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西醫藥學比較探析
中藥和西藥如同兄弟倆,在治病這一目標上相配合,取長補短,往往會收到很好的甚至意想不到的治療效果,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中西醫藥學比較的論文范文,供大家閱讀參考。
摘要:中藥是指依據中醫學的理論和臨床經驗應用于醫療保健的藥物。中藥包含中藥材、片劑和中成藥;西藥即為有機化學藥品、無機化學藥品和生物制藥,看其說明書則有化學名和結構式,劑量上比中藥精確,通常以毫克計。中醫藥學具有整體觀、個體化、東方思維、審機定治和自然療法五大特點,而這些特點也正是其優勢所在。西醫藥學以現代科學的微觀知識來認識人體、藥物及二者關系,微觀到物質的分子乃至量子水平,功能可達用微小電變化來表述,固能保障對人體局部情況認識的精確性。
關鍵詞:字中醫;西醫藥學;優勢;劣勢
1中藥和西藥概念內涵的分析
中藥和西藥是于西方近代醫藥學傳入我國后而出現的概念,西方近代醫藥學所使用的藥物稱為西藥,我國原來已有的藥物稱為中藥。而今這兩個概念的內涵已非如此簡單,存在種種誤區。[1]
1.1按產地劃分:中藥主要起源于中國,除了植物藥以外,動物藥如蛇膽,熊膽,五步蛇等;介殼類如珍珠,海蛤殼;礦物類如龍骨,磁石等。中國亦研制了很多首創的藥物,如天花粉素,棉酚等天然產物藥物,以及一大批人工合成的藥物。
1.2按人工合成和天然產物劃分:即人工合成的藥物為西藥,天然產物藥物為中藥,這種劃分也不正確。因為也有一些中藥卻為人工合成的,如中藥冰片。
1.3按組成成份為單體化合物和成分不清的混合物來劃分:有的將單體化合物的藥物稱為西藥,而將樹皮、草根、全蝎等不純的天然混合物藥物稱為中藥,這種標準也不確切。如西洋參、洋地黃葉、大黃蘇打片等西藥,即為成份不完全清楚的混合物,而氯化銨、冰片砒石等中藥卻為成分清楚或單體化合物的藥物。
1.4按劑型不同來劃分:有的將現代制劑如針劑、片劑等稱為西藥,而將中國的傳統料劑如丸、散、膏、丹、湯劑等稱為中藥。這顯然也不合理。如桑菊感冒片、羚翹解毒片等是中藥,卻是現代劑型的片劑。而西藥的一些合劑即與中藥湯劑無本質區別,更有丸散膏丹等劑型。
1.5按使用人員劃分:即中醫使用的藥物為中藥;西醫使用的藥物為西藥;\統講,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細分析起來,亦不確切。如西醫也使用甘草、大黃等,但并不能因此而簡單地將它們稱作西藥;既使中醫自服維生素丙,亦不能就此而稱其為中藥。
2中藥和西藥概念內涵的界定
2.1中醫藥學理論體系的內容和概念內涵。中醫藥學理論體系的基本內容應這樣表述:以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用臟腑、經絡、衛氣營血、三焦等表示機體的功能部位;以八綱―陰、陽、表、里、寒、熱、虛、實來表示機體的功能狀態;四診的望、聞、問、切作為了解機體狀況的手段;按辨證論治的原則,確定機體狀況而采取相應的治療和預防措施;在診治的全過程中,始終強調機體內因為主而不忽視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觀?傊,具備如上基本內容的醫藥學理論體系即為中醫藥學理論體系。
中藥應具備與中醫藥學理論體系基本內容相適應的特征,其具體內涵包括三方面:第一,藥物性能的表達有性味,即四氣(寒熱溫涼)五味(酸苦甘辛咸);歸經,包括臟腑、經絡、三焦、衛氣營血等歸經;升降浮沉。第二,藥物功效以中醫藥學術語表述,如解表、涼血、平肝、清熱解毒、軟堅散結,活血化瘀等。第三,藥物配合使用時,按君臣佐使關系配伍,使各味藥共同構成一個功效整體與機體證相對應而發揮作用?傊灾嗅t藥學理論體系的術語表述藥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規律的藥物,稱作中藥。
2.2西醫藥學理論體系的內容和概念內涵:西醫藥學理論體系的內容:以現代科學的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為基礎;用直觀或解剖后所見(包括用各種放大倍數的顯微鏡)的實體來表示機體的部位。
西藥應具備與西醫藥學理論體系基本內容相適應的特征,其具體內涵包括三方面:第一,藥物本身性能以其物理和化學性質來表示,如是液體還是固體,是酸性還是堿性等,第二,藥物功效以相應的病理、生理、生化等的指標和術語來表示,如抑制細菌、降低血壓、升高血糖等。第三,藥物配合使用時,考慮藥物間的物理、化學、物理化、變化,如沉淀、分解等,而不是把各種配合使用的藥物作為一個功效整體。簡言之,以西醫藥學理論體系的術語表述藥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規律的藥物,稱作西藥。此為西藥概念內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備如上內容的藥物,并且只有按西醫藥學理論使用時,才稱作西藥。若按其它醫藥學理論使用時,還可不稱作西藥。
3中西藥特性分析
3.1中醫藥學特性分析。中醫藥學具有以下五大特色:[2](1)整體觀。中醫藥學的整體觀來自于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整體論。整體論強調事物的完整性和統一性。中醫藥學認為,人體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而人體與其外在環境又構成一個更大范圍的整體,人體內部各部分之間以及人體與其外部環境之間存在著多種形式的密切聯系。人體雖可劃分為若干個小的部分,但人體各部分的生命活動必須協調、統一。同時,作為人體生命活動三要素的精、氣、神,對臟腑、經絡發揮著滋養、激活及協調作用。反過來,精、氣、神的化生、貯藏及輸布運行又主宰于臟腑、經絡,尤其是五臟的功能活動。病理上,人體局部的病變,應視為整體病變的一種局部反應,因而“整體失調”是中醫診斷的基本出發點。(2)個體化。中醫主張醫生臨證研究的對象不僅是病,更是患病的活生生的人。每種疾病雖有其自身特定的臨床表現、病程經過及診療規律,然而醫生面對的絕非抽象的疾病,而是某一患病的個人。即使患同一種疾病,由于體質、年齡、性別、生活環境、精神狀態等種種差異,不同的個人在臨床表現、病機類型、疾病的發展和轉歸等方面千差萬別。中醫在臨床工作中特別重視每個病人的個體特征,堅持人、病兼治而以人為本的治療思想。(3)東方思維。中國古代的醫學家為了總結醫療經驗,闡明醫學觀點,探索人體生命活動的規律,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把當時盛行的哲學思想,諸如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中庸之道等,引人醫學領域,并逐漸形成為一些思維定式,從而與古今的西方思維迥異,姑稱之為東方思維。[3](4)審機定治。中醫學和西醫學學術上的最大區別,就在于對疾病本質的認識及由此而處理疾病的思路的不同。(5)自然療法。中醫的治療手段以中藥療法為主,還包括針灸、推拿、氣功、心理、飲食及體育等多種療法。
3.2西醫藥學的特性分析:西醫藥學的優勢在于,以現代科學的微觀知識來認識人體、藥物及二者關系,微觀到物質的分子乃至量子水平,功能可達用微小電變化來表述,固能保障對人體局部情況認識的精確性。反映在臨床用藥防治疾病時,藥物功效與人體狀況指標的針對性,如抑制細菌、降低轉氨酶、升高血壓等,呈現著人體局部疾病治療的精確性。
其劣勢在于,對人體、藥物及二者關系的宏觀認識很不夠,甚至達到連最基本的宏觀知識都不顧及乃至不承認的狀況,如四肢冰涼、喜熱飲或冷飲等似乎與人體狀況無關的情況。現今所謂的人體第三狀態或稱亞健康狀態,明明人們自我感受很不舒服,但西醫藥學仍不承認為病態,因為用微觀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標尚不能檢查出“異常”。用藥物防治疾病時,往往在起治療作用的同時,又可能對人體產生傷害作用,甚至無藥可用,呈現著難于保障整體治療的準確性。[4]
4中西藥配伍合用
中藥和西藥如同兄弟倆,在治病這一目標上相配合,取長補短,往往會收到很好的甚至意想不到的治療效果。同時,在中西藥配伍應用的實踐過程中,對于不宜配伍的中西藥也有所發現和認識,包括相互消弱藥物性能乃至損害人體健康的不良后果等等。所以,中西藥也不能盲目合用。
4.1因在胃腸道相互作用不宜同服:含朱砂(含Hg++)的中成藥,如朱砂安神丸、人丹、冠心蘇合丸等不宜與具有還原性西藥,如碘化鈉、硫酸亞鐵等同服。因為它們在胃腸道中可生成具有毒性的溴化汞或碘化汞沉淀粉,引起赤痢樣大便,導致藥源性腸炎。
4.2因藥物代謝方面的作用不宜同服:含有乙醇的中藥風濕液、國公酒等藥酒,不宜與西藥魯米那、苯妥瑛鈉、D860、降糖靈、胰島素、華法令等同用、因為乙醇是一種藥酶誘導劑,能使肝臟藥酶活性增強,使上述西藥代謝加速,半衰期縮短,藥性下降。
4.3因藥效學上相互作用不宜同服:含激素成份的中藥主要有甘草、鹿茸、人參以及鹿茸片等均有糖皮質激素樣作用,可使血糖升高(人參作用較弱),減弱降血糖藥療效,不宜與降血糖藥,如胰島素、降糖靈等合用。[5]
總之,中西醫藥有著各自的特性,在臨床應用中,只有對病因、藥性科學認識,在劑量、配方上配置適當,才能收到治療方面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周春華.簡論中醫與西醫藥學[J].中國集體經濟(下半月).2007(03)
[2]成肇智.認清中醫藥學特色發揚中醫藥學優勢[J].中國西藥學報.2002(12)
[3]趙迎歡.中西醫藥學倫理思想的路徑及啟示[J].中國醫學倫理.2004(08)
[4]岳鳳先.西醫藥學的優勢和劣勢[J].中國醫藥報.2000(08)
[5]岳鳳先.中醫藥學的“寶庫說”與“學科論”.[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00(06)
【中西醫藥學比較探析】相關文章:
中西產權理論比較的啟示03-24
中西倫理文化源頭比較03-28
中西“美術”概念及術語比較02-27
試論中西哲學之根本比較03-06
英語引申比較教學法探析03-07
知識計量單元的比較與評價體系探析03-16
中西方教育與素質教育探析論文07-13
中西圖書館藏書文化比較研究03-18
中西方戲劇中女性形象比較研究03-13
中西比較視野看孔子與柏拉圖的文藝思想03-03