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都市民俗舞蹈的社會功能

        時間:2023-03-17 22:54:33 舞蹈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都市民俗舞蹈的社會功能

          摘要:都市民俗舞蹈是在都市民俗活動或民俗儀式中產生的舞蹈,隨著都市經濟的發展,精神文化建設的推進,逐漸呈現出的一種新形式民眾娛樂活動。近幾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市民更熱衷于精神文化層面的享受,因此都市民俗舞蹈作為市民休閑娛樂、強身健體、文化交流的消遣方式,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本文以蘭州市為例,對都市民俗舞蹈的社會功能給予詳實的分析,從而為更好地推進和諧社會盡一份綿薄之力。

        都市民俗舞蹈的社會功能

          關鍵詞:都市 表演特色 民俗舞蹈

          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布和演變,為民眾的日常生活服務”①。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祖國各民族文化當中,都市民俗能夠體現民眾的社會文化和精神向往,反映民眾的精神生活層面。“民俗藝術承載著民族記憶、社會風俗、精神觀念和藝術傳統,作為全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需要我們時時守望”②。它是人類社會群體的需要,也是祖國發展融合中進步的表現。

          關于民俗舞蹈的定義,民俗舞蹈的所指應為民俗活動中或民俗儀式中的舞蹈,另外,也指民俗化了的舞蹈。著名民俗學家紀蘭慰先生認為“民俗舞蹈是民俗事項中最生動、最形象的組成部分,尤其與歲時民俗、人生儀禮民俗和信仰民俗聯系的最為密切”③。民俗舞蹈是一種具有廣泛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群眾性舞蹈。民俗舞蹈是民俗文化的組成部分和傳承手段。

          都市是國家的主要城市。都市和城市是有區別的,都市是由城市發展而來的,但都市與城市相比,在空間范圍上更廣、人口密度上更強、現代化程度上更加快、社會功能上更加全面,都市是城市發展的高級階段。

          結合都市概念和民俗舞蹈的概念,我們可以這樣給都市民俗舞蹈下定義:都市民俗舞蹈是在都市民俗活動或民俗事項中產生的舞蹈。都市居民群體的多元化決定了民俗舞蹈也呈現多元化狀態,都市民俗舞蹈的來源除了外來民俗舞蹈的進入之外,還包括都市化過程中本身形成的舞蹈。

          一、認識功能

          民俗舞蹈的表演過程就是對民族群體再認識的過程,這是一種自覺的意識,人們通過都市民俗舞蹈,能夠很自然地聯系思考到舞蹈的來源、舞蹈的內涵、舞蹈的類型和舞蹈的文化播布等方面,又從舞蹈去聯想與舞蹈相關的事物,舞蹈創造群體的文化,從而可以帶動起一系列的認識過程。通過認識加深了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與信任,增進了民眾之間的感情。

          如:鍋莊舞的起源是藏族人民勞動之后,在帳篷旁邊推起柴火,架上鍋做飯,而人們圍在鍋的周圍聊天唱歌,當鍋里的飯熟了的時候,人們用手從鍋里撈食物,為了讓每個人都從鍋里撈到各種吃食,圍在鍋周圍的人轉圈。后來這種動作讓勤勞的藏族人民加工為舞蹈,男女圍成圓圈,自右而左順時針起舞或載歌載舞,象征著藏族人民團結奮斗,生生不息的高貴品格。鍋莊舞迅速在都市中受到認可,逐漸成為一種時尚的娛樂活動;刈逦璧浮痘▋号c少年》表露了男女之間的相愛之情,為愛而舞的情景。地方民俗舞蹈《蘭州太平鼓》氣勢磅礴,體現了人們為了大地的豐收,歡天喜地的慶賀場面。非語言文字的傳播與認知,使都市民眾對各民族文化有了更直觀的了解。潛移默化之中,加深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間,人與人的友誼,起著相互了解、相互認識的作用。

          都市民俗舞蹈內容豐富、種類較多,舞蹈動作較為隨意。筆者發覺人們對都市民俗舞蹈的認識不僅僅停留在民俗自然傳承的基礎上,還應該在舞蹈的加工和美化上作進一步的認識。都市民俗舞蹈同樣離不開“俗”,“俗”的自然,“俗”的灑脫。正因為有所“俗”,才能夠被大眾接受,也正因為“俗”才體現出了民俗舞蹈的原生性。都市民俗舞蹈的“俗”與都市市民精細化的工作生活形成鮮明的對比,引起了都市市民對民俗文化的追求和學習,民俗舞蹈是都市市民對另一種生活的向往。

          二、審美功能

          “審美價值之所以成為舞蹈的核心價值,是由舞蹈的藝術本質屬性決定的”④。隨著人們生活中物質與精神領域的空前活躍發展,審美價值獨立出來成為舞蹈的主要價值,人們對舞蹈審美價值的要求隨著生活的細化也在不斷的提高。舞蹈是一門藝術,通過肢體語言來表達的藝術,是對美的追求和向往。民俗舞蹈的美觀在于優美的舞姿和動人的故事情節相結合產生了共鳴。美是一切能使人感到愉悅的事物,我們身邊每個角落都離不開美。人的審美追求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創建美好的家園,在于使這個世界因為有我而變得更加美好,這是和諧審美觀的基本觀點。人之所以審美,除了愉悅自己的目的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完善自己。

          新潮的事物往往容易在時間的蔓延中令人產生厭倦感,而蘭州市民俗舞蹈不但沒有走下坡路,反而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在民俗舞蹈表演中,通過身體點與線的移動形成各種動與靜的姿態,美妙的意境組合,通過舞者的面、頭、頸、胸、腰、胯、膝、臂、手、腿、足及各部分的表情動作的配合,體現出美的形態、美的姿態、美的造型及美的主題,給人以美的享受,舞蹈創造了異常美妙的審美趣味;民俗舞蹈是在舞姿和舞曲節奏的配合中產生共鳴的,它是動作和舞曲相互協調下的美。舞中能表現出男性的陽剛之美,也能體現出女性的嬌柔之美,在一般的審美標準上,我們把能體現出男性剛毅、強壯、雄健豪放、壯麗、劇烈運動的美視為陽剛之美,把女性柔和、優雅、纖巧、纏綿秀麗、平穩活動的美視為陰柔之美。而都市民俗舞蹈既有可以體現陽剛之美的舞蹈類型,也有可以提現陰柔之美的舞蹈類型。如:蘭州市金輪廣場的健身舞蹈是由兩位男士領舞,在動感十足的音樂背景下,參與者的舞蹈動作顯得干凈、大方,一轉身一抬腳的空間感把握的很有特色。而濱河南路的戲曲舞蹈就顯得較為內秀,在戲曲伴奏的中,參與者融入對歌詞中故事情節的理解,用情緒帶動舞蹈,這樣的陰柔之美舉手投足都很飽滿、不做作,使參與者和欣賞者達成了共同審美的目的。

          三、自娛自樂的功能

          民俗舞蹈產生的出發點是為了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之余解除疲勞和乏味,使人們心神愉悅。在我國的《詩經・序》中曾有這樣的描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衷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其中“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中的“不知”則聯系到了舞蹈最本質的心理機制。“當詩情高度飽和,以至達到極致,人的情緒就會產生質的飛躍,進入‘不由自主’‘情不自禁’的境界,舞蹈一旦動起來,就是處于這種情境中”⑤。都市民俗舞蹈無論是對舞蹈本人還是觀眾都具有娛樂功能。“在舞蹈中,最強烈而又最直接地經驗到舞蹈快感的自然是舞蹈者自己。但是充溢于舞蹈者之間的快感,也同樣地可以拓展到觀眾,而且觀眾更進一步享有舞蹈者所不能享受的快樂,他感覺到舞蹈,卻看不見舞蹈;觀眾沒有感覺到舞蹈,倒看見舞蹈。在另一方面,舞蹈者因知道他已引起群眾對他的善意和贊賞也可以得到一種補償。因為這個原故雙方都激起了熱烈的興奮”⑥。由于都市中工作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壓力越來越大,很多人處于亞健康狀態,在現代化的辦公環境下,整天通過電腦、電話等電子媒介與外界交流,把自己放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工作過度的壓抑和操勞,使人們更加渴望對精神文化的追求,都市民俗舞蹈主要以娛樂為主,是緩解工作生活壓力的解壓方法,人們在參與舞蹈的活動過程中比較放松隨意。

          都市民俗舞蹈作為一種舞蹈表演藝術,本身就具有娛樂的功能,“樂者,樂也。人情之必不免也。”人們通常會以舞蹈來表現愉悅的情緒,同時也起到了愉悅周圍的作用。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喜慶佳節、驅邪打鬼、生產勞動或婚嫁宴聚,都會把舞蹈作為增進團結、表達感情、鼓舞精神、傾訴心愿的一種手段。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引導下,人們對美好的生活追求和向往,已逐漸晉升到精神層面,有效的體現了都市民俗舞蹈的娛樂功能。

          四、強身健體的功能

          都市民俗舞蹈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運動健身功能是民俗舞蹈比較原始的功能。大多數舞蹈都具有健身功能,無論是集體舞,還是雙人舞;無論是舞臺上所呈現的舞蹈,還是廣場舞蹈,都能有益參與者與欣賞者的身心健康。

          都市民俗舞蹈具有增強體質的功能。根據生理學“用則進,廢則退”的規律來說,每個人都應當保證適當的健身規劃,長久地堅持可以使各臟腑器官得到增強,由于機體充滿活力,就可以使人延緩衰老、健康長壽。都市民俗舞蹈活動能夠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是一種在舞蹈音樂伴奏下對人體全身同時作用的運動。舞蹈者按照音樂的不同節奏,令身體各環節移動的方向、快慢、力度不同,扭動的程度也不同,對身體產生不同的健身效應,身體的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和血液循環系統產生良好的作用,特別是對常年生活在都市的老年人,通過每天健身運動可以降低血壓,促進血液循環,提高身體的能動性。

          都市民俗舞蹈能促進人們的心理健康。在醫學中,健身不光是生理的健身,心理健康也極為重要。由于都市快節奏生活的壓力,從小孩到老年人經常會產生憂愁、緊張、煩惱和情緒壓抑。持續的工作壓力會造成身心虛弱和疲乏。民俗舞蹈的活動是一種很好的心理療法。參與民俗舞蹈的集體活動,不但放松了心情,而且能喚起人們對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體會都市民俗文化,也提高了人們高尚的藝術趣味,陶冶情操。舞蹈中優美的音樂,歡快的笑聲,把舞蹈者帶入了另一個世界,令人心曠神怡、輕松愉快。

          都市民俗舞蹈種類繁多,市民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和喜好選擇不同的舞蹈類型,如:年輕人喜歡動作幅度大、節奏感強的熱歌勁舞、秧歌、擺手舞等,而中老年人則喜歡交誼舞、鍋莊舞、劍舞等,這些舞蹈在愉悅身心的同時,矯正身體在平日養成的不良習慣和病畸形態,成為再塑人體健康之美的手段,內外兼修會使人更加美麗。

          五、社會交際的功能

          交際是通過語言、行為,在兩人或兩人以上的活動中進行交流意見、情感、信息的過程,是人們追求快樂、緩解壓力的一條溝通渠道。都市民俗舞蹈在不同的地域環境下會呈現不同特色的舞蹈類型,但無論在哪個地區的都市民俗舞蹈,從肢體語言來看,交際的形式都是大同小異的。

          相比語言和文字,都市民俗舞蹈的交流要更為內斂,通過身體動作的傳達不能夠準確到位的表達思想,可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局限性才更為珍貴。如:在各個廣場上常見的交誼舞,也稱“交際舞”,是民眾在國際標準舞的基礎上對舞蹈降低了要求,參與者對高雅、挺拔的姿態十分喜愛,筆者在調查中發現,很多參與交誼舞的市民長期堅持鍛煉。這種舞蹈相比較其他類型的都市民俗舞蹈,難度性要更高、場地的要求更為嚴格。悠揚的音樂響起,男女搭配,襯托下顯得雙人舞令人賞心悅目。在舞動中的兩人面對面,這樣可以更方便語言的交流,促進舞伴之間的友誼由此可以看出,對于都市民俗舞蹈的交流而言,沒有年齡或身份的界定。

          注釋:

         、夔娋次模骸睹袼讓W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年第1頁。

         、谔账佳祝欓骸墩撁袼姿囆g的產業化》,《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第5期。

          ③紀蘭慰:《舞蹈民俗學的學術定位》,《北京舞蹈學院學報》,1998年第2 期。

         、苜阱骸“難能為美”與“文化同感”――論當代舞蹈的專業審美與文化審美》,《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

          ⑤周瑾:《論藏區跳鍋莊的社會功能》,四川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⑥[德]格羅塞:《格羅塞藝術的起源》,蔡慕暉譯,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第168頁。

          參考文獻:

          [1]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

          [2]趙世林.云南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論綱[M].昆明:云南出版社,2002.

          [3]劉建.拼貼的“舞蹈概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4]資華筠.舞蹈生態學導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

          [5]陳寧.全民健身概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都市民俗舞蹈的社會功能】相關文章:

        制度的功能06-06

        都市頻道制作網的設計與實現05-29

        都市頻道新聞制作網的設計與安裝05-31

        腸道黏膜SIgA的功能及調節08-15

        什么是舞蹈08-15

        人文功能主義現代藝術論文05-21

        探析“孔子學院”的文化外交功能08-24

        中國山水畫的意義和功能04-12

        舞蹈形象剖析06-27

        知識產權質押的擔保功能初探論文05-14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