時合其序’者,若賞以春夏,刑以秋冬之類也。”[3]顯然是于自然現象的四季更替中,加入了明顯的社會人事的意義了。?
2.“時”之客觀存在與主觀認識?
; 《乾·文言》釋九五爻曰:“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賁·彖》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豐·彖》曰:“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這些論說,都觸及了關于“時”之客觀存在與主觀認識的問題,力求將“時”的客觀存在納入主觀認識的范圍中,給予主觀認識的能動性作用以極大的重視。?
; 就“時”之自然屬性而言,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規律性。就“時”之社會屬性而言,它在具有客觀性的同時,又受到參與其中的人的活動的一定程度的影響。第一位,應當是尊重“時”之客觀存在;第二位,則應當是通過客觀主觀的努力,識“時”之義,知“時”之行,觀“時”之變,用“時”之機,其最高境界即是《易傳》所言“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者,亦即大人(圣哲)之智慧修養臻于對“時”的認識把握與自然存在妙合無間的境界。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宏愿的宋儒張載,在《正蒙·大易篇第十四》中說:“惟君子能與時消息,順性命、躬天德而誠行之也。精義時措,故能保合太和,健利且貞,孟子所謂始終條理,集大成于圣智者與!”[14]也就是對此種境界的贊美。?
; 如何識“時”之義,知“時”之行,觀“時”之變,用“時”之機?關鍵在于“知幾”!断缔o傳》云:“夫《易》,圣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庇忠鬃诱Z:“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兑住吩唬骸橛谑唤K日,貞吉!槿缡桑瑢幱媒K日?斷可識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睅,謂事物發展變化之細微前兆,前賢論之多,辨之細,極矣。如孔穎達《周易正義》卷十二釋曰:“幾,微也,是已動之微。動謂心動,事動,初動之時,其理未著,唯纖微而已。若是已著之后,心事顯露不得為幾;若未動之前,又寂
:應屆畢業生論文網畢業論文論文網
然頓無兼亦不得為幾也。幾是離無入有,在有無之際,故云動之微也!盵3]于事物發展的萌芽階段就準確地研判其趨勢,把握住極其微妙的“時機”,這就是“知幾”。?; 《周易》多以圣哲垂范的形式,來強調對“時”之義的認識把握,目的還是落實到對人生活動的上。這也是對《周易》“時”之觀念進行義理思考的要旨之一。
; 四、對《周易》“時”之觀念的義理思考(二)
; 對《周易》“時”之觀念的義理思考,還涉及到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 3.“時”之恒常狀態與變異狀態?
; “時”有其恒常狀態,從其自然屬性、客觀存在而言,《豫·彖》、《觀·彖》中的“四時不忒”即指此!对ァゅ琛返摹八臅r不忒”,意指天地順沿物性而動,所以日月周轉不致過失,四季更替不出差錯。《觀·彖》的“四時不忒”,意指觀仰大自然運行的神妙規律,就能理解四季交轉毫不差錯的道理,事有必至,理所固然也。但是,《易》有三義:簡易、變易、不易(不變),故而,《周易》又注意到“時”的變異形式,顯示了在“!迸c“變”對立統一關系上的辨證思維!白儭庇小白兓、“變動”、“變通”諸義,《系辭傳》曰:“《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又明于憂患與故,無有師保,如臨父母。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边@段話中,“不可為典要”與“既有典常”,看似相互矛盾,實則揭明了“常”與“變”的辨證關系。?
; 前文所述“圣人嘆卦”者,大多體現了對“時”之特殊狀態的關切。下面在“嘆卦三體”中各舉一例進行分析。?
; 《遯·彖》為“時義大矣哉”之嘆。依項安世之論,此屬“若淺事而有深意”,“欲人之思之也”!哆q》卦,有陰氣漸長而上侵陽剛之象,孔穎達稱:“(處“遯”之時)小人方用,君子日消;君子當此之時,若不隱遯避世,即受其害,須遯然后得通,故曰‘遯,亨’。”[3]再細察其所擬取之象:《遯》之時,并未到《否》之“非人道之時”,或《明夷》之昏暗之世,然其趨勢已漸顯露,更需要見幾研判的智慧!哆q·彖》稱“與時行也”,言隨順時勢而采取行動,這里特指順時退避。孔穎達又專釋“遯之時義大矣哉”說:“相時度宜,避世而遯,自非大人照幾,不能如此;其義甚大,故云‘大矣哉’!盵3]歐陽修也強調說:“遯者,見之先也”。[10]《遯》卦六爻,下三爻因各種條件的限制,或不及遯(初六爻之“遯尾”是也);或不能遯(六二爻被“黃牛之革”所“執”);或不愿遯(九三爻“系遯”是也)。上三爻則陽剛在外,均能識時遯退,以不戀私好、毅然遠去為美。全卦行“遯”之事,重在上卦,而上卦又以上九爻之“肥遯”(高飛遠退)的喻象最為典型。尚秉和曾以史事例析道:“不能不遯者,時不可也,故曰‘與時行’。遯太早則有過情之譏,如嚴光是也;太晚則不能遯,沉溺于小人之中而不能免,如劉歆是也!盵15]此說明不得其時之遯的偏失,以證遯宜合時的義理。?
; 《坎·彖》為“時用大矣哉”之嘆。依項安世之論,此屬“非美事而圣人有時而用之”,“欲人之別之也”。《坎》卦下坎上坎,為重重險陷之象?追f達專釋“坎之時用大矣哉”說:“天地已下,莫不須險,險難有時而用,故其功盛大矣哉!庇质柰蹂鲎⒄Z“非用之常,用有時也”說:“若天險地險,不可暫無,此謂人之設險,用有時也。若化洽平治,內外輯睦,非用險也;若家國有虞,須設險防難,是用有時也。”[3]思想崇尚中正平和,用險、行險,均屬于非常狀態,故《彖傳》強調須行之以正,用之有時,方能發揮良好作用。?
; 《大過·彖》為“時大矣哉”之嘆。依項安世之論,此屬“大事大變也”,“欲人之謹之也”。《大過》卦下巽上兌,初、上兩爻為陰,中間四爻均陽,為“大為過甚”之象。卦辭以“棟橈”喻示事物“大過”的反常情況,孔穎達認為有二義:“一者,物之自然大相過越常分”;“二者,大人大過越常分以拯患難”。程頤在論《大過·大象》時說:“君子觀《大過》之象,以立其‘大過人’之行。君子所以‘大過人’者,以其能獨立不懼,遯世無悶也。天下非之而不顧,獨立不懼也;舉世不見知而不悔,遯世無悶也!盵3]《大過》之“時”屬于非常狀態,是顯而易見的。那么,非常時刻,必須有非常之舉措,《周易》對此是極為贊成的,但從“時大矣哉”之嘆到諸爻辭正反、吉兇之勉與誡,又確實含有“欲人之謹之也”的深意。?
; 總之,處理好“時”之異常的變異的狀態,與遵循、把握“時”之恒常狀態是相輔相成、相資為用的,二者不可偏廢。?
; 4.“時”之現實性與可能性?
; “時”的因素,從動態上考察,又可分為現實性與可能性兩種情況!皶r”之現實性,指與“時”相偕而出現的已然之條件;“時”之可能性,則指由于人的因素的介入而對“時”產生影響。在自然與之間、客觀與主觀之間,后者對前者的能動作用,表現為促使“時”之條件往符合自身愿望、利益的可能性方向上發展,這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皶r”作為宇宙自然、社會人生存在的背景條件,它為任何生命主體提供了眾多的成功的可能性。從這個意義上說,時變、時機、時勢等,都包含著認識、把握“時”之可能性并促使其轉化為現實性的思想觀念。?
; 在這個問題上,首先需要認識到:“時”之可能性只是潛在之“機”,它并不等于現實,由可能性到現實性,仍需有條件和歷程。這是總的指導思想。其次需要認清時機,才能“因其時而惕”、“待時而動”,以期“與時偕行”。《周易》的《需》卦,下乾上坎,為“需待”之象征,其卦辭云“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朱熹《周易本義》釋曰:“以乾遇坎,乾健坎險,以剛遇險,而不遽進以陷于險,待之義也!薄翱菜谇,乾健臨之,將涉水而不輕進之象!薄岸娲蟠,正固無所不利,而涉川尤貴于能待,則不欲速而犯難也。”[16]這是重視“待時而動”者。再如《蠱》卦,下巽上艮,象征“拯弊治亂”,卦辭中有“先甲三日,后甲三日”之辭,對其解說歷來紛紜,程頤《易傳》稱:“甲,數之首。事之始也”,“治蠱之道,當思慮其先后三日,蓋推原先后,為救弊可久之道。先甲,謂先于此,究其所以然也;后甲,謂后于此,慮其將然也。一日、二日至于三日,言慮之深,推之遠也。”[17]其中,“究其所以然”和“慮其將然”云云,就是對“時”之現實性與可能性問題的高度重視。此外,還應該具有把握時機、駕馭時機的能力!肚の难浴分醒约啊皶r”的辭句較多,“乾乾因其時而惕”值得注意,其文飾《乾·九三》,強調的是“進德修業”!独ぁちは蟆贩Q:“含章可貞,以時發也。”“含章”指內含美質,需“含章”方能因應其“時”而有所發!断缔o傳》有“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句,惟“藏器于身”,“待時而動”才能“出而有獲”。倘若自身的修養、能力不夠,那么,無法把握時勢、時機,“見機不遂者殞功”,等于無勢無機——那只是可能而非現實。?
; 當然,以上所論及的對《周易》“時”之觀念的義理思考,僅其要點而已,其更為廣泛豐富的內容,還有待進一步細致地分析品味。
五、《周易》“時”之觀念的現代啟示
; “知今而不知古,謂之盲瞽;知古而不知今,謂之陸沉。”這是東漢思想家王充在《論衡·謝短篇》中的一句警言!吨芤住纷鳛橹腥A的“本根”之一,記載了在漫長的進程中積淀下的先民(所謂“圣哲”正是他們的代表)思想智慧的精華,廣泛而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古代學術文化諸多領域!吨芤住贰皶r”之觀念,積蘊了先民們對自然
:應屆畢業生論文網畢業論文論文網
萬物、人生的觀察認識、理解把握的思想智慧,而后代的易學家,更融匯了各自的深思睿識,構成了獨特的遺產。因此,處于新的時期的我們,不能做“知今而不知古”的“盲瞽”;但同時,若不努力促使有效地實現現代的轉換,從而在當代急遽的現實社會中發揮啟迪人心的智慧,乃至發揮理性實踐上的積極作用,則又有“知古而不知今”的“陸沉”之虞。?; 本文開頭所引的方東美先生之語,是其對傳統文化梳理分析的一部分內容。方東美先生及當代新儒學諸先生,均以自覺擔待承接儒學之“道統”為使命。對他們的思想言論,盡管目前還存在著不同傾向的評價,但他們的使命感及源于使命感的努力,還是贏得了普遍的敬意。當代新對《周易》這部奇特玄妙的經典極為重視,而且對“因時變革”的《易》之精神更有精彩的闡發。結合學者的相關論說,我們認為,《周易》“時”之觀念的現代啟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以把握:?
; 1.原則與方法?
; “時”是萬物發展所不可缺少的背景要素,自然與社會在“時”之背景、“時”之條件下的運動變化,有它的客觀規律性。但只有“時”之因素進入了主觀領域后,才能顯示出其積極意義,才能發揮出其積極效能。《周易》給予主觀認識的能動性以重要的地位,強調時為我所用,我與時偕行,其思想原則的合理性價值,仍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而且,《周易》倡導積極進取、奮發有為的人生態度,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垂范后世,力圖將天行之客觀與之主觀協同起來,意義深廣。因為,對不思進取的人來說,“時”之有無并無特殊意義,不是錯過時機,就是誤判時勢。?
; 但是,落實到我們實踐的具體方法上時,“神道設教”的迷霧顯然應該澄清、摒棄,而應該代之以現代科學的方法。大而言之,對國際格局、國內政治狀況、形勢、文化建設等等問題的研究,對現實情況與發展趨勢的判斷,均應尊重客觀事實,遵循科學的方法,慎重從事;小而言之,對自身發展中目標的設計、途徑的選擇等等,都應以理性的方法去處理。那種將《周易》的哲理歪曲為術數迷信的逆流邪氣,應該堅決抵制;而那種隨意夸大“《周易》哲理”的方法論意義,以“《周易》哲理”來簡單地介入專門領域的似是而非的做法,也應該加以防范。?
; 2.判斷與施行?
; 在《周易》的“時”之觀念中,諸如“見微知著”、“終則有始”、“守時待變”等思想,對我們今天研判“時機”、“時變”、“時勢”有借鑒意義,但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由于現代社會生活的復雜性程度已極大地增加,《周易》的“見微知著”,如《屯·六三》所云“即鹿無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之類依單一或少量因素進行判斷的情形,已經難以與現代社會生活進行類比,因此我們的今天對“時”的判斷,應該綜合諸多要素、諸多條件、諸多力量的整體加以分析。《周易》“終則有始”的變化發展的觀念,表明時間的周流使自然的變易相生相成,悠久無限,所以它不說“始終”而必說“終始”。但是,這是與文明相適應的思想,有循環論的變化發展觀的局限,如《泰·九三》所云“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者。我們的今天對“時”的判斷,需要把握“終始”的樞機,而在分析“終始”轉換之際時,更需要突破循環論的局限,表現出超邁古圣前賢的膽識!吨芤住分嘘P于“守時待變”的言論頗多,深察其意蘊,可知這些言論反映出的思想,絕非意味著時機有利時可以坐享其成,也非意味著時機不利時坐以待斃,其真義在于:正視現實,精于判斷,積極而慎重地采取行動,利用有利時機,使舉措趨于完美;轉化不利時機,使局面得以改觀。這種思想無疑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如果說,由于古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特點決定了當時的“守時待變”較為、遲緩,而今天我們的“守時待變”則更需要《系辭傳》中所引的語“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的積極迅捷的行動。?
3.預期與修正
; 《周易》的“常中有變”的思想,指出了因為“時”中含有“變”的因素,所以宇宙萬象才能異彩紛呈,歷史才能生動奧妙。也正因為如此,“時”的機遇才顯得寶貴。這對我們研判時勢,把握時機,實施舉措啟發極大。在古代社會中,“!睘椤敖洝睘椤爸鳌,“變”為“權”為“輔”,而現代社會似乎以急遽變化為“!睉B,但“常中有變”與“變中有!苯^非根本對立,“守常應變”與“處變促!,都需要我們認真地加以把握!俺V杏凶儭彼枷胗^念,落實到行為中,就有一個“預期與修正”的問題!断缔o傳》曰:“夫《易》,圣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鳖H有莫測高深的神秘感,但其理卻又“至簡至易”,即在會通“時”之客觀性與主觀性、必然性與偶然性、現實性與可能性。事有必至,理所固然,然而,世界的發展變化又不是機械呆板的。在科學分析、理性判斷之下設定的預期目標,固然需要堅持不懈地去實現,但如果拘泥呆板不能變通修正,亦難免有《屯》之初難、《否》之閉塞、《坎》之險陷、《蹇》之困頓……?
; 由此,我們聯想到由牟宗三、徐復觀、張君勱、唐君毅共同署名的《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這一至今仍被視為當代新儒學的綱領性文件,該文中有論及“西方所應學習于東方之智慧者”的一節,稱:
西方人應向東方文化學習之第二點,是一種圓而神的智慧。……所謂“圓而神”,是中國《易經》里的名詞,與“方以智”對照的!厝四苡谄淦胀ǔ橄笾拍钤恚懿艌碳椿,而有與物宛轉俱流之圓的智慧,而后心之精神之運,無所不伸。故謂之圓而神之智慧。……而中國人則隨處以此圓而神之智慧,體會自然生命,觀天地化幾,欣賞贊美活的人格之風度,以至以此智慧觀時代之風會氣運之變,并本此智慧,以與人論學,而應答無方,隨機指點,如天籟之流行。[18]?
; “圓而神”一說見于《周易·系辭傳》,原文為“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智)”,是說明以蓍占卜時能將宇宙天地,社會人生的普遍哲理(“道”)與具體的事項圓通融合,從而顯出它的奇妙;占得卦形符號后,則呈現出既定的形態,表現了奇妙智慧在具體事項上的運用、解說。當代新儒家將《周易》所倡言的“圓而神”的思維形式作為東方文化的精髓加以贊許,并向世界人士推薦!皥A而神”的智慧神采,在它不拘泥,不僵滯,注重于互通互攝的宇宙大系統的整體性,這又從另一方面對我們把握、處理“時”之因素和條件提供了重要的啟示。?
; “時”之義,大矣哉!
??
參考文獻:
[1]方東美.原始儒家[A].方克立,李錦全.現代新儒家學案[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2]方東美.之精神及其發展·第三章原始儒家[A].黃克劍.方東美集[C] .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
[3]魏·王弼,唐·孔穎達,等.周易注疏[M].四庫全書本.;
[4]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唐·李鼎祚.周易集解[M].四庫全書本.
[6]宋·項安世.周易玩辭[M].四庫全書本.
[7]劉大鈞.“卦氣”說與易傳[A].劉大鈞.大易集述[C].成都:巴蜀書社,1998.?
[8]宋·邵雍.皇極經世書[M].四庫全書本.
[9]余敦康.內圣外王的貫通[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
[10]宋·歐陽修.易童子問[A].歐陽修全集[C].北京:中國書店,1986.據世界書局1936年版影印本.
[11]宋·程顥,程頤.二程集[C].北京:中華書局,1981.
[12]宋·朱熹.朱文公文集[C].清刊本.
[13]廖名春.帛書《要》釋文[A].朱伯崑.國際易學研究:第一輯[C].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
[14]宋·張載.正蒙[A].張載集[C].北京:中華書局,1978.
[15]尚秉和.周易尚氏學[M].北京:中華書局,1980.
[16]宋·朱熹.周易本義[M].四庫全書本.
[17]宋·程頤.周易程氏傳[M].四庫全書本.
[18]牟宗三,等.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A] .封祖盛.當代新儒家[C].北京:三聯書店,1989.
:應屆畢業生論文網畢業論文論文網
【與時偕行 趣時變通-《周易》“時”之觀念析】相關文章:
《周易》“時”“位”觀與中華人格01-08
《周易》憂患意識論析12-24
析物權變動時對財產買受人的保護01-08
地方文獻之新觀念與新分析03-19
《周易》與《樂記》12-17
周易的現代反思11-21
趣·情趣·理趣03-06
變時滯網絡控制系統的時滯獨立穩定性研究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