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絡病理論與黃褐斑
摘要:黃褐斑是一種常見的獲得性色素沉著性皮膚病,好發于面部,大多表現為對稱性色素沉著。本病好發于中青年女性,其不但影響容貌,而且給患者帶來諸多精神、生活方面的煩惱和痛苦。目前西醫仍沒有治療黃褐斑的特效藥物,外用藥物及光療雖然能取得一定效果,但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色素反彈現象非常嚴重。中醫藥在治療黃褐斑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從中醫學絡病的角度進行闡述未見報道。由于絡病理論及應用涉及諸病領域,本文淺談絡病理論與黃褐斑的相關性,期望尋找中醫藥治療黃褐斑的新思路。
關鍵詞: 中醫學; 絡; 黃褐斑
1 中醫學對絡病理論的認識
絡病理論是中醫理論體系的獨特組成部分,絡病理論起源于《黃帝內經》,奠基于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葉天士又集大成,使絡病理論初成體系,近代醫家經過不斷的實踐、臨證發展,為絡病理論做了大量有益的補充,形成了現代日趨完善的絡病學理論[1]。這一理論對臨床上慢性、纏綿難愈疾病的病因病機的認識和臨床治療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黃帝內經》首次明確提出“經絡”概念,“絡”字有網絡之義!鹅`樞·經脈》云:“經脈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薄鹅`樞·脈度》云:“經脈為里,支而橫著為絡,絡之別者為孫。”指出經脈是直行于分肉的主干,絡脈是從經脈主干橫別出的分支,像樹枝樣逐級細化。絡脈雖是經脈的分支,但在生理上具有明顯的自身特點,無論是在體表,還是體內,經脈-絡脈-經脈為經絡系統普遍分布規律,即經為主干,通過別絡實現其表里相連,通過絡脈、孫絡、浮絡實現其與肌膚、臟腑的連屬!端貑枴てげ≌摗分性:“邪客于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于絡脈;絡脈滿則入于經脈;經脈滿則入舍于臟腑也”。故絡脈是臟腑內外整體性協調聯系的重要結構,是氣血津液輸布的橋梁和樞紐!敖j病”即為絡脈受邪,或受傳變,影響其輸布氣血津液,濡養四肢百骸、臟腑器官等正常生理功能,釀生諸種疾。2]。對絡病的病機,邱幸凡在《絡病理論與臨床》中歸納提出“絡脈阻滯,絡脈空虛,絡脈損傷”三型說,并解釋:“絡脈空虛使氣血運行稽遲,或停留于局部而為瘀。如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云:‘因氣血虛者,其經絡多瘀滯!缃j外及離經之瘀,是經脈損傷的基本病理變化。絡病機理雖復雜,但絡體細窄易瘀,其證侯特點總離不開一個瘀字”。因此,在治療上,“通絡”即為絡病總的原則。
2 絡病理論與黃褐斑病因病機
絡脈是營衛氣血津液輸布貫通的樞紐,營養物質傳遞的末端環節,痰瘀等有形之邪不易通過,常造成絡脈瘀阻,絡脈瘀阻又使氣血津液運行受阻,積久化痰生瘀。絡脈是雙向流動,絡脈中的氣血既能離經脈方向流動而布散于臟腑組織、皮毛肌腠,又可以向經脈方向流動而注入經脈,絡脈中氣血津液雙向流動的特點使得絡脈具有易郁(瘀)、易滯的特點。關于經絡與美容的關系早在《素問·上古天真論》中就有記載:“……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鹅`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說明氣血通過經絡上行輸注于面部。
中醫學認為臟腑氣血失調,氣血瘀滯,經絡不通,面部脈絡瘀阻,皮膚失其潤澤而發生黃褐斑。故有“無瘀不成斑”之說!峨y經·二十四難》云:“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是色澤去,故面黑如黧,此血先死……”!吨T病源候論·面黑皯侯》曰:“面黑皯者,或臟腑有痰飲,或皮膚受風邪,皆令氣血不調,致生黑皯。五臟六腑十二經血,皆上于面。夫血之行,俱榮表里,人或痰飲漬臟,或腠理受風,致氣血不和,或澀或濁,不能榮于皮膚,故生黑皯。”說明黃褐斑與經絡不暢,絡氣郁滯,氣血不能上榮于面部肌膚有必然的聯系。黃褐斑的發生與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有密切關系。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若長期情志抑郁,肝郁氣滯,氣滯則血瘀,致使顏面氣血失和而發病。如《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面部》認為本病“由憂思抑郁,血弱不華,火燥結滯而生于面上,婦女多有之!鼻腋螝庥簦叼鰞壬,血脈瘀滯,精氣不能上榮于面,導致黃褐斑的發生。此即絡病病機中的“絡脈阻滯”。絡脈阻滯,則影響絡中氣血津液的運行,氣滯則血瘀,導致血行遲緩,流行不暢,而致面部肌膚失養。脾胃乃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則氣血生化乏源,顏面失養;或脾氣虛弱,血行無力,血流不暢,必滯而為瘀;或脾失健運,不能升清降濁,痰濕內阻中焦,晦濁之氣循經絡而上熏于面,蘊結肌膚均可釀成褐斑。即絡病病機中的“絡脈空虛”。絡中氣血不足,絡脈失養。若絡中氣虛,氣為血之帥,氣虛則推動無力,必致血行遲緩;若絡中血虛,則絡脈失養,失其正常功能,氣血津液運行失常,痰瘀互結,血行不暢,終至面部肌膚失去濡養。明代陳實功首先提出了“水虧”“血弱”的病因病機。《外科正宗·女人面生黧黑斑》曰:“黧黑斑者,水虧不能制火,血弱不能華肉,以致火燥結成斑黑……”。肝屬木,主藏血,腎屬水,主藏精,水木相生,精血同源,故肝腎兩臟密切相關。肝體陰而用陽,主疏泄,維持人體氣血的正常運行,水生木,腎精充盈,肝體得養則疏泄正常。腎水虧虛,則肝陰失養,疏泄失職,如水枯則流緩,血液枯澀則運行不暢,不能上榮頭面而出現褐斑。肝郁日久,灼傷陰血,肝血不足,血?仗,不能上榮于面。此即絡脈空虛,氣血不足,血行遲滯而致瘀之虛實夾雜之證。因此,肝、脾、腎三臟的功能失常,均會導致氣虛血虧,運行滯澀的病理現象。氣血瘀滯不能上榮于面,顏面失于榮養是發病關鍵。國內亦有報告證實黃褐斑患者有血液流變學的改變,血瘀是引起黃褐斑的重要因素[3]。
3 絡病理論與黃褐斑治療
絡病分虛實,總以絡脈郁(瘀)滯為特點,故以通絡為治療大法。局部基本病理為絡脈郁(瘀)滯,伴有瘀、痰、濕等病邪的聚集,這些病邪,即可以是導致絡脈郁(瘀)滯的原因,又可以是絡脈郁(瘀)滯的病理產物[4]。葉天士曰“久病必治絡,謂病久氣血推行不利,血絡之中必有瘀凝!辈⑨槍j病病證的病機,提出了不同治法。氣滯血瘀、脈絡瘀阻是產生黃褐斑的直接病機,故以活血化瘀通絡治療是其必然。王清任曾曰:“氣通血活,何患不除”。黃褐斑病位雖在皮膚,但多于肝、脾、腎功能失調有關,其證有虛有實,屬虛者居多,實證多為肝郁、濕熱等所致;虛證多為脾虛、腎虛、氣血虧虛。故對于虛證要通補結合,正如葉天士所云“大凡絡虛,通補最宜”“當以通補絡”。因此,在治療上主要采用活血化瘀通絡,兼以疏肝理氣、健脾除濕、滋陰補腎。臨床上常用柴胡、當歸、香附、郁金、白芍藥、枳殼等疏肝解郁;茯苓、白術、陳皮、山藥、薏苡仁等理氣健脾除濕;熟地、女貞子、制何首烏、阿膠、杜仲、菟絲子、肉蓯蓉等滋陰補腎。翁麗麗[5]用疏肝化瘀法(鹿角霜、絲瓜絡、橘核、桃仁、紅花、當歸、川芎、白芍、生地等)治療黃褐斑30例,顯效率80%,明顯高于維生素E對照組(P
【淺談絡病理論與黃褐斑】相關文章:
淺談中藥法象理論03-20
淺談糖尿病的護理06-16
淺談言語行為理論綜述03-01
淺談當代藝術理論論文12-15
淺談班級管理論文08-15
淺談妊娠弓形體病的治療03-16
淺談頸椎病的診療心得11-22
淺談社會建構主義的理論特征03-07
淺談企業管理論文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