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文學教育現狀素質審美培養分析論文
第1篇:普通高中文學教育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
文學教育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和健全人格,是促進其生命成長的重要手段。因此,文學教育要體現人文性,就是把人文精神的養成作為課程目標的一種價值取向,F階段,由于受到課程標準、教師水平、學校與高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普通高中文學教育現狀不盡人意。鑒于此,本文對普通高中文學教育現狀進行分析,探究實現高中文學教育目標優化的有效途徑,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一、普通高中文學教育的內涵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文學教育的目標,致力于通過文學教育來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和構建其精神境界,從而把文學教育提升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通過文學教育的功能,充分發揮以提升學生的語感、培養文學鑒賞能力和發展形象思維能力,從而達到陶冶學生情操和提升學生文化素養的目的。這就要求文學教育應該具有獨立的、特殊的教學理念、目標和內容,具有個性特色的實施原則和教學方法,以完成文學教育擔負的艱巨任務。
二、普通高中文學教育現狀分析
受制于現階段應試教育的影響,導致學校普遍重視數理化,不太重視語文課等文化課程,原本應該用于學習語文課的時間過多地被數理化擠占。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普通高級中學中的教師對文學教育認識不足,重視程度不夠,片面的認為只要應試教育存在一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文學教育;也有教師認為在高中,尤其是現階段,由于各種因素,文學教育只是假大空的理論,教學的重點不參與考試,總體分數上不去,就很難保住自己的`飯碗。眾所周知,應試教育壓力太大,使得文學教育短期內不能收到顯著的效果,是制約文學教育發展的瓶頸。文學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育人,培養學生的基礎素質、想象力和創造力,形成藝術修養和審美情趣。這就決定了文學教育是長效的,不可能在短期內有立竿見影的效果。這一特點使文學教育在功利性較強的應試教育中往往被忽視甚至否定。
并且,由于語文教學長期受到技術性訓練的影響,導致很多文學作品并沒有被當成文學作品去教,存在著把文學作品當成實用文體教授的現象,甚至在教學中僅把文學作品作為傳授語言學習知識和訓練聽說讀寫能力的工具和范例。這就使得文學作品在無形中成了語言訓練的依靠,導致文學教育的功能被人為異化,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消減了文學的本質特征和意義。
三、普通高中文學教育的對策
針對普通高中文學教育現狀及存在的眾多問題,普通高中在進行文學教育時,應該遵循文學鑒賞的原本特性,加強文學閱讀教學與鑒賞能力,充分發揮文學教育的功能。
(一)遵循文學鑒賞的特性,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學生需要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人生閱歷,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要時刻參與發現作品意義的創造和內涵的挖掘。因此文學作品的教學應破除權威評價和教師評價的迷信崇拜,遵循文學鑒賞的特性,突出學生在分析、理解和評價作品中的獨立人格和創新發現。要讓學生在自主、自覺的情感體驗中,展開豐富的聯想并主動地創作和填補作品中的“空白點”和“未定點”,達到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擴大學生審美視野,形成健康個性和塑造完美的人格。
。ǘ┘訌娢膶W閱讀教學,引導學生多元解讀作品內涵
閱讀中要重視對學生閱讀心理的引導,注重學生主觀程度上已有的知識、經驗、體驗和生活理想的調動,讓學生在充分體驗和玩味作品的基礎上得出結論。學生面對文學作品,以及文學作品展現的情節、任務和思想情感的時候,很容易產生強烈的閱讀期待而引導學生形成濃厚的閱讀興趣,從而對自己的閱讀過程和形成的結論反復玩味思索。這樣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解讀就可能是多元化的,而多元化的解讀又恰恰是符合文學特性的,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文學教育獨特任務的完成。這一方面是由于學生這些鑒賞主體的差異造成的,另一方面作品本身通常有諸多的“不定點”和“意義空白”,具有開放性和模糊性的特征,形成強大的召喚結構,這是更具決定性的因素,這樣學生就能從多個角度和視角來發現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豐富意蘊。
(三)發揮文學教育的功能,豐富學生的認知和體驗
為了充分發揮文學教育的功能,在教學時就必須考慮文學“情感性強”的特性,必須充分顧及到文學的審美特征。引導學生在文學作品的閱讀中能結合自身的經驗和體驗,學生在主動鉆研文本的過程中感受作品的形象和體驗文學的語言,對作品的豐富內涵和藝術表現力形成自我的體驗和思考。也就是說,文學作品的教學要力求引導學生從作品中讀出自己并認識自己,豐富學生對人生和社會的認知和體驗,充分發揮文學的育人功能。同時,激發學生的感受力,使每個學生讀出他自己的情感體驗,即學生閱讀的時候需要運用自己的人生經驗來匯兌文學作品,豐富作品的意蘊,這也是借鑒于美學的主要觀點。
文學教育是審美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統一。為了充分發揮文學教育的作用,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中應該重視文學教育,遵循文學鑒賞的特性,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加強文學閱讀教學,引導學生多元解讀作品內涵,發揮文學教育的功能,豐富學生的認知和體驗。
第2篇:芻議對外漢語教育中的文學教育
一、關注語用文化
語言的藝術就是文學,是深層的精神文化,能夠對培養具備高級語言能力的外國留學生產生重要影響,所以怎樣開展深層的精神文化的教學是當代社會對外漢語教學界所要解決的問題。針對文化教學和語言藝術的培養這兩種關系的理論概括,查爾斯·弗賴斯認為學習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文化背景知識,最為重要的就是通過學習背景知識來熟悉所學語言的國家的人們的行為方式與生活習慣以及他們的價值觀念和文化心理,才能夠全面的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人們在某種情況下為什么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做法以及想法,還能夠在全面的研究與分析他們的哪種行為是具有代表性的,哪種行為是本質的,同時還要明白這些行為間存在的內在聯系。
文學作品千姿百態,涵蓋了許多的文化信息。在現代漢語的教育中,我們要怎樣抓住核心要點呢?這就要依據對外漢語教育中文化教學的內容來確定范圍。陳光磊曾經將對外漢語教育中的內容劃分為語用文化、語義文化以及語構文化。語用文化就是指語言的文化規范,也就是在同人際關系與社會情景聯系在一起時語言運用所必須要遵循的選擇。語義文化是指某種語言的語義整體中所體現的文化心理以及所涵蓋的文化內容。語構文化是語言結構自身所體現和表達的文化特點。
語用文化在這三種文化中處于主要地位,因為其更加能夠表達出語言的使用特點。如“討厭”表達義是不喜歡,但情人間卻經常說:你真討厭!一些外國留學生就迷茫了,而打是親罵是愛,是一種文化現象,那些留學生就恍然大悟了,同時也能活學活用了。整個對外漢語教育的教學核心就是對語用文化的運用,也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現、當代文學教學的核心。在對外漢語的教學內容上,我們要在語用文化上多下功夫,這樣才能夠在繁冗的信息中挑揀出最為重要的信息,培養出更優秀的人才。
二、教師的文化自覺
在整個對外漢語教育階段都要面對的問題就是跨文化的交際問題,這個問題在一些文化專業課上會更加的明顯。專業老師不但要保持對文學作品中多姿多彩的文化現象的敏感度,同時還要耐心的`解決與外國留學生間的文化碰撞。而文化碰撞卻是常常會發生的,比如外國留學生對《小二黑結婚》中的三仙姑角色的闡釋就和我們完全不同。中國人認為三仙姑是放蕩不正經,帶有明顯的鄙夷情緒,而一些外國留學生卻說三仙姑是勇于追求美的勇士。在教學課堂中,傳授中國文化的老師需要客觀的介紹,不可以去強迫學生接受。更要熟練的運用文化的對比來講解。呂叔湘先生認為:對比研究在對外漢語的教學中對了解某種語言或者對某種需要的變化的特征具備重大意義。如若能夠把這種對比研究用在對外漢語的教育中,就會產生更好的效果。
利用對比研究,可以清楚而全面的展示兩種語言文化的沖突與差異,能夠方便教師和學生間的溝通與互相理解,確保教學能夠順利進行。在備課時教師需要全面的了解一下學生,不但要知道學生的民族文化,了解其國家民族的文化環境,還要對每位學生的文化水平都有充分的了解。而針對這個問題,最為簡單實用的方法就是把學生分為非華裔和華裔兩大類,將學生的國家文化環境分為非亞洲文化圈和亞洲文化圈兩大類,老師和非華裔學生間的文化碰撞更加的頻繁。
三、關注新詞語
文化現象具備時間性。外國留學生想要知道的是現代的共時文化。從這個方面來講,當代文學的教育課堂會更受歡迎,是由于其對于新出現的文化現象的感官最為敏銳,反應速度也是最快的。實際上現代文學的教學比當代文學更加超前,部分大學只開設了現代文學課程,并沒有開設當代文學課程。追其根本,第一個是因為有很多新的文化內容不能及時的與教材同步;第二個是因為在對外漢語的教學課程中,對新詞的引用都十分的落后。新詞語被劃分為兩種種:第一種是在改革開放后才產生以及出現的新詞;第二種是在改革開放就存在,只是在改革開放狗才被賦予新意的詞語。自從改革開放開始后,許許多多的新詞一涌而出。不過可惜的是在整個的對外漢語教學界對新詞的反應都極為的冷淡,才導致新詞的嚴重落后,這些情況再教學計劃和教育大綱的指定、課堂的教學活動以及教科書的編寫中都能夠體現出來。
新詞語的嚴重落后造成學生的語言能力不夠,當代文學的教學也因此而受到影響。想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教科書的編寫與教學計劃的設定要更加全面;其次,在當代文學教學活動中,老師要加大對新詞教學的重視程度。當代社會科技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文學作品都被做成了電子版讀本,教師可以通過利用多媒體教學來引導學生觀看相關視頻。在這一過程中,為了避免學生泥沙俱收,分不清精華與糟粕,教師在這過程中一定要在課前過濾新詞語,以帶給學生更好的教育。
第3篇:文學教育與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
一、文學教育與人文素質的內涵
什么是文學教育?簡而言之就是在人類教育的活動中運用文學對人們的思想、情感進行感染的一種活動方式。一個健全的合格的社會主義新人,應該具有深厚的文學素養與思想文化底蘊,因此進行文學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二、文學教育之于人文素質的意義
。ㄒ唬┪膶W教育有助于培育人們的人生態度
在文學作品的寫作過程中,包含了作者的人生態度以及對事物的看法,每一部優秀的作品都刻畫著人性的丑惡與善良,向人們傳遞著社會上的正能量。文學作品當中蘊含的價值取向對讀者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人們可以從作品里面尋找自己現實生活中的影子,或以哪個人物為自己做事的榜樣。因此,做好文學教育,發揮好文學教育的功能,是把教育向文學領域延伸的表現,也是教育更好的發揮自己功能的有力助手。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共享的世界,各個國家民族的思想意識都能通過網絡載體影響我們的思考的角度,我們自身又正處于一個秉性形成的時期,更容易被外界的信息影響,我們要在這個多彩的世界里建立起自己的`觀念,有自己的主見,這時文學教育就可以以自身所蘊含的價值觀為我們提供思考的空間。
。ǘ┪膶W教育有助于生命意識的升華
從某種意義上講,文學是人類創造的,人所創造的東西必然包含著人的意識,在一些文學作品中,憂國憂民的文章不足為希,為人們構建美好理想之未來的作品也大有其在。比如,杜甫、蘇軾、李煜、魯迅等等,他們以辛辣的文字詮釋著現實的殘酷與無情,他們用自己的筆尖描繪著社會的現狀,他們以自己對未來的美好向往勾勒出溫情的畫面,這些作品都在歷史上成為了不朽,定格著當時社會的現實,拷問著我們何以在生活存在的意義,從而讓人們對自我有新的審視,升華自我的生命意識。今天,世界轉的太快太快,我們還來不及思考許多事情都早已掀過去了幾百頁,如果我們沒有對理想信念的堅守,我們就很容在面對誘惑時失去方向,在快速前進中充滿迷茫。因此在這個人人都奔跑的時代里,我們能否堅守自己的理想信念,并義無反顧的追求自己的理想信念顯得尤為重要。
。ㄈ┪膶W教育有助于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
從本質上講,文學本身就是一種教化,因為它傳遞著自身固有的觀念,人們在欣賞文學作品時會在無意中形成自己的價值判斷,文學作品本身的價值判斷也會感染讀者。在品味過程中人們也可以體會其中所要表達的倫理意義,感受其中的各種各樣的人生經歷,引起對自己應該如何存在的思考,給自己一個明確的生活定位,尋找自己的人生位置,懂得生活當中的取舍、是非,使自己生活的更有意義、有價值。
三、培育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有效路徑
。ㄒ唬┘訌娙宋乃刭|課程體系建設
要想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首先就要加強學校的人文課程建設,因為學校的課程教育比較體系化,規范化,這是教育不可忽略的方式。故而,學校應該積極開展文學作品評比、話劇演出、詩歌朗誦、優秀文章展示等等一系列文學活動,鼓勵學生踴躍參加,在參加的過程中領悟心得,開設詩詞鑒賞、大學語文以及影視藝術欣賞等課程,平衡專業課與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比例。
。ǘ┘訌妿熧Y隊伍建設
要想學生有良好的人文素養,老師必須現有良好的文學素養,只有這樣學生才能以老師為榜樣,老師才能發揮好模范作用、示范作用,因此建設一支具有過硬的人文素養的師資隊伍,對于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刻不容緩。學校要積極對老師進行培訓,督促老師學習,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體制,用實際行動去著實提高老師的素養,這樣老師在教育學生時才能做到言傳身教,將文學精神貫穿于專業之中,貫穿于教育之中。
。ㄈ﹥灮虒W體系
有了課程體系,有了師資隊伍,這只有培養學生良好的文學素質的前提條件,怎樣把這些文學課程生動有趣的在老師的指導下,內化到學生的心里,讓學生從內心真正認同,這是有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因此學校要鼓勵老師積極創新教學方法,探索教學形式的新途徑,對每一個學生做到因材施教,真正以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講授所要進行的課程,教師可以采取多種方式活躍點綴課堂氣氛,比如模擬、觀看視頻資料等,通過靈活多樣的方式提高教學的效果。
第4篇:淺談高職語文文學教育視野中的審美觀
在高職院校語文課程構建的過程中,通過語文文學作品鑒賞課程的構建,可以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審美素養,情感得到升華,并為學生人生感悟能力的提升提供依據。因此,在高職院校語文教學內容構建的過程中,教師為了使學生在作品閱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就應該在文學作品教學內容設計的過程中,強化學生情感的提升,并對形象及思維的情感設定進行有效分析。但是,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而言,由于其專業性的基礎能力相對較弱,所以缺少文學作品的感悟能力,學生在作品學習的過程中,對于作品人物形象的理解以及審美的認知存在偏差,會嚴重影響教學審美的整體效果。因此,在現階段高職院校語文課程教學內容構建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在文學作品教學內容構建的過程中,了解學生的基本狀況,并采用科學化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作品欣賞的同時對內容探究,從而形成正確性的思維能力,優化傳統的教育理念,為高職院校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依據。
一、高職語文文學作品審美觀念形成的價值分析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于高職院校而言,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其核心的目的是為了培養適用型的專業人才,因此,很多學生在學習的同時存在著“功力性”的思維模式,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選擇對自己職業生涯有關聯的課程,而對于基礎課程卻缺乏一定的學習興趣。而通過審美課程的構建,可以使學生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認識到語文教學的重要性,使學生產生共鳴,并將學生帶入的到人文情懷的世界之中,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為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
2、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
高職教育中的審美能力的培養是人才教育的核心目的之一,通過作品的解讀可以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及基本的價值情懷。與此同時,在審美教學氛圍營造的過程中,可以使學生通過學習與作者產生心靈的碰撞,并感受到作者的人格魅力及道德品質,使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從而使學生的道德素養以及健全的人格得到提升,實現高職教育中專業性人才的培養。
3、激發學生的審美能力
對于高職院校的語文教育課程而言,通過對文學作品審美能力的培養,可以逐漸提高學生對事物的鑒賞能力,實現美育教育的核心內容。由于高職院校的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最重要階段,如果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缺少對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會使學生在面臨紛雜社會的過程中,迷失自己。因此,通過審美教學環節的設計,可以使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實現對美的追求,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二、高職語文文學教育視野中的審美觀培養的基本現狀
1、教學方法過于陳舊
通過對現階段高職院校語文教學課程現狀的分析可以發現,其基本的教育現模式可以分為兩種,其中一種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照本宣科,只是向學生講解教案中的內容,而且每堂課程的模式固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激發興趣;另一種是教師在課前會進行資料的收集,并在課堂上運用多樣化的語言,使整個課堂的形式過于豐富,雖然在形式上呈現出一種雙贏的教學效果,但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分清主次,呈現出一種被動接受知識的現狀。因此,在高職院校語文課程優化的過程中,教師為了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觀念,就應該在教學的同時,改變傳統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從而為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依據。
2、教學過于偏重技能
由于高職院校教育的核心目的就是實現技術人才的培養,因此,教育目標存在著層次化以及專業性的特點。但是,對于一些高職院校的語文教師而言,他們在教學內容構建的過程中,會將更多的'關注點放在技術教學中,導致學生較為缺乏文學作品的審美能力。與此同時,在高職語文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很多學生缺乏語文課程學習的興趣,他們認為文學作品過于枯燥,而且,在整個網絡環境下,學生可以在網絡環境內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導致學生在語文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只是注重程式化教學,使學生的審美能力的形成出現了嚴重的制約。
3、教師及學校因素的限制
對于高職院校的語文教師而言,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在提高學生能力的基礎上,強化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通過作品的分析,認識到審美觀念的重要性。而在現階段高職院校語文課程教學的過程中,語文教師會將句、篇作為主要內容,很少將提升學生的審美作為重點,而且,高職院校中學生生源的差異性相對較大,專業的語文素養存在偏差,高職院校中,一些學生由于接受的語文教學時間相對較短,其專業性相對較差,而且在整個高職階段面臨著嚴重的就業壓力,如果這些現象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也就會為高職院校語文審美教學造成影響。
三、高職語文文學教育視野中的審美觀的培養策略
1、高職教育中古代文學的審美教育
首先,在古代文學審美教育的過程中,古代漢語是審美教育中的重點內容之一,《古代漢語》專門講述了古代漢字、詞語以及基本的句式手法,學生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對古代文字的認識,實現對經典文學作品的鑒賞。古代文學作品有《左傳》、《論語》、《孟子》等,在學習古代文學作品的過程中,不僅應該逐漸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同時也應該使學生在問題分析的過程中,逐漸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自身素養以及審美觀念。例如孟子是儒家思想的倡導者,他所創作出來的文章充分彰顯了“仁愛”的思想,并在《天時不如地利》的文章中,明確提出了仁愛對領導者的重要性。又如孟子所著的《舜發于畎畝之間》,分別闡述了舜、管仲、孫叔敖等人在治國中的思想,并闡述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思想理念,因此,通過這種課程教學內容的構建,可以使學生在學習的語文知識文學作品分析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提供科學、有效的依據。
其次,在高職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古代的詩歌中的美可以分為以下幾種:第一,古代詩歌的意象美。詩歌中的意象美主要是詩人在作品創作的過程中,將自己的生活與自己的內心世界進行統一融合所產生的美,例如,馬致遠的《天凈沙》:“枯藤老樹昏鴉,……斷腸人在天涯”,這一詩句,通過對景物的描寫,充分彰顯了一種凄涼的畫面,通過這種作品的欣賞,可以使學生在整個閱讀的過程中,提高審美能力,從而實現對作品的綜合性鑒賞。第二,古詩詞的意境美,對高職院校的語文教學而言,其中的《古代文學作品選》介紹了大量的古代詩詞、小說以及經典的戲曲作品,通過這些作品的創造充分中彰顯了古代人的高尚情操及人格之美。例如,在古代文學作品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在屈原的《國殤》及《哀郢》中充分感受到屈原的愛國主義熱情,以及亡國之后的痛苦心情;而在曹操的《短歌行》中,可以體會到曹操的豪邁思想;在詩歌審美教育的過程中,使學生認識到李白的愛國主義情懷、李煜成為亡國君的悲壯等,通過這些詩歌的講解,可以激發高職學生對語文課程的學習興趣,并在學習的同時充分彰顯自己的鮮明特點,從而為學生個性的形成提供有效依據。第三,古代詩歌的形式美,對于我國的古典詩歌而言,其漢字形式的讀音都具有四聲的特點,而且詞匯中的相近詞語相對較多。所以,在詩歌創作的過程中也就出現了對仗、押韻等工整性的藝術之美,例如,韋應物所創作的《滁州西澗》,雖然學生們對著這些詩詞有了一定的認知,但是,對已潛在的形式美并沒有明確性的認識,所以,高職院校的語文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就應該在教學的過程中注入多樣化的教學元素,通過對作品節奏感以及靜謐感的分析,強化學生的分析及理解能力,激發學生的審美欲望,從而為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依據。與此同時,詩歌中的對仗主要講究虛實的結合,并通過一些疊詞的運用,充分彰顯詩歌作品之宗的形式美。例如,王實甫所創作的《西廂記》,在作品創作的過程中,其語言的形式具有個性化的特點,如“【叨叨令】見安排著車兒、馬兒,……索與我凄凄惶惶的寄!痹谶@一段內容欣賞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彰顯疊詞之中的韻律美,并通過疊詞的排比使用,充分體現了崔鶯鶯當時的復雜心情。
2、現當代文學作品中的審美教育
在現階段高職院校語文審美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為了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系統的提升其潛在的審美意識,可以通過《現當代文學作品選》中的文學作品,提高學生多文學作品的認識,并逐漸提升審美觀念。對于《現當代文學作品選》中的內容而言,其基本的內容是上世紀五四運動之后所出現的小說、散文及優秀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中的語言與當代漢語相同,學生在閱讀及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拉近與作者之間的距離,并更好的認識到作品創作中的時代背景。而《現當代文學作品選》中的現代部分,其基本的作品充分彰顯了我國由封建社會轉向民主生活的時代變化,例如,魯迅作品中阿Q、孔乙己等人物形象,由于其思想較為落后,會使學生在人物分析的過程中產生一種可憐、可悲的情感,但是在同一時期沈從文的筆下,當代人們生活友好、善良與世無爭,當一個人出現困難,大家都會伸出援助之手,充分的體現了沈從文“頌美”的情感。因此可以發現,對于不同的作者而言,在相同的時代背景下,他們的生活經歷不同,所創作出來的文學作品也就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所以,在高職語文教學內容構建的過程中,教師將當代文學作品作為教育中的重點,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使學生認識到不同時代背景以及不同作者筆下的創作美,從而使學生在作品鑒賞的同時流露出最真實的情感,實現高職語文教育中憂國憂民的審美性教育。
3、外國文學作品的審美教育
在高職語文教育的過程中,漢語言課程教學構建的同時,會收集《外國文學作品》中不同國家、不同時代以及不同作者的文學作品,其中的基本內容主要是將外國的文學發展作為基礎,使學生在這些作品學習的同時,對外國文學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并逐漸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對于外國文學作品的學習而言,其課程內容的構建主要是將外國流派的形成以及各國文化的發展作為基礎,使學生在作品學習的過程中對外國文化有了一定的認識。在《外國文學作品》學習的過程中,會將歐洲的文學發展作為基礎,從古希臘的荷馬史詩、希臘戲劇逐漸發展到文藝復興以及批判主義,通過對這些文學作品的學習,可以使學生在外國文學作品的創作形式以及創作思想得到更為全面的認識。在外國文學作品審美教育的過程中,可以使學生形成一種批判性的審美認知,強化學生的審美能力,從而為高職語文文學教育視野中的學生審美觀的培養提供解決策略,實現高職院校語文教育的核心目的。
四、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優化及對人才要求的不斷提升,綜合性人才逐漸成為社會發展中人才需求的基本標準。因此,高職院校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將基礎教育、技術教育以及素質教育進行充分性的融合,使學生在學習的同時,提高審美意識。教師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應該作為引導者,結合實際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形成鑒賞性的思維形式,將不同時代、不同時期、不同背景的文學作品作為基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能力,從而為高職院校語文教學內容的優化奠定良好基礎,同時不斷強化高職院校專業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為學生專業性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第5篇:試論高校文學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
一、在思政課中融合文學教育
傳統意義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大多都是采用“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大多是站在教師的角度思考問題,將大多數的精力放在了知識的講解方面,卻忽視了培養大學生的文化素養,最終導致政治思想課程嚴重脫離于現實生活,只是一些比較抽象、且枯燥的講授和說教,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時常感覺遙不可及,望而生畏,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難以實現教育的真正目的。課堂上依然采用單一、呆板的教學方法,這種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根本沒有考慮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忽略了他們的多種官能,不利于學生潛質的開發以及實際水平的發揮,學生的個體需要以及價值自然無從體現,無法滿足人的實際需求以及精神需求,學生逐漸開始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產生一些厭煩和抵觸情緒,這對于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是極為不利的,這將使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的功能和作用無法有效的發揮出來。
所以,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準確定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價值,引入文化教育課程。比如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根據相應的內容制作成課件,可以將背景音樂選取一些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的曲目,在字體的設置時盡量以中國的傳統的字體為主,營造一種豐富傳統文化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充分感受文化教育的精神和無限的韻味,促進學生文化素養的加強和提升。
二、開設二者相結合的整合性課程
整合性課程就是優有效實現文學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優化和整合,將兩門課程結合起來,組成一門具有綜合性特征的課程,這兩門課程的有效整合一方面體現在內容上,不僅要使兩個學科的內容進行有效的滲透和融合,另一方面就是師資力量的整合。否則這種硬性的整合是不會引發一些問題,因此,有效整合師資力量也是非常關鍵的。
在傳統的教學中,這兩個學科都分別由各科專業的教師擔任,通常他們也只是對本專業的知識足夠熟悉,那么整合性課程所涵蓋兩個學科,就必須將對師資力量進行有效的.整合,從而有效發揮自身的水平。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現階段,越來越多的研究生選擇跨學科讀研,所以,高校在進行教師的招聘時,可以將那些同時兼顧文學專業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復合型人才進行優先考慮,這樣可以使師資力量整合工作的難度大大降低,減輕了師資力量整合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此外,文化的有效整合也是至關重要的,采用某種決定性的方式,各種相容的或異質的文化要素結合起來,使之形成一個統一和諧、彼此適應的整體,這種新的文化模式也是實現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互相滲透融合的重要途徑。
三、實行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教育管理
在科學管理的基礎上,提出了文化管理的相關概念,文化管理的含義是在學校管理的過程中,立足于教師和學生的觀念和信念,從而形成一種新穎獨特的符合學校文化特色的管理理念。高校文化管理是文化管理的模式在大學組織管理中的運用,以尊重多元文化為根本目標,建立組織成員共同認可的主流價值觀從而實現有效管理的目的。而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教育管理就是將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與觀念融人到高校文化教育管理中來。針對目前的實際情況分析,相比于文化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經逐漸趨于成熟和完善,那么如何實現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水平的提升,文化教育就是其主要的途徑,所以,必須加強文化教育的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在高;顒又幸呀浄浅F毡椋绻麑⑽幕芾硪M來,將會從一定程度上實現對大學生文化教育的目標。
綜上所述,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實施人文關懷,是現代教育的理念和要求,同時也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符合學生的思想觀念以及各方面的不同需求,同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完善和進步的體現,因此應該做好高校文學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促進來兩個學科的共同發展,全面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更多高素質的人才。
第6篇:文學教育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的價值
引言
文學教育集人文性、藝術性、教育性以及鑒賞性為一體,對大學生進行文學教育有利于學生培養良好的文學愛好,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就目前狀況而言,許多大學生對文學教育的興趣較低,缺乏主動學習文學的習慣。今天,中國推行素質教育,要求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所以,應當做好針對大學生的文學教育工作,幫助學生培養積極合理的文學愛好,使學生能體會到文學的巨大魅力。
一、高校文學教育的現狀
第一,高校忽視文學教育,F階段,部分高校對文學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文學課程較少,無法為學生提供系統全面的文學教育。大多數高校認為,文學教育對學生的就業幫助不大,因此有意降低文學課的數量,從而造成高校文學教育停滯不前的現狀。一些高校尚未對文學教育形成科學的認知,對文學教育的教學定位較為模糊,致使文學教育無法引起學生與教師的重視。當代國人提倡實干興邦,許多人認為錯誤地認為文學教育只是美好生活的點綴,無法對社會發展產生實質性的幫助。在此背景下,不只是高校不重視文學教育,大部分家長也忽視了文學教育的重要性,不鼓勵或不贊成子女報考文學專業[1]。
第二,高校文學教育受網絡文學的沖擊。21世紀是網絡技術發展的黃金時期,現代人的生活已基本離不開互聯網。今天,大多數大學生以電子媒體代替紙質圖書,熱衷于閱讀網絡小說,吸收“快餐式”的文化。相關調查結果顯示,當代大學生對嚴肅文學的興趣不高,傾向于閱讀休閑娛樂小說。由于文化易被同質化,所以今天的大學校園中流行著網絡小說文化,大學生不看小說似乎已跟不上時代潮流[2]。
第三,文學教育的課程設置較落后,學生對課程的興趣不高。當前,高校的文學教育課程設置較為落后,存在著大量缺陷。首先,高校沒有充分保證學生學習文學教育的課程,學生一星期也上不了幾節課。大部分高校在大一時給學生安排了文學課程,然而在學生升至大二、大三時便不再安排文學課程,由于文學知識的系統性較強,學習深度與難度較大,課程安排的斷檔極有可能令學生一無所獲。
除此之外,由于大學擴招政策的實行,高校語文課基本采用大班教學模式,教師對學生開展統一化、標準化的教學工作,致使學生參與文學教育的互動性不強、興趣不高,導致文學教育的質量與效率低下,使得文學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逐漸邊緣化[3]。
二、文學教育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的價值
(一)培養學生的“真”
文學的根本是“真”。文學是一門建立在真實生活經歷與社會背景上的科學,與文學有關的一切方面都應當體現出真實性。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其必須要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了解社會的真實情況,用自身的真才實學來改造社會、促進國家發展。許多近現代的嚴肅文學作品都蘊涵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能能夠幫助學生客觀地認識身邊的事物。
魯迅先生是近代文學的代表人物,其創作的`小說生動現象地反映了“吃人的舊社會”。魯迅先生采用寫實的手法,真實地向人們展現了當時真實的社會,表達了對疾苦民眾的同情。通過閱讀魯迅的小說,讀者能夠真實地感受到舊社會的黑暗。大學生作為未來的社會棟梁,理應擔負起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責,通過閱讀魯迅的文章,形成對現實生活的基本認知與感悟,從而以更加積極樂觀的心態迎接生活中的困難。大學生尚未步入社會,缺乏足夠的社會經驗,因此需要讓學生形成對社會的正確認知。文學教育是一種賦予學生社會經驗的潛移默化的手段,文學作品中的勵志故事可以激勵學生奮勇前進,勇敢地克服生活中的一切困難[4]。
。ǘ┡囵B學生的“善”
通常情況下,文學作品具有較強的藝術傾向性,所以文學作品將對社會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汪曾祺先生的《受戒》中描繪了小和尚明海的懵懂愛情,成功地表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優秀的文學作品能夠刻畫出善良真實的人物形象,為讀者呈現出關于善惡的倫理判斷!度纸洝吩赋觯酥、性本善,對人性之善做出了總結。每個人心底都有善良的一面,而文字則是發掘人善性的有效因素。
沈從文先生是馳名中外的大文豪,其創作了著名小說《邊城》,該部小說耗費了先生大量的心血,先生在小說中表達了自身對“善”的理解,將自己對善的認知浸潤在灼熱的文字當中!哆叧恰分械捻橅、老船夫等是典型的善人形象,他們給世界各地的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勵著人們多做善事、爭當善人。
梁啟超先生在《少年中國說》中指出,少年強則國強。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肩負起傳承優秀道德傳統、弘揚友善文化的重責。由于大學生的社會閱歷較淺、心智尚不成熟,所以容易受到不良風氣的影響,F階段,中國社會的道德風氣建設工作不容樂觀,如果大學生未堅守住道德底線,失去了誠實友善的優良傳統,則將對社會造成巨大的沖擊。對大學生開展文學教育工作,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友善意識,教導學生與人為善。大學生的可塑性極強,所以對其進行以“善”為主題的文學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增強對社會的信心,讓學生成為一個善良、正直的公民。
事實上,一些諷刺小說也能夠培養大學生的善心,對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莎士比亞是舉世聞名的作家,其創作的《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狡詐、刻薄的形象成功激起了讀者的憤慨。一些大學生在看完《威尼斯商人》后表示,自己決不愿成為夏洛克那樣的吝嗇鬼,而要做一個善良、樂于助人的人。高等教育的初衷是培養對社會有用的人,接受了優秀文學教育的大學生將符合“對社會有用之人”這一標準,他們將用自己的善良凈化社會風氣,幫助人們重拾信仰,積極生活[5]。
。ㄈ┡囵B學生的“美”
文學的極致便是“美”?v覽古今中外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無一例外都散發著美的氣息,優秀的文學作品之所以能夠對讀者產生巨大的吸引力,主要是因為這些作品或文字華美、或意境優美雋永,能夠給人以感悟,使讀者感受到文學美。文學教育能夠有效強化學生的審美能力,同時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
優秀的文學作品通常符合大眾的審美需求,大學生能夠在閱讀過程中感受風景文的自然風光,體會唯美的文學意境。當代大學生急需培養正確的審美意識,全面準確地看待人性,文學教育能夠幫助大學生實現上述目標,使學生成為審美合格、有擔當的人才。
三、發揮文學教育的人才培養作用的措施
(一)高校要重視大學生文學教育工作
某種意義上,文學教育就是人文教育的分支,同時也是當今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代高校應提倡加強對學生的人文教育,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與愛國主義情懷,但是部分高校對大學文學教育的忽視導致學生無法接受先進文學作品的熏陶,喪失了許多與文化名人接觸的機會,這嚴重影響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不利于學生的綜合發展。因此,高校應當充分意識到文學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巨大價值,為學生合理安排文學教育課程。高校應當要求教師恪盡職責,不斷地創新文化教育方法,實現激發學生對文化學習的興趣的目標。
。ǘ┒糁凭W絡小說文化流行
從廣義的角度看,網絡小說也是文學的組成成分,大學生閱讀網絡小說無可厚非,某種意義上也屬于接受文學教育,但是應當看到,優質的文學教育能夠培養學生的“真善美”,引導學生思考人生、感悟人生,而目前大部分網絡小說毫無營養可言,極少部分網絡小說的價值觀存在問題,學生深陷網絡小說中容易影響學業,不利于新時期的人才培養。
高校應當盡量減少同時接受文學教育的學生數量,安排更多的教室供教師授課。高校可以定期組織一些文化交流活動與競賽,活躍校園文化學習氛圍。學校應當重視遏制不良網絡小說文化在校園中的流行,禁止學生上課閱讀網絡小說,要求班主任對沉迷于網絡小說中的學生進行教育,力求使其盡快擺脫網絡小說,重回正常的生活、學習軌道,將其作為加強人才培養質量的一項重要措施來抓[6]。
。ㄈ﹥灮膶W教育課程設置
由于任何學科的知識具有一定的系統性,所以應當保持文學教育課程的連貫性,大一、大二、大三乃至大四都應當設置一定數量的文學課。高?梢蕴嵘膶W課成績在學分中的權重,如此能夠有效地激起學生學習文學課、自覺接受學校文學教育的積極性,確保充分地發揮出文學教育的人才培養作用。
結語
文學教育是一項古老、富有成效的教育方式,對高等教育的進步產生了推動作用。每一位大學生都應當接受文學教育,文學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真善美”,助其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價值觀與道德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文學教育現狀素質審美培養分析論文】相關文章:
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現狀分析論文07-02
精選淺談審美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論文09-02
淺談工藝美術教育審美素質的培養10-09
語文教育中培育審美素質論文10-30
學生審美情操培養下的美術教育論文09-22
分析幼兒園教育現狀論文10-23
網絡文學審美研究論文09-17
幼兒文學的啟蒙教育分析論文05-29
音樂藝術教育對素質教育的作用分析論文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